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梅;周学东;郭斌;陈思娅;杜玉石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又称圆柱瘤,是涎腺常见的恶性肿癌,好发于小涎腺,易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本文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36例腺样囊性癌标本中P16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其与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的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刘锋;马敏;张佐;张建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野生型p53基因(wt-p53)联合杀伤人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的效果.方法采用腺病毒介导的HSV-tk基因、wt-p53基因联合转染人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转染后的基因表达;四唑盐比色(MTT)法测定tk与p53基因治疗后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旁观者效应,并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基因治疗后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单独转染wt-p53及HSV-tk/GCV基因5 d后,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54%和38%;两者联合转染5 d后,细胞的存活率降至2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SV-tk、wt-p53基因联合应用对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杀伤作用强于此两基因单独应用的杀伤作用.
作者:王旭;王洁;董福生;董玉英;侯亚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牙科恐惧症(DF)与人格焦虑症(PA)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人格焦虑量表和Corah问卷等对成都市1 975名1~3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人格焦虑症和牙科恐惧症的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F与PA、重度DF与PA均相关(x2分别为3.97、6.23,P<0.05);DF分值与15问分值及副反应分值均相关(r分别为0.913、0.409,P=0.000).结论DF与PA具有相关性.
作者:于海洋;蔡炜;江帆;罗倩;陈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恶性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来源于外周神经、神经鞘膜或神经纤维瘤[1],它多发于四肢和躯干,头颈部较少见,颌骨内尤为罕见.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曾收治1例下颌骨恶性神经鞘膜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广宁;王鹏;王虎;陈宇;王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狗的双侧下颌牵张成骨中颞下颌关节髁突的形态改变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髁突的表达.方法16只狗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分别为牵张6 d组、牵张后固定2周组、牵张后固定8周组及正常对照组.各实验组的牵张频率均为1 mm/d,1次/天.对每组动物的髁突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TGF-β1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实验组动物的髁突纤维软骨早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增殖带、肥大带细胞增生活跃,软骨钙化层及其深层软骨成骨活跃;TGF-β1阳性染色主要定位在肥大带细胞胞浆、周围基质和成骨反应活跃处的成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及周围基质.牵张后固定2周时这种改建修复现象明显,8周时逐渐恢复至正常对照组的表现.结论双侧下颌牵张成骨对颞下颌关节髁突影响主要表现为髁突纤维软骨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和软骨、骨的改建活动,但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这种改变逐渐修复.
作者:周诺;宋少华;麦华明;梁飞新;韦山良;杨亦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调查和分析202例牙周炎患者全口余留牙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从成都地区630名人群中按要求选取202例牙周炎患者,年龄25~60岁,男65例,女137例,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查全口余留牙的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牙龈探诊出血(BOP)、牙龈退缩(GR)的情况.每个牙检查6个位点(近颊、正中颊、远颊、近舌、正中舌、远舌).结果202例患者平均阳为(3.20±0.31)mm,平均CAL为(3.50±0.10)mm,平均GR为(0.30±0.02)mm,BOP阳性位点占全部检测位点的21.16%,有59%的患者至少有1颗牙脱落.轻、中度牙周炎129例,占63.9%,重度牙周炎73例,占36.1%.受检患者中接受过高中和中专教育者86例,占43%;初中文化程度者55例,占27%;受过大专以上教育者40例,占19.8%;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者21例,占10%.患者受教育程度与牙周破坏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202例患者中142例从未接受过治疗,占66%;曾洁牙者60例,占30%,接受过正规的牙周治疗者仅8例,占4%.在近2个月内,66例患者有较重的精神压力,占33%.202例中吸烟者36例,占18%;饮茶或咖啡者135例.结论成都地区口腔卫生教育及防病、治病意识应加强.
作者:黄萍;章锦才;黄海云;庞若愚;戚刚刚;杨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Ang)家族中Ang-1、Ang-2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口腔鳞癌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34例口腔鳞癌组织及16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Ang-1和Ang-2蛋白的表达.结果Ang-1、Ang-2蛋白在口腔鳞癌细胞均有表达.Ang-1在正常口腔黏膜和口腔鳞癌组织及各级口腔鳞癌中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Ang-2在口腔鳞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P<0.05),且Ang-2的表达随口腔鳞癌分级的增加而逐渐增强(P<0.05).结论Ang-2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并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表达水平升高.作为肿瘤血管新生的标志之一,可能与口腔鳞癌的血管生成和早期转移有关.
作者:武云霞;梁萍;南欣荣;焦艳军;孙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一种能同时用于烤瓷修复和可摘局部义齿铸造支架的新型钴铬钼合金.方法设计合金的多元配方,使用真空感应电炉熔炼合金.通过机械性能测试、硬度测试、密度及熔点范围测试、铸造性能测试、显微结构观察及X射线衍射分析进行筛选.结果①合金的成份为Co 54%~67%、Cr21%~26%、Mo 5%~8%、W 5%~8%、Si 1%~3%、Mn 0.1%~0.25%、其他微量元素.②合金的屈服强度为584 MPa;抗拉强度为736 MPa;延伸率为15.0%;维氏硬度为322 HV;铸流率为100%.结论所研制的钴铬钼合金DA9-4的各项机械性能指标接近或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能够满足临床要求.
