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03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与MRI特点

谭红线

关键词:缺血, 缺氧, 脑病, MRI, 特点
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和MRI特点。方法对103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进行头部MRI检查。其中:男79例,女24例;重度窒息65例,轻度窒息38例。均在出生后一周到二周内做头部MRI检查,统计分析MRI结果。结果103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中损伤有93例,轻度损伤12例,中度损伤43例,重度损伤38例。MRI表现为脑实质弥漫性或不对称性低密度改变,伴灰白质界线模糊或消失,双侧脑室受压,严重的可合并出血;进一步分析,缺血缺氧性脑病主要发生在细胞丰富、血管多,代谢率高的区域,动脉末梢边缘区由于供血少,血压低也成为缺血缺氧的好发区;具体表现在顶、枕部及早产儿的脑室管膜下生发层。结论研究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主要在于积极的预防和治疗:首先做好产前检查,对高危胎儿及时处理;其次胎儿娩出后迅速建立呼吸,恢复循环,后预防并发症,应用促进脑细胞恢复功能的药物,能有效地降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率或减轻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程度。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干燥综合征干眼症患者的健康宣教结合药物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在健康宣教结合药物治疗前后的差别。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50例干燥综合征干眼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其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并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及药物治疗。结果:对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染色评分结果不同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燥综合征干眼症患者因其特殊的患病经历,对其进行相应的健康宣教结合药物治疗,能有效促进干眼症的康复,值得推广。

    作者:李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闵行区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的实施与效果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的实施策略与效果。方法:对2012年2季度-2014年1季度闵行区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人流后随访情况及人流术中同时放环情况。结论:自从开展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有利于提高育龄女性避孕节育相关知识水平,从原来人流术中放环率的1.44%增加到29.63%。

    作者:刘萍;张越;毕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简称SSSS),曾称新生儿剥脱样皮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型中毒性表皮松解症、细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Rit er氏病。本病是发生在新生儿的一种严重的急性泛发性剥脱型脓疱病,是在全身泛发红斑基底上,发生松弛性烫伤样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为特征,大多数发生于婴儿,偶见于成人。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是发生在新生儿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皮肤病,并发症多,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提高对该患儿的基础护理水平,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方法:对30例患儿进行皮肤护理、眼部护理、口腔护理、静脉及静脉输液的护理、患儿与家属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提供舒适的环境等。结果:无并发症,除1例放弃治疗,30例治愈29例,治愈率为96.67%。结论:通过30例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的护理,体会到加强基础护理,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护士高度的责任心,温暖的爱心,高超的技术,高质量的护理是疾病痊愈的保证。

    作者:刘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皮肤入路下睑袋矫正术改善鱼尾纹方法研究

    随着年龄的增长,眶隔前壁组织松弛,张力降低以及眶隔内脂肪组织过多膨出,使下睑皮肤松弛,形成下睑袋外观,称为眼袋,多发生于40岁以后的中年人,男女均可发生。鱼尾纹,又名鸡爪纹,是由眼轮匝肌眶外侧区域肌束的过多收缩产生,属动力性皱纹。目前针对鱼尾纹的解决方法中,手术矫正以及肉毒素注射是主流方式。注射肉毒素是将面神经支实施机械性离段,以达到减弱产生鱼尾纹产生的动力性因素。注射肉毒素效果立时见效,但效果维持时间短,约6-12月注射一次,另外还有可能出现表情呆板,视力模糊等并发症。是其主要缺点。

    作者:李尚亮;荆志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135例无创通气患者舒适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无创通气由于无需建立有创的人工气道,呼吸机通过鼻/面罩与患者相连,具有保留正常的吞咽、进食、咳嗽、说话功能;上气道的生理湿化、温化和免疫功能,人工气道相关的并发症少的特点。所以,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急性发作、急性心力衰竭等治疗效果肯定,可以明确降低气管插管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病死率、增加存活率。

    作者:徐月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以昏迷为表现的地瓜子中毒1例

    以昏迷为症状的地瓜子中毒并不多见,偶有突然死亡病例,昏迷患者临床较为容易误诊,本文结合一例地瓜子中毒患儿的诊治体会,总结经验,为该类中毒的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岑曲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议护理查房在肾内科护理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护理查房加强护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护士运用整体护理解决病人问题的综合素质。方法每周组织一次科室护理查房,集教学查房、病例查房为一体,围绕一个病例进行现场分析和讨论。结果让护士们了解肾内科的专科疾病护理,拓宽了护士的知识面,增加了知识储备,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护理查房能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难点、疑点,是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红伟;李立霞;肖宁;王苗苗;于亚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对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保证患者数学的有效安全。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来我院采用卡式微柱凝胶试验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的2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液检查的规定,用盐水对正向定型和反向定型的血液进行试验。结果:通过研究可以发现,260例患者血液中采用卡式微柱凝集法一次性检测正确率的正定型为100.00%,反定型为99.84%。结论:卡式微柱凝胶试验结果明确、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容易保存,值得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作者:唐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护理探讨

