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兰;姜玉玲
目的评价CT重建技术在寰枢椎病变诊断及治疗观察中的应用.方法 67例寰枢椎病变患者,在常规轴位扫描的基础上根据临床需要进行矢状、冠状或任意平面的重建,观察寰枢椎结构、关系;术后植骨融合;术后内固定位置等.结果 67例中,术前观察寰枢椎发育畸形及寰枢椎脱位12例、寰枢椎骨折9例、寰枢椎骨质破坏10例;术后观察植骨融合20例、内固定螺钉位置14例、手术切除范围2例,均清楚显示.结论 CT重建技术能够提供寰枢椎各个角度的影像信息,对于寰枢椎各类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治疗观察很有帮助.
作者:袁慧书;吕兴隆;王超;刘晓光;谢敬霞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337例初诊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对所有入选病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①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4组,即A组:24h PP<40mmHg;B组:40mmHg≤24h PP<50mmHg;C组:50mmHg≤24h PP<60mmHg;D组:24h PP≥60mmHg.②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③根据年龄分3组,Ⅰ组:40≤年龄<50岁;Ⅱ组:50≤年龄<60岁;Ⅲ组:年龄≥60岁.结果动态脉压与年龄(r=0.423, P<0.01)、动脉僵硬度指数(r=0.670, P<0.01)、左室重量指数(r=0.277, P<0.01)和24h平均心率(r=-0.168, P<0.01)均呈非常显著的相关性.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脉压呈早期轻度升高,60岁以后加速上升趋势.动态脉压和24h SBP在左室肥厚组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49.0±10.2mmHg vs 44.7±8.9mmHg, P<0.001和132.1±13.1mmHg vs 126.5±12.7mmHg, P<0.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60岁以后,脉压呈加速升高趋势,大动脉僵硬度的进展是导致脉压升高的主要原因;脉压升高是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刘力松;华琦;张建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生理性舒张功能减退与早期舒张性心力衰竭的鉴别依据.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3460例不同年龄和心率健康人的二尖瓣血流频谱,其中男1413例,女2047例,年龄16~97岁,按年龄分为16~、30~、40~、50~、60~、>70岁共6组,每组再根据心率分为50~、60~、70~、80~、90~次/分共5组. 结果随年龄增长,舒张早期血流(E波)的峰值流速(EPFV)减慢(P=0.000<0.01);心房收缩期血流(A波)的峰值流速(APFV)加快(P=0.000<0.01),E/A比值下降(P=0.000<0.01).随心率加快,心房收缩期血流(A波)的峰值流速(APFV)加快(P=0.000<0.01),E/A比值下降(P=0.000<0.01).建立年龄和心率综合分析的量表.结论年龄和心率是影响左室舒张功能的重要因素,在诊断早期舒张性心力衰竭时必须予以考虑.
作者:华琦;张建;高敬;陈海翎;皮林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臀高头低位CT扫描对贲门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自制可调式角度板对80例贲门癌患者行臀高头低位CT扫描进行术前分期.结果 80例中CT术前临床分期正确率为82.5%.手术的67例中T、N、M分期正确率分别为77.6%、78.1%和91%;肿瘤对周围脏器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6.5%、96%、91%,手术切除率95.5%.结论臀高头低位CT扫描对贲门癌术前分期有重要价值,可提高手术切除率.
作者:吕庆才;师晓天;段成洲;刘爱英;范斌;蒋明;张玉兴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对冠心病诊断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其中运动试验应用广泛,但对因老年及其他残疾或合并症而无法或不能充分运动的患者,药物负荷试验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用于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的药物可分为两大类:冠脉扩张剂和正性肌力药.前者主要有潘生丁、腺苷(或ATP);后者主要有多巴酚丁胺、阿布他明(Arbutamine).本文就药物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瑞生;何青;姚稚明;屈婉莹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比较杓型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改变的不同.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组,对388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非杓型组24h SBP、24h DBP、nSBP、nDBP均显著高于杓型组,IVS、PW、LVM、LVMI、LAD、A、ATVI、A/E显著增加,而FS、ESV显著降低.结论非杓型组夜间血压显著高于杓型组,左室肥厚(LVH)及舒张功能减退(LVDF)比杓型组更严重.
作者:皮林;华琦;刘荣坤;杨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aroli病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Caroli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 Caroli病Ⅰ型1例,CT表现为肝右叶近肝门区肝内胆管呈囊状扩张,伴肝内胆管多发结石,无肝硬化、脾肿大和门脉高压.Caroli病Ⅱ型6例,CT均表现为肝内多发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无强化,可以清晰显示扩张的肝内胆管,呈囊状或柱状扩张,并沿胆管走行分布;均合并有肝硬化、脾肿大及门静脉侧支循环开放,合并胆管结石5例、肝脓肿1例、腹水1例.结论 CT对Caroli病的诊断及明确病变范围有重要价值.
