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肥厚型心肌病的MR首过心肌灌注初步研究

田春艳;谢敬霞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 灌注,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评价心肌首过灌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肌缺血的诊断作用.方法对21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MR心脏形态学及功能学检查,并进行MR心肌灌注检查,随后对心肌灌注参数进行分析,同时对比分析心功能变化.结果局部心肌大信号强度增加值(SIm)减低9例,其中合并心内膜下缺血3例;灌注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较,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局部室壁增厚率明显下降.结论 MR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能够准确地判断肥厚型心肌病的缺血改变,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多方面对肥厚型心肌病进行评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介入法动脉灌注化疗结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

    目的探讨放疗结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对30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行放疗加超选择性食管供血动脉灌注化疗并随访3~24个月,观察临床及放射学改善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大部分患者临床指标明显改善,其中10例行术前放疗加灌注化疗致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治疗,病检示癌巢中心明显坏死,间质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等.结论放疗结合经导管直接向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药物,能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和药物效应,减轻全身毒性反应,有效缩小局部肿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方法.

    作者:刘璋;陆志锋;周运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数字人体原型——人体系统

    笔者首先给出了数字人体原型的概念,然后对数字人体原型--人体系统的系统、结构、层次;人体系统的环境、行为、功能和人体系统的状态、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地论述,为深刻认识数字人体的原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作者:毕思文;王秀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支气管树解剖与仿真内镜

    目的探讨支气管走行方向对仿真支气管成像效果的影响.方法 120例正常自愿者人群均分为6组,分别接受不同参数组合的成像,并分别对第S1、S4、S6、S8、S10段支气管作CT仿真支气管镜(VB)观察,测定VB下末端支气管内径.结果与轴面接近垂直走行的段支气管S1、S10在仿真内镜下走行远,测量管径细小;接近水平走行的段支气管S4、S6在仿真内镜下测量管径大;斜行支气管S8在上述两者之间.结论支气管的走行方向直接影响仿真支气管镜的观察效果,垂直于扫描平面的支气管效果佳.

    作者:于红;李惠民;肖湘生;李成洲;刘士远;张沉石;金莉卿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CT检查在小儿癫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CT检查对小儿癫痫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临床均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患儿200例CT表现、癫痫原因及CT检查与癫痫发作形式的关系.结果 CT正常88例.异常112例,其中脑萎缩31例,颅内感染性病变25例,先天疾患20例,脑积水8例,脑内缺血性改变8例,脑肿瘤6例,双侧基底节区钙化灶5例,小儿脑瘫5例,蛛网膜囊肿2例,2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结论颅内感染性病变是癫痫患儿常见的病因;CT检查对症状性癫痫患儿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州;李莉媛;李健丁;张跃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超声介入无水乙醇治疗肝癌量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肝癌瘤内无水乙醇注射量、注射时间间隔与疗效以及纤维隔生成关系.方法取人肝癌SMMC-7721裸鼠皮下移植24只,随机分为乙醇量化短间隔组(A组)、乙醇量化长间隔组(B组)、乙醇少量长间隔组(C组)各8只,全部裸鼠在接种10天后瘤内注射无水乙醇,每组均共计注射2次.各组均在末次注射后5天处死,取肿瘤组织分别行病理组织学、电镜检查,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高频超声测量肿瘤三径并计算肿瘤生长指数.所有实验均在双盲条件下进行.结果 A组与B组肿瘤生长指数(分别为0.072±0.018与0.094±0.028)均明显低于C组(1.982±0.482)(P<0.01),A、B二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见A组肿瘤坏死变性严重,坏死面积大于80%的占87.5%.C组无一例坏死达80%以上.电镜观察A组绝大部分呈凝固性坏死,未见残留癌细胞,B组于肿瘤周边可见残留癌细胞与少量炎症细胞与纤维组织.C组周边癌细胞生长旺盛,并有炎症细胞浸润与纤维束形成.结论无水乙醇治疗肝癌量化与短时间间隔(3~5天一次)注射对提高疗效有重要作用.

