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伟;李龙江;韩波;刘华;潘剑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又称圆柱瘤,是涎腺常见的恶性肿癌,好发于小涎腺,易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本文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36例腺样囊性癌标本中P16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其与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的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刘锋;马敏;张佐;张建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以藻酸盐为支架材料,经体外软骨向诱导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在体内异位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能性.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分离培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经转化生长因子β等诱导因子诱导10 d后与藻酸钠复合,并滴加氯化钙使其成凝胶状后注入大鼠背部皮下.对照组只注入藻酸盐.术后4周、8周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奥新蓝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术后8周肉眼可见软骨形成,苏木精-伊红、奥新蓝染色发现有大量软骨形成,软骨内可见细胞团,软骨细胞周围基质丰富,藻酸盐降解明显,未降解的藻酸盐松散的分布于软骨间.对照组未见软骨样组织形成.结论经软骨向诱导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藻酸盐凝胶可在体内异位形成较理想的组织工程化软骨.
作者:刘磊;陈润良;田卫东;闫征斌;陈希哲;李声伟;王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牙科恐惧症(DF)与人格焦虑症(PA)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人格焦虑量表和Corah问卷等对成都市1 975名1~3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人格焦虑症和牙科恐惧症的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F与PA、重度DF与PA均相关(x2分别为3.97、6.23,P<0.05);DF分值与15问分值及副反应分值均相关(r分别为0.913、0.409,P=0.000).结论DF与PA具有相关性.
作者:于海洋;蔡炜;江帆;罗倩;陈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调查四川省德阳市城市、农村和城郊成年人的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分析影响人群牙科卫生服务使用的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基本口腔保健成年人问卷对1 010名德阳市城市、城郊和农村的35~44岁成年人进行面对面访谈,评价德阳市成年人的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分析影响成年人2年内看牙医行为的因素.结果约半数成年人过去1年牙齿或口腔有疼痛,多数成年人的口腔健康态度较好,但对氟防龋的认识不足.城市成年人使用含氟牙膏的比例(61.3%)明显高于城郊及农村(6.9%、16.8%).从来没有看过牙医的比例农村及城郊高61.0%,71.5%,城市只有32.0%.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2年内看牙医行为的因素有地区类别和上1年有无牙痛.有牙痛成年人看牙医的OR值是无牙痛成年人的2.84倍.结论德阳市成年人对口腔健康知识认识不足,态度较好,牙科卫生服务使用较低,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亟待改进.
作者:刘红春;范旭;胡德渝;李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寻求一种快速检测变形链球菌(S.mutans)和远缘链球菌(S.sobrinus)的方法,研究变形链球菌群在儿童猛性龋患者口中的分布.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S.mutans和S.sobrinus葡糖基转移酶基因(gtf)的特异性引物和小沟聚合物探针(MGB探针),对9株变形链球菌群参考菌株直接提取DNA及扩增纯培养后提取DNA分别进行检测,比较二者检测结果的异同.采集92例猛性龋儿童菌斑样本,用MGB探针进行实时检测.结果采用MGB探针可以特异性地鉴别S.mutans和S.sobrinus,直接检测和扩增纯培养后的定性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前者荧光出现的时间略迟.92例猛性龋患儿中S.mutans检出率为96.7%,S.sobrinus检出率为32.6%,所有检出S.sobrinus的菌斑样本均可检出S.mutans.结论采用特异性MGB探针方法可以对菌斑中S.mutans和S.sobrinus进行实时检测,提高检测效率.
作者:凌均棨;林家成;唐志英;陈罕;高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五倍子中分离得到的不同组分对致龋菌生长的影响,以期寻找五倍子防龋的有效成分.方法通过系统溶剂法对五倍子总鞣质分离得到4个组分,采用液体稀释法研究五倍子不同组分对6种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血液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内氏放线菌,粘性放线菌,乳酸杆菌)生长的影响,并使用活菌计数法测量五倍子总鞣质及1和3组分对变形链球菌生长的影响.结果五倍子总鞣质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五倍子分离物中2,4组分对实验菌的抑制作用较分离物中1,3组分强,与总鞣质相当;五倍子1和3组分对变形链球菌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作用1 h后效果更明显.结论五倍子各组分对实验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五倍子对变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细菌代谢所需的酶类而产生,而对细菌没有直接杀灭作用.
作者:谢倩;李继遥;左渝陵;周学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Ang)家族中Ang-1、Ang-2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口腔鳞癌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34例口腔鳞癌组织及16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Ang-1和Ang-2蛋白的表达.结果Ang-1、Ang-2蛋白在口腔鳞癌细胞均有表达.Ang-1在正常口腔黏膜和口腔鳞癌组织及各级口腔鳞癌中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Ang-2在口腔鳞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P<0.05),且Ang-2的表达随口腔鳞癌分级的增加而逐渐增强(P<0.05).结论Ang-2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并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表达水平升高.作为肿瘤血管新生的标志之一,可能与口腔鳞癌的血管生成和早期转移有关.
