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性小肠梗阻可分为二种类型,单纯性和绞窄性。单纯性小肠梗阻,常采用保守疗法,预后较好。而绞窄性小肠梗阻需要及时手术,否则预后不良。以前绞窄性肠梗阻的死亡率较高,而现在已有明显下降。当然这主要是外科方面的进步,但是重要的是提高了诊断正确率,而在这方面,X线检查是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在临床X线检查上,如何尽早识别这类梗阻,具有特别的意义。临床X线检查诊断准确性,就成了关键和难点。
作者:姜志勇;陆洪法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支气管扩张黏液栓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2例支气管扩张患者拍正侧位胸片及普通CT扫描,其中15例行病变区高分辨率CT扫描。对病变局限于一个叶或段的15例进行肺叶或肺段切除。结果 X线平片显示支气管扩张15例,17例显示肺纹理柱状增粗,提示支气管黏液栓。32例CT支气管黏液栓表现为棒状、分支状及结节状高密度影。CT值-18~32Hu,普通CT与HRCT在显示黏液栓方面无差别。另外14例病变肺叶合并肺气肿。结论仅有黏液栓表现时X线平片易误诊,CT能准确显示黏液栓的形态、程度及普及的范围,是诊断支气管扩张黏液栓的好方法。
作者:郭平珍;焦金海;李书玲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总结恶性骨肿瘤的CT征象及其特点。方法分析7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骨肿瘤的CT、X线平片征象。结果恶性骨肿瘤的基本CT征象有骨质破坏、肿瘤骨形成、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更有利于显示肿瘤邻近的血管。结论 CT扩展和加深了我们对恶性骨肿瘤征象的认识,可为临床提供较平片更为准确、全面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张蕾;杨振燕;王国良;武刚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腹部增强后器官时间-密度曲线的分析,对获取佳的腹部增强扫描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对20例受试者以3ml/s的速度注射30ml对比剂后12s在肝门下10mm层面行电子束CT扫描,采用Flow扫描方式。分别计算肝脏、脾脏和胰腺强化的峰值时间(PT)、上升半峰值时间(RHT)、下降半峰值时间(FHT)及其时间-密度曲线。结果肝脏 PT 65+/-5s RHT42+/-3s FHT 111+/-10s 脾脏 PT46+/-3s RHT26+/-3s FHT92+/-10s胰腺 PT35+/-4s RHT 20+/-2s FHT 64+/-3s。结论不同器官获取佳强化效果的时间不同,RHT到FHT这段时间为腹部器官强化的佳时期。
作者:张华;吴国庚;杨明;周诚;刘旭;武凤菊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影像学技术在鼻咽部血管纤维瘤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对3例鼻咽部血管纤维瘤患者进行CT、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手术前栓塞。结果 CT、MR均能良好地显示鼻咽部血管纤维瘤的侵犯范围,CT对骨质侵犯显示清晰,MR则在反映软组织侵犯范围方面优于CT。DSA可明确肿瘤血供,手术前栓塞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结论影像学技术在鼻咽部血管纤维瘤诊治中的合理应用,可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
作者:高健;杜湘珂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假性冠状动脉瘤(FCAAn)的超声特征。方法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假性冠状动脉瘤瘤体声像图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二维超声结合CDFI能清楚地显示FCAAn瘤体及冠状动脉的关系,与动脉造影、手术及病理报告结果一致。结论二维及CDFI联合应用对FCAAn的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凌苓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侧穹窿注射氨甲蝶呤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价值。方法对30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进行超声引导下经阴道侧穹窿胚囊内或胚囊周围穿刺注射氨甲蝶呤(Methotrexate,MTX)20~35mg,杀胚治疗。结果超声引导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肿块穿刺注射药物准确率100%,胚囊大小7.5±5.38mm,胚囊内注射成功率40%,胚囊周围注射成功率60%;总治疗成功率96.7%。