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斐斐;段俊国
目的 对比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以及单纯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和单纯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三种方法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疗效.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非缺血型BRVO继发ME患者90例9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8例48只眼,女性42例42只眼;平均年龄(51.25±12.24)岁;病程5~17d.所有患眼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按照随机排列表方法随机将患眼分为康柏西普联合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组治疗(Ⅰ组)、单纯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组(Ⅱ组)、单纯康柏西普治疗组(Ⅲ组),每组均为30只眼.Ⅰ、Ⅱ、Ⅲ组患眼之间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720、0.286,P=0.930、0.752).接受康柏西普治疗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者3d后给予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单纯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者明确诊断后即进行激光光凝治疗.对比观察Ⅰ、Ⅲ组患眼玻璃体腔注射次数,Ⅰ、Ⅱ组患眼激光能量;Ⅰ、Ⅱ、Ⅲ组患眼治疗后1周,1、3、6个月BCVA、CM值的变化情况.同时观蔡与药物和治疗方式相关的眼部并发症.结果 Ⅰ组患眼平均玻璃体腔注射次数为(1.20±0.41)次,其中6只眼接受了2次玻璃体腔注射;Ⅲ组患眼平均玻璃体腔注射次数为(2.23±1.04)次,其中22只眼接受了2~4次玻璃体腔注射;两组患眼玻璃体腔注射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Ⅱ组患眼行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平均次数为(1.43±0.63)次,其中9只眼接受2次激光光凝治疗,2只眼接受3次激光光凝治疗.Ⅰ、Ⅱ组患眼平均激光能量分别为(96.05±2.34)、(117.41±6.85) μV;两组患眼平均激光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治疗后6个月,Ⅰ、Ⅱ、Ⅲ组患眼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Ⅰ、Ⅲ组患眼BCVA明显好于Ⅱ组患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7、-4.603,P<0.001);Ⅰ、Ⅲ组患眼之间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2,P=0.429).治疗后1周,1个月Ⅰ、Ⅱ、Ⅲ组患眼平均CMT值分别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55、-10.620、-10.254,P<0.001).Ⅰ、Ⅲ组患眼之间治疗后不同时间点CM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4、1.723、-1.819、-1.755,P=0.689、0.096、0.079、0.90);Ⅱ组患眼治疗后1周,1个月CMT值下降程度较Ⅰ组患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1、-3.230,P<0.001、0.003);Ⅲ组患眼治疗后3个月CMT值较治疗后1个月增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5,P=0.056).所有患眼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眼内炎、虹膜红变、视网膜脱离等与药物和治疗方式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非缺血型BRVO继发ME患眼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疗效优于单纯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并且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的次数较单纯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者更少.
作者:刘隽;杨晓春;梅妍;雷霍;赵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先天性视网膜血管纡曲是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异常的一种类型,是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所致[1].可发生于部分分级血管或整体血管,依据纡曲血管类型分为先天性视网膜动脉纡曲和先天性视网膜静脉纡曲.其血管纡曲的形态、部位及相关眼底表现均和继发性视网膜血管纡曲有着本质区别.但由于先天性视网膜血管纡曲临床较为少见,因此目前关于该病的报道仅为个案报道.我们收集了5例先天性视网膜血管纡曲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眼底自身荧光(FAF)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影像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以期加深临床对该病的整体性认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郑志坤;李娟娟;黎铧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观察贝伐单抗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病理性近视(PM)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PM-CNV患者79例7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6例26只眼,女性53例53只眼;平均年龄(30.77±5.53)岁.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由同一名验光师行BCVA检查,记录时换算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美国蔡司公司Cirrus HD-OCT仪行OCT检查,测量患眼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依据接受治疗情况将患眼分为贝伐单抗治疗组、雷珠单抗治疗组,分别为38、41只眼.两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t=-0.467)、眼压值(t=-1.983)、CMT值(t=1.29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42、0.051、0.200).贝伐单抗治疗组、雷珠单抗治疗组患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贝伐单抗0.05 ml(含贝伐单抗1.25 mg)、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0 mg).对比观察两组患眼治疗后1、7d,1个月眼压变化情况;1、3、6、12、24个月logMARBCVA、CMT变化情况以及与药物和治疗方式相关的眼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1、7d,1个月,两组患眼平均眼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9、0.07、1.382,P>0.05).治疗后1、3、6、12、24个月,贝伐单抗治疗组、雷珠单抗治疗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374,P<0.01);两组患眼之间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平均logMAR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95,P=0.759).两组患眼平均CMT值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374,P<0.01);两组患眼之间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平均CM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332,P=0.566).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白内障及持续性眼压升高等与药物、注射相关的严重眼部和全身不良事件.出现结膜下出血7只眼;患者诉眼前黑影飘动11只眼,未干预自行吸收.结论 贝伐单抗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PM-CNV的治疗效果相似,均可提高患眼BCVA,降低CMT.
