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层面CT技术及应用

张爱莲;张金山

关键词:多层面, 扫描技术, 扫描速度, 开发, 应用扩展, 双螺旋, 成像速度, 亚毫米, 实时, 临床, 滑环, 创新
摘要:自70年代CT应用于临床以来,CT技术不断创新。从1985年开发的滑环CT;1989年开发的螺旋CT;1991年开发的亚毫米扫描和双螺旋CT;1993年开发的实时扫描技术和1995年开发的亚秒技术;到1998年的半秒扫描和多层面CT扫描的应用,扫描速度和成像速度明显提高,使CT的应用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MRI诊断椎管内硬膜外绿色瘤1例

    患者男,37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四年,双下肢瘫痪伴尿潴留三天来诊。四年前无诱因出现高热,经骨穿证实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间断化疗病情较平稳。检查前15天出现腰酸、下肢发麻,近6天因低热行第三次化疗,化疗前三天突然双下肢瘫痪伴二便障碍来诊。

    作者:曾茜;王连庆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直线解剖M型在心梗患者左心收缩功能测定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直线解剖M型在心梗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直线解剖M型和传统M型检测22例心梗病人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并与左室造影(Simpson法)相对照。结果直线解剖M型所测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各指标与左室造影所测值有高度相关性,而传统M型所测各指标与左室造影比较则明显高估。结论直线解剖M型弥补了传统M型的不足,不仅使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测定有了一种新方法,而且对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定量化测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作者:金红;杜国庆;魏立亚;王慧;孙立涛;周振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置入超选择肝动脉造影导管的技巧和原理

    超选择的肝动脉介入诊疗技术因其疗效更高、副作用更低[1]而早已倍受推崇。但RH导管的顺利和成功置入率却并未完全令人满意。微导管和灌注导丝技术虽然弥补了这种缺憾,但由于成本过高增加、操作更趋复杂和不十分有利于栓塞治疗,以及仅需超选至肝固有动脉的病例(如巨大肝癌、弥漫型肝癌和肝多发转移癌等)相对更多等诸多因素对其普及化并不有利,因此,如何提高具有诸多优点的RH导管的成功置入率,仍是超选择肝动脉介入治疗中需要解决的较为实际的问题。作者就此进行探讨,体会如下。

    作者:郭晨阳;李伟;黎海亮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对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的评价

    目的运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对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区域、二尖瓣环处的运动速度进行检测,探讨DTI技术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多普勒组织成像二维彩色、M型及频谱形式,检测25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区域和心尖四腔观二尖瓣环侧壁处色泽变化及收缩、舒张期运动速度(Vs、VE、VA),时间速度积分(TVIs、TVIE、TVIA),并与20例健康成人对照分析。结果心梗组梗死区域和二尖瓣环处的彩色暗淡,Vs、VE、TVIs、TVIE显著降低而VA、TVIA无显著差异。结论 DTI技术能准确显示梗死区域运动异常,精确测定局部收缩和舒张运动速度。尤其二尖瓣环处的运动能准确反映整体的收缩、舒张功能。

    作者:田瑞霞;赵宝珍;左鲁生;南苏红;朱先存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鱼肝油酸钠-碘化油乳化剂动脉栓塞术治疗肾癌病理研究

    目的探讨鱼肝油酸钠-碘化油乳化剂肾动脉栓塞术治疗肾癌手术切除后病理对照研究。方法搜集21例肾癌,以2:5鱼肝油酸钠与碘化油10~20ml,行肾动脉选择栓塞,12例接受Ⅱ期手术切除。结果所有病例全部行动脉栓塞术治疗,而对12例手术标本进行病理研究,4例肿瘤细胞完全坏死,范围达90%以上,肾小球萎缩,8例肿瘤坏死区内见鱼肝油酸钠及碘油沉积后形成胆固醇样结晶。结论鱼肝油酸钠与碘油乳化剂栓塞治疗肾癌,可造成肿瘤细胞坏死,同时可导致肿瘤包膜增厚,被结缔组织代替,从而限制了肿瘤发展及扩散。有利于外科切除,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作者:黄福贵;祁欣;于修义;张莹;蒋莉;黄文臣;张爽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异常分析报告

    随着冠脉造影检查技术的广泛开展,检出各种先天冠状动脉异常。常见的有:冠脉开口起源异常、冠状动脉分支起源异常、冠状动脉走行异常、冠状动脉瘘等。其临床意义的评价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将我院52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开口异常报告如下。

    作者:温静;车林萍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支气管扩张的螺旋CT动态扫描——空气潴留与支气管扩张、肺功能指数相互关系