注射MTX后,超声表现为胚囊变形、缩小、后消失,胚囊周围滋养层血流显著减少、直至消失,约3~6周后宫外孕肿块消失。结论超声引导下经阴道侧穹窿穿刺注射氨甲蝶呤治疗输卵管妊娠,操作较简便,损伤较小,局部给药浓度高,疗效较好,疗程较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潘农;王联欢;顾江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我们对254例智力低下幼儿进行了颅脑CT扫描,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我们自1991年9月至1999年8月,对254例智力低下幼儿进行了CT扫描,男143例,女111例,年龄1~8岁,平均5.3岁。其中难产窒息史147例,男87例,女60例,年龄1~7岁,平均3.7岁。顺产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1~7岁,平均4岁。在这43例中,母亲在孕期中患重感冒史21例,盆腔感染10例,患风湿性心脏病7例,患其它疾病5例。脑外伤史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1~8岁,平均4.9岁,其中42例头着地摔伤22例,头部撞伤54例均有不同程度呕吐和昏迷史。
作者:陆静华;卢献双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应用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PDE)测定正常新生儿右心功能。方法应用PDE检测51例正常新生儿肺动脉瓣和三尖瓣的血流参数,分别按性别及日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各测量值与性别无关;②部分测量值与日龄有关,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指标有一定倾向性变化,肺动脉瓣的PV及AC,三尖瓣的PAV及FD呈减低倾向,三尖瓣的PEV,E/A呈增加倾向。结论分析正常新生儿右心功能测定值可能与新生儿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密切相关。
作者:姜克新;徐长新;白希莲;王晓宁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高强度超声(HIU)对肿瘤营养血管的破坏作用,此作用对抑制肿瘤的增生和转移,促使肿瘤良性化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肝肿瘤血管染料灌注和病理检察相结合的方法,观察HIU对兔VX2肝脏肿瘤营养血管破坏的情况。结果 HIU治疗后,血管染料灌注不再充盈,病理学方法显示肿瘤营养血管和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结论 HIFU可能较完全破坏肿瘤营养血管,防止血管再生,从而有可能抑制肿瘤的再生和转移,促使肿瘤良性化。
作者:关利铭;胡凯;李祟雁;李燕;文爽;王智彪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腺癌CT征象与癌细胞核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对32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腺癌进行一系列增强前后的薄层CT扫描,采用LSAB免疫组化技术,对肿瘤标本进行细胞核PCNA的阳性率进行测定。结果癌细胞核的PCNA阳性强度与肿瘤分化程度和CT表现有关。结论肺腺癌出现深分叶征、棘突征,强化显著时,其恶性度更大。
作者:曾庆思;蔡欣;谢念危;顾莹莹;乐晓华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验证栓塞前根据预期栓塞程度和1mm脾内动脉分支数确定明胶海绵用量,进而控制脾栓塞程度方法的可靠性。方法 34例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患者,栓塞前首先确定预期栓塞程度(Ee预期)和1mm脾内动脉分支数(A值),然后根据回顾性研究的结果G=(E-11.5)A/50.5,估算脾栓塞所需的明胶海绵用量(G),把这些栓塞剂缓慢注入脾动脉主干后,评估Ee实际与Ee预期的偏差。结果 Ee实际与Ee预期偏差较小,两者无显著性差异(t=0.49,P>0.5)。结论脾栓塞前根据预期栓塞程度和脾内动脉分支数确定明胶海绵用量,从而控制脾栓塞程度是可靠的。
作者:梅雀林;李彦豪;鲁恩洁;陈勇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腔内超声对支气管黏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例支气管黏膜下病变患者用微型超声探头(USP)以水囊法和/或直接接触法进行经纤维支气管镜超声检查,并行针吸活检。结果 4例患者支气管黏膜表面正常,常规活检无异常,经USP明确病灶范围、性质,针吸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理类型。结论选择性应用USP诊断支气管黏膜后病变,尤其对小病灶和正确引导穿刺具有较大的价值。
