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技术评价卡维地洛对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戴晓华;张梅;张运;郭媛;赵玉霞;刘运芳

关键词:超声检查, 内皮, 血管扩张, 糖尿病, 卡维地洛
摘要:目的评价超声观察卡维地洛对糖尿病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作用.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45例糖尿病患者卡维地洛治疗前后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糖尿病患者肱动脉充血反应和硝酸甘油引起的舒张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反应性充血分别为(3.86±2.33)%和(13.25±4.16)%(P<0.01);硝酸甘油分别为(8.44±3.3)%和(20.46±4.78)%(P<0.01).糖尿病患者服用卡维地洛6个月后,反应性充血介导的舒张较糖尿病非卡维地洛组明显增加,分别为(6.92±2.1)%和(3.79±2.41)%(P<0.05),两组对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扩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卡维地洛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802例正常成人超声心动图测值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确定正常成年人超声心动图的正常值,了解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整群、分层抽样调查广西南宁802例18~75岁的正常成人,测量其超声心动图测值.结果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13项超声心动图测值结果见正文.测值与年龄、性别、体重呈正相关,与心率呈负相关,收缩压与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正相关.结论所得到大样本的正常成人超声心动图测值呈正态分布,可重复性良好.影响超声心动图测值的因素除性别、年龄外,尚有体重、收缩压、心率等因素.

    作者:刘唐威;刘浩;郭盛兰;陶新智;李醒三;朱立光;尹瑞兴;朱继金;曾知恒;李智贤;梁文武;陈世德;吴海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光的视觉刺激在脑18F-FDG代谢显像中的作用

    目的应用cPET显像仪和脑统计参数地图法研究脑18F-FDG代谢与光线刺激的关系.方法应用PET显像仪,将28例正常人脑18F-FDG PET显像,按有无光线刺激分成两组,应用以像素为基础的统计参数图法,分析受光线刺激影响的脑解剖功能区.结果按α=0.01,ν=26作为检验水准, SPM法分析可见在楔叶、枕叶、中央后回、前回以及颞上回的部分区域成对称性升高,而在海马旁、扣带回、中脑导水管及颞上叶的部分区域则有代谢的减低.结论统计参数地图法是脑认知分析的新手段,光线的视觉刺激不但使视觉区能量代谢受到影响,还可影响其他区域受到影响,甚至会抑制一些区域的葡萄糖代谢.

    作者:郭万华;张剑戈;江旭峰;吕中伟;张立颖;李培勇;朱承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核医学科Mini-PACS的设计思路与实现

    PACS是医院用于采集、管理、传输和综合使用医学图像信息的系统.本文在介绍PACS在当今世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用于医院核医学科的mini-PACS,因为在科室一级核医学科更需要PACS.跨入21世纪之后的医学影像领域中,发展快的是诸如分子影像和反义核酸成像的领域,因为这是弄清基因和生物大分子功能的关键.该领域的发展不仅是临床诊疗,也是新药开发和满足人体科学基础研究的需要.PET/SPECT是目前开展分子水平成像合适的成像模态.在核医学科建立mini-PACS有助于发扬核医学的优点,克服核医学的缺点,使得病人、医院都能从mini-PACS的建立中受益.把发展中国的PACS技术放在科室内部,需要建立医生、医学物理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合作机制,需要解决当前核医学科诊疗中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而让IT行业的人完成科室之间的、基于web的信息整合,就有可能找到一个发展中国PACS的新路.基于这个思想,本文介绍了建立核医学mini-PACS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希望从这个例子得到启发,使得我国PACS技术得到更快的发展.

    作者:黄骏峰;曹文田;吕红宇;谢耀钦;包尚联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数字人脑高级神经中枢的模型及实现方案

    提出了数字人脑的多中枢自协调模型,探讨了模型中智能类中枢与调控类中枢的设计方案和主要实现技术,并给出一种多中枢自协调拟人脑模型的实验方案.