    作者:林礼务;高上达;何以敉;杨发端;叶真;薛恩生;俞丽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肺隔离症1例

    患者女,28岁.因胸痛不适3个月,伴胸闷、心悸就诊.查体:两肺呼吸音稍粗糙,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胸部正侧位X线片示:位于右肺下叶脊柱旁有一类圆形肿块,约2.5cm×3.5cm,边缘不光整.

    作者:王杨;朱勇;董兰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原始神经外胚层瘤1例

    患者女,65岁.双下肢进行性乏力半年,伴头痛,无发热,视力差.查体:神志淡漠,心肺未见异常,双下肢肌力Ⅱ~Ⅲ级,腱反射减弱,巴氏征(-),行腰椎穿刺,测脑脊液压力270mmH2O.

    作者:郭富强;邱士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超声诊断胎儿裂腹畸形1例

    患者女,23岁,停经36周,产前常规超声检查.超声所见:胎儿头位,双顶径约7.9cm,侧脑室对称无扩大,脊柱连续完整,股骨长径7.4cm,胎心率147次/分,律齐.

    作者:田瑞霞;左鲁生;南苏虹;朱先存;张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超声诊断子宫巨大恶性肿瘤并多发肌瘤破裂1例

    患者女,46岁.以下腹部胀痛伴恶心半小时来我院诊治.查体:腹部膨隆,全腹压痛及反跳痛,下腹部可触及一18cm×17cm×16cm实性包块.

    作者:盛桂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CT诊断颈段椎动脉瘤1例

    患者男,65岁,查体颈椎X线片示骨质增生,CT检查第5颈椎左侧横突孔扩大,邻近部分椎体、左侧侧块及椎弓根骨质吸收,边缘硬化,形成一横断面2.0cm×1.8cm的骨质缺损影,其内呈软组织样密度影,CT值50Hu左右.

    作者:都基权;刘禄明;姚辉疆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双侧输尿管囊肿1例

    患者男,7岁,于1年前开始出现小便排尿中断,时有尿频、尿急、尿痛,来我院门诊就诊.超声扫查显示:左肾大小为7.7cm×4.2cm,肾盂分离宽约1.2cm,左侧输尿管上段宽0.6cm,下段宽1.1cm;右肾大小为7.6cm×4.4cm,肾盂分离宽约0.9cm,右侧输尿管上段宽0.7cm,下段宽1.2cm.

    作者:丁翊;张云山;路平;贺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监测PTCA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

    目的探讨PTCA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特点.方法 30例PTCA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发现包块和/或听诊有血管杂音,常规彩超检查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及血管周围组织.结果14例单纯血肿;5例假性动脉瘤;2例血肿伴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动静脉瘘;8例动脉硬化改变(股总动脉、股浅动脉内大量斑块沉积).结论 PTCA术后穿刺部位的各种并发症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方面有特征性改变;CDFI在诊断及随访各种并发症方面有重要作用.

    作者:曹军英;蒋苏齐;王家祥;陈晓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的MR诊断

    目的探讨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的MRI表现,其中9例做了增强.结果单骨型12例:股骨8例,胫骨2例,腓骨1例,肱骨1例;多骨型3例:2例同时侵犯股骨和胫骨,1例同时侵犯肱骨和尺骨.MR表现:7例T1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T2W1呈不均匀高信号;6例T1WI呈均匀极低信号,其中T2WI上3例为均匀高信号,3例仍为极低信号;2例T1WI和T2WI均为较均匀等信号.所有病灶边界均清楚,其中3例病变周围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硬化带,全部患者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反应.9例增强后表现为不同程度强化,其中3例为均匀强化,6例为不均匀强化.结论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的MRI表现并无特征性,信号特点取决于组织结构.

    作者:常恒;贾宁阳;王晨光;万卫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早期高血压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方法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46例原发性早期高血压患者和46例正常对照者充血性反应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和峰值流速变化.结果早期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充血性反应后内径和峰值流速的变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含服硝酸甘油后的变化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别.结论早期高血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低,并可以被高分辨率超声检测.

    作者:牟楠楠;梁春香;刘建平;靳新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小儿髋部的超声显像

    肌肉骨骼系统超声的第一个成功运用是对婴儿髋部的评价.超声显像之所以特别适用于婴儿髋部,是因为它可以成功地显示软骨.