作者:杨琳;金学民;周朋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患者女,26岁.因右眼突然视力下降6d来我院就诊.患者6d前自觉右眼突然视力下降伴上方视物遮挡到当地医院就诊,具体诊断及治疗方法不详;因医治无效遂来我院求治.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2,不能矫正;左眼视力1.0.右眼眼压11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3 mmHg.双眼眼前节无异常.右眼视盘边界模糊,下半侧视网膜呈弥漫性灰白色改变,其范围位于黄斑与视盘下方.颞下静脉纡曲扩张(图1A),未见黄斑“樱桃红”及出血渗出.左眼眼底无异常.
作者:陈斐斐;段俊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内源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内源性细菌性眼内炎患者10例1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3例3只眼;均为单眼.平均年龄(57.6±10.8)岁.伴全身疾病9例.其中,糖尿病8例,病程超过5年7例;肝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分别为3、1、1.有明确感染性疾病9例.其中,肝脓肿7例,伴肺部感染3例;丹毒、肛周脓肿各1例.既往有发热病史7例.玻璃体切割手术或眼内容物剜除手术时抽取玻璃体液行需氧菌、厌氧菌、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9只眼.其中,玻璃体切割手术8只眼;眼内容物剜除手术1只眼.所有患者全身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并根据微生物培养及药敏感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明确诊断后,5、24 h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晶状体切除3、5只眼;玻璃体腔填充C3F8、硅油1、7只眼.手术结束时玻璃体腔均注射10 mg/ml的万古霉素0.1 ml(含万古霉素1 mg)和10 mg/ml的头孢他啶0.1 ml(头孢他啶1 mg).单纯玻璃体腔注药1只眼,药物、剂量相同;单纯全身药物治疗1只眼.随访6~24个月,观察患眼视力变化及病原菌培养结果.结果 患者均主诉视物模糊,其中伴眼部疼痛5例.患眼视力无光感3只眼;光感5只眼;手动1只眼;0.1者1只眼.角膜水肿10只眼;前房积脓8只眼;玻璃体弥漫性混浊10只眼,其中伴视网膜脱离3只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和玻璃体腔注药的8只眼中,因炎症未能控制行眼内容物剜出手术1只眼.单纯玻璃体注药的1只眼,炎症未能控制,眼球萎缩行眼球摘除手术.行玻璃体液培养的9只眼中,培养结果阳性者8只眼,占88.9%.其中,肺炎克雷白杆菌5只眼;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粪肠球菌各1只眼.末次随访时,视力无光感2只眼;手动4只眼;0.1者1只眼.结论 全身易感因素是内源性细菌性眼内炎主要致病因素;肺炎克雷白杆菌是导致眼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治疗有效.
作者:毛春洁;田强;由彩云;周伟;江枫;颜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脉络膜上腔(SCS)是巩膜与脉络膜之间的潜在腔隙,经SCS给药可绕过巩膜屏障,避免了结膜和巩膜血管和淋巴液对药物的清除,可将药物更多传递到脉络膜和视网膜,从而在疾病部位达到更高的治疗浓度.SCS给药不破坏眼球密闭性,较玻璃体腔给药更安全;比经巩膜给药更有效.SCS给药注射量很小,可在巩膜上多部位进行,并可以进行更精准的靶向给药.适宜于脉络膜和视网膜疾病的治疗.但目前SCS给药尚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其安全性、给药方式的选择性以及药物剂型适合性和有效性尚需更多深入研究.