作者:武云霞;梁萍;南欣荣;焦艳军;孙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三维重建上颌骨大型缺损术后患者咀嚼功能的恢复程度.方法选择2001年3月~2002年6月经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大型上颌骨缺损患者10例为研究对象.运用个体化钛网支架结合前臂皮瓣或串联腓骨肌瓣的新术式行大型上颌骨缺损即刻重建,术后3~6个月常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采用美国Tekscan公司生产的T-ScanⅡ诊断系统行患者术前、术后的(牙合)力与咬合测定分析.结果患者术前、术后(牙合)力不对称指数与(牙合)接触面积不对称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义齿恢复咬合后,全口(牙合)力恢复率在27.05%~74.06%,平均(牙合)力恢复率为(50.15±14.59)%.结论本术式可使大型上颌骨缺损即刻重建的患者获得外形与功能较为满意的效果,可有效地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马宏涛;孙坚;李军;史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狗的双侧下颌牵张成骨中颞下颌关节髁突的形态改变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髁突的表达.方法16只狗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分别为牵张6 d组、牵张后固定2周组、牵张后固定8周组及正常对照组.各实验组的牵张频率均为1 mm/d,1次/天.对每组动物的髁突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TGF-β1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实验组动物的髁突纤维软骨早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增殖带、肥大带细胞增生活跃,软骨钙化层及其深层软骨成骨活跃;TGF-β1阳性染色主要定位在肥大带细胞胞浆、周围基质和成骨反应活跃处的成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及周围基质.牵张后固定2周时这种改建修复现象明显,8周时逐渐恢复至正常对照组的表现.结论双侧下颌牵张成骨对颞下颌关节髁突影响主要表现为髁突纤维软骨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和软骨、骨的改建活动,但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这种改变逐渐修复.
作者:周诺;宋少华;麦华明;梁飞新;韦山良;杨亦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恶性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来源于外周神经、神经鞘膜或神经纤维瘤[1],它多发于四肢和躯干,头颈部较少见,颌骨内尤为罕见.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曾收治1例下颌骨恶性神经鞘膜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广宁;王鹏;王虎;陈宇;王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野生型p53基因(wt-p53)联合杀伤人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的效果.方法采用腺病毒介导的HSV-tk基因、wt-p53基因联合转染人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转染后的基因表达;四唑盐比色(MTT)法测定tk与p53基因治疗后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旁观者效应,并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基因治疗后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单独转染wt-p53及HSV-tk/GCV基因5 d后,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54%和38%;两者联合转染5 d后,细胞的存活率降至2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SV-tk、wt-p53基因联合应用对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杀伤作用强于此两基因单独应用的杀伤作用.
作者:王旭;王洁;董福生;董玉英;侯亚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铸圈衬层厚度对铸件变形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预制标记点的圆盘形蜡型,用同一种铸圈(GC No.2铸圈,内径39.5 mm,高50 mm)及包埋料,分别用0.70 mm和0.45 mm两种厚度的陶瓷纤维铸圈衬层对蜡型进行包埋铸造,测量相应标记点方向上铸件与蜡型的线性变化率△L,研究铸圈不同方向上的膨胀特性及不同的衬层厚度对铸造精度的影响.结果铸圈内包埋料表现为各向异性膨胀,径向膨胀量大于轴向(P<0.01);两种厚度的铸圈衬层对铸件变形量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实验的研究条件下,所采用的两种厚度的衬层材料尚不能消除铸件的不均匀变形现象.
作者:王魏新;巢永烈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使用固定矫治器治疗中国错(牙合)畸形患者时的注意事项.方法比较恒牙列正常(牙合)中国人与白种人的牙冠突距、冠角、牙冠转矩及磨牙补偿角的差异,以及测量正常(牙合)中国人牙冠唇颊面中心区的近远中向、(牙合)龈向轮廓形态和牙弓形态.结果正常(牙合)的特征、牙弓形态以及牙冠唇颊面中心区的近远中向和(牙合)龈向轮廓形态,在中国人与白种人间存在人种差异.结论使用方丝弓、直丝弓矫治器治疗中国错(牙合)畸形患者时,弓丝弯制中应进行必要的调整,有必要设计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直丝弓矫治器.
作者:白丁;罗颂椒;陈扬熙;肖立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髁突软骨发生中Ⅰ、Ⅱ、Ⅹ型胶原及碱性磷酸酶(ALP)的组织学分布特征及髁突软骨内成骨的分子机制.方法取14~18 d鼠胚,分别行Ⅰ、Ⅱ、Ⅹ型胶原及ALP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胚胎第14天,髁突形成的位置可见间充质细胞聚集并与骨膜相连,间充质细胞及骨膜中Ⅰ型胶原及ALP阳性;第15天,肥大软骨细胞中Ⅹ型胶原表达阳性,其周围的间充质细胞中Ⅰ、Ⅱ型胶原阳性,ALP在两种细胞中均呈阳性;第16天,软骨膜、纤维层间充质细胞至肥大软骨细胞上层中Ⅰ型胶原表达阳性,多形细胞层下方至肥大软骨细胞下层中Ⅱ型胶原表达阳性,Ⅹ型胶原仅表达于肥大软骨细胞,ALP在软骨膜及肥大软骨细胞中呈阳性,但在多形细胞层呈阴性或弱阳性.结论髁突软骨的发生机制与长骨不同,其软骨内成骨的早期Ⅰ、Ⅱ、Ⅹ型胶原均有表达,可能始发于ALP阳性的下颌骨膜间充质细胞.
