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99mTc-MIBI心肌显像定量分析用于判定急性心梗溶栓术后存活心肌的价值

岳明纲;高伯山;王玉;陈步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 溶栓治疗, 硝酸异山梨酯(异舒吉), 99mTc-MIBI心肌
摘要:目的采用硝酸酯类药物介入心肌断层显像,研究急性心梗病人溶栓术后存活心肌的范围。方法将32例接受急性溶栓术的病人分成溶栓再通组(19例)和未再通组(13例),10天后行异舒吉介入的心肌断层显像,并分别计算出静态的及异舒吉介入的心肌缺损面积(%)和体积(%),得出存活心肌的面积(%)和体积(%)。结果溶栓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静态显像缺损面积(%)为:32.04±17.95和52.13±22.99(P<0.05),异舒吉介入显像缺损面积(%)为:26.62±15.13和51.93±21.10(P<0.05),存活心肌面积(%)9.45±6.43和2.75±3.57(P<0.05)。静态显像缺损体积(%)为:28.45±12.79和39.56±11.89(P<0.05),异舒吉介入显像缺损体积(%)为:18.61±16.52和36.94±11.35(P<0.05),存活心肌体积(%)为:9.84±2.39和2.62±1.45(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再通是否成功与存活心肌的面积、体积有明显的关系,并且异舒吉介入心肌显像定量分析方法判断存活心肌的范围有一定临床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工神经网络在MRI脑结构测量诊断Alzheimer病的进一步应用研究

    目的评价人工神经网络在MRI脑结构测量诊断Alzheimer病(AD)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0T MRI仪(Siemens Magnetom Impact)对28名可能AD患者(年龄68.3±7.7岁)和28名正常人(年龄68.6±7.5岁)进行头颅扫描,获取3D GRE脉冲序列T1WI,然后在重建图像上对经部分颅内容积标准化处理、大脑的5个感兴趣区域(包括杏仁核、海马、内嗅皮层、颞叶和侧脑室颞角)共10个指标(分左右)进行了体积测量研究。使用自编的反馈式人工神经网络软件与传统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同时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对上述5个测量指标的数据分析处理,人工神经网络可将AD与正常人鉴别开来,并对新个体作出正确的诊断,其诊断的敏感度为97%、特异度100%、准确度达98.5%;而应用SPSS软件进行判别分析时,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0.9%、97%和93.9%。结论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结合MRI脑结构体积测量是诊断AD的一种实用而可靠的手段。

    作者:李坤成;刘树良;邓小元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鞍区生殖细胞瘤的MR影像

    目的分析鞍区生殖细胞瘤的MR影像特点。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鞍区生殖细胞瘤38例,男12例,女26例,年龄3~32岁。结果根据位置不同将其分为三类:I类:肿瘤位于第三脑室内,包括从第三脑室底向上长入第三脑室,共20例;II类:仅位于第三脑室底,累及视交叉、漏斗、垂体柄、视神经和视束,共15例;III类:仅位于鞍内,共3例。结论 MRI对I类和II类生殖细胞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MRI对III类不易作出诊断,必须结合临床。

    作者:韩仰同;戴建平;高培毅;李少武;刘凤英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支气管扩张黏液栓的影像诊断

    目的研究支气管扩张黏液栓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2例支气管扩张患者拍正侧位胸片及普通CT扫描,其中15例行病变区高分辨率CT扫描。对病变局限于一个叶或段的15例进行肺叶或肺段切除。结果 X线平片显示支气管扩张15例,17例显示肺纹理柱状增粗,提示支气管黏液栓。32例CT支气管黏液栓表现为棒状、分支状及结节状高密度影。CT值-18~32Hu,普通CT与HRCT在显示黏液栓方面无差别。另外14例病变肺叶合并肺气肿。结论仅有黏液栓表现时X线平片易误诊,CT能准确显示黏液栓的形态、程度及普及的范围,是诊断支气管扩张黏液栓的好方法。