    目的评价空气潴留、支气管扩张与肺功能指数相关性。方法对33例临床和HRCT检查确诊的支气管扩张的病人,使用螺旋CT分别进行了不同呼吸时相的连续容积数据模式扫描。对支气管扩张和空气潴留分别进行评分。28例病人做了肺功能检查。结果支气管扩张和空气潴留分别在98/198和112/198个肺叶中见到,两者平均积分高度相关(r=0.94;P<0.001)。空气潴留积分与肺功能指数相关性如下:FEV1、FVC、FEV1/FVC不相关,FIF2s相关(r=-0.51;P<0.05),FIF50(r=-0.77;P<0.01)、RV(r=0.75;P<0.01)高度相关。结论在支气管扩张病人中空气潴留与支气管扩张、小气道功能指数具有密切相关性。

    作者:刘甫庚;陈起航;潘纪戍;杨明;胡小芳;周诚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对头颅轴位薄层CT扫描内听道形态的再认识

    目的加深对内听道(IAM)轴位薄层CT形态的认识,以提高听神经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复习37例经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CT和/或MRI资料。观察41例无内听道病变的轴位薄层(≤2mm)CT内听道的连续层面图像。1具颅骨标本作验证。结果薄层CT可显示轻微的内听道骨壁破坏。轴位薄层(2mm)CT两个层面上可显示内听道。上部层面外半规管显示清楚,内听道多呈底尖口宽的喇叭形;其下部层面内听道几乎为平行状,其底部呈圆弧形。结论 CT观察内听道轻微骨质破坏必须使用连续薄层扫描并注意窗口技术。外半规管水平薄层CT上内听道呈喇叭状系扫描层面与内听道不平行所致。

    作者:傅元芳;陈金城;钟兴;刘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TOCE联合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的CT评价

    目的用CT评价TOCE联合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46例接受TOCE联合HIFU治疗的原发性肝癌为研究组,比较治疗前后的CT表现;随机选出同期46例单纯TOCE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37例(37/46,80.4%)病灶体积缩小,缩小率为(27.25±19.89)%;对照组28例(28/46,61.8%)病灶体积缩小,缩小率为(11.89±15.96)%。研究组栓塞灶周边复发5例,对照组15例。研究组肝内转移灶15例,对照组16例。在已栓塞灶瘤体大小变化及局部复发方面,前者优于后者,在肝内转移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TOCE联合HIFU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种有效方法,CT在其疗效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赵建农;郭大静;余聪;谢微波;曾燕;罗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经静脉间歇二次谐波全氟显心肌声学造影的应用研究

    目的优选全氟显与新型超声仪佳条件组合,评价心肌声学造影(MCE)的应用价值。方法开胸犬模型分三组:条件优选组按4(剂量)×3(机械指数)×2(探头频率)析因试验设计行MCE并定量分析比较;缺血再灌注(IR)组前降支动脉缺血1h,再灌注2h;缺血预适应组(IP)于缺血1h前先予缺血5min和再灌注5min,反复4次。取出心脏以Evans蓝和TTC双重染色测定危险心肌与梗死心肌,并同MCE法作相关分析和组间比较。结果三种参数均影响MCE效果,但无交互作用;MCE测的梗死和危险心肌范围与病理双染指标呈密切相关;MCE同病理观察一致呈示IP显著缩小梗死面积。结论 MCE需合适的条件组合;MCE可同时准确测定梗死与缺血心肌范围;MCE可用于IP研究。

    作者:谢志泉;刘伊丽;查道刚;宾建平;黄翠瑶;郑燕列;陈炜生;陈静;黄晓波;张远慧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经阴道超声显像对卵巢囊性畸胎瘤的诊断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显像对卵巢囊性畸胎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经阴道超声显像检查61例卵巢囊性畸胎瘤患者,并与手术和病理诊断结果比较。结果 61例卵巢囊性畸胎瘤超声显像诊断符合率为90.2%(55/61),漏诊2例,误诊4例,共占9.8%。结论经阴道超声显像对卵巢囊性畸胎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袁梅;赵诚;孙咏梅;王正滨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改良注入穿刺针的实验及其在介入超声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注入穿刺针在介入超声中的应用。方法 (1)改良注入穿刺(EV)针与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PTCD)套管针在纯水和抗凝猪血中引流速度的比较。(2)改良EV针在囊肿、脓肿、腹腔积液、PTCD等中的应用。结果 (1)改良EV针在纯水和抗凝猪血中的引流速度与PTCD套管针的引流速度经t检验无显著差异。(2)改良EV针在介入超声中的应用效果优于金属硬管针和PTCD套管针。结论改良EV针在介入超声中的应用具有使用广泛、简便、安全、引流效果好等优点。