作者:陈梅;程凌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激光光凝治疗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眼视野及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曾接受激光光凝治疗的ROP患儿39例73只眼(ROP组)和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儿童13名25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ROP组患儿中,男性24例45只眼,女性1 5例28只眼.平均年龄(7.00±128)岁.首次接受激光光凝治疗时平均矫正胎龄(PA) (38.74±3.82)周,平均出生体重(BW)(140233±369.61)g,平均激光光斑数量(517.86±277.40)个.正常对照组13名受检儿童中,男性6例12只眼,女性7例13只眼;平均年龄(7.17±0.96)岁;均为足月产儿.两组受检儿童平均年龄(t=0.691)、性别构成比(x2=1.4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1、0.233).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屈光、视野检查.对比观察两组受检儿童视野平均缺损(MD)值、等效球镜(SE)的变化.根据视野检查结果,ROP组患儿分为有无视野缺损组和轻度、中重度视野缺损组,比较两组之间胎龄(GA)、PA、BW、光斑数量、SE的差异.结果 正常对照组、ROP组受检眼视野MD值分别为(1.27±3.34)、(4.87±5.12) dB;两组受检眼之间视野M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P<0.001).有无视野缺损组患眼之间BW、光斑数量、S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4、-1.996、-2.162,P=0.042、0.026、0.034);G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3,P=0.052).轻度视野缺损组与中重度视野缺损组之间S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3,P=0.002);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3,P=0.051).SE≤-0.25 D者12只眼,占18.8%.ROP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之间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2,P=0.1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OP组患儿BW、病变分期与SE呈显著相关(r=-0.304、-0.387,P=0.015、0.002).ROP组患眼平均BCVA为0.84±0.23.其中,≥0.5者59只眼,占91.2%.结论 激光光凝治疗对ROP患眼视野、屈光影响较小;视力预后较好.
作者:姚昱欧;尹虹;黎晓新;赵明威;梁建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大鼠模型的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特征.方法 新生Sprague Dawley大鼠24只,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建立OIR模型;于母鼠分娩完成后立即将其与新生大鼠置于氧浓度为(75±2)%的自制氧箱中.氧箱中饲养7d后再置于室内空气中饲养7d.对照组大鼠与母鼠一并置于室内空气中连续饲养14d.大鼠21日龄时,两组大鼠均行F-ERG检查,在不同的刺激光强度下记录视杆反应、大混合反应及视锥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视杆反应b波振幅降低(t=3.650)、潜伏期延长(t=2.4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混合反应a、b波振幅降低(t=3.333、2.562)、潜伏期延长(t=2.725、2.4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视锥反应a、b波振幅(t=0.650、0.204)及潜伏期(t=0.422、0.07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001 cd.s/m2刺激光强度下大鼠F-ERG波形几乎无反应;0.010 cd.s/m2刺激光强度下大鼠F-ERG可记录到波形,随着刺激光强度的增加,b波振幅增加,a波慢慢引出.结论 OIR大鼠模型F-ERG表现为视杆反应及大混合反应振幅降低、潜伏期延长;随着刺激光强度的增加,OIR大鼠暗适应反应b波振幅增加,a波被引出.
