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肿瘤介入治疗后的超声疗效分析

黄敏;沈延政;郭建峰;孙勤;严禹;周轶群;徐颖

关键词:肝肿瘤, 超声随访, 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肝肿瘤介入治疗后超声随访的内容、方法和价值.方法对超声引导微波治疗、超声引导酒精治疗和经放射介入治疗的56例肝肿瘤病人进行超声随访和疗效分析.包括:肿块的二维大小、三维体积;肿块的彩色血流多少、分布情况、三维血管树容积;肿块的内部回声、强弱变化.与同期检查的CT/MRI、临床放射免疫指标和/或手术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肿块内血流分级可以反映肿瘤血供情况,三维体积测定与实际肿块体积误差<15%.结论超声疗效分析可以作为肝肿瘤介入治疗后疗效及预后判断的有效方法.肿瘤内血流的检测是随访的重要内容,介入治疗后血供的增减情况可以作为是否手术的参考指标;三维容积测定更能反映瘤体大小的变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肝肿瘤介入治疗后的超声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肝肿瘤介入治疗后超声随访的内容、方法和价值.方法对超声引导微波治疗、超声引导酒精治疗和经放射介入治疗的56例肝肿瘤病人进行超声随访和疗效分析.包括:肿块的二维大小、三维体积;肿块的彩色血流多少、分布情况、三维血管树容积;肿块的内部回声、强弱变化.与同期检查的CT/MRI、临床放射免疫指标和/或手术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肿块内血流分级可以反映肿瘤血供情况,三维体积测定与实际肿块体积误差<15%.结论超声疗效分析可以作为肝肿瘤介入治疗后疗效及预后判断的有效方法.肿瘤内血流的检测是随访的重要内容,介入治疗后血供的增减情况可以作为是否手术的参考指标;三维容积测定更能反映瘤体大小的变化.

    作者:黄敏;沈延政;郭建峰;孙勤;严禹;周轶群;徐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802例正常成人超声心动图测值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确定正常成年人超声心动图的正常值,了解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整群、分层抽样调查广西南宁802例18~75岁的正常成人,测量其超声心动图测值.结果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13项超声心动图测值结果见正文.测值与年龄、性别、体重呈正相关,与心率呈负相关,收缩压与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正相关.结论所得到大样本的正常成人超声心动图测值呈正态分布,可重复性良好.影响超声心动图测值的因素除性别、年龄外,尚有体重、收缩压、心率等因素.

    作者:刘唐威;刘浩;郭盛兰;陶新智;李醒三;朱立光;尹瑞兴;朱继金;曾知恒;李智贤;梁文武;陈世德;吴海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食管癌MR表现与手术切除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食管癌及其周围结构浸润的MR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来了解MR对食管癌手术切除可行性的评价作用. 方法 124例经吞钡透视检查诊断为食管癌的病人进行MR检查,包括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观察食管癌的MR表现及其对主动脉、气管及心包压迫、黏连及浸润的MR表现,并与手术进行比较. 结果 MR显示主动脉受压3例,黏连24例,侵犯5例;气管受压7例,黏连21例,侵犯26例;心包黏连5例,侵犯10例;MR诊断主动脉受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符合率为100%、100%、100%,气管受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97.0%及97.5%,心包受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符合率也为100%、100%、100%. 结论 MR能很好地显示食管癌病变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术前常规检查能对选择手术治疗方式起较大指导作用.

    作者:刘祥治;黄宏辉;洪瑞;陈锦生;杨深泉;梁碧玲;谢燕凤;石钦胜;刘俊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正常组与直肠癌组直肠系膜及筋膜的CT研究

    目的探讨正常组与直肠癌组直肠系膜及其筋膜的CT表现. 方法资料分为2组,正常组54例,无盆腔疾病病史,直肠癌组51例分为外膜受侵组和外膜正常组.由两位放射科医生共同观察分析CT图像,详细记录:①直肠系膜筋膜显示情况;②直肠系膜与盆壁脂肪的密度,并测量CT值;③对直肠外膜模糊者,分别测量病变侧、病变对侧系膜CT值.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结果正常组前、后、左、右侧直肠系膜筋膜显示率分别为6.8%、15.9%、81.8%、84.1%,直肠癌组前、后、左、右侧直肠系膜筋膜显示率分别为1.8%、28.3%、81.1%、83.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无论正常组或直肠癌组,直肠系膜CT值高于盆壁脂肪CT值,多数情况下这种差异肉眼可辨,直肠癌组直肠系膜CT值高于正常组,外膜受侵组病变侧系膜CT值高于外膜正常组,统计学有显著差异.外膜受侵组病变对侧系膜CT值与外膜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螺旋CT图像能够显示直肠系膜及筋膜,侧方筋膜显示率高于前、后方筋膜.直肠系膜CT值高于盆壁脂肪,其差异肉眼可辨.直肠癌组直肠系膜的密度高于正常组,直肠外膜受侵,病变侧直肠系膜密度显著增高.

