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硬结病2例诊断报告

何胜;耿勇;朱昱坤

关键词:鼻硬结病, 地方病
摘要:鼻硬结病是鼻硬结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低度传染性慢性肉芽肿病,该病比较少见,且其发病有一定地域性,现将我科近两年收治的2例报道如下。
西南军医杂志相关文献
  • 蛋白质组学在结核杆菌研究中的应用

    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极大的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其中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使之成为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1994年澳大利亚学者Wilkins和Williams[1]提出了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即“一个基因组或一个细胞、组织在特定时间及空间上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组学则以基因组转录而成的所有蛋白质为研究对象,动态分析蛋白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目前,双向电泳技术(2-DE)、计算机图像分析与大规模数据处理技术以及质谱技术(MS)被称为蛋白质组研究的三大基本支撑技术。通过2-DE将蛋白质进行分离纯化,再通过MS鉴定电泳图谱得到参数,便可找到与参数对应的蛋白质。但2-DE的重复性较差,因此陆续开发了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荧光差异双向电泳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等。

    作者:李帆(综述);王利民(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鼻硬结病2例诊断报告

    鼻硬结病是鼻硬结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低度传染性慢性肉芽肿病,该病比较少见,且其发病有一定地域性,现将我科近两年收治的2例报道如下。

    作者:何胜;耿勇;朱昱坤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五心穴”刺法治疗痉挛性斜颈1例

    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ST)是由于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颈部肌群自发性不自主收缩引起头向一侧扭转或阵发性倾斜,是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病中的一种。其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报道多支持中枢疾患[1]。当前痉挛性斜颈的治疗方法日趋多样化,以肉毒素注射较为常见,但其临床远期疗效不理想,病情反复,多数患者较为排斥。DBS及电刺激疗法应用较少,具有调节性和可逆性,是一种较新的临床治疗方式,但电刺激眶上孔国内外报道较少,机理尚不明确,缺少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rTMS)作为一项物理治疗手段,其临床应用逐年攀升,以其无副作用及科研价值在各种领域的应用日益扩大。针对痉挛性斜颈,目前国内外临床报道较少,本项研究通过对1例典型病例的研究,探讨其潜在机理,并为临床治疗痉挛性斜颈提供一种思路。

    作者:柏玲;张莉;陈喆思;郑重;江玥;王文春;张安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紧急情况下到基层部队开展血浆采集的做法与体会

    目的:介绍紧急情况下到基层部队采集血浆的方法与体会。方法应用NGL XJC2000型血浆采集机及一次性使用单采血浆分离器,在所到部队卫生所(队)的房间选用普通的睡床,选择合适的肘静脉按常规操作技术穿刺建立血管通路(单针),单次血浆采集量三个循环共600ml。结果应急血浆采集664例,一次性穿刺采集成功655例,因血管通路不畅第二次穿刺采集成功5例,因血管通路不畅采集成功但不足量3例,两次穿刺均不成功采集失败1例;肉眼明显脂血1例,谷丙转氨酶增高不合格血浆2份。结论国产血浆采集机携带方便,操作简易,献血员耐受性好,有利于因紧急需要新鲜冰冷血浆时在基层部队开展血浆单采,是军队血站战时血液保障和突发事件血液保障应急训练的一种方式。

    作者:曾丽红;岑艳陶;周雪花;陆眩奉;蒙玉香;万花燕;刘东华;张新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某院剖腹产率上升的原因分析

    剖宫产是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合并症的重要方法。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及医疗行为中诸多因素的介入,剖腹产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达30%~60%,甚至更高[1]。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剖腹产率及剖腹产指征的变化,报告如下。

    作者:刘伟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射频热凝消融术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消融术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其中治疗组采用射频热凝消融术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颈椎牵引治疗,随访半年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头痛症状均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显效率为76.67%,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显效率为39.28%,总有效率为78.5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热凝消融术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一般综合康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白小侠;柯晓华;庞日朝;李蓓;张安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关节镜下应用不同内固定材料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应用不同内固定材料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31例,按应用钢丝、空心螺钉为内固定材料分别分为A、B两组,根据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和Lysholm评分对膝关节的功能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所有病人均随访6~18个月,平均(11.4±2.8)个月。所有病例术后骨折均愈合,A、B两组的平均HSS评分分别为(90.8±2.4)和(91.5±2.0),平均Lysholm评分分别为(91.1±2.3)和(92.4±1.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复位后钢丝或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均疗效满意,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