    作者:韩力群;毕思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

    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是医学物理学的重要分支,重点解决成像、图像处理与分析以及医学图像在临床应用中的物理问题、算法和软硬件设计.治疗中的医学影像可以用于制定治疗计划、在治疗过程实施影像监督,以及通过对治疗监督时采集的数据的图像重建实现对治疗计划的验证.广泛用于疾病诊断、治疗、教学和科研的医学影像是人体信息的载体.当前医学影像的世界前沿是功能成像,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的成像.无论生理还是心理成像,都和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合成及其行为特征以及基因的表达有关,所以,对人体内生物大分子和基因反义核酸水平上的动态成像是整个成像领域研究的前沿.这些成像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医疗机构中的广泛使用,将引起医学领域新的革命并促进医疗机构的重大改革.

    作者:包尚联;张怀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多层螺旋CT仿真椎管镜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椎管内镜(MSCT-VEVC)的成像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正常人的椎管(颈段椎管14例、胸段椎管8例、腰段椎管12例,骶段椎管2例)和28例病变椎管脊椎行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结束后行薄层重建,将图像传入CT 3D工作站,用Fly-Through软件作仿真内镜处理,并就MSCT-VEVC图像与CT轴位、多平面成像(MPR)、表面遮盖法成像(SSD)、容积成像(VRT)图像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受检椎管均成功进行CT仿真椎管镜成像,MSCT-VEVC像清楚显示相应正常骨性椎管及病理改变的管内表面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仿真椎管镜能立体、直观、全面地展示椎管形态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充分信息.

    作者:向子云;韦日宇;肖树恺;赵立仁;陈平;侯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HOLOGIC直接转换DR系统平板探测器分析

    本文回顾了放射摄影系统的发展历史,讲述了直接转换DR系统的图像捕获机制,对HOLOGIC直接转换DR系统的Se/TFT探测器的板层结构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几种不同设计方案像素线路的工作原理.

    作者:李志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急性白血病骨髓MRI表现(附30例分析)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 AL)骨髓病变MRI表现及分布特点,探讨MRI诊断及对疗效的评价作用.方法初发AL30例,对照组30例,缓解组12例.行腰椎、骨盆、股骨MRI检查.结果初发AL:①腰骶椎、髂骨均匀(29/30)或结节状弥漫性长T1、长T2信号;股骨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②ALL浸润范围于股骨头骨骺、大转子受累机会较AML大(P<0.05).缓解组:病变区T1WI信号升高、T2WI信号降低.结论 AL骨髓浸润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ALL、AML病变分布不同,MRI能清楚显示其特点,缓解期骨髓信号趋向正常.

    作者:徐锐;徐文坚;刘吉华;徐爱德;郝大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胃癌淋巴结CT检出方法研究:工作站电影回放与胶片阅片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螺旋CT工作站电影回放(CT Cine)与传统胶片阅片法对胃癌淋巴结检出能力的差异,探讨应用影像诊断工作站提高胃癌淋巴结检出能力的图像阅读方法. 方法分析比较胶片阅片法和诊断工作站CT Cine法对37例胃癌淋巴结的检出情况,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胶片阅片法和诊断工作站CT Cine法胃癌淋巴结检出能力存在显著差异(χ2=161,P<0.001),应用诊断工作站CT Cine法明显优于于胶片阅片法,其中对5 mm以下小淋巴结检出能力的提高尤为显著(χ2=25.49,P<0.001). 结论应用影像诊断工作站CT Cine法阅片,适当的调节窗宽窗位和建立合理的读片顺序,显著提高了CT对胃癌淋巴结的检出能力.

    作者:唐磊;张晓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扫描技术在椎动脉CTA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椎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的佳增强时相,准确触发CT增强扫描,提高椎动脉三维显示率.方法 87例椎动脉CTA检查,由足背静脉团注350 mgI/ml的Omnipaque造影剂后,应用SmartPrep软件实时监控,当感兴趣区造影剂浓度达阈值后触发增强扫描序列完成数据采集,经图像重组和三维重建显示椎动脉.结果 87例椎动脉CTA的增强时相均处于佳和较佳的扫描时期内,增强扫描的实际启动时间为15~43 s不等,个体差异明显,而动脉期靶血管浓度均持续>100 Hu.结论利用SmartPrep软件实时监控造影剂浓度并及时触发增强扫描技术不受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足背静脉注射途径影响因素颇多),不需做预扫描测量相关时间-浓度曲线即可保证正确实施增强扫描.