作者:谢黎;罗毅;王平;马兰;李娜;谢琳晖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Crumbs(Crb)蛋白对斑马鱼视网膜不同种类光感受器细胞的影响.方法 27个月龄野生型斑马鱼及相同月龄Tg(RH2-2:Crb2b-sfEX/RH2-2:GFP) pt108b转基因斑马鱼(pt108b斑马鱼)眼球标本JB-4包埋,以3μm厚度沿眼球腹-背及鼻-颞(前-后)两个方向进行切割.收集通过眼球中央区域的3张连续切片,行福尔根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视网膜视杆细胞以及对紫外光敏感的视锥细胞(UV视锥细胞)、对红绿蓝光敏感的视锥缅胞(RGB视锥细胞)在视网膜不同区域的细胞密度.结果 野生型斑马鱼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在中央区细胞排列为紧密,周边区细胞排列为稀疏.与野生型斑马鱼比较,pt108b斑马鱼位于视网膜外核层顶端RGB视锥细胞密度显著减少;视网膜中央区及中间区RGB视锥细胞几乎完全消失;视杆细胞顶端部、外限制膜基底部UV视锥细胞密度维持不变;视网膜外核层基底部视杆细胞密度显著增加.结论 Crb蛋白能够影响斑马鱼视网膜不同种类光感受器细胞的密度.
作者:付金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指导重复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9例19只眼,女性21例21只眼.平均年龄(53.58±13.19)岁;平均病程1.5个月.所有患眼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OCT检查.患眼平均BCVA0.25±0.18;平均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值(509.48±170.13) μm.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治疗后连续随访观察6个月.每一个月行BCVA、彩色眼底照相、OCT检查;3、6个月行FFA检查.OCT检查发现视网膜层间及层下积液或CMT值较之前低CMT值增加≥50μm给予再次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对比观察治疗前后BCVA、CMT值变化,以及与药物和治疗方式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6个月,40只眼中,BCVA提高、稳定、下降分别为25、13、2只眼,分别占62.5%、32.5%、5.0%.所有患眼视网膜出血及渗出大部分吸收.FFA检查,视网膜血管无荧光素渗漏11只眼,占27.5%;轻微荧光素渗漏26只眼,占65.0%;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形成3只眼,占7.5%.OCT检查,视网膜层间及层下弱反射暗腔消失或减少,平均CMT值为(235.20±100.44) μm.平均玻璃体腔注射次数为2.85次.其中,行2、3、4次玻璃体腔注射分别为14、18、8只眼,分别占35.0%、45.0%、20.0%.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见明显与药物、玻璃体腔注射相关的眼部和全身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 OCT指导重复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RVO继发黄斑水肿安全、有效,能稳定或提高患眼视力.
作者:黄志坚;宋艳萍;丁琴;闫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患者男,26岁.2015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细胞型).2016年2月在我院行异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其父亲作为单倍体供者,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5/10相合.移植手术前患者及供体血清巨细胞病毒(CMV)DNA检测均为阴性.患者骨髓移植手术前眼科检查双眼眼底未见异常.2月27日回输4/6相合女婴脐带血;2月27~29日连续3d回输其父亲半相合外周干细胞210 ml.3月7、9日即骨髓移植手术后8、10d血小板、白细胞分别植入.
作者:曹丹;费文雷;杨大卫;张良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和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在其治疗方法、治疗适宜的目标患者及治疗时间选择、治疗终点判断等方面均存在较多困惑,并且存在治疗周期长、易复发等不足.BRVO血管阻塞后的侧支循环以及循环再通研究探索值得未来研究中重视.既往临床实践中着眼于循环再通的溶栓、动静脉鞘膜切开手术、激光脉络膜视网膜血管吻合等治疗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证实.近年初现端倪的人工血管搭桥手术实验由于关键技术上仍存在瓶颈,尚不具备实用性,但为BRVO治疗提供了值得期待的新思路.
