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余华芳;赵洪伟
目的 研究人舌鳞癌及正常黏膜中同源异型盒基因(Homeobox gene)的表达差异,认识该基因与舌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设立7组舌癌/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定制的含232条人类Homeobox基因探针的Oligo芯片进行分析,Agilent扫描仪扫描芯片结果,归纳两组间差异基因信息.结果 在舌癌/癌旁组织中共同上调同源异型盒基因为NANOG基因,且同时出现在5张芯片中;共同下调的同源异型盒基因中,出现在7张芯片中的为PHTF2基因,出现在5张芯片中的分别为CRX、PITX1和OTEX.结论 同源异型盒基因是细胞正常增殖和分化的关键基因,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黄元丁;黄业翔;李龙江;夏辉;温玉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勒雪病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一种类型,临床罕见,本文对收治的1例勒雪病进行报道.患儿男性,2003年7月5日因口腔溃烂、牙齿松动、脱落1月,双耳道溢脓2周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检查见全身皮肤散在红色皮疹、瘀点,头皮与躯干尤为明显;双侧中耳炎;腭部及下颌牙龈出现增生性溃疡并伴有病损区牙齿的松动、脱落,X线片显示左下颌骨破坏;肝功能异常;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伴顽固性念珠菌病.病理检查显示组织样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查:CD1a蛋白阳性,S-100蛋白染色阳性.诊断:勒雪病.本文根据本病例的特点及相关文献对勒雪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
作者:高峰;林梅;周红梅;曾昕;陈谦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桂皮醛对大鼠根髓及根尖周组织的刺激性,为开发桂皮醛用作乳牙活髓切断术的盖髓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桂皮醛作为鼠牙牙髓切断术的盖髓剂.实验分为桂皮醛组、甲醛甲酚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大鼠分别于4周和12周处死,实验牙牙周矩形颌骨骨块固定脱钙后HE染色切片,观察根髓及根尖周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术后4周时,3组在牙根内、外吸收和牙根钙化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炎症反应方面,桂皮醛组和甲醛甲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时,桂皮醛组和甲醛甲酚组在牙根内、外吸收和炎症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牙根钙化方面,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桂皮醛作为大鼠牙髓切断术的盖髓剂,对根髓及根尖周组织刺激小,为桂皮醛用作乳牙活髓切断术的盖髓剂提供了组织病理学理论基础.
作者:高洪岩;李文颜;郝太国;刘红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对舌癌细胞株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的影响.方法 以口腔CAFs条件培养基刺激舌癌细胞株Tca8113和将Tca8113细胞与口腔CAFs共同培养,采用Western杂交检测特定时间Tca8113细胞总ERK和总pERK的表达.结果 Tca8113细胞经口腔CAFs条件培养基刺激或与口腔CAFs共同培养后,总pERK的表达迅速增加,总pERK与总ERK的比值增加.结论 口腔CAFs对癌细胞ERK通路有活化作用.
作者:林靖雯;陈谦明;李胜富;付春华;林梅;龙丹;周红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五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的分布.方法 选择27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每位患者选取牙周袋深的两个位点作为观察位点,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和反杂交的方法对伴放线菌嗜血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中间普雷沃菌和齿垢密螺旋体五种微生物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 在所检测的54个位点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均有较高的检出率,分别为98.15%、92.59%、100%和98.15%;伴放线菌嗜血菌检出率较低,为20.37%.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检出量明显高于其他三种微生物,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多存在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中间普雷沃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同时感染,且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感染量较高.
作者:周婷;徐屹;丁一;赵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克隆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hBMP2)基因片段,构建pcDNA3.1-hBMP2真核表达质粒.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人骨肉瘤中扩增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片段,通过DNA重组技术将该基因片段重组于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上,构建pcDNA3.1-hBMP2重组质粒,通过用PCR扩增、酶切电泳分析及DNA测序的方法对重组DNA进行鉴定.结果 经PCR扩增、酶切电泳分析和DNA测序证实,本实验构建的重组质粒目的 基因片段为人BMP2-cDNA.结论 本实验成功克隆了hBMP2基因并构建成其真核表达质粒.
作者:周诺;黄旋平;廖妮;韦山良;梁飞新;麦华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一种新的工程学真空镀膜技术--等离子磁控反应溅射技术对新型牙用烤瓷支架钴铬合金金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 用DA9-4烤瓷支架钴铬合金制成标准金属基片,并在金属基片上瓷前利用等离子磁控反应溅射技术在其表面溅射生成一层Al2O3陶瓷薄膜,对其表面形貌、结构、厚度进行分析;金属基片与VMK95瓷粉烧结形成标准三点弯曲试件,测定其结合强度,观察金瓷界面的形貌及元素分布情况.同时,以未进行溅射镀膜基片作为对照.结果 溅射镀膜组金瓷结合强度为(180.55±16.45)MPa,对照组(143.80±24.49)MPa.经统计学分析,溅射镀膜后的金瓷结合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等离子磁控反应溅射技术有改善新型牙用烤瓷支架钴铬合金金瓷结合强度的作用.