作者:白冲;李强;王琴;金震东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对颈椎病例治疗致脊髓硬膜外血肿(SEH)的MR和临床表现进行评价。方法本组4例SEH的患者均在二级以上医院诊断为颈椎病,行按摩治疗而急性发病。均作MRI检查,并有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在MRI图像上,血肿分别位于硬膜外腔的左后、右后及正后方。1例血肿与椎间盘突出部位相一致。T1加权能准确地显示血肿的部位及范围而有价值;T2加权反映血肿随时间发生的信号变化。出血量少时,显示欠佳,但梯度回波序列可弥补其不足。结论颈椎病治疗致SEH虽属少见,但应引起医务工作者重视,要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就必须做到诊断准确,并及时地手术治疗,解除脊髓压迫。
作者:任转琴;罗鸿儒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采用硝酸酯类药物介入心肌断层显像,研究急性心梗病人溶栓术后存活心肌的范围。方法将32例接受急性溶栓术的病人分成溶栓再通组(19例)和未再通组(13例),10天后行异舒吉介入的心肌断层显像,并分别计算出静态的及异舒吉介入的心肌缺损面积(%)和体积(%),得出存活心肌的面积(%)和体积(%)。结果溶栓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静态显像缺损面积(%)为:32.04±17.95和52.13±22.99(P<0.05),异舒吉介入显像缺损面积(%)为:26.62±15.13和51.93±21.10(P<0.05),存活心肌面积(%)9.45±6.43和2.75±3.57(P<0.05)。静态显像缺损体积(%)为:28.45±12.79和39.56±11.89(P<0.05),异舒吉介入显像缺损体积(%)为:18.61±16.52和36.94±11.35(P<0.05),存活心肌体积(%)为:9.84±2.39和2.62±1.45(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再通是否成功与存活心肌的面积、体积有明显的关系,并且异舒吉介入心肌显像定量分析方法判断存活心肌的范围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岳明纲;高伯山;王玉;陈步星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和方法探讨彩超对胡桃夹现象的诊断意义及临床价值。诊断标准:左肾静脉夹角段直径与左肾静脉肾门段直径比值<30%。结果 120例病人左肾静脉的夹角段直径范围在0.12~0.21cm之间。平均0.16cm。肾门段直径范围在0.60~0.94cm之间。平均0.71cm。结论彩超诊断胡桃夹现象既方便又实用,为反复血尿、蛋白尿而无法用实验室检查确诊的病人提供了较为有意义的临床指导,强调超声探测时注意排除干扰因素以达到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丛杰;权重禄;张雅丽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探讨急性主动脉瓣返流对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对照组和轻、中、重度急性主动脉瓣返流时的冠脉血流的速度峰值、加速时间、减速时间、速度时间积分及动脉舒张压,分析冠脉血流的变化。结果随着返流程度的增加,冠脉血流的速度峰值、速度时间积分均逐渐降低,加速时间延长、而减速时间缩短,舒张压降低。结论随着返流程度的增加,冠脉血供逐渐减少。
作者:冯玉红;谢明星;王新房;吕清;李治安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应用经阴道超声(TVU)诊断盆腔炎性包块,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重点观察包块的形态、内容物特点、与子宫卵巢及宫旁组织的关系。结果 91例盆腔炎性包块声像图表现可分为四类:①盆腔包裹性积液(42例)。②附件混合性包块(25例)。③附件液性为主包块(21例)。④附件弱回声团块(3例)。91例中4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41例经抗炎抗痨治疗后包块明显缩小及消失,误诊2例,诊断符合率达97.8%。结论经阴道超声诊断盆腔炎性包块为临床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王敏;解左平;金社红;沈晓燕;刘书音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 资料与方法 原发性肝癌继发门脉癌栓者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26~73岁。所有病例均经CT、核磁及CDFI确诊,其中3例经肝穿细胞学确诊。 应用泰索尼—5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 患者空腹、平卧或侧卧,检查肝癌部位、大小、内部回声、内部及周边异常血流情况。门脉癌栓大小、形态、回声强度及门脉内径。彩超检测门静脉及周围、肝动脉及分枝血流形态、特点。
作者:陈若岩 刊期: 2000年第12期