    作者:刘晶哲;张晓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

    目的探讨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学(AML)征象特点与鉴别.方法选择征象典型,部分经手术病理证实AML 66例.全组病例均行B超及CT平扫及增强检查,35例KUB和IVP检查,14例MRI扫描,10例血管造影.结果 66例AML中,右肾43例,左肾23例.单肾多发10例,双肾多发12例,双肾巨大弥漫性AML 1例.少脂肪AML 18例(27%),多脂肪者48例(73%),AML出血3例.IVP显示肾盏、肾盂形态、位置异常8例,多脂肪AML显示病变区呈低密度2例.CT征象典型60例,经薄扫及螺旋薄层重建后明确诊断4例,误诊肾癌2例.2例自发性出血.MRI检查14例,1例可疑肾癌,血管造影10例,AML实质区显示扭曲、扩张血管.结论在诊断AML中CT可作为首选方法.US及MRI对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田力;于书奎;谭劲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乳腺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病变的超声表现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病变的超声表现,评价超声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病变的超声表现,并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对照.结果 27例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病变中,3例超声提示导管扩张或无异常,其余24例按照声像图特征分为:导管内占位型、囊内占位型、囊实混和性占位-实质为主型、实质占位型.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病变典型的超声表现包括扩张导管内的实质回声、厚壁囊性肿块内的低回声实质突起以及境界清楚,存在壁样结构,周边或内部测及液性暗区的低回声占位.结论超声可以发现大多数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病变,是一种敏感的诊断方法.当病变表现为实质或实质为主型时,超声的误诊率较高.

    作者:夏罕生;丁红;袁锦芳;王文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吸虫性肝硬化的CT表现

    目的分析血吸虫性肝硬化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3例血吸虫性肝硬化的CT征象,包括肝脏形态、大小、轮廓、密度、钙化及合并症等.结果 23例中21例肝脏变形,肝左叶增大18例,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其中线形钙化13例,网格状钙化10例,斑块状钙化8例,门静脉及其属支钙化8例,合并肝癌6例,合并胆囊结石4例.结论肝内钙化和左叶增大为血吸虫性肝硬化的主要CT征象,慢性血吸虫病人的肝癌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血吸虫病患者,当合并肝内占位时应注意与大型虫卵结节相鉴别.

    作者:罗昭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超声诊断胎儿肝脏膨出畸形1例

    孕妇,30岁,足月待产,B超检查了解胎儿情况.超声所见:子宫增大,宫腔内见胎儿结构声像,胎头位于下腹部,颅骨光环完整,双顶径90 mm,脑中线清晰,居中.四肢发育正常,脊柱排列整齐,胎心、胎动良好,腹壁不完整,可见一 33 mm的缺损,从缺损口凸出一类球形的中等回声团块,大小38 mm×41 mm×32 mm,其内部回声均匀.超声诊断(见图):①宫内妊娠,单活胎;②胎儿畸形(内脏膨出);③羊水过多.次日引产一男婴,脐部向外突出一球形包块.尸检:包块表面为胎儿皮肤层,切开包块,内为肝脏组织,脐区肌层、脂肪组织缺如.为先天性肝脏膨出畸形,与产前超声检查基本符合.

    作者:刘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PET显像部分容积效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部分容积效应是影响PET图像质量及定量分析精度的主要因素,本文目的是探讨PET FDG图像中热灶的部分容积效应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西门子ECAT EXACT HR+ 型PET.实验模型为圆柱体内分布着13个内径为3~29 mm的柱状热灶.热灶(18F-FDG)的放射性浓度363.94~8.55 kBq/ml分17次扫描.采用OSEM和FBP两种重建方法.由图像热灶的恢复系数及半高宽分析部分容积效应.结果恢复系数随热灶尺寸的减小而减小;恢复系数和热灶的半高宽不随其实际放射性浓度而变化;不同的重建条件影响恢复系数和热灶的半高宽.结论 PET图像的部分容积效应随病灶尺寸的减小而加重;与重建条件有关;但不随病灶放射性浓度变化.