作者:吴峻岭;巢永烈;汲平;高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植物激素中脱落酸(ABA)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 采用脱落酸处理Tca8113细胞,观察Tca8113细胞生长和形态变化,SABC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标志物Involucrin、RARβ及原位杂交检测Caspase-3 mRNA的表达变化,并比较细胞表面分化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与Caspase-3 mRNA表达两者间相关性.结果 Tca8113细胞经ABA作用后,细胞生长抑制明显(P<0.05),Tca8113细胞表现出向正常细胞转化的趋势.脱落酸作用24h时细胞Involucrin、RARβ蛋白以及Caspase-3 mRNA表达均增高,不同浓度实验组中其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10-2 mmol/L ABA作用12 h和24 h时,Involucrin、RARβ和Caspase-3 mRNA表达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脱落酸可通过提高Involucrin、RARβ表达水平,激活Caspase-3 mRNA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分化及凋亡.
作者:赵洪伟;李龙江;潘剑;韩波;温玉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对藻酸盐印模法和琼脂/藻酸盐联合印模法制取固定义齿印模的效果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将237例固定义齿患者分为A、B组,A组81例患者207颗基牙,采用藻酸盐印模法制取印模;B组156例患者392颗基牙,采用琼脂/藻酸盐联合印模法制取印模.用放大镜观察两组印模,记录基牙数目、印模缺陷类型与数目.结果 藻酸盐印模中有118颗(57.0%)基牙存在缺陷,琼脂/藻酸盐联合印模法中有141颗(36.0%)基牙存在缺陷,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颈缘气泡、龈沟及肩台不清晰两个方面,两种印模法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颈缘处的撕裂或缺损方面,两种印模法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琼脂/藻酸盐联合印模法较藻酸盐印模法制取的印模缺陷少.
作者:石连水;王立凯;张小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根管内器械折断是根管治疗的常见并发症,随着显微根管治疗技术的发展,大部分根管折断器械可以通过超声技术取出.本文对根管内器械折断的原因、超声技术取根管内折断器械的方法及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介绍,强调超声法取根管内折断器械时建立直线通路的重要性,对超声振动过程中有水或无水下操作、工作尖是否需要旋转以及是否需要根管显微镜辅助等问题进行讨论,对临床医师预防和处理根管器械折断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侯本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口腔鳞癌患者的出、凝血功能变化,为临床诊治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65例健康人(对照组)和351例口腔鳞癌患者(试验组)为研究对象,试验组又分为原发组、颈淋巴转移组和复发组.采用BTS-330四通道自动血凝仪检测健康人和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照组与试验组的血浆PT和APTT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TT和Fib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血浆PT较颈淋巴转移组和复发组缩短(P<.05);APTT除在颈淋巴转移组和复发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T和APTT可能对口腔鳞癌患者的临床诊治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华;余华芳;赵洪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因舌下区肿痛3 d就诊,检查见双侧舌下腺肿大,1(T)1为不良修复体,舌侧边缘下方有约2 mm×2mm不规则溃疡面,水肿及触痛明显.去除1(T)1不良修复体,碘甘油涂抹溃疡面,维生素B1、维生素B2、强的松、阿莫西林口服,2 d后舌下腺肿胀消退.
作者:陈卓;李国华;吴永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孟塞尔表色系研究饮料与染色瓷粉比色板色度的匹配性,为技工制作陶瓷修复体时选择染色瓷粉模拟天然牙的着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光光谱仪测量Vita Akzent、Vita Interno、Shofu Vintage & Unibond和Noritake Super Porcelain EX-3染色瓷粉比色板各比色片和15种饮料的孟塞尔色参数,比较其邻近色相、邻近明度和邻近彩度的差异,用双向无序行列表的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结果 15种饮料与4种染色瓷粉比色板邻近色相的频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邻近明度和邻近彩度的频次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种染色瓷粉模拟15种饮料的着色除色相外没有区别,通过适当的色相、明度和彩度调配,4种染色瓷粉能够与15种饮料的色度大致相匹配.