    作者:邵康为;龚承友;刘伟;朱才松;袁立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早期乳腺癌的钼靶X线摄片及超声诊断

    目的讨论早期乳腺癌的钼靶X线和超声表现及其对乳腺癌诊断的意义.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1期乳腺癌11例;每例均行双侧乳腺轴位(正位)及斜位摄片,必要时加拍病灶局部加压放大和/或切线位摄片.8例对乳腺各个象限作纵横切超声扫描并用彩色多普勒观察病灶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结果 X线表现为结节肿块影9例(81.82%),小灶致密影1例(9.09%),微小钙化4例(36.36%),局部血运增加5例(45.45%),脂肪层浑浊4例(36.36%),皮肤增厚、凹陷3例(27.27%),乳头固定、内陷3例(27.27%),彗星尾征4例(36.36%),伪足征4例(36.36%),导管征2例(18.18%).超声表现为不均匀低回声实性占位7例(87.5%),低回声带1例(12.50%),细点状钙化3例(37.50%),血流信号6例(75.00%).结论①早期乳腺癌的X线表现常不太典型,需格外注意,尤其要注意间接X线征象.②超声扫描辅助X线检查是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的基本和互补的影像检查方法.

    作者:陆虹;王艳萍;邢旭东;任辉;李凤雏;方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肿瘤介入治疗后的超声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肝肿瘤介入治疗后超声随访的内容、方法和价值.方法对超声引导微波治疗、超声引导酒精治疗和经放射介入治疗的56例肝肿瘤病人进行超声随访和疗效分析.包括:肿块的二维大小、三维体积;肿块的彩色血流多少、分布情况、三维血管树容积;肿块的内部回声、强弱变化.与同期检查的CT/MRI、临床放射免疫指标和/或手术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肿块内血流分级可以反映肿瘤血供情况,三维体积测定与实际肿块体积误差<15%.结论超声疗效分析可以作为肝肿瘤介入治疗后疗效及预后判断的有效方法.肿瘤内血流的检测是随访的重要内容,介入治疗后血供的增减情况可以作为是否手术的参考指标;三维容积测定更能反映瘤体大小的变化.

    作者:黄敏;沈延政;郭建峰;孙勤;严禹;周轶群;徐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超声引导自凝刀射频治疗功血及子宫肌瘤

    目的提高超声引导自凝刀射频治疗功血、子宫肌瘤的治愈率及有效率.方法肌壁间肌瘤及浆膜下肌瘤,穿刺前超声设计恰当的穿刺部位和角度,以宫颈管线为纵坐标线,以宫颈内口水平划横坐标线,超声测量计算肌瘤部距浆膜内0.8cm的点与坐标角度在45~135°,超声引导及监视下自凝刀通过宫颈、宫腔自然腔道,沿超声设计好的穿刺路线准确插入肌瘤内至设计点,瘤体直径>3 cm者要先穿近浆膜处,待凝固完全后再退向近宫腔处.肌瘤直径≥4.5 cm者, 术前均给予米非司酮12.5 mg/d,服用1~3个月以缩小瘤体.结果所有手术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无一例子宫穿孔、大出血、肠管及膀胱损伤等并发症.23例中功血4例、肌瘤19例.功血3例一次治愈、1例两次治愈,治愈率100%;子宫黏膜下肌瘤4例术后1个月复查肌瘤完全消失.肌壁间及浆膜下肌瘤15例,3例3个月复查肌瘤完全消失,12例3个月、6个月复查肌瘤体积缩小率大于60%、80%,肌壁间及浆膜下肌瘤治愈率93%;功血及肌瘤的总有效率均达100%.结论超声引导自凝刀射频治疗功血及子宫肌瘤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 改进治疗方法后治疗效果满意, 具有明确的临床价值.