    作者:郭平珍;焦金海;李书玲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测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妇产科领域,其中在滋养细胞肿瘤诊疗方面,已进行了较多、较深入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提供子宫血循环的生理状态图像。滋养细胞肿瘤侵蚀子宫肌壁,破坏血管壁,形成出血结节,肿瘤新生血管扩张,动静脉瘘形成使肌层血流明显增加,局部血管变得丰富,滋养细胞肿瘤的这一病理特征为这一技术提供了病理学基础。

    作者:陶国伟;刘韶平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脉冲多普勒(PD)检测用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判断疾病转归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DFI及PD检测滋养细胞肿瘤患者52例,并以正常妊娠妇女50例作为对照。结果 CDFI能迅速直观了解肿瘤内血流状态及分布,以阻力指数(RI)等于0.46作为判断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依据,而且化疗前后RI变化明显。结论 CDFI对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早期诊断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兰芬;李新民;陈香;权源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超声引导下注射氨甲蝶呤治疗的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侧穹窿注射氨甲蝶呤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价值。方法对30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进行超声引导下经阴道侧穹窿胚囊内或胚囊周围穿刺注射氨甲蝶呤(Methotrexate,MTX)20~35mg,杀胚治疗。结果超声引导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肿块穿刺注射药物准确率100%,胚囊大小7.5±5.38mm,胚囊内注射成功率40%,胚囊周围注射成功率60%;总治疗成功率96.7%。注射MTX后,超声表现为胚囊变形、缩小、后消失,胚囊周围滋养层血流显著减少、直至消失,约3~6周后宫外孕肿块消失。结论超声引导下经阴道侧穹窿穿刺注射氨甲蝶呤治疗输卵管妊娠,操作较简便,损伤较小,局部给药浓度高,疗效较好,疗程较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潘农;王联欢;顾江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价值

    应用二维(2D)、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脉冲多普勒(PD)检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MTT),结合临床与病理,回顾性分析了21例有完整手术和病理资料的MTT患者的2D、CDFI及PD图像特点,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21例MTT中侵蚀性葡萄胎16例,绒癌5例。11例良性葡萄胎作为对照。患者年龄26~74岁,平均32.3岁。20例有葡萄胎清宫史或流产史。临床表现主要为不规则阴道流血(15/21)、下腹部肿块(16/21)、腹痛(9/21)等,颅内转移(2/21),肺转移(3/21)。β-hCG在500~2500 IU/L。

    作者:原丰同;姜玉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前列腺增生症并发输精管逆流1例

    患者男,50岁,间断性尿频,排尿不畅10余年。排尿后直肠指检前列腺增大,表面光滑,质韧,中间沟消失。膀胱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按无菌操作插入导尿管至尿道前列腺部时插入困难,缓慢推注滤过空气200ml,150% W/V无菌混悬液25ml,拔出尿管,令病人分别向左、右翻转2周后摄片。头低足高正位片显示:尿道前列腺部少量不规则片状钡斑,左侧射精管、输精管壶腹段有钡剂充盈,并呈不规则串珠状增粗,膀胱腔壁毛糙,小梁增粗。腔内显示一花生米大小椭圆形充盈缺损,右侧壁处示一枣样大狭颈憩室影。诊断:前列腺增生症、膀胱炎、左侧输精管逆流、膀胱结石、膀胱憩室。

    作者:于红光;陈一平;陈志章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脑发育不良CT诊断(附254例报告)

    我们对254例智力低下幼儿进行了颅脑CT扫描,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我们自1991年9月至1999年8月,对254例智力低下幼儿进行了CT扫描,男143例,女111例,年龄1~8岁,平均5.3岁。其中难产窒息史147例,男87例,女60例,年龄1~7岁,平均3.7岁。顺产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1~7岁,平均4岁。在这43例中,母亲在孕期中患重感冒史21例,盆腔感染10例,患风湿性心脏病7例,患其它疾病5例。脑外伤史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1~8岁,平均4.9岁,其中42例头着地摔伤22例,头部撞伤54例均有不同程度呕吐和昏迷史。