作者:巢永烈;刘长虹;李宁;杨晓喻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第三恒磨牙来源的人牙髓干细胞的表型和生物学性状.方法从成人健康阻生牙中获取牙髓,酶消化法分离获得牙髓干细胞,计算细胞克隆形成率(CFU-F);免疫组化、RT-PCR法检测细胞的表面分子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体外分化诱导实验检测细胞的多向分化能力.结果分离获得的牙髓干细胞在体外具有一定的克隆形成能力,诱导条件下部分牙髓干细胞可向脂肪、肌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方向分化,符合干细胞的特征.结论成功的从人第三恒磨牙牙髓中分离得到牙髓干细胞.
作者:何飞;谭颖徽;张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转移是恶性肿瘤基本的生物学特性之一.淋巴道转移是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常见、重要的转移播散途径之一.口腔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约90%以上为上皮源性癌肿,具有较高的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率[1].根据国内大宗病例的分析报道,我国颊癌和舌癌在口腔癌构成比中一直位居前位[2],其颈部区域性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高达39.9%[3]和38.07%[4],故颈部转移灶的控制是口腔癌根治所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虽然口腔癌的颈部转移可出现在病程的任何阶段,但转移灶可较长时间停留在颈部发展,这就为治疗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时机.
作者:温玉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突发性严重绞锁患者颞下颌关节上腔中的压力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初步探讨该类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机理.方法用关节内压测量仪通过穿刺针进入突发性严重绞锁患者颞下颌关节上腔,分别测量张闭口位的关节上腔内压,记录其平均值和变化规律.结果突发性严重绞锁患侧关节上腔开口位压力平均为-9.947 kPa±8.854 kPa,闭口位压力平均为-6.475 kPa±4.147 kPa.结论突发性严重绞锁颞下颌关节上腔开闭口位压力明显降低,并有独特的变化规律.
作者:许跃;张志光;郑有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铸圈衬层厚度对铸件变形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预制标记点的圆盘形蜡型,用同一种铸圈(GC No.2铸圈,内径39.5 mm,高50 mm)及包埋料,分别用0.70 mm和0.45 mm两种厚度的陶瓷纤维铸圈衬层对蜡型进行包埋铸造,测量相应标记点方向上铸件与蜡型的线性变化率△L,研究铸圈不同方向上的膨胀特性及不同的衬层厚度对铸造精度的影响.结果铸圈内包埋料表现为各向异性膨胀,径向膨胀量大于轴向(P<0.01);两种厚度的铸圈衬层对铸件变形量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实验的研究条件下,所采用的两种厚度的衬层材料尚不能消除铸件的不均匀变形现象.
作者:王魏新;巢永烈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克隆伴放线放线杆菌菌毛融合蛋白基因ltb-fap的方法.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伴放线放线杆菌菌毛相关蛋白(Fap)和大肠杆菌不耐热性肠毒素B亚单位(Ltb)的融合蛋白基因ltb-fap,NcoⅠ/EcoRⅠ双酶切载体pET28a(+)及ltb-fap基因,连接形成重组质粒pETltb-fap,转化至大肠杆菌DH5α,扩增后提取质粒pETltb-fap进行PCR鉴定、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本实验扩增的ltb基因约为303 bp,fap基因约为228 bp,融合基因约为531 bp.重组质粒含外源基因片段约为531 bp,酶切鉴定可得到一条约531 bp带,DNA测序结果表明与GenBank中的fap基因序列有97.4%的同源性.结论成功克隆出融合蛋白基因ltb-fap,为进一步进行蛋白表达、制备抗体奠定基础.
作者:李毅;孙宏晨;郭学军;冯书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不同浸润方式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利用Yamamoto的浸润方式分型法,对200例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的口腔鳞癌患者进行组织学回顾性研究和分析.结果鳞癌的浸润方式与鳞癌的颈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01).Ⅰ型~Ⅳd型浸润方式相对应的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5.9%、14.3%、63.0%和82.9%.在80例Ⅲ~Ⅳd型浸润方式的转移患者中,Ⅳd型浸润方式常伴随N2期转移(P<0.05),而Ⅲ型和Ⅳc型浸润方式则更常伴有N1期转移(P<0.05).Ⅳc型浸润有41.2%的Ⅰ级平面和79.4%的Ⅰ~Ⅱ级平面转移机率,而Ⅳd型浸润的转移平面较为弥散,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的口腔鳞癌浸润方式有着截然不同的颈淋巴结转移机率、转移分期和转移平面.对口腔鳞癌原发灶肿瘤-宿主边缘浸润方式的分型研究,有助于判断口腔鳞癌的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情况,提供临床治疗方案设计和预后预测的依据.