    作者:刘长珠;付小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效果的评价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在评价溶栓治疗效果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组与非溶栓组于AMI后3~4周行DSE检查,计算室壁运动得分指数(WMSI)和室壁增厚率(△T%)。结果溶栓组WMSI显著低于非溶栓组。结论对AMI患者小剂量DSE示室壁运动改善可预测溶栓治疗后的功能恢复。

    作者:贾武梅;阿秀萍;刘峰;宋梅;薜朝阳;马玉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多发骨髓瘤38例临床影像学分析

    目的提高对多发骨髓瘤的认识与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骨髓穿刺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多发骨髓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果 38例多发骨髓瘤中,误诊率高达78.9%。除4例X线与CT检查均阴性外,其余34例均呈不同程度及类型的骨质破坏。结论临床、X线、实验室及病理相结合是提高诊断率的主要途经。

    作者:李亚林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原发性细胞肝癌(HCC)是世界范围内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以亚洲和非洲多见,其发病率为10人/10万人口,欧美较少见仅1~2人/10万人口,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约25万余例,其中45%发生在中国。我国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肝癌,仅次于胃癌和肺癌,居第三位。由此可见肝癌对人类健康威胁巨大。

    作者:肖健存;张武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胎儿脉络膜囊肿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胎儿脉络膜囊肿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998年7月至2000年7月期间在本院行超声检查并在本院分娩的孕妇2600例。结果中期妊娠检查时发现胎儿脉络膜囊肿10例,其中单侧9例,双侧1例,均未合并其他超声检查异常,随访至孕28周脉络膜囊肿消失,出生后新生儿无异常发现。结论中期妊娠超声检查时发现胎儿脉络膜囊肿,应仔细检查有无其他畸形,合并其他畸形时,好作胎儿染色体检查。

    作者:任芸芸;常才;张珏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及价值

    目的探讨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及价值。方法 1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HIFU治疗后行CT检查,对比治疗前后CT改变。5例治疗后行病灶切除,观察其病理组织学改变,并与CT表现对照。结果治疗后12例(12/18,66.7%)病灶体积缩小。16例(16/18,88.9%)病灶密度降低,强化程度减弱,2例病灶内及周边有小片轻度增强。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HIFU治疗区内肿瘤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病理结果与CT表现一致。结论 CT可以反映HIFU术后瘤体的组织学及血供变化,对评价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赵建农;郭大静;余聪;曾燕;罗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LDRD在胸部X线摄影中的应用

    目的全面提高和保证胸部影像质量,实施胸部影像资料的数字化存贮和管理。方法①根据不同的胸部摄影体位给定佳的曝光条件;②运用层次处理技术调整图像的密度和对比度,运用锐化处理技术实施影像细节的增强。结果优片率达到95%以上,全面保证照片质量,重摄率为零。结论运用IDRD系统实现胸部X线摄影,照片的整体质量明显高于传统胸片的影像质量。

    作者:吴南洲;朱天照;叶梧萍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纵隔恶性淋巴瘤放疗后导致食管气管瘘1例

    患者女,23岁,颈部肿胀1年余,饮食呛咳,胸骨后疼痛2个月,加重4天。病人1年前突发双眼睑浮肿,晨起时加重,以后渐出现颈部疼痛、肿胀而入院。查体:双眼睑浮肿明显,颈部增粗,触疼,颈静脉怒胀。胸部摄片示上纵隔阴影向两侧增宽,有浅分叶,侧位于中纵隔肺门的上方见结节状致密阴影。纵隔穿刺活检为非霍奇金病Ⅱ期A,给予环磷酰胺、激素等药物治疗。病情好转后加用放射治疗,每日1.5Gy,24天后症状消失,纵隔阴影缩小而出院。

    作者:韩广秀;徐合;王玉宝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超声测量前列腺体积——三种方法的精确度比较及误差原因分析

    目的本文通过比较经腹部超声、经直肠端射式及经直肠双平面超声测量前列腺体积的精确度,找出其测量误差原因和改进的方法。方法对50例病人分别用经腹部凸阵探头、经直肠端射式及经直肠双平面探头进行前列腺体积的超声测量,同时以面积容积法的测值作为金标准对照。结果三种不同方法测量前列腺体积的测值与金标准测值比较,其差值绝对值均数在三组之间有高度显著意义(P<0.01);当把前列腺边界显示不清者剔除以后,其差值绝对值均数在三组之间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三种不同超声方法测量前列腺体积,其测值存在一定误差,其误差原因与前列腺边界清晰与否关系甚大。

    作者:陈亚青;周永昌;黄慕民;陈磊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