    作者:郭瑞军;甄景琴;王明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符合线路SPECT18F-FDG显像用于乳腺癌诊断及分期的初步结果

    目的探讨符合线路SPECT18F-FDG显像在乳腺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组织学确诊的乳腺癌患者共17例,术前及术后行18F-FDG显像检查的患者分别为9例和8例.检查前患者禁食6h以上,静脉注射18F-FDG 111~159.1 MBq1h后进行显像.图像经迭代法重建,并计算病灶与对侧相应部位或邻近正常组织的放射性计数比值(T/B).结果乳腺原发恶性病灶11个,18F-FDG显像均可见局限性放射性异常浓聚,T/B值为1.35~4.52;腋窝淋巴结转移灶19个,18F-FDG显像发现其中5个有18F-FDG摄取增高,T/B值为1.37~2.06.5例18F-FDG显像发现远处转移灶,2例患者18F-FDG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果与骨显像、超声、CT及MRI一致.2个良性病灶CT和超声考虑为转移灶,而18F-FDG显像未见FDG摄取增加.结论符合线路SPECT 18F-FDG显像在乳腺癌诊断及分期方面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肿物定性诊断优于CT和超声检查,但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的检出率较低.

    作者:范岩;付占立;胡怀湘;赵建新;赵光宇;王荣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胃肠道充气螺旋CT的窗口技术

    目的探讨CT显示胃肠道及其病变的适宜窗口.方法随机选取50例行胃肠道充气螺旋CT检查者断面图像68帧,在四种不同窗宽窗位下,观察六个指标的显示情况.结果第③窗(窗宽为180~280Hu,窗位为-20~+20Hu)时,直径约0.3~0.5cm细小结节或小血管断面,软组织内密度对比,脂肪与软组织对比的显示为优,气体与脂肪的对比、胃肠腔轮廓及软组织形态轮廓方面显示较好,可不同程度兼顾到所需观察的多种组织,较好显示胃肠道及其病变.结论窗宽180~280Hu,窗位-20~+20Hu,是观察胃肠道的较适宜窗口.

    作者:董丽卿;刘永华;韩萍;孔祥泉;田志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盖伦大脑大静脉动脉瘤样畸形MRI诊断(附2例报告)

    本文2例盖伦(Galen)大脑大静脉动脉瘤样畸形,报告如下.例1,女,33岁,剧烈头疼1天,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CT平扫:大脑大静脉池区可见明显增粗、扭曲的高密度影,并累及左侧脑室脉络丛,第三脑室和侧脑室略扩大.

    作者:金东虎;金明花;全松石;金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内缺血性病变的CT灌注图像比较研究

    目的评价动态时间-密度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C),大峰值时间(time to peak,PT),以及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相对血流量(relative flow,RF)图像在观察脑内缺血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了84例脑内缺血性病变的CT灌注图像,包括无颈内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8例;合并单侧或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21例;Moyamoya病患者12例;开颅术后患者33例.由两名有经验的神经影像专家评价相应层面的常规CT图像、动态时间-密度曲线下面积、大峰值时间以及平均通过时间和相对血流量图像显示病灶的清晰性和敏感性.结果 84例患者的常规CT图像检出78个梗死、软化灶,其中10例患者的常规CT图像未能发现责任病灶.此78个病灶在灌注图像上的面积均比常规CT图像上病灶面积大,且CT灌注图像共检出94个缺血性病灶,经x2检验,P<0.01.33例开颅术后患者以及18例无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AC、PT、MTT、RF图像显示病灶面积无显著性差别,P>0.05.而21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以及12例Moyamoya病患者的8个病灶在PT和MTT图像上较RF图像显示更清晰.结论综合分析AC、PT、MTT、RF图像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评价脑组织血流灌注状态.

    作者:刘翔;戴建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脂餐在双房胆囊结石B超诊断中的应用

    胆结石为常见病,病人常以不同方式利胆排石,但双房胆囊结石者排石无效,故不要仅满足于胆结石的诊断,更要进一步检查有无双房胆囊畸形的存在.

    作者:付丽萍;李连凤;吴淑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