    作者:黎明华;周敏华;熊秉刚;黎润超;邬业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解偶联蛋白-2与人类常见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发现,解偶联蛋白-2在人类恶性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甚至无表达。并且其表达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转移、临床病理分期及肿瘤细胞对抗肿瘤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一定相关性,但其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就解偶联蛋白-2与结肠癌、肺癌、食管癌、肾癌之间的关系作一简单介绍。

    作者:黄坤(综述);王东(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鼻前庭胚胎横纹肌肉瘤1例

    患者男性,19岁,发现右侧鼻前庭新生物3月余入院。入院前3月右侧鼻前庭无明显诱因出现红色“米粒”样大小丘疹,新生物进行性长大并伴有局部灼痛,无发热、头痛,无鼻出血、鼻腔异味及脓血性分泌物溢出。曾在某基层医院行新生物切除,活检诊断未果,术后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生物进行性长大,遂来我院进一步诊断治疗。入院查体:右侧鼻翼轻度膨隆,皮肤潮红,与正常组织间界限清楚,鼻翼皮肤表面可见散在小丘疹,鼻唇沟皮肤颜色及形态正常,右鼻翼的鼻前庭侧可见2.0cm ×2.0cm ×1.0cm膨胀性生长的包块,阻塞右鼻前庭3/4,新生物基底位于右侧鼻前庭的鼻翼部,质硬,边界清,表面有褐色痂皮,触之疼痛。双下鼻甲无明显肥大,鼻中隔无偏曲,鼻腔内未见脓性及血性分泌物。入院后在局部行两次活体组织检查及免疫组化诊断为:右侧鼻前庭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副鼻窦CT提示:右侧鼻翼部新生物,右侧梨状孔骨质部分吸收破坏(图1、2)。诊断明确后择日行右侧鼻前庭肿瘤扩大切除术,术中切除了包括肿瘤在内的右侧鼻腔的前部、下鼻甲的前端、梨状孔的外侧壁及上颌窦的前内侧壁的骨质做了部分切除,并用鼻唇沟的带蒂皮瓣对创面进行了一期修复,伤口愈合后即行鼻部全程及颈部预防性放疗。鼻腔前部缺损,有待于综合治疗结束后,肿瘤无复发及转移,可行二期整形以修复鼻腔前部的缺损。

    作者:谢汝华;刘文峰;杨和强;徐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外伤性脑梗死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外伤性脑梗死(Post-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是指颅脑损伤引起的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产生局灶性或广泛性,不可逆性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的神经功能障碍,是颅脑外伤后较常见但极其严重的并发症。对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研究发现,颅脑损伤后脑血液流变学变化、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脑血管机械性压迫等多种因素间相互综合作用被认为是导致脑外伤后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原因;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氧自由基与一氧化氮在外伤性脑梗死的形成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孟桃(综述);李小刚(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疣状皮肤结核1例

    患者男性,47岁。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臀部丘疹伴瘙痒,面积逐渐增大,出现斑块及苔藓样增生,当地医院先后以“湿疹、股癣”给予皮炎平、达克宁等治疗,效果不佳,皮疹未消退,并逐渐增生,瘙痒显著。既往体健无发热、盗汗、咳嗽、喀痰等症状。否认系统疾病史,否认传染病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皮肤科检查示右侧臀部内侧及左臀上侧有一约10cm×20cm大小暗红增生性斑块,边界基本清楚,表面粗燥,呈疣状增生,以鳞屑覆着的结节向外扩展呈环状。无疼痛压痛,无明显糜烂及渗出。胸部及四肢未见同形皮疹。

    作者:李娜;彭凤祥;唐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MIPO结合LCP技术治疗四肢骨折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微创接骨板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osteosynthesis, MIPO)技术结合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35例使用MIPO技术采用LCP治疗的四肢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5例切口均1期愈合,平均手术时间71.53(37~145)min,术中平均出血183.74(50~450)ml,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5.3(13~21)周,无骨延迟及畸形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短缩,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MIPO结合LCP技术治疗四肢骨折具有感染率低、组织损伤小、出血少、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功能恢复佳等优点。

    作者:朱永周;谢化民;黄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未婚肾移植患者术后心理分析及护理

