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延安;黄修敏
目的:探讨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传播的护理管理方法和体会,为防治甲型H1N1流感传播提供科学的措施制定依据。方法:通过使用SPSS16.0软件,采用甲型H1N1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把2012年6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甲型H1N1流感研究分析,并采取一定护理管理方法,进行护理系统管理,从而控制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结果:一旦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立即、及时采取相应护理管理措施,对预防和控制甲型流感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结论:通过对120例甲型H1N1流感疫情患者进行病理研究分析显示,采取科学化、规范化的护理管理方法和措施,能够有效应对和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传播。
作者:严敏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做好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护理。方法:根据临床实践逐步掌握了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方法与技巧。结果:使用静脉留置输液的患者大多数无任何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有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这一新的护理技术操作逐步取代了头皮钢针,深受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欢迎。
作者:盖林超;刘晋慧;李建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输血时间对机采血小板治疗血液病的疗效影响。方法:收集81例血液病患儿136例次输注机采血小板的资料,查阅检验资料比较输注前后24h内记录的血小板检查结果,以输注后校正血小板增加值(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以及患者出血状况有无改善来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根据血小板输注时间(T)的长短将数据分组,计算总的有效百分率及各组有效百分率,讨论各输注时间段之间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差别。结果:136例中输注有效的121例,总有效率为88.97%;T<30min的有29例,输注有效的25例,有效率为86.21%;30min<T<=40min的有64例,输注有效的60例,有效率为93.75%;40min<T<=50min的有25例,输注有效的21例,有效率为84.00%;T>50min的有16例,输注有效的14例,有效率为87.50%;结论:血小板输注时间的长短对机采血小板治疗儿童血液病的效果有影响,30-40min完成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效果好,30min内完成输注血小板输注效果明显降低,而延长输注时间超过50min不能增加机采血小板的治疗效果。血小板输注治疗应控制好输注时间。
作者:刘利;鲜蓉华;杨小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参加征兵体检青年常见心电图的改变、意义以及体检结果判定。方法:对500例参加征兵体检青年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心电图结果按《征兵心电图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310例心电图正常,170例大致正常心电图,20例异常心电图。结论:通过心电图检查,同时结合临床、心脏听诊、心脏彩超等,可以正确判断受检者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为部队输送合格兵员提供诊断依据。
作者:何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胸椎压缩性骨折是骨科中常见的疾病,如治疗不及时或护理不当,将会给患者遗留下慢性腰背部疼痛,影响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我科自2007年以来应用麻醉无痛悬吊复位治疗对胸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早期复位,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丽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研究声门下吸引与普通吸引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门下吸引与普通吸引患者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16.1%)低于对照组(48.5%),两组VAP发生率、MV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实施持续声门下吸引,可以降低VAP发生率,减少MV及住院时间。
作者:袁文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石淋即尿石症,又被称为尿路结石,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结石。肾和输尿管结石又称上尿路结石。据流行病学统计尿石症人群发病率约2)-3)[1]为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以剧烈腰腹绞痛伴血尿、排尿困难、恶心、呕吐及膀胱刺激症状为主,而上尿路结石急性发作常以肾绞痛或腰腹绞痛、血尿为主要表现,对病人身心带来极大痛苦,对家庭生活带来不便。而目前对于急性疼痛的治疗多采取抗感染、解痉止痛[2]、等对症治疗。笔者对30例明确诊断为上尿路结石急性疼痛的门诊留观患者在采用传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给予中医穴位按压结合耳穴压豆技术,用于缓解急性疼痛,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既减轻了病人痛苦,又缩短留院时间,且此方法操作方便,易于患者及家属接受,用物价格低,便于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凤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发现:在对一成年男性头部标本进行面部解剖时,发现咬肌动脉由颈外动脉发出,与之伴行的咬肌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方法:用游标卡尺(0.02mm)测量血管外径及其长度。结果:咬肌动脉由颈外动脉发出,起始处的外径为(2.26mm)向前下走行于咬肌后缘上1/3处进入咬肌后又上下两支血管营养咬肌,且咬肌其他部位未见血管进入。讨论:正常的咬肌动脉由上颌动脉发出,观察可知咬肌动脉由颈外动脉发出,经查阅文献该型变异较为少见,在对咬肌部位进行相关手术时应避免损伤这些血管,为国人解剖学积累数据和临床相关手术提供变异参考。
作者:陈翱;陈俊毅;李楚姣;彭东;李俊;肖时美;孙建永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妇科急腹症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妇科急腹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结果:通过实施心理护理,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情绪,进而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了医疗安全及护理质量。
