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C T及阴道镜对宫颈癌筛查的意义

杨志峰

关键词:宫颈病变, 宫颈癌, TCT, 阴道镜
摘要:目的:探讨TCT联合阴道镜在筛查早期宫颈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选取在门诊就诊接受宫颈癌筛查的患者1580例,通过液基细胞学检查(liquid-based thinlayer cytology test,TCT)以及阴道镜下定位宫颈活组织检查,并以宫颈活检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为确诊标准,评价TCT联合阴道镜检测对于早期诊断宫颈癌的效果。结果通过液基细胞学检测(TCT),未见上皮内病变细胞或恶性细胞,即正常及良性炎症反应1300例,占总样本的82.28%;其余250例出现无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SCC),TCT检测呈现阳性的比率为15.82%(250/1580)。TCT检测对于CINⅠ及以上的病例检出率高。结论临床采用液基细胞学检查以及阴道镜进行宫颈癌的早期筛查,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方案,并且联合检测能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的检出率,降低漏诊率,对于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的分析

    目的:本文主要对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基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比较容易发生的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同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比较防护措施实施前后,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自我防护行为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防护措施实施后,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对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的了解程度与实施前有较大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医院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开展职业危害知识讲座和培训,可以提高护理管理人员自我保护防范的意识,降低职业危害风险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陈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增强药房药剂审核调配措施分析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我院药房药剂审核出现失误的原因,探讨增强药房药剂审核调配的措施。方法:搜集我院药房2011年1月至今出现药剂审核错误的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我院药房出现药剂审核错误的原因,并根据错误原因,制定加强我院药房药剂审核调配的措施。结果:经搜集发现,我院药房2011年1月至今,共出现52例药剂审核调配失误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导致我院药房发生药剂审核调配失误的原因主要包括医师所开处方本身出现错误和药剂师审核调配出现错误以及其它因素等。而导致我院医师和药剂师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我院缺乏有力的药房管理制度,药剂师和药师职业技能偏低、服务意识较低以及其它因素等。结论:加强我院药房管理,提高药房药剂师的职业技能并规范药房药剂审核调配制度,是避免药房药剂审核调配出现失误的重要途径。

    作者:夏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心脏超声联合下肢深静脉超声在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联合下肢深静脉超声在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收治于我院的PTE患者36做为研究病例,本组病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Philips IE33、GE730)做为检测仪器。结果:受检的36例患者均同时存在有单侧或者双侧的下深静脉血栓。结论:本研究将心脏超声加下肢深静脉超声的联合检测方式用于对PTE患者的辅助检查中,在提供有效诊断依据的基础上,还可实施针对性的进一步检测,并同其它各类相关检查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临床上对肺栓塞患者早期做出预防,早期明确诊断,早期实施治疗,并做出有价值的疗效评估以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庞利;巨兰;应虹;王心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老年病房临床带教体会

    目的:培养实习护生在干部病房的临床实践能力、与老年人患者的沟通能力、加强细节化护理意识。方法根据患者特点制定带教计划。结果与结论患者对护生满意度高,护生掌握了相关的护理技能,注重护理细节,能与患者良好沟通。

    作者:韩莎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PICC置管的维护体会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的维护对于预防置管后并发症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PICC置管后维护实施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措施。结果:实施维护100人次后效果良好。

    作者:李秀凤;刘梦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检验科血液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

    目的:针对检验科血液检验的质量控制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择我院检验科质量控制前500份血液检验过程进行分析,记录问题案例,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质量控制对策,并随机抽取质量控制后500份血液检验进行全程跟踪,记录出现的问题案例。结果:质量控制前出现问题案例数53例,明显大于质量控制后出现问题案例数9例,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析血液检验每个流程中的可能出现的问题,逐个击破,才能保证检验科血液检验的质量,提升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保证检验结果对临床诊断的价值。

    作者:覃银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与护理

    目的:探讨和总结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体会。结果:明显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避免再次出血及减少并发症。结论:通过加强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使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康复快,治疗效果好,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曾琪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26例下肢静脉曲张手术的临床路径护理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12月下肢静脉曲张患者52例,随机分成两组,路径组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方法,常规组运用常规医嘱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路径组平均住院日、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1.27天、97±2.63分、96±3.455%,常规组分别为:11±1.73天、82±2.46分、81±2.71%,两组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对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能够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束利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相关疾病及交通事故关系的研究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表现为睡眠呼吸紊乱,继发稳定睡眠减少,血液氧饱和度病理性波动,反复间断缺氧。慢性间断缺氧可加重或致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及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睡眠呼吸紊乱,继发稳定睡眠减少,生理系统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和恢复,夜间反复觉醒,引起睡眠片断,白天常出现嗜睡,伴认知功能下降,而机动车驾驶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保持对周围环境的警觉性和快速应变能力,OSAHS所致的白天嗜睡、认知功能下降可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研究OSAHS与其他疾病及交通安全的关系可引起对OSAHS重视,尽早治疗OSAHS进而控制及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并为驾驶员这一特殊人群OSAHS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早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吴丹;张湘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胸腺肽肠溶片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胸腺肽肠溶片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白癜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用胸腺肽肠溶片口服联合NB-UVB照射治疗,对照组50例单纯用NB-UVB照射治疗,评价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80%,对照组48.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肽肠溶片联合NB-UVB照射治疗白癜风疗效可靠,安全性好,可供临床选用。