    目的:了解未婚肾移植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及影响因素,探讨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55例未婚肾移植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的心理状态,采用调查问卷分析术后不同时期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原因。结果未婚肾移植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均存在焦虑、抑郁症状,术后不同时期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原因分别为排斥反应、经济问题、婚姻生育。结论未婚肾移植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针对各个时期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莉;张契敏;李宪丽;王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益气养血安神疏肝解郁汤剂治疗中老年功能性失眠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益气养血安神疏肝解郁汤剂治疗中老年功能性失眠症的疗效。方法本组48例中老年功能性失眠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单纯西药组)和治疗组(服用中药汤剂组),对照组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新片(黛力新)10.5mg晨服,艾司唑仑2mg睡前30min服用。治疗组采用益气养血安神疏肝解郁汤剂治疗,两组均以10d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83%,对照组有效率79.17%,治疗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养血安神疏肝解郁汤剂治疗中老年功能性失眠症,疗效较西药组好,值得临床尝试。

    作者:袁晶;余开选;车光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加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管理的做法与体会

    医疗质量是医院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保证,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基础、直接的管理机构。加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对加强医院医疗质量建设,提高医疗质量水平,促进医院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科室质量控制小组为单元,简要阐述了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在医院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医疗质量方面的体会。

    作者:吴庆华;崔冬伟;杨平勋;程春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总结相关防治对策。方法187例行PD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胰瘘分为术后胰瘘组(n=28例)和术后无胰瘘组(n=159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残余胰腺质地、胰肠吻合方式及术后是否应用生长抑素等方面的差异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总结相关防治对策。结果 BMI、糖尿病、残余胰腺质地及胰肠吻合方式均为术后出现胰瘘的单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MI、残余胰腺质地及胰肠吻合方式均为术后出现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BMI、残余胰腺质地及胰肠吻合方式均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可有效降低胰瘘发生率。

    作者:李大登;魏小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术中低温冲洗降低腔镜甲状腺手术后创面渗出及疼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术中低温冲洗对腔镜甲状腺手术后创面渗出、颈部肿胀、疼痛、手术时间及喉返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腔镜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6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观察组30例。观察组术中采用8~12℃生理盐水局部冲洗创面。对照组不冲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颈部肿胀程度、疼痛、手术时间及喉返神经损伤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术后引流量、颈部肿胀程度、疼痛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喉返神经损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低温冲洗可有效控制或减轻腔镜手术后渗液渗血、组织肿胀和伤口疼痛。

    作者:李荣江;邱振雄;张晶锐;黄振华;高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决策及进展

    卒中是当今全球成人致残和死亡的重要病因,其中缺血性卒中超过一半。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原因之一,约1/4缺血性脑卒中是因颈动脉狭窄所致。随着颈动脉内膜剥脱( carotid end-arterec tomy,CEA)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颈动脉支架成形(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颈动脉狭窄所致卒中发生率明显降低。但是CEA和CAS孰优孰劣目前尚无定论。本文结合CEA和CAS的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进展及相关临床指南,对二者现状进行分析。

    作者:龚浩;蒲锐;魏平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昂丹司琼预防和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并分析昂丹司琼预防和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在全麻下接受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将其分为术前用药组36例、术后用药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术前用药组于麻醉前30分钟通过静脉注射盐酸昂丹司琼8 mg、术后用药组麻醉清醒后立即给予静脉注射盐酸昂丹司琼8 mg,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止吐药物。观察至术后48小时,统计各组中恶心、呕吐反应的发生例数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86例患者共有25例发生恶心、呕吐反应。术前用药组、术后用药组和对照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7.8%、12.0%和48.0%。术后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7.71,P<0.05),说明术后用药可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术前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2.61,P>0.05),说明术前用药不能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25例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给予经静脉注射盐酸昂丹司琼8 mg,有21例患者缓解,缓解率为84.0%,用药过程中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盐酸昂丹司琼预防和治疗LC术后恶心、呕吐是安全、有效的,预防性用药佳时机应该为麻醉清醒时。

    作者:谭德明;陈怀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纱布块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纱布块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用法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12例,小纱布块应用于检查手术创面214例、钝性解剖分离97例、压迫止血68例、预防结石残留腹腔46例,术中发现胆漏12例、预防钛夹残留腹腔6例。全组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灵活使用小纱布块可以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熊春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西南军医杂志

西南军医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