赵茶娟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方法:审核我院2014年1~8月份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调配医嘱,筛选不合理医嘱进行分析分类,结果: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不合理医嘱主要表现为五大类溶媒选择不当、药物剂量过大、溶媒剂量偏少、药物配伍禁忌、医嘱录入错误等,结论:药师加强审核医嘱,提出合理化用药建议协助医师修改不合理医嘱可有效降低用药风险。
作者:吴军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常见的肺炎,当小儿发生支气管肺炎时,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病变肺组织内肺泡间隔毛细血管受压,血管流量显著减少,肺组织缺氧,缺氧又可导致肺毛细血管痉挛,使血管流量进一步减少,肺部微循环严重障碍。多见于婴幼儿,严重威协小儿的健康,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表现。病情严重者可伴有食欲减退、抽搐、烦躁,甚至心力衰竭[1]。因此必需及时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和精心护理。
作者:杨尚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究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对高龄初产剖宫产产妇心理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期间接诊的106例高龄初产剖宫产产妇。将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在手术的进行前后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产妇术前焦虑程度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前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在术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可降低急诊高龄剖宫产手术产妇的术前焦虑程度,提高产妇的满意度。
作者:陈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一组妊娠期妇女以血压病理性升高为共同特点的妊娠期特有疾病。多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其发病率为9.4%[1]。据统计目前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第二位死因[2]。笔者通过对4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护理实例分析研究,发现医护人员若能及时督促孕产妇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加强妊娠期保健及健康教育,做好心理护理,并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辅助进行合理治疗和科学护理,还是可有效降低孕产妇并发症及胎儿的死亡率。
作者:周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为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2010年我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但是,从近年来改革的实际效果看,广大患者“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依然突出,本文从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根本目的出发,结合2010年医改试点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分析当前影响和制约公立医院改革的症结所在,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作者:董琼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究苯磺酸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自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实验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80mg/粒,1粒/天。对照组给予缬沙坦5mg/粒,1粒/天;两组患者服药治疗7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的情况。结果:服药治疗7周后,两组患者血压都有明显降低,但实验组患者血压降低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能够有效降低及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其药效持久且平缓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晓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家庭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急性加重反复住院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下一步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随机将1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两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吸氧、平喘、利尿、祛痰、抗感染、维持电解质平衡以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家庭无创呼吸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血气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显著优于对照组(8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家庭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效果显著,同时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和经济压力,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刘姣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确诊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治疗(利巴韦林、泼尼松、甲钴胺、康复理疗),治疗组在传统治疗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根据House-Brackmamn面神经功能分级及临床疗效指标,评定两组治疗4周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治愈率48.33%,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组治愈率68.33%,总有效率为96.6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采用肌注鼠神经生长因子结合传统方法疗效更好。
作者:岳玲;郑华成;靳梅;刘倩;杜兆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针对性强化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6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强化健康教育,干预周期为3个月。结果:干预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7.5%,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干预后治疗组的空腹血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强化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能有效降低血糖,从而提高治疗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凤英;颜爱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析舒适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神经内科就诊患者选取100例进行本项研究,以随机分组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的常规护理法进行护理,对治疗组的患者则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再采用舒适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结果:治疗组中接受舒适护理方式护理的50例患者满意度高达98%,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的50患者满意度仅为76%;结论:舒适护理应用于神经内科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身体机能、提高患者以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钱香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本文主要对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基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比较容易发生的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同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比较防护措施实施前后,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自我防护行为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防护措施实施后,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对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的了解程度与实施前有较大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医院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开展职业危害知识讲座和培训,可以提高护理管理人员自我保护防范的意识,降低职业危害风险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陈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随着优质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医院更多承担了住院患者的安全责任[1]。而高住院率、病人老龄化、家庭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了高风险性。虽然所有入院患者均会落实安全和风险评估,但仅靠人防环节很难杜绝病人走失并出现意外的风险。本文再次介绍一款新的防止患者防走失的报警装置,并阐述了其临床应用及优点,值得在院内推广。
作者:金学勤;张桂珍;华亚芳;高绘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术后患者交接中的作用。方法:于2013年2月创建品管圈活动小组,针对术后患者手术室与病房交接中发生的问题,运用简单、可靠、易培训的标准化交接程序,提高患者安全和交接质量。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交接中的技术差错、信息遗漏显著降低,交接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术后患者交接中效果显著。
作者:周益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医院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而且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有效管理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树立专业形象的关键。
作者:普青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管腔狭窄基本主要的介入性技术。它首先在右侧大腿根部从皮肤穿刺,沿股动脉将一根管端有个小球囊的特制导管(叫球囊导管),顺着动脉血流在X线透视下,慢慢送到心脏的冠状动脉,到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时,可将球囊加压到数个大气压之后扩张局部狭窄的病变,使血管内径增大,从而改善心肌供血,缓解胸痛症状并减少心肌梗死发生。这样将血管狭窄的冠状动脉重新成形,称为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国际上PTCA的成功率已达90%~95%。中国为80%~85%,远期疗效亦为80%以上。其再狭窄率达30%~35%,多发生在术后6个月内,如稳定1年以上,则极少有再狭窄。对于再狭窄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可再次选择PTCA,成功率仍达90%以上,且再狭窄率降低。近年来随着该项技术的发展以及介入材料的日趋改进,其手术成功率已达到98%以上。通过稳定患者的情绪,合理安排休息、饮食,严密心电监护、血压监测以及病情观察是冠心病患者PTCA手术成功的关键。PTCA的成功与否,关系诸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术后护理为重要。心理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术(STENT)患者的焦虑程度,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手术期的合理配合与正确护理对提高PTCA 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心内科患者病情危重、治疗复杂、死亡率和致残率高,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多、联系紧密。职业道德、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相对较高。2012年8月~2013年12月,我院心导管室用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共27例,经术后严密监护和护理均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胡哲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究与分析心理护理在发热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科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较大儿童发热病人,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与心理护理组,每组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情绪好转情况。结果:常规护理组与心理护理组护理后较护理前相比焦虑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以心理护理组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于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不仅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同时缓解了患儿焦虑情绪,对促进机体康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王燕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外伤性颅脑出血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80例颅脑出血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性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去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并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结果:观察组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511,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观察组患者多于对照组,但观察组患者的卧床时间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对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267,P<0.05)。结论:在颅脑出血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作者:刘海军;任光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安全教育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避免护患矛盾的主要手段。文章主要对消化科患者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3个方面的安全教育进行了阐述。
作者:段怀凤;王丽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行药物流产的疗效以及安全性,为临床上使用联合药物流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有终止妊娠需要的240例妊娠妇女,随机分成两组,即研究组(n=120)与对照组(n=120)。其中研究组使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行人为流产,对照组只使用米索前列醇行人为流产,比较两组的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妊娠者的成功流产率为95.0%,对照组妊娠者的成功流产率为75.0%,二者差异显著(P<0.05),具统计学意义;并且研究组妊娠者的阴道血流量及胚胎排出所用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显著(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行药物流产,效果明显,安全性较高,可以显著提高流产成功率,减少阴道血流量,缩短胚胎排出所用的时间,且并发症发生几率小,安全、有效、痛苦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黎秋燕;林定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分析整体护理在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作用。方法把我院2013年度的8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40例,在整个围手术期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即根据医嘱对患者实行一、二、三及护理,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对患者进行巡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实验组40例,在整个围手术期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包括心理护理在内的整体护理,对两组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和心理状态进行对比,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通过患者每日的体温单评估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患者身体恢复情况以及心理状态都好于对照组的患者。结论在乳腺癌的患者围手术期进行整体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恢复效率、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贾雪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