卵巢颗粒-卵泡膜细胞瘤来源于卵巢性素间质,分泌性激素又称功能性卵巢肿瘤。根据其主要的细胞成分分为: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和颗粒-卵泡膜细胞瘤。本文将30例患者声像图及病理结果加以对照分析,以期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1 资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1994年1月至1999年8月住院患者30例。术前B超检查,术后病理证实:颗粒细胞瘤9例,卵泡膜细胞瘤14例,颗粒-卵泡膜细胞瘤7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48.3岁。使用ATL超4,3.0MHz机械扇扫探头,5.0MHz腔内探头,适度充盈膀胱经腹扫查,显示不清者经阴道超声检查,了解肿物大小、包膜、内部回声结构、子宫内膜厚度、腹腔淋巴结、腹水等情况,并记录拍片。
作者:涂滨;迪丽努尔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对AMI后心电图抬高ST段不同下降幅度患者的左心功能和存活心肌进行观察。方法接受直接PTCA的AMI患者50例,比较PTCA前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并分为两组,A组:ST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所有患者均行多巴酚丁胺试验。结果 A组EDVI、ESVI明显小于B组(48.74 vs 58.05,18.73 vs 25.76,P<0.05),LVEF A组明显高于B组(63.49% vs 55.12%,P<0.05)。基础及负荷状态GWMSI和IWMSI A组均明显小于B组(1.16 vs 1.32,2.11 vs 2.47;1.06 vs 1.22,1.39 vs 1.98;P<0.05)。无存活心肌者共14例,A组8例,B组6例,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MI直接PTCA后ST段下降幅度≥50%组的左心功能和室壁运动的恢复明显优于下降幅度<50%组。
作者:徐琳;吴雅峰;胡大一;边红;吴江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人工神经网络在MRI脑结构测量诊断Alzheimer病(AD)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0T MRI仪(Siemens Magnetom Impact)对28名可能AD患者(年龄68.3±7.7岁)和28名正常人(年龄68.6±7.5岁)进行头颅扫描,获取3D GRE脉冲序列T1WI,然后在重建图像上对经部分颅内容积标准化处理、大脑的5个感兴趣区域(包括杏仁核、海马、内嗅皮层、颞叶和侧脑室颞角)共10个指标(分左右)进行了体积测量研究。使用自编的反馈式人工神经网络软件与传统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同时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对上述5个测量指标的数据分析处理,人工神经网络可将AD与正常人鉴别开来,并对新个体作出正确的诊断,其诊断的敏感度为97%、特异度100%、准确度达98.5%;而应用SPSS软件进行判别分析时,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0.9%、97%和93.9%。结论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结合MRI脑结构体积测量是诊断AD的一种实用而可靠的手段。
作者:李坤成;刘树良;邓小元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利用M型超声测定二尖瓣环运动(MAM)评价左室舒张功能。方法陈旧性心梗(OMI)及正常人各35例,记录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和晚期M型运动曲线的下降幅度(EM、AM)和斜率(SM、SA)及二尖瓣口血流频谱。结果 OMI组的EM明显降低(5.61±1.32 vs 8.82±1.75,P<0.001),SE下降(43.12±14.10 vs 73.92±21.44,P<0.001),EM/AM低(1.06±0.358 vs 1.67±0.44,P<0.001),EM及EM/AM与多普勒血流参数E/A具有相关(r=0.679,P<0.001,r=0.638,P<0.001),以EM<6.93为标准判断有无舒张功能不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14%和91.43%。结论 MAM方法适用于无创评估OMI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
作者:于东明;李群;王捷;王炯;李继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对比剂直接法螺旋CT胆道造影对胆管解剖的显示效果及胆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阻塞性黄疸和10例胆系术后患者,通过经皮肝穿胆道引流管(PTCD)或胆系术后留置的引流管注入1%、5%、10%三种浓度的泛影葡胺进行直接法螺旋CT胆道造影检查,并进行大密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SSD)重建,多层面和多角度观察胆管解剖。结果 5%浓度组21例病人共显示尾叶胆管67支,平均3.19±0.81,其中15例清晰显示出三级以上胆管,明显高于1%和10%浓度组。结论直接法螺旋CT胆道造影以5%的泛影葡胺效果佳,是诊断胆系疾病的可靠方法。