    作者:谢久红;刘媛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护理干预在全身压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和研究护理干预运用于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策略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8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并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2例,采用干预护理方法,并进行全身亚低温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比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在进行干预护理后,有15例治愈,23例好转,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在进行常规护理后,有9例治愈,20例好转,总有效率为70.3%,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护理干预运用于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对患儿的康复起到良好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

    作者:刘义容;封大连;徐义兰;罗德琼;虞莲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处理研究

    目的:分析探讨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回顾幸福分析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10例骨科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结果:有70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脑血栓症状,发生率为63.6%,造成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有年龄、体质指数,术后双下肢功能锻炼及BMI抗凝药使用情况等。结论:针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危险因素,加强护理干预,有效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是护理干预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作者:敬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

    目的:研究造成护理不安全的各种原因和管理方法。方法:经常的对护理人员做安全、职业道德和规章制度方面的培训教育,对监督管理各种护理安全质量的制度进行完善,通过各种培训使工作更加规范化。结果:护理人员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的护理安全意识,提高了对法制和法律的观念认识,加强了对操作技术的练习和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对在护理工作中职责履行不认真、没有责任心,与护理人员职业要求相违背的人员重点监管。结论:通过落实和加强对护理不安全因素的管理,将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性降到了低,使质量管理措施能够在全员、全程进行全方位的实施,在制度、规范、标准方面加强对护理安全的管理,使患者能够得到方便、安全、满意、放心的护理和服务。

    作者:余飞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会阴深部神经阻滞麻醉500例效果观察

    我科与2014年7月份开展会阴神经阻滞麻醉至今已5个月的时间,已对500名产妇自然分娩实行会阴深部神经阻滞麻醉术,此项技术大大减轻了产妇的疼痛,减少了会阴撕裂的机会,降低了会阴侧切率、阴道助产术及剖宫产率,为广大孕产妇带来了福音。

    作者:扈学艳;韩慈;赵金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

    目的:探讨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82例坏死性筋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坏死性筋膜炎予以综合护理,通过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舒适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9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所选病例均给予抗感染、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维生素等治疗,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对照组予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雾化吸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87%,治疗组显效例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但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37,P>0.05);同时治疗组在改善患儿喘鸣音、湿性音、呼吸困难时间和住院治疗天数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儿症状的同时缩短了治疗疗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爱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甲强龙冲击联合更昔洛韦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

    目的:研究甲强龙冲击联合更昔洛韦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间诊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甲强龙冲击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7.1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及脑电图缓解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甲强龙冲击联合更昔洛韦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还能有效缩短患者的症状控制时间、抽搐控制时间、退热时间、意识清醒时间及精神症状改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堃;王学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霍妮相关理论在咨询中的活用

    活用霍妮的相关理论,将神经症发展变化的程度归纳为三个阶段:理想化自我层级、外归因层级、自我分离层级,并通过数字化形象地呈现其内在变化结果,便于咨客理解和接受,促其改变。

    作者:陈蓉;郭国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吲达帕胺对血钾影响的观察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小剂量吲达帕胺的安全性。方法对7l例高血压患者服药前后测定血钾。结果服药前有3.22%患者血钾低于3.5 mmol/L。服药1月后有8.45%患者血钾低于3.5 mmol/L。结论长期小剂量服用吲达帕胺对血钾影响小,服用安全。

    作者:徐华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血液常规检查采血部位和标本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选取100例来我站做孕前优生的育龄妇女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比较不同采血部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将100例孕前优生的健康妇女血样加入EDTA-K2抗凝剂,在室温下分别于0min、30 min、2 h、6 h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比较以上时间各参数差异,总结血液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结果:静脉血与末梢血WBC、RBC、HB、PLT的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内血样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血样指标与0min 测定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血部位不同、静置时间不同会对血常规检查结果有一定影响,如条件允许应以静脉血检测血常规、2 h以内检测为宜。

    作者:张荣霞;李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主管: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

主办: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