    作者:陆静华;卢献双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巨大假性冠状动脉瘤

    目的探讨假性冠状动脉瘤(FCAAn)的超声特征。方法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假性冠状动脉瘤瘤体声像图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二维超声结合CDFI能清楚地显示FCAAn瘤体及冠状动脉的关系,与动脉造影、手术及病理报告结果一致。结论二维及CDFI联合应用对FCAAn的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凌苓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老年人脊柱结核的CT介入诊断及治疗

    骨与关节结核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40岁以上发病很少,因此老年人脊柱结核的诊断比较困难,本例就是一位74岁的老年人。1 诊断椎体结核分为中心型和边缘型两种,以后者多见,椎体中心型结核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以胸椎居多,椎体边缘型结核多见于成人,以腰椎为多。可发生于椎体上下缘,以溶骨性破坏为主,易侵犯椎间盘和椎体,使椎间盘破坏,椎间隙狭窄,X线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椎体骨质破坏、塌陷、碎裂和融合,椎间隙狭窄合并椎旁及腰大肌脓肿,本病出现上述X线表现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即可作出正确诊断。

    作者:胡毅;胡跃华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多脾综合征1例报告

    患者女,50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5年入院。5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绞痛,呈阵发性,向背部放射,曾以“冠心病”及“心绞痛”多次行内科治疗。胸部平片示心影无异常,胃泡影位于右膈下脊柱旁。腹部B超报告:①肝脾转位;②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腹部CT平扫:肝脏外形饱满,主要位于左上腹部,肝左叶体积明显增大,胆囊位于上腹部中线区,胰腺相对短小,其头尾位置左右颠倒,胃、脾均位于右上腹部,脾由4块大致相当的小脾组成(图1,2),同时肾静脉以上的下腔静脉中断消失,奇静脉及半奇静脉明显增粗,降主动脉仍位于脊柱左侧。诊断:多脾综合征,腹腔脏器转位,下腔静脉肝段缺如及奇静脉扩张。

    作者:全昌斌;由昆;季克情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影像技术在鼻咽部血管纤维瘤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影像学技术在鼻咽部血管纤维瘤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对3例鼻咽部血管纤维瘤患者进行CT、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手术前栓塞。结果 CT、MR均能良好地显示鼻咽部血管纤维瘤的侵犯范围,CT对骨质侵犯显示清晰,MR则在反映软组织侵犯范围方面优于CT。DSA可明确肿瘤血供,手术前栓塞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结论影像学技术在鼻咽部血管纤维瘤诊治中的合理应用,可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

    作者:高健;杜湘珂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脾栓塞程度控制的方法学研究(前瞻性研究)

    目的验证栓塞前根据预期栓塞程度和1mm脾内动脉分支数确定明胶海绵用量,进而控制脾栓塞程度方法的可靠性。方法 34例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患者,栓塞前首先确定预期栓塞程度(Ee预期)和1mm脾内动脉分支数(A值),然后根据回顾性研究的结果G=(E-11.5)A/50.5,估算脾栓塞所需的明胶海绵用量(G),把这些栓塞剂缓慢注入脾动脉主干后,评估Ee实际与Ee预期的偏差。结果 Ee实际与Ee预期偏差较小,两者无显著性差异(t=0.49,P>0.5)。结论脾栓塞前根据预期栓塞程度和脾内动脉分支数确定明胶海绵用量,从而控制脾栓塞程度是可靠的。

    作者:梅雀林;李彦豪;鲁恩洁;陈勇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PDE测定正常新生儿的右心功能