    作者:陈英茂;耿建华;田嘉禾;何义杰;陈盛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不同MRI序列显示乳腺病变的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MRI序列显示乳腺病变的价值.方法对79例乳腺癌和68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脂肪抑制(FS)成像、快速小角度激发(FLASH)序列、静态或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不同MRI序列对乳腺病变的显示检出情况.结果脂肪抑制成像序列对乳腺病变的检出率高于SE序列,SE序列有利于病灶病理解剖关系的显示,MR增强扫描可检出所有乳腺病灶且有助于明确病灶的内部结构、浸润范围及其血供情况.结论 SE、TSE应为乳腺MR检查的常规序列,脂肪抑制成像序列必不可少,MR增强扫描对病灶的定性诊断很有价值,尤其是FLASH动态增强扫描.

    作者:陈蓉;龚水根;张伟国;陈金华;何双梧;刘宝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超声在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超声通过其空化效应可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而能促使外源基因进入细胞,增强了基因在体外细胞和体内细胞的转染和表达水平.超声的此种特性,与超声的照射条件,如机械指数、脉冲重复频率、照射时间等有关.超声被认为是增强非病毒载体基因治疗效率的新方法.

    作者:程文;张青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定量组织多普勒技术对犬急性缺血心肌等容期运动特征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左室节段心肌在等容收缩期(IVC)与等容舒张期(IVR)长轴方向的运动特征及急性缺血时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新的高帧频定量组织多普勒技术,对15只开胸犬分别在冠脉左前降支(LAD)结扎前后采集心尖长轴切面动态图,后处理分析前间隔与左室后壁各节段心肌在基础状态下及LAD结扎后15 min与60 min的速度曲线、应变率曲线及位移曲线在等容期的特征与变化规律,测量等容期的心肌运动速度(VIVC、VIVR)与应变率峰值(SRIVC、SRIVR)并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心肌在IVC表现短暂高速的收缩缩短运动(心尖长轴测值VIVC为正而SRIVC为负),IVR表现低速舒张伸长运动(VIVR为负值而SRIVR为正);急性缺血心肌IVC运动速度显著降低甚至转为负值,IVR表现反常的高速收缩缩短运动.缺血节段心肌VIVC、VIVR、SRIVC及SRIVR与基础状态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心肌在短暂的等容时相内存在有规律的运动,且急性缺血时运动形式显著改变.用应高帧频的组织多普勒技术可以捕捉该时相的心肌运动信息并分析其特征,有助于增进对正常与缺血心肌功能状态的了解.

    作者:杨颖;王新房;谢明星;王静;黄润青;费洪文;陈欧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B超诊断胆总管结石致急性胆囊炎并发穿孔1例

    患者男,51岁,因右上腹疼痛1个月,近来疼痛加剧伴发热而就诊.查体:皮肤轻度黄染,体温38.5℃,莫菲氏征呈强阳性,有胆总管结石病史10余年.B超检查:胆囊大小9 cm×5 cm,囊壁回声增强,厚0.5 cm,于胆囊前壁近胆囊底处可见胆囊壁连续性中断,宽0.3 cm;于胆囊周围可探及一13.7 cm×6.0 cm的不规则形液性暗区包绕胆囊(见图).胆总管明显扩张达2.5 cm,于中段可探及一3.7 cm×2.3 cm的强回声团嵌顿于胆总管内,B超提示:胆总管结石伴扩张,急性胆囊炎,胆囊穿孔,胆囊周围积液,手术证实.

    作者:张海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扩散敏感梯度相关图像变形规律与矫正技术研究

    目的用坐标变换描述不同方向扩散敏感梯度(Gb)情况下图像的变形规律,探讨不同方向Gb时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变形机制矫正方法.方法采用自制25点空间定位模具,在三个垂直方向施加b为1000 mm2/s的Gb后采集DWIR,S,P,并同时获得b为0 mm2/s的DWI0.应用数据拟合的方法建立成像平面的坐标变换方程.利用坐标变换将DWIR,S,P对DWI0进行矫正,再将DWI0对标准SE-T1WI进行矫正,定量研究其变形程度与规律.结果相对于标准SE-T1WI成像平面,DWI(0,R,S,P)成像平面的变形为平面弹性变形.相对于DWI0,DWIR,S,P的变形均为刚体的平行移动.DWIS与DWIR的变形主要表现在Y方向上的正向移动,以DWIS为重; DWIP表现为X与Y方向均有位移存在.各个坐标变换公式的方差分析P<0.001,决定系数均大于0.99.结论 EPI的梯度回波采集方式产生的电涡流对空间定位梯度产生的影响导致图像变形为平面弹性变形.而DWI中,不同Gb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变形规律.各坐标变换公式准确定量地描述了平面成像的变形规律,可以用于矫正成像变形.