作者:何雪梅;唐小凤;张冬琼;李家秋;余红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护理的方法。方法对急诊科留观输液治疗的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因减少了静脉穿刺的次数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保证了治疗的顺利开展。结果运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在留置的时间、并发症的预防保证患者的治疗顺利进行等均获得成功。结论静脉留置针的输液应用,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节约支出,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作者:李定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留置D-J管处理孕妇输尿管结石致顽固性肾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3年收治21例孕妇输尿管结石致顽固性肾绞痛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留置D-J管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的肾绞痛经治疗均得到控制,3例患侧腰部胀痛,2例间歇性肉眼血尿,未见产科并发症。分娩后,12例发现结石自行排出,8例行输尿管镜碎石,1例输尿管切开取石。21例孕妇均顺利渡过围产期,婴儿健康。结论对于常规治疗不能缓解的孕妇输尿管结石致顽固性肾绞痛,留置D-J管处理安全有效。
作者:程伟松;胡恩平;刘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骨折是由于车祸、机械性损伤、意外事故的发生造成病人形体变化,功能障碍,加之事情多突然发生毫无思想准备,伤后病人常大量出血、剧烈疼痛,故病人多有严重思想负担,造成心理上种种变异。因此,医护人员在对病人做好治疗及生活护理的同时,必须给患者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通过对100例骨折患者的护理观察发现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苏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凝血检测是一个相当敏感的实验,血液离体后不可避免会与外界异物的接触,必然引起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功能的改变,时间也会使某些凝血因子变性、失活或被激活。影响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只有实现每个工作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和标准化操作,排除每一个流程对检测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实现全面系统的质量控制,才能大限度地迟缓凝血因子的激活、变性或失活过程,使检测结果更接近患者的体内真实水平,为临床及患者提供更有价值参考数据。
作者:冯凤英;徐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肾结石为泌尿系常见病,多发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且多发生在青壮年。在泌尿系统的各个器官中,肾脏通常是结石形成的部位。若结石较大,则移动度很小,表现为腰部酸胀不适或在身体活动增加时有隐痛或钝痛;较小结石引发的绞痛,常骤然发生腰腹部刀割样剧烈疼痛,且呈阵发性。少数情况下,在肾盂中不活动的结石且无感染发生时,可长期无任何症状,以至于已引起肾功能不全是亦无自觉症状,只在通过腹部B超是偶然发现,但绝大数患者有症状。肾结石虽为良性疾病,但有时会加重阻塞尿路排出尿液,造成疼痛肾积水,严重的甚至引发尿毒症或肿瘤,遂应及早发现治疗并加强预防。
作者:戴长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观察胎膜早破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4例胎膜早破患者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0例未出现胎膜早破的健康产妇作为随机对照,将两组产妇分娩方式以及母婴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剖宫产率(64.7%)明显高于对照组(12.5%);观察组产妇发生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胎儿宫内窘迫等并发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胎膜早破产妇,密切观察产妇分娩情况,做到及早发现,严格掌握终止妊娠指征,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确保母婴安全。
作者:蔡喜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给信,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中医是我国重要的国粹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为人们祛除病痛。“治未病”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一种较为超前的指导思想,在我国建立以预防为主的现代健康管理理念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认为将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应用到患者身心疾病的预防当中去,建立新的疾病预防保健体系,满足人们对健康预防的需求。
作者:贺江雁;范金琼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体健康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也带动了医学的快速发展。作为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体性,弥补了医学教学理论性太强的缺陷。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数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教学过程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势必会降低学生对医学实验的兴趣;再者,医学实验相对复杂,需要占据多个课时的教学时间,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教学比较仓促,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难以保证。本文将就如何建立医学检验专业开放性实验展开探讨。
作者:曲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预防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出现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到2013年12月间进行脾切除术的15例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以避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术后感染、脾静脉及门静脉血栓形成等原因都会引起并发症的出现。结论:预见性护理有助于及时对相关的情况作出处理,可以有效预防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产生。
作者:程海英;严雪群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对胶体金法、酶联免疫法(ELISA)、免疫发光法、凝集法(TPPA)四种梅毒螺旋体抗体测定方式进行比较。方法:选取我院60份确诊为梅毒患者的血清,同时抽取60例健康人群的血清,对四种检测方式进行比较。结果:四种检测方法中凝集法检测率为100%,准确率高,酶联免疫法与免疫法光法的阳性平均检出率为98%,而胶体金法的梅毒阳性检出率为95%,且假阳性出现比例为3%,与其他三种检测率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胶体金法在操作中简便快速,但假阳性假阴性均有发生,质量控制没有另外三种方法好,凝集法检出率高,为准确的梅毒抗体检测方式。
作者:金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在美国,子宫内膜癌每年的新发病例估计有40000例,死亡病例有7000例[1]。年轻妇女EC的年龄界定,一部分学者认为年龄≤40岁的EC患者为年轻妇女EC,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年龄≤45岁者为年轻妇女EC。由于年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多有不孕、不育史。因此,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仍有可能保留其生育功能、生理功能,以及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后给予激素替代治疗以改善其生活质量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
作者:文娇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