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治疗外伤性颅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刘海军;任光阳

关键词: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 外伤, 颅脑出血, 临床, 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外伤性颅脑出血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80例颅脑出血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性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去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并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结果:观察组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511,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观察组患者多于对照组,但观察组患者的卧床时间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对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267,P<0.05)。结论:在颅脑出血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硝酸益康唑气雾剂抛射剂的选择

    使用HFA134a替代CFCs类作为气雾剂的抛射剂后,通过对产品的分散性、泄漏率、喷出量等项目的考察,确定HFA134a的用量及是否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作者:王新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心理护理对高龄初产剖宫产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

    目的:探究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对高龄初产剖宫产产妇心理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期间接诊的106例高龄初产剖宫产产妇。将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在手术的进行前后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产妇术前焦虑程度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前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在术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可降低急诊高龄剖宫产手术产妇的术前焦虑程度,提高产妇的满意度。

    作者:陈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临床静脉输液技巧进展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在护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保证输液治疗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护理学者围绕静脉输液相关问题作了大量研究,现将临床静脉输液技巧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杨春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关于助产护理的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

    目的:探究助产护理存在的风险因素和防范措施。方法将我院产房助产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历年助产护理工作经验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在产房护理人员中进行集中教育。将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产房助产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将实施防范措施后即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助产护理人员作为观察组,并探究两个期间内患者满意率。结果实施防范措施后,助产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防范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心理压力和职业担忧程度下降,变化情况均较实施防范措施前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防范措施后,患者满意率达到93.68%,相比未实施前的52.36%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助产护理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角色风险、责任风险、技术风险和职业暴露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能够切实提升助产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率。

    作者:王赛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重度颅脑外伤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诊治

    目的:分析重度颅脑外伤并发症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38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对症治疗。结果:38例患者中,发生高热2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DRS)14例,消化道出血10例,肾功能衰竭4例,外伤性癫痫8例,尿崩症3例。结论:高热、呼吸窘迫、消化道出血等是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常见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对颅脑外伤并发症进行对症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作者:杨林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产后居家护理模式在新生儿脐炎干预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产后居家护理模式的开展在新生儿脐炎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7月在我辖区出生的正常新生婴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新生婴儿的家属给予居家护理指导,对对照组新生婴儿的家属给予社区访视。2个月后比较两组婴儿的脐炎发生率和入院率。结果观察组婴儿的脐炎发生率为2.00%,对照组婴儿的脐炎发生率为16.00%,观察组婴儿发生脐炎的机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产后居家护理模式在新生儿脐炎干预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减少婴儿发生脐炎的机率,提高新生婴儿的健康水平和产妇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作者:余策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疤痕子宫妊娠中晚期引产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疤痕子宫妊娠中晚期引产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因母体因素或胎儿畸形、死胎需行引产术的病例62例分成2组,分别采用依沙吖啶以下称(对照组),米菲司酮+丙酸睾丸酮+依沙吖啶以下称(研究组)比较两种方法的产程、产后出血量、引产成功率、胎盘胎膜残留率、并发症结果研究组的产程、引产成功率、并发症均优于对照组【ρ均<0.05】。产后出血量、胎盘胎膜残留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ρ均>0.05】结论米菲司酮+丙酸睾丸酮+依沙吖啶在疤痕子宫妊娠中晚期引产中效果较好,引产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于无肝肾功能损害,无引产禁忌症的患者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引产方法。

    作者:肖长凤;张丽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比塔派克斯糊剂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损的临床疗效评估

    目的:探讨比塔派克斯糊剂用于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损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牙周-牙髓联合病损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完善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予以氧化锌甘油糊剂联合牙胶尖充填根管治疗,观察组应用比塔派克斯糊剂联合牙胶尖充填根管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44%(P<0.05)。结论:比塔派克斯糊剂用于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损具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素红;孟宪瑞;于飞;周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300例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治疗研究

    目的:分析和研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肺结核抗结核治疗患者300例,将其按住院编号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150例与对照组150例。对照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采用葡醛类酯片进行肝功能损害预防性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采用益肝灵软胶囊进行肝功能损害预防性治疗,将两组患者预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轻、中、重度肝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无损害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将益肝灵软胶囊应用于肺结核患者在行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其对抗结核药物所引发的肝损害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患者治疗期间副反应较轻微,安全可靠,对减轻患者经济与精神负担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冠心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的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随机抽取将我院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的150例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使用基础的冠心病疗法与口服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阿托伐他汀疗法的基础上应用依折麦布治疗,根据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后血脂的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并分析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血中TG、TC、LDL-C水平都较对照组降低,且两组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L-C水平虽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阿托伐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使用可有效调节血脂水平,对于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因此,这种联合疗法可作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优选治疗方案。