    作者:韩鸿宾;高东红;雍涛;沙琳;郎宁;裴新龙;宋国军;张海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发展中的胃肠道影像学--机遇与挑战(述评)

    胃肠道造影检查在传统放射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重要的发展是双对比造影法的研究与应用.CT与MRI应用于临床以来,已使影像学的内容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然而,与实质性脏器相比,CT与MRI在胃肠道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尚未获得全面系统的认识.

    作者:张晓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

    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是医学物理学的重要分支,重点解决成像、图像处理与分析以及医学图像在临床应用中的物理问题、算法和软硬件设计.治疗中的医学影像可以用于制定治疗计划、在治疗过程实施影像监督,以及通过对治疗监督时采集的数据的图像重建实现对治疗计划的验证.广泛用于疾病诊断、治疗、教学和科研的医学影像是人体信息的载体.当前医学影像的世界前沿是功能成像,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的成像.无论生理还是心理成像,都和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合成及其行为特征以及基因的表达有关,所以,对人体内生物大分子和基因反义核酸水平上的动态成像是整个成像领域研究的前沿.这些成像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医疗机构中的广泛使用,将引起医学领域新的革命并促进医疗机构的重大改革.

    作者:包尚联;张怀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乳腺结核超声误诊1例

    患者女,30岁.右乳房肿块半年余,疼痛半个月.查体:右乳房明显肿胀,外上象限皮肤略红肿呈桔皮样外观,局部可触及约10 cm×4 cm肿块,质硬,不移动,有轻微触痛,同侧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超声所见:右乳腺结构不良,外上象限与部分内上象限内见一约7 cm×3 cm低回声团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可见小分叶征象,后方回声略衰减.肿块外侧部分呈低回声区,有流动感,且穿透乳腺筋膜至皮下组织(图1).CDFI:血流丰富呈Ⅲ级血流,并可见明显动脉血流,RI 0.68(图2).同侧腋窝见三枚近圆形肿大淋巴结.超声诊断:右乳腺癌,肿瘤液化感染.手术切除右乳腺肿块,术中见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周边血管丰富,可见脓腔并大量干酪样物质.病理诊断:右乳腺结核合并感染.

    作者:孙宁;宿秀娟;张秋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滤器预防肺栓塞:滤器血栓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对腔静脉滤器使用后出现的滤器血栓进行研究,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3例安放滤器3~86个月的病人,用彩色多普勒和增强CT扫描检查有无滤器血栓.共安放滤器73支,其中LGM滤器(VTF)55支,钛制Greenfield滤器(TGF)6支,Simon镍钛合金滤器(SNF)12支.结果 9只VTF、1只TGF内有血栓.安放滤器是绝对或相对适应证、深静脉血栓上端位置在髂静脉以上或以下、安放滤器后抗凝少于或多于3个月,滤器血栓的发生率与适应证(绝对或相对)、安放滤器后抗凝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1例滤器放置后再发PE.结论滤器预防PE安全、有效,但是由于长期安放后发生的滤器血栓与再发PE有关,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曹满瑞;陆普选;李莹;徐坚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20 MHz与7.5 MHz高频超声在乳腺病变中的对比应用

    目的探讨对比运用20 MHz与7.5 MHz高频超声对乳腺病变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应用20 MHz与7.5 MHz的探头检查30例患者乳腺病变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状况.结果 20 MHz超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癌伴乳腺导管扩张、乳腺肿块内沙粒状钙化灶、肿块边界蟹足状改变及包膜样回声以及乳腺皮肤弥漫性或结节性病灶检出率高于7.5 MHz高频超声.结论 20 MHz超高频超声对乳腺内小病变的检查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癌伴乳腺导管扩张、乳腺肿块内沙粒状钙化灶的检查中具有重要特征.

    作者:黄道中;黎萍;陆永萍;张青萍;乐桂蓉;朱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特点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研究.结果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具有明显的二维超声特点,表现为形态多样的窦状扩张管样结构.彩色多普勒检查示丰富的红蓝相间血流信号,呈缓慢持续样.变换体位或挤压周围软组织后血流信号明显增加,并随周围软组织压力的改变色彩也相应发生改变(P<0.01).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

    作者:杨一林;段云友;曹铁生;阮骊韬;王泓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