作者:姚江武;李水根;林金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氯离子通道ClC-5在大鼠牙胚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牙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从不同发育阶段的大鼠牙胚中提取总RNA和蛋白,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lC-5在大鼠牙胚发育过程中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lC-5在牙胚发育的过程中存在时空特异性表达,其mRNA和蛋白都主要在牙胚发育的钟状晚期表达.结论 ClC-5在大鼠牙胚发育过程中的这种时空特异性表达,提示其可能在牙齿发育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侯晋;段小红;司徒镇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瓷贴面基底烧结饰面瓷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12例患者的54颗着色牙进行全瓷贴面修复,根据着色原因不同将其分为四环素牙组、氟斑牙组和死髓牙组.应用MarkⅡ瓷块制作贴面基底,在其上烧结饰面瓷,制作全瓷贴面.分别在牙体预备前、贴面基底在白背景和基牙上试戴时、全瓷贴面在白背景和基牙上黏固后采用Shade Eye电脑比色仪进行颜色测量,测量结果采用CIE1976L*a*b*标准色度系统表示,计算色差.全瓷贴面黏固后每3个月检查1次修复体的边缘密合度、颜色以及折裂、脱落情况.结果 瓷贴面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基牙的颜色,其中四环素牙组和死髓牙组的贴面基底和瓷贴面在白背景和基牙背景下有明显的颜色差异,而氟斑牙组贴面在白背景和基牙背景下的颜色差异较小,肉眼几乎无法察觉.全瓷贴面黏固后3~12个月复诊,贴面边缘密合良好,无食物嵌塞、继发龋、牙龈炎等,也无1例发生修复体脱落或折裂.结论 全瓷贴面修复着色牙具有较好的效果,氟斑牙是较理想的适应证,而中度以上的四环素牙和变色较重的死髓牙在设计全瓷贴面时应选择色度较深的基底瓷以增加贴面的遮色能力或应用不透明材料制作基底.
作者:刘天爽;陈小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不同材料桩核对IPS-Empress 2全瓷冠不同部位颜色的影响规律.方法 制作全瓷桩核、氧化锆桩树脂核、金合金桩核、镀金镍铬合金桩核和镍铬合金桩核各3个,用PR-650光谱扫描色度仪测量不同桩核背景下IPS-Empress 2全瓷冠唇面切1/3、中1/3和颈1/3的L*、a*、b*颜色参数,研究不同材料桩核对全瓷冠颜色的影响.结果 全瓷桩核和镀金镍铬合金桩核背景的L*、a*、b*值均高于其他桩核背景,氧化锆桩树脂核背景的L*、a*值较高,b*值较低,金合金桩核背景的L*、a*、b*值较低,镍铬合金背景的L*、a*、b*值低.结论 应用IPS-Empress 2全瓷冠修复根管治疗后的上前牙时,推荐使用全瓷桩核和氧化锆桩树脂核,也可以考虑使用镀金镍铬合金桩核或金合金桩核,不推荐使用镍铬合金桩核.
作者:李东方;杨静远;杨醒眉;杨柳;徐强;管红雨;万乾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非手术矫治对成人低角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 选取13例严重成人低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男5例,女8例,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1.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OPA-K滑动直丝固定矫治技术矫治,矫治前后均做Helkimo指数分析,并拍摄双侧闭口矫正薛氏位片和X线头颅侧位片,行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非手术矫治后,Helkimo主诉症状指数重新分布,Ai0级比例明显升高,AiⅡ级比例减少为零.间隙分析表明;矫治前,髁突处于关节窝过前位;矫治后,关节前间隙线距和面积增大(P<0.01),后间隙线距和面积减小(P<0.05),线性百分比由20.81%减小为8.04%,面积比P'/A'由1.62减小为1.01,关节前后间隙基本相等.髁突及下颌骨发生后移.结论 成人低角骨性Ⅲ类错(牙合)非手术矫治后,髁突由下前位向后移至中位范围,关节结构趋于协调和稳定,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
作者:赵艳红;王春玲;郭杰;朱鲲;魏福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APS)对诱导培养的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增殖、分化成骨作用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用瑞氏-姬姆萨染色、改良Gomori钙-钴法、茜素红染色法检测BMSCs分化成骨的能力.用四唑盐(MTT)比色和酶动力学方法测定不同浓度和时间的APS对诱导培养的BMSCs增殖影响以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诱导条件下BMSCs具有成骨细胞活性,瑞氏-姬姆萨染色呈深蓝色,改良Gomori钙-钴法将细胞及矿化结节染成黑色,茜素红染色法见细胞及矿化结节成红色.第1、3天时,低浓度(0.005 mg/mL)APS可促进诱导培养的BMSCs增殖;而第5天时,高浓度(50 mg/mL)APS则明显抑制诱导培养的BMSCs增殖.第5天,透射电镜下,0.005 mg/mL APS组细胞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增多,细胞外基质分泌增加;50 mg/mL APS组细胞发生退变,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明显减少,且二者明显肿胀、变性、膜结构破坏.结论 短期低浓度APS能促进诱导培养的BMSCs的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利于细胞的增殖和向成骨分化.
作者:许春姣;翦新春;郭峰;高清平;彭解英;徐锡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