作者:高剑波;杨学华;李荫太;陈学军;高雪梅;管生;杨晓鹏;陈元新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用CT评价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肺癌的近期效果。方法对31例肺癌34个病灶手术前、后肿瘤大小、密度及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射频治疗后5min 79%(27/34)的肺癌病灶增大,21%(7/34)大小无变化。<5cm的肿瘤密度增高,>5cm的肿瘤密度均减低;2个月后17例复查,64%(11/17)病灶较原病灶缩小,18%(3/17)病灶较术前增大,18%(3/17)病灶大小无变化,肿瘤的CT值均减低约20Hu左右。结论 CT可准确评价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后肺癌的病理变化。
作者:李毅红;魏经国;王耀程;梁国民;宋立军;徐家宽;王新疆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肾小管性酸中毒是由于肾小管分泌H+和重吸收HCO-3障碍造成尿液酸化异常,进而引起慢性酸中毒及水盐调节紊乱的一种疾病。超声对其诊断有一定特异性,现我们就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 自1998年8月至2000年4月,收集我院门诊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6例,女4例,男2例,年龄8~45岁,其中2例为儿童。儿童患者均有佝偻病症状和体征,发育不良;成人患者表现为软骨病。
作者:陈云超;张青萍;乐桂蓉;陈九军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揭示高颅压状态下的脑循环动力学(CVDI)变化的特点。方法对33例高颅压患者进行腰穿测颅压及CVDI检测,并且根据腰穿实测颅压值把病人分三组,对三组CVDI检测值进行分析。结果轻度颅压增高(ICP<350mmH2O)CVDI中仅有血管顺应性下降。当颅压高于350mmH2O,CVDIU中的血流量,血流速度下降,血管阻力增高,血管弹性减退。结论 CVDI随颅压改变有明显变化,可用其指导临床诊断及监护。
作者:张媛媛;马静萍;魏利华;郝晓芸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晶状体脱位是临床不太常见的疾病,及早诊断、治疗可提高和恢复病人的视力,现将我院三年来超声诊断的8例晶体脱位报告如下,并作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性患者8例,年龄在18~78岁之间。6例有眼外伤史,2例有手术史。临床症状有视力下降、复视、乃至失明。仪器使用美国ATL公司超9-HDI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超宽频探头频率为5~10MHz。采用直接探查法在眼睑上做横向和纵向扫查,重点观察晶体的位置及玻璃体内异常回声情况,并用多普勒超声测量眼动脉的血流情况。
作者:田家玮;于鹏飞;窦新颖;苏雁欣;王素梅;王秀华;王淑芬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比较经阴道输卵管和子宫动脉两种途径灌注氨甲蝶呤(MTX)治疗输卵管妊娠的差异和特点。方法 46例输卵管妊娠患者分别经阴道输卵管或子宫动脉途径灌注MTX,终止妊娠。结果 15例经阴道输卵管灌注治疗,成功率93%。31例经子宫动脉灌注治疗,成功率90.3%。结论经阴道输卵管和子宫动脉灌注MTX均可安全有效治疗输卵管妊娠,总体疗效相当。两者各具特点:前者可清楚显示孕囊,并可穿破孕囊直接注药;后者可同时做栓塞治疗预防破裂出血。
作者:关守海;姜在波;单鸿;侯红英;马壮;黄明声;朱康顺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真、假性及夹层动脉瘤各4、11及8例。观测瘤体和受累动脉的超声表现。结果真性动脉瘤管腔局部扩张,平均内径31cm,2例伴附壁血栓。假性动脉瘤瘤体内见漩涡状血流、附壁血栓及破裂口处双期双向血流。夹层动脉瘤病变动脉内可见纤弱回声光带,假腔内血流速度缓慢,真腔内呈五彩血流信号。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不仅可以观察动脉瘤体及受累动脉情况,还可实时监测其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段云友;袁丽君;杨炳昂;耿斌;李群;张勇;曹铁生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介绍不同疾病导致的胰腺囊性疾病的CT表现及相关临床手术病理回顾,提高对本组疾病的认识。方法胰腺常规CT扫描,10mm层厚及层间距,对较小病灶2~5mm薄层扫描,平扫加强化。结果 4例胰腺假性囊肿,2例胰腺多发性脓肿,1例囊腺瘤,1例坏死性胰腺癌,1例胰腺寄生虫性囊肿。结论胰腺囊性疾病是一组含囊病变的总称。以发病率统计常见是胰腺假性囊肿,其次为囊性肿瘤,胰腺脓肿、寄生虫性囊肿少见。