作者:沈丽君;吴素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不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分型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与激光光凝治疗后视力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DME的70例患者99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佳矫正视力(BCVA),并将结果转换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进行记录.所有患眼均行OCT检查,并根据OCT形态特征将DME分为弥漫性黄斑水肿(DRT)、黄斑囊样水肿(CME)、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3种类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组(A组)、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组(B组)及单纯激光光凝治疗组(C组),分别为21例25只眼、23例26只眼、26例48只眼.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80.43±74.89)d.对比分析3组患眼及不同OCT分型患眼BCVA绝对变化(ABCVA)以及视力提高眼数所占比例.ABCVA=治疗前logMAR BCVA-治疗后logMARBCVA.以BCVA的logMAR值提高0.3以上为视力提高.结果 A、B、C组患眼A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50,P>0.05).A、B组患眼视力提高眼数所占比例较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45、6.301,P<0.05).A、B、C组组内不同OCT分型患眼ABCVA及视力提高眼数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DRT、CME患眼视力提高眼数所占比例分别为70.59%、50.00%;C组DRT、CME患眼视力提高眼数所占比例26.47%、14.29%.A、B组DRT、CME患眼视力提高眼数所占比例较C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75、4.453,P<0.05).结论 不同OCT分型DME患眼经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和(或)激光光凝相同治疗方案治疗后视力变化无明显差异;相同OCT分型DME患眼经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视力提高眼数所占比例有差异.
作者:王相宁;李淑婷;杜新华;陈永东;吴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慢性炎症、氧化应激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非诺贝特是过氧化物酶增生物激活受体α激动剂,除了降低血脂外,还能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凋亡以及抗新生血管等机制或途径干预DR发生发展过程.已有临床研究证实,非诺贝特具有缓解DR的效果.加强非诺贝特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一步明确非诺贝特治疗D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对于DR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盈;段细妹;徐积兄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贝伐单抗膜联蛋白A5脂质体兔眼点眼后眼内组织药物浓度变化及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10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贝伐单抗膜联蛋白A5脂质体组(A组)、贝伐单抗脂质体组(B组)、贝伐单抗组(C组),每组35只兔.分别给予右眼贝伐单抗膜联蛋白A5脂质体、贝伐单抗脂质体、贝伐单抗50 μl点眼.点眼后5、15、30 min及1、2、4、8h,取各组兔眼房水、玻璃体及视网膜脉络膜标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量各标本中贝伐单抗药物浓度.应用DAS 2.1.1软件拟合分析3组兔眼房水、玻璃体及视网膜脉络膜中贝伐单抗的半衰期(t1/2)等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点眼后15 min,3组兔眼房水中贝伐单抗浓度达到峰值;各组兔眼房水中贝伐单抗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1.061,P<0.01).点眼后2h,3组兔眼玻璃体中贝伐单抗浓度达到峰值.各组兔眼玻璃体中贝伐单抗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5.997,P<0.01).点眼后1h,3组兔眼视网膜脉络膜中贝伐单抗浓度达到峰值;各组兔眼视网膜脉络膜中贝伐单抗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4.908,P<0.01).组间两两比较,A组兔眼房水、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中贝伐单抗浓度均较B、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兔眼房水、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中贝伐单抗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代动力学拟合分析发现,贝伐单抗在3组兔眼房水中t1/2分别为1.32、1.29、1.29 h;玻璃体中分布t1/2分别为1.40、1.50、1.42h,消除t%分别为2.62、2.84、2.73 h;视网膜脉络膜中分布t1/2分别为0.97、1.09、1.19h,消除t1/2分别为2.61、2.99、2.70h.3组兔眼房水中贝伐单抗浓度变化符合一室模型,玻璃体及视网膜脉络膜中贝伐单抗浓度变化符合二室模型.结论 贝伐单抗膜联蛋白A5脂质体兔眼点眼后在眼内组织的药物浓度明显高于贝伐单抗脂质体、贝伐单抗点眼.兔眼房水中药物浓度变化符合一室模型,玻璃体及视网膜脉络膜中药物浓度变化符合二室模型.