作者:李晓箐;刘来奎;易新竹;洪宇娟;韩碧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转移是恶性肿瘤基本的生物学特性之一.淋巴道转移是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常见、重要的转移播散途径之一.口腔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约90%以上为上皮源性癌肿,具有较高的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率[1].根据国内大宗病例的分析报道,我国颊癌和舌癌在口腔癌构成比中一直位居前位[2],其颈部区域性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高达39.9%[3]和38.07%[4],故颈部转移灶的控制是口腔癌根治所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虽然口腔癌的颈部转移可出现在病程的任何阶段,但转移灶可较长时间停留在颈部发展,这就为治疗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时机.
作者:温玉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制备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PYM-AMS),用于治疗动静脉血管畸形.方法采用乳化热固化法,在140℃制备出PYM-AMS,并考察其理化性质:通过超声测定强度,激光散射粒径分析仪测定粒径大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载药率、包封率和体外模拟累积释放度.把制备好的PYM-AMS分装后,经60Co辐照灭菌.并通过放置于冰箱(3~5℃)、室温(15~25℃)和37℃,RH75%条件下放置3月,考察其稳定性.结果制备的PYM-AMS平均粒径为139.422μm,56~251μm的微球约占总数的80%,载药率为26.47%,包封率为84.3%;5 h内药物快速释放,之后进入缓慢过程,24h累积释放率为88.65%,t50为1.5 h;分装后,经60Co辐照灭菌;性质稳定,经5号、6号药典筛筛分后,可获得125~180μm的微球.结论制备的PYM-AMS载药量高,具有缓释效果,能够达到治疗动静脉畸形的要求.
作者:高庆红;郑根建;王昶光;周岚;温玉明;王昌美;侯世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牙根龋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牙病,严重影响老年人口腔及全身健康,对老年人的龋病治疗已受到广泛重视[1,2].大多数老年人对口腔疾病的治疗恐惧,对钻牙时机器发出的噪音及钻牙时的酸痛感等难以承受.非创伤性修复治疗技术(atraumatic restorative treatment,ART),是采用手动器械去除龋坏组织,再用与牙体组织有粘接性的材料修复[3].这种修复治疗可以避免钻牙时的痛苦,易于被老年人接受.作者采用ART技术治疗老年根面龋,观察治疗后3个月、1年的疗效,并对ART技术治疗老年根面龋的效果进行评价.
作者:陈秀梅;周学东;郭斌;陈思娅;杜玉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克隆伴放线放线杆菌菌毛融合蛋白基因ltb-fap的方法.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伴放线放线杆菌菌毛相关蛋白(Fap)和大肠杆菌不耐热性肠毒素B亚单位(Ltb)的融合蛋白基因ltb-fap,NcoⅠ/EcoRⅠ双酶切载体pET28a(+)及ltb-fap基因,连接形成重组质粒pETltb-fap,转化至大肠杆菌DH5α,扩增后提取质粒pETltb-fap进行PCR鉴定、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本实验扩增的ltb基因约为303 bp,fap基因约为228 bp,融合基因约为531 bp.重组质粒含外源基因片段约为531 bp,酶切鉴定可得到一条约531 bp带,DNA测序结果表明与GenBank中的fap基因序列有97.4%的同源性.结论成功克隆出融合蛋白基因ltb-fap,为进一步进行蛋白表达、制备抗体奠定基础.
作者:李毅;孙宏晨;郭学军;冯书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不同浸润方式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利用Yamamoto的浸润方式分型法,对200例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的口腔鳞癌患者进行组织学回顾性研究和分析.结果鳞癌的浸润方式与鳞癌的颈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01).Ⅰ型~Ⅳd型浸润方式相对应的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5.9%、14.3%、63.0%和82.9%.在80例Ⅲ~Ⅳd型浸润方式的转移患者中,Ⅳd型浸润方式常伴随N2期转移(P<0.05),而Ⅲ型和Ⅳc型浸润方式则更常伴有N1期转移(P<0.05).Ⅳc型浸润有41.2%的Ⅰ级平面和79.4%的Ⅰ~Ⅱ级平面转移机率,而Ⅳd型浸润的转移平面较为弥散,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的口腔鳞癌浸润方式有着截然不同的颈淋巴结转移机率、转移分期和转移平面.对口腔鳞癌原发灶肿瘤-宿主边缘浸润方式的分型研究,有助于判断口腔鳞癌的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情况,提供临床治疗方案设计和预后预测的依据.
作者:杨湛;普苹;温玉明;付红梅;李继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