作者:杨湛;普苹;温玉明;付红梅;李继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膜联蛋白Ⅰ(Annexin Ⅰ)和胞浆磷脂酶A2(cPLA2)在地塞米松致畸敏感性小鼠腭胚中的分布情况.方法沿小鼠胚胎头部的冠状平面切取切片,获得10周龄近交系小鼠妊娠的第14~16天的腭胚突.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Annexin Ⅰ和cPLA2的分布情况.结果在小鼠胚胎腭突融合前后,Annexin Ⅰ、cPLA2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腭突上皮和间充质细胞中都为阳性,并且染色强弱呈时相性变化.结论Annexin Ⅰ和cPLA2在胚胎腭部发育进程中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地塞米松诱导发生腭裂的重要介质.
作者:王(龙夭);石冰;左晖;黄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五倍子中分离得到的不同组分对致龋菌生长的影响,以期寻找五倍子防龋的有效成分.方法通过系统溶剂法对五倍子总鞣质分离得到4个组分,采用液体稀释法研究五倍子不同组分对6种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血液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内氏放线菌,粘性放线菌,乳酸杆菌)生长的影响,并使用活菌计数法测量五倍子总鞣质及1和3组分对变形链球菌生长的影响.结果五倍子总鞣质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五倍子分离物中2,4组分对实验菌的抑制作用较分离物中1,3组分强,与总鞣质相当;五倍子1和3组分对变形链球菌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作用1 h后效果更明显.结论五倍子各组分对实验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五倍子对变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细菌代谢所需的酶类而产生,而对细菌没有直接杀灭作用.
作者:谢倩;李继遥;左渝陵;周学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嚼肌筋膜、耳大神经和胸锁乳突肌瓣整复的改良腮腺切除术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226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4组.1组:94例患者采用保留腮腺嚼肌筋膜的腮腺切除术式;2组:42例患者采用保留筋膜加胸锁乳突肌瓣整复的术式;3组:57例患者采用传统的皮下瓣(不保留腮腺嚼肌筋膜);4组:33例患者采用不保留筋膜加胸锁乳突肌瓣整复的术式.患者术后随访2年,每2月1次.通过Minor试验和主观感受,观察术后患者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评价患者耳垂麻木和耳垂区软组织凹陷情况.结果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1组(5.32%)或2组(4.76%)与3组(49.1%)或4组(51.5%)间在主观感受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5).采用胸锁乳突肌瓣与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微量淀粉碘试验检测示1组与3组或4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5).味觉出汗综合征的症状持续时间在1组与3组或4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1组和2组或3组和4组间在防止耳垂凹陷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未采用胸锁乳突肌瓣的2组与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保留耳大神经后术区出现麻木症状较术前无明显改变.结论腮腺切除术时保留腮腺嚼肌筋膜对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有显著效果.采用胸锁乳突肌瓣整复可以防止耳垂区的凹陷,取得较好的美学效果.保留耳大神经可预防术区感觉降低.
作者:赵洪伟;李龙江;韩波;刘华;潘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戴软(牙合)垫紧咬运动时人脑功能活动区域定位,试图从中枢机制探讨(牙合)垫的治疗作用机理.方法选取10名健康成人受试者,采用时段设计,任务状态与休息状态交替.任务状态分2组设计,实验组为戴软(牙合)垫紧咬运动,对照组为不戴软(牙合)垫紧咬运动.采用Elscint/GE 2.0T磁共振系统成像,应用SPM99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及组分析.结果实验组10各受试者在单侧或双侧的运动皮层、感觉皮层、前额叶皮层、颞叶皮层、前运动皮层、脑岛、额盖、基底神经节壳核、顶叶皮层及扣带回等区域有明显激活.组分析结果显示双侧运动皮层(BA6)、右侧感觉皮层、双侧基底神经节壳核、双侧脑岛等区域均出现明显激活,其中左侧运动皮层的激活程度明显强于右侧.对照组紧咬运动组分析结果显示双侧运动皮层(BA6)、双侧感觉皮层、双侧基底神经节壳核、左侧顶叶皮层等区域均出现明显激活,其中运动皮层的激活双侧基本对称.结论戴软(牙合)垫后紧咬运动脑皮层激活区域尤其是运动皮层和感觉皮层的变化可能是(牙合)垫作用机理的中枢机制.
作者:王玉玮;马绪臣;金真;张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牵张力、不同固定脚间距的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对牙槽嵴增高高度的影响.方法用钛镍记忆合金丝加工成A、B、C 3种不同型号的牵张器,其固定脚间距和大复形力分别为20mm、700 g,15 mm、1 000 g,20mm、1 000 g.选用成年杂种犬15只,按使用牵张器型号随机分为A、B、C组,拔除两侧下颌全部前磨牙和第一磨牙,1个月后用不同的全埋置的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完成牵张手术.在术前及术后5周连续测量术区颌骨高度,拍摄X线片.结果A、B、C组在术后1周牙槽嵴增高的高度分别为(7.55±1.00)mm、(4.97±0.34)mm、(8.54±0.82)mm,5周时为(7.20±1.05)mm、(4.93±0.21)mm、(8.04±0.78)mm.A、C组增高的高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其他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术后不同时期的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线片可见术后有明显的牵张间隙,5周时牵张区骨密度增高,有新骨生成.结论在允许的牵张力范围内,牙槽嵴增高的高度与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的大小即固定脚间距有关.
作者:谢旻;胡敏;刘洪臣;姚军;周宏志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