作者:宛四海;傅森林;曾令国;李丛福;杨禹;王余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经颅彩色多普勒(TCCD)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观测,旨在为今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及长期随访观察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夏利;刘良东;钟红;王启弘;张小征;林利;周佩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眼眶皮样囊肿的MRI表现特征与诊断依据. 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皮样囊肿19例,均行MRI矢状位、冠状位、横轴位与增强扫描.结果根据眼眶皮样囊肿的MRI表现特征,可分为三型:1型单纯囊肿型(4例),皮样囊肿呈椭圆形均质等T1长T2信号囊肿,境界清楚,包膜完整;2型黑白型(4例) 皮样囊肿有分层,在T1WI与T2WI上呈现为上下两层截然不同的黑白相反信号,边缘锐利,有完整包膜;3型混杂信号囊肿型(11例),皮样囊肿含脂肪成分,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状混杂信号囊性肿块,部分呈哑铃形骑跨眶壁上,位于眶内外;部分囊肿引起眶骨壁骨质吸收,境界较不清.结论 MRI可以准确而清楚地显示眼眶皮样囊肿的位置、形态、大小、信号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作者:王宏;吕剑;边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男,45岁.左侧腰腹部阵发性绞痛4天,伴恶心、呕吐,两天前疼痛转移至左下腹及左臀部.查体:左肾区叩痛,心肺腹部未见异常.腹部平片,左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有结石阴影.静脉肾盂造影提示左肾下极造影剂漏出.
作者:马聪敏;王淑梅;南俊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Campeau[1]于1989年首次报道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发现经桡动脉途径可用于多种介入治疗,主要因为该方法的血管并发症少,可改善病人的舒适程度和较早活动.目前越来越多的经桡动脉途径行血管介入治疗应用于临床中.本文简要综述该领域的研究状况.
作者:李东宝;华琦;郝恒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 4例显示为多发结节或肿块(2~10cm),平扫低密度,无明显强化;3例显示为巨块型(>10cm),平扫密度欠均匀,有不均匀强化;6例继发,1例原发.结论 CT对脾脏淋巴瘤有较高诊断价值.
作者:常恒;袁明远;肖湘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孕妇,26岁,孕36周,孕2产1.外院B超诊断为胎儿十二指肠闭锁.我院B超显示:宫内单胎妊娠,胎儿颅骨光环存在,双顶径89mm,脊柱排列整齐,连续好,股骨长径65mm,心率142bpm,律齐,于胎儿腹腔内右肾区,未见正常右肾形,探及两个大小相似约25mm×24mm×20mm的囊性包块,形态规则,边界清楚(见图);左肾轮廓清楚,形态体积增大,大小约65mm×35mm×34mm,肾实质回声增强,集合系统光点清晰,胎儿右枕位.羊水厚约12mm.胎盘三级早期,位于子宫后壁.B超诊断:①单胎晚期妊娠合并胎儿双肾多囊肾.②羊水过少.
作者:欧阳贞红;王平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例1,男,14岁,因厌食、乏力2年,双下肢瘫痪、语言不清、吞咽呛咳1周就诊,临床拟诊:①营养不良.②颅内占位性病变.MRI平扫示桥脑上部中央圆形异常信号,呈长T1长T2信号,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扫描示无强化,诊断为中心型脑桥溶解.
作者:葛海兰;姜玉玲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分析,提高超声鉴别诊断能力及探讨在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宽频带技术,对51例(58只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声像图表现,结合临床与病理学基础对照分析.结果 51例视网膜母细胞瘤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8%,其中89%病例显示不同程度强回声钙化斑;肿瘤内粗大穿行血管与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连接.结论脉冲多普勒超声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可明确肿瘤发生部位、钙斑形成及穿行血流,对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继发性浑浊等特异性改变提出早期鉴别诊断依据;简述其超声物理特征与病理学基础的相关性.
作者:赵仲民;同俊义;李令民;阎国珍;刘冀;肖琦;袁玉;王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男,32岁,反复癫痫发作两年.一周前出现口角向右侧歪斜,流涎,言语迟缓而入院.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表情淡漠,步态自如,反应迟钝,言语欠流畅,右面部肌肉时有不自主短暂小抽搐,口角轻度向右侧歪斜.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心肺及肝脾无异常,无高血压史.
作者:黄志勤;李昕生;时维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女,31岁.6年前生育第一胎,产后50天左右在当地乡计生办放置避孕环,而后至今未曾怀孕(其丈夫长期在外打工).现因准备领取第二胎准生证而到我院体检,X线透视避孕环位置不正,B超怀疑膀胱内异物,CT进一步检查,憋尿后采用岛津SCT-4800全身CT机连续扫描,见一三角形避孕环样高密度异物影位于膀胱内前上方,并有一角与膀胱前上壁紧密相连,邻近膀胱壁不规则增厚,CT扫描所见子宫大小形态正常,内无节育环影,附件(-).
作者:相龙彬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经皮肾穿刺活检术是肾脏病变诊断的重要手段,我科与泌尿内科合作,对482例原因不明的蛋白尿、血尿及肾衰竭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取得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彤迪;李涛;王建荣;傅淑霞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女,38岁.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不适,呈间歇性发作,与进食无明显关系,无其他部位放射痛.外科情况:右上腹饱满,腹式呼吸存在,肝脏于右侧脐水平线以下1cm、左肋缘下5cm可触及,质硬,边钝,表面光滑,界限清楚,活动度差,轻度叩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未闻及血管性杂音.
作者:刘倚河;郑玉凤;张蓉;刘舜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了解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期间血供变化与其放射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鼻咽癌伴颈淋巴结转移初诊患者54例,均采用放射治疗.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前、放疗中(20Gy时)的血供情况,并定期检查颈淋巴结转移灶的消退程度和速度.结果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期间血供改善情况与病灶消退程度和近期疗效呈正相关(P<0.05);与其本身的大小呈负相关(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期间血供变化情况的监测,有可能作为初步预测放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作者:王悦;郑剑霄;陈孝岳;曾辉;邹如海;熊永红;胡建明 刊期: 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