    目的应用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PDE)测定正常新生儿右心功能。方法应用PDE检测51例正常新生儿肺动脉瓣和三尖瓣的血流参数,分别按性别及日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各测量值与性别无关;②部分测量值与日龄有关,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指标有一定倾向性变化,肺动脉瓣的PV及AC,三尖瓣的PAV及FD呈减低倾向,三尖瓣的PEV,E/A呈增加倾向。结论分析正常新生儿右心功能测定值可能与新生儿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密切相关。

    作者:姜克新;徐长新;白希莲;王晓宁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肝豆状核变性的颅脑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的MRI诊断和主要鉴别诊断。方法本组30例,男16例,女14例;临床表现:行走不稳,言语不清,共济失调,肌张力改变。结果病变累及豆状核(30/30)、尾状核(26/30)、丘脑(17/30),中脑(21/30)、桥脑(17/30)、丘脑外侧核(7/30)和脑白质(4/30);脑萎缩以尾状核(14/30)和桥脑(11/30)为主。结论基底节对称性异常信号伴有脑干病灶是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表现,鉴别诊断包括中毒性脑病和缺氧性脑病等。

    作者:刘文;蔡宗尧;于新华;陈宁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彩色多普勒及二维超声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原发性肝癌继发门脉癌栓者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26~73岁。所有病例均经CT、核磁及CDFI确诊,其中3例经肝穿细胞学确诊。 应用泰索尼—5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 患者空腹、平卧或侧卧,检查肝癌部位、大小、内部回声、内部及周边异常血流情况。门脉癌栓大小、形态、回声强度及门脉内径。彩超检测门静脉及周围、肝动脉及分枝血流形态、特点。

    作者:陈若岩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冠脉血流显像技术对急性主动脉瓣返流时冠脉血流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探讨急性主动脉瓣返流对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对照组和轻、中、重度急性主动脉瓣返流时的冠脉血流的速度峰值、加速时间、减速时间、速度时间积分及动脉舒张压,分析冠脉血流的变化。结果随着返流程度的增加,冠脉血流的速度峰值、速度时间积分均逐渐降低,加速时间延长、而减速时间缩短,舒张压降低。结论随着返流程度的增加,冠脉血供逐渐减少。

    作者:冯玉红;谢明星;王新房;吕清;李治安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彩超诊断胡桃夹现象120例报告

    目的和方法探讨彩超对胡桃夹现象的诊断意义及临床价值。诊断标准:左肾静脉夹角段直径与左肾静脉肾门段直径比值<30%。结果 120例病人左肾静脉的夹角段直径范围在0.12~0.21cm之间。平均0.16cm。肾门段直径范围在0.60~0.94cm之间。平均0.71cm。结论彩超诊断胡桃夹现象既方便又实用,为反复血尿、蛋白尿而无法用实验室检查确诊的病人提供了较为有意义的临床指导,强调超声探测时注意排除干扰因素以达到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丛杰;权重禄;张雅丽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后尿道导尿管嵌顿1例

    患者男,22岁,因“脊柱压缩性骨折”行手术治疗,术后留置导尿管。拔管时发生导尿管嵌顿而行超声检查。经腹超声检查时膀胱过度充盈,内未见导尿管及球囊,进一步扫查见导尿管上端位于后尿道前列腺部,亦未见球囊。应用6.5MHz探头经直肠检查见导尿管位于后尿道前列腺部,其上端可见一直径约0.5cm的小囊状无回声区,诊断为后尿道导尿管球囊嵌顿。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以18G活检针刺破球囊,抽出囊内液体,顺利拔管成功。 讨论本例导尿管嵌顿的原因为拔管时未能完全抽尽球囊内的液体,残存的少量液体在导尿管上端形成一个小囊,难以通过尿道狭窄部而发生嵌顿。既往泌尿科医师在此种情况下多采用触诊引导下经直肠穿刺治疗,有一定的盲目性;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更加准确、可靠,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春光;付世文;李文伦 刊期: 2000年第1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