作者:张海涛;张杰;王峰;任艳凡;王保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后视物变形和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VRQoL)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临床队列研究.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的IMH患者30例30只眼纳入研究.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医学验光、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统计时换算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OCT检查测量黄斑裂孔基底部直径、黄斑裂孔窄直径及裂孔边缘厚度,计算黄斑裂孔指数(MHI).患者均为单眼发病,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1.02±0.07;平均MHI值为0.47±0.02.对侧眼裸眼logMAR视力均<0.1.手术由同一位医生完成;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后6个月时测量患眼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采用M-chart表检查患眼的垂直变形度(MV)和水平变形度(MH);采用中文版VRQoL表(CVRQoL-25)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患者手术后VRQoL.手术后VRQoL与手术后BCVA、视物变形度以及手术前MHI之间的相关性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手术后6个月,所有患眼黄斑裂孔均闭合.平均MV为(0.17±0.03)°,平均MH为(0.11±0.03)°;CVRQoL-25总体平均分值为79.81±1.29.logMAR BCVA为0.59±0.05;平均CRT值为(155.10±6.27) μm.手术后VRQoL与手术前MHI呈正相关(r=0.491,P=0.002);与手术前后BCVA均呈负相关(r=-0.445、-0.53,P=0.014、0.003);与手术后视物变形度呈负相关(r=-0.532,P=0.006);与手术后CRT无明显相关(r=0.231,P>0.05).结论 IMH患者手术治疗后视力提高,但存在视物变形;VRQoL与视物变形度呈负相关,与手术前MHI呈正相关.
作者:葛丽娜;张旭;沈丽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患者女,49岁.因左眼胀痛、眼红伴视物不清10余天于2014年9月4日来我院眼科就诊.门诊诊断为“青光眼”并给予降眼压治疗无效.视野检查,右眼弓形缺损,左眼颞侧视岛.患者主诉头痛,收入神经内科住院.头颅CT检查,空蝶鞍.
作者:宋润;方娜;夏蔚;沈伟;蔡琴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张意可1926年出身于大连一个殷实的经商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家道衰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跟随母亲到青岛定居,靠勤工俭学读完高中.1948年考入设在天津的河北医学院.1951年8月毕业后先分到当时归属河北省管辖的聊城工作,后被邢台眼科医院徐校卿院长招聘到邢台眼科医院.
作者:李瑞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时期的角膜神经纤维损害情况.方法 横断面观察性研究.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120只眼(糖尿病组)纳入本研究.按照DR国际分期标准将糖尿病组患者分为无视网膜病变(NDR)、轻中度非增生型DR(mNPDR)、重度非增生型DR(sNPDR)及增生型DR(PDR),并以此分为4个亚组,每亚组30例30只眼.纳入健康正常者30名30只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采用HRT3激光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神经纤维长度(NFL)、角膜神经纤维密度(NFD)、角膜神经纤维分支密度(NFB)、角膜神经弯曲度(NT)等角膜神经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角膜神经指标与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患者NFL、NFD、NFB减少(F=147.315、142.586、65.898,P=0.000、0.000、0.000),NT增加(F=39.431,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患者NFL、NFD、NFB随DR严重程度逐渐减少,NT随DR严重程度逐渐增加.糖尿病组各亚组组间比较,sNPDRR组与PDR组患者NFL、NFD、NFB、NT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患者NFL、NFD、NFB、NT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r=-0.071、-0.080、0.001、0.100,P=0.391、0.328、0.991、0.224)、HbA1c(r=-0.109、-0.115、-0.126、0.025,P=0.238、0.211、0.169、0.781)与NFL、NFD、NFB、NT均无相关性;糖尿病病程与NFL、NFD呈负相关(r=-0.212、-0.264,P=0.020、0.004),与NT呈正相关(r=0.261,P=0.004),与NFB无相关性(r=-0.119,P=0.194).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神经纤维损害主要表现为NFL、NFD、NFB减少,NT增加,且发生在未出现视网膜病变之前;随着DR病情加重,角膜神经纤维损害逐步加重,但在sNPDR、PDR时期变化不明显.
作者:范围;熊祥伟;邹欢;张聪;袁容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CNV)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的效果根据其视力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形态改变等疗效评价指标可出现不同的应答反应,包括应答不良与无应答现象.nAMD疾病自身以及治疗药物相关的基因、CNV发生发展的相关因子和组织解剖结构、药物效率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是抗VEGF药物治疗nAMD出现应答不良与无应答现象的可能相关影响因素.应答不良与无应答现象的形成机制是抗VEGF药物治疗nAMD的关注热点,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作者:程子芳;王海燕;王雨生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