    目的:总结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社区护理经验,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效果。方法:采取家庭护理、发放资料、集中面授等方式,定期监测血压、提供心理护理、指导生活方式及安全用药和科学锻炼。结果:50例高血压患者防病意识明显提高,血压明显下降,发病率显著降低。结论:加强社区护理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延缓高血压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小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观察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依达拉奉治疗)和对照组(给予单独的常规治疗措施),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6例,好转19例,无效4例,恶化1例;对照组痊愈4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恶化5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3.3%)明显高于对照组(63.3%),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詹骐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肝病专科门诊患者就诊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型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现有开放床位250余张,各专科较细,肝病专科是医院的其中一个科室,开放床位有102张,日门诊量平均达250余例次,患者从挂号、就诊、交费、检查、待结果通常少则几小时,长则2 d 或者更长的时间,尤其是农村患者,长时间的等待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因此,笔者对135例肝病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的就诊需求,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及路途的往返,降低患者的费用。

    作者:张艳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谈护理岗位优化管理

    随着优质护理的持续推进,如何提高医院护理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激发骨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学习和借签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对我科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岗位管理,并将岗位管理与绩效分配相结合,进行合理化管理。岗位管理起到了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提高和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作用。

    作者:刘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可吸收缝线在成人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式个体化选择、补片大小、人造可吸收线固定补片可行性。方式:2012年对50多例例腹股沟疝个体化治疗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电话随访,时间术后12~24个月,中位时间16个月。结果:无切口感染、无术后疝复发。结论:可吸收缝线在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术的应用有待进一步论证。

    作者:罗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急救卡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推广

    糖尿病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控制血糖的同时却往往会忽略了低血糖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当低血糖发生时,患者通常伴有心慌、冷汗、发抖、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以提醒患者自行进食含糖食物,及时进行早期处置则预后良好[1]。然而有些患者屡发低血糖后,则可表现为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2]。若昏倒在公路上、楼梯口,或正在驾驶车辆、正在进行高空作业,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为了方便患者,我科设计了糖尿病患者急救卡,现将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胡朵妮;赵惠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析当前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特点及对策

    对计划生育政策正确的宣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是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中心环节。当前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工作的主要特点有重要性逐步凸显、综合性不断加强、工作标准不断提高。针对这些特点,笔者提出了逐步提升对政策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增强政策宣传工作的吸引力、主动充实政策宣传工作的内容等对策。

    作者:倪雅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医治疗重症红斑狼疮

    敏玲,女,28岁,海南省海口市人。2011年底生孩子后引发得红斑狼疮病。病症来势凶恶,快速发展成全身浮肿、泛力、严重便秘、不思饮食、严重贫血后转为高血压。高达220,尿蛋白(3+),潜血(3+)。通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到2012年7月5日海南省人民医院的检验报告指标:抗核抗体1000、抗双链DNA抗体>200、白细胞3.30、白蛋白18.60、补体C30.25、补体CH503.20、潜血(3+)、尿蛋白(3+)等。未见明显的好转。从7月20日开始接受我的中医治疗,从中医的角度论症红斑狼疮是因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脾不和、脾肺不容所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该病凶险,一旦得病可波及五脏六腑的损害,且病情发展快、急。治疗要辨症准病的根源,病的变化,对症不药,一样可以医治。方剂分为两块组成:一是改善身体气血,提高免疫为主有山药、生地、制党参、麦冬、灸甘草、丹参、茯芩等,二是清除内热为主有银花、黄芩、甘草、连翘、桔梗、杏仁、卜荷、菊花、芦根、桑叶、石膏、滑石、黄连、黄柏等。清除内热更为复杂,要认识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中医讲春防温、夏防暑、秋防燥、冬防寒。要深刻认识每个季节所产生的内热的不同来对症下药,能做到极细致的分析后对症下药,不管轻重均可医治。该患者通过两个多月的治疗,有明显的改变:全身浮肿基本退去、便秘改善、血压降低、饮食正常、精神状况正常、原有肺结核消失。到2012年10月8日的海南省人民医院检验报告:抗核抗体320、抗双链DNA抗体95、白蛋白29.4、白细胞10.2、补体C30.61、补体C40.07、潜血(3+)、尿蛋白(3+)等。现在还在继续治疗中。

    作者:宋友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对在小儿童腹泻护理当中临床护理路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96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的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针对对照组患儿进行护理,采用临床护理路径针对观察组患儿进行护理。对两组患儿的满意度、住院费用以及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而言,观察组患者在各项指标上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腹泻护理当中运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的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洁;师改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心理治疗在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的辅助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疾病总积分以及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为10.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1%(P<0.05)。结论:心理治疗有利于提高皮肤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心理状态,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叶俊华;王建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的因素以及治疗过程。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患者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使用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结果: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主要因素有滥用广谱抗生素(49例)、由病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引起(22例)、糖皮质激素滥用(13例)、放化治疗及营养不良(10例)、其他因素(6例)。结论:对患者进行抗真菌综合治疗,同时加强营养补充,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代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临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护理

    产妇是医院中一种特殊的“患者”,在分娩过程中,产程进展顺利与否,除取决于产力、产道、胎儿外,心理因素对临产妇的影响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我们既要重视生物因素对临产妇的影响,更要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临产妇的影响。因此如何根据临产妇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对保障母婴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付闯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主管: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

主办: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