    作者:滕想;岳小妹;孙菊英;罗宇;米真真;王英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法洛四联症的MRI诊断研究

    目的评价MRI 对TOF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疑诊为TOF患者进行MRI检查,分析其心内畸形和合并心外畸形的MRI表现.并与UCG表现进行比较.结果全部病例经手术证实,MRI能检出TOF心内畸形和合并心外畸形,统计学显示TOF心内畸形的MRI和USG检出率χ2值为1.03~2.01,P>0.05,表明两种检查技术无显著差异;对合并心外畸形的显示,MRI明显优于UCG(χ2 = 52.27,P<0.001). 结论 MRI有诸多的成像优势,能充分满足临床的诊断需求,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检查技术.

    作者:李谷买;龙莉玲;黄仲奎;宋英儒;李荣富;李文美;叶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特点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研究.结果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具有明显的二维超声特点,表现为形态多样的窦状扩张管样结构.彩色多普勒检查示丰富的红蓝相间血流信号,呈缓慢持续样.变换体位或挤压周围软组织后血流信号明显增加,并随周围软组织压力的改变色彩也相应发生改变(P<0.01).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

    作者:杨一林;段云友;曹铁生;阮骊韬;王泓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肱骨外上髁炎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应用高频超声观察30例健康志愿者肱骨外上髁,在此基础上检查78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 结果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肱骨外上髁、伸肌总腱回声.对于常见的由伸肌总腱损伤及撕裂所致的肱骨外上髁炎高频超声不仅有诊断价值,而且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对非手术治疗患者超声还可判断疗效. 结论高频超声可作为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有效、实用、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王明花;郭瑞军;邵德成;殷春霞;张文云;李莉;甄景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B超诊断胆总管结石致急性胆囊炎并发穿孔1例

    患者男,51岁,因右上腹疼痛1个月,近来疼痛加剧伴发热而就诊.查体:皮肤轻度黄染,体温38.5℃,莫菲氏征呈强阳性,有胆总管结石病史10余年.B超检查:胆囊大小9 cm×5 cm,囊壁回声增强,厚0.5 cm,于胆囊前壁近胆囊底处可见胆囊壁连续性中断,宽0.3 cm;于胆囊周围可探及一13.7 cm×6.0 cm的不规则形液性暗区包绕胆囊(见图).胆总管明显扩张达2.5 cm,于中段可探及一3.7 cm×2.3 cm的强回声团嵌顿于胆总管内,B超提示:胆总管结石伴扩张,急性胆囊炎,胆囊穿孔,胆囊周围积液,手术证实.

    作者:张海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超声在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超声通过其空化效应可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而能促使外源基因进入细胞,增强了基因在体外细胞和体内细胞的转染和表达水平.超声的此种特性,与超声的照射条件,如机械指数、脉冲重复频率、照射时间等有关.超声被认为是增强非病毒载体基因治疗效率的新方法.

    作者:程文;张青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20 MHz与7.5 MHz高频超声在乳腺病变中的对比应用

    目的探讨对比运用20 MHz与7.5 MHz高频超声对乳腺病变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应用20 MHz与7.5 MHz的探头检查30例患者乳腺病变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状况.结果 20 MHz超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癌伴乳腺导管扩张、乳腺肿块内沙粒状钙化灶、肿块边界蟹足状改变及包膜样回声以及乳腺皮肤弥漫性或结节性病灶检出率高于7.5 MHz高频超声.结论 20 MHz超高频超声对乳腺内小病变的检查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癌伴乳腺导管扩张、乳腺肿块内沙粒状钙化灶的检查中具有重要特征.

    作者:黄道中;黎萍;陆永萍;张青萍;乐桂蓉;朱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限局性胃壁伸展不良征对较小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限局性胃壁伸展不良征对较小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4例资料完整的早期胃癌,对其行X线双对比造影片与胃切除标本对照,分析造影所见及其病理基础.结果 24例全部为病灶小于2cm的表面型早期胃癌,均表现为胃大、小弯轮廓线某一局部的轻微凹陷.凹陷的局部轮廓线可呈现单层或双层外观.凹陷程度与癌浸润深度有关;凹陷式样(单层或双层)与病变宽径有关. 结论良好的双对比造影对仅表现为限局性胃壁伸展不良的较小早期胃癌具有较高的诊断能力.

    作者:徐荣天;李佩玲;李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