    作者:刘天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心理治疗的作用

    1 DM患者心理障碍的特点1.1内疚、歉意,焦虑、恐惧心理昂贵的治疗费使DM患者感觉愧对家庭,心里充满了内疚和歉意,长期处于自我封闭和压抑状态;长期的血糖波动和对DM急性、慢性并发症的恐惧,故焦虑反应较普遍,比如情绪紧张、易激动、急躁等。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有的父母自己患DM,影响到下一代,认为自己遗传给了孩子而产生内疚心理。尤其对初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感到恐惧,缺乏信心,担心胰岛素的“依赖性”,甚至把胰岛素等同于毒品。焦虑乃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威胁主要为躯体和心理受到威胁。这种生理及心理上的威胁往往是统一的,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病人在生理与心理再度达到安全稳定为止。

    作者:郭立群;任志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浅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院前急救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1]。上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内科常见重症,出血量大,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因此,迅速准确地抢救及细致有效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秦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症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月的200例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阿米替林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针刺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53%,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2%,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抑郁症状改善状况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状况评分,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症优于西药治疗,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许明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人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目的:探讨增殖相关基因在胶质瘤干细胞和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分离培养人脑胶质瘤干细胞和胶质瘤细胞,Trizol法提取细胞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HH、EGFR和BCL2L12基因在胶质瘤干细胞和胶质瘤细胞中表达的情况并分析其表达差异。结果 SHH、EGFR和BCL2L1基因在胶质瘤干细胞中的表达均高于胶质瘤细胞(P<0.001)。结论增殖相关基因在胶质瘤干细胞与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存在差异,为针对胶质瘤干细胞的脑胶质瘤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颜小荣;张胜平;邓兴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某医院30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描述性分析

    目的:为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和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某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上报的的305份ADR报告表,按照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分类、累及器官等情况对进行统计描述。结果:305份ADR报告中抗感染药物所占比例大,占34.8%,其次为代谢及内分泌系统药和中药制剂;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包括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其中211例由静脉给药所致,占69.2%;新的、严重的ADR报告共28例,涉及23种药品,中药制剂占5例。结论:完善ADR监测报告制度及其分析评价,开展重点监测品种的追踪和信息通报,形成有效信息流,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作者:李美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矽肺病人的护理

    根据本人多年来临床的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现将矽肺病人的护理重点介绍如下。

    作者:李秀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安全教育对消化科住院患者的作用

    安全教育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避免护患矛盾的主要手段。文章主要对消化科患者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3个方面的安全教育进行了阐述。

    作者:段怀凤;王丽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康复护理干预在膝关节镜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膝关节镜术后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干预的作用与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60例行膝关节镜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康复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膝关节疼痛与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结果:实验组轻度与中度疼痛患者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实验组膝关节HSS评分为(84.9±6.3),对照组膝关节HSS评分为(65.2±7.3),实验组膝关节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膝关节镜术后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有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有益于膝关节镜术后患者预后。

    作者:江佳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产后康复按摩对产后恢复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产后康复按摩对产后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4月期间待产需分娩产妇120例,按计划分为2组,每组60例,分别予以常规治疗+康复按摩(观察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产妇产后恶露、排便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恶露24—48h平均94±13ml明显低于对照组112±19ml,产后14d恶露干净86.7%明显高于对照组41.7%,排便1次/1—2d95%明显高于对照组45%。结论:产后康复按摩临床效果较好,有效促进产妇的康复,提高产褥期产妇生活质量,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卢玲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小儿先天性唇腭裂修复手术的护理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新生儿的发生率一般为1/1000,包括单独的唇裂畸形、单独的腭裂畸形和兼有唇裂与腭裂的畸形,主要是在遗传与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口腔的唇部和腭部的中胚叶组织在早期(妊娠3个月)发育暂停所致,其病因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1]。目前对唇腭裂有效的治疗就是以外科手术为中心的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序列治疗[2]。近年来多主张唇裂修复术在3-6个月的年龄施行,腭裂修复术在12-18个月的年龄施行,以尽早开始语音功能训练和改善喂养困难。亦可在患儿的健康情况和麻醉及手术水平等条件都较良好之时再稍提前。护理工作是唇腭裂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回顾了100例小儿唇腭裂修复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

    作者:刘海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主管: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

主办: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