作者:汤小俐;邵式颖;郭丹;沈比先;邹俊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评价CT检查对体内异物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7例体内异物作CT检查,并作多层面图像重建三维定位,部分病例作血管增强扫描。结果 15例异物毗邻和损及脏器或较大血管,6例异物合并并发症,所有病例体内异物均经手术全部或部分顺利取出证实,无1例术后并发症。结论 CT检查能准确地提供体内异物的定位定性、毗邻关系和合并并发症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异物摘除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手术时机的把握。
作者:许永华;刘晓虹;赵妙嘉;席俊文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研究癌细胞DNA含量与周围型肺癌CT征象的关系。方法取资料齐全者32例,用病理图像分析仪采用吸光度法对癌细胞核DNA含量检测,所得数据资料与CT征象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瘤体直径>3cm者,DI值显著高于瘤体直径≤3cm(P<0.01);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含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和淋巴结转移的有无,DI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周围型肺癌的肿块>3cm,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含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和淋巴结转移等CT征象均与癌细胞的DNA含量有显著相关。
作者:邓东;黄容泰;谬勇建;冯启明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的MRI诊断和主要鉴别诊断。方法本组30例,男16例,女14例;临床表现:行走不稳,言语不清,共济失调,肌张力改变。结果病变累及豆状核(30/30)、尾状核(26/30)、丘脑(17/30),中脑(21/30)、桥脑(17/30)、丘脑外侧核(7/30)和脑白质(4/30);脑萎缩以尾状核(14/30)和桥脑(11/30)为主。结论基底节对称性异常信号伴有脑干病灶是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表现,鉴别诊断包括中毒性脑病和缺氧性脑病等。
作者:刘文;蔡宗尧;于新华;陈宁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颅内神经上皮源性肿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采用改良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对新鲜冻存的78例颅内常见肿瘤和5例正常人脑组织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颅内常见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率为79%(42/53),良性肿瘤的表达率则为8%(2/25),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正常人脑组织标本均为阴性。星形细胞瘤的端粒酶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高,I~II级(65%)和III~IV级(100%)的星形细胞瘤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在颅内常见良、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但阳性率不同,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和生物学行为有关。
作者:杨波;宋来君;关方霞;刘婉华;刘书君;陈喜中;唐艳花;李芳;孟静;薛秀花;苗沛谦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不同孕周胎盘超声分级的分布规律。方法根据妊娠结果选取1296例正常妊娠胎盘图像,从孕13~41周,计数不同孕周胎盘分级的频率。结果胎盘分级与孕周密切相关,足月妊娠时83%为Ⅱ级胎盘,17%为Ⅲ及胎盘。结论正常妊娠成熟胎盘多出现在35周以后,在35周前出现Ⅲ级胎盘图像,应警惕各种病理妊娠出现。
作者:刘智;常才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分析鞍区生殖细胞瘤的MR影像特点。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鞍区生殖细胞瘤38例,男12例,女26例,年龄3~32岁。结果根据位置不同将其分为三类:I类:肿瘤位于第三脑室内,包括从第三脑室底向上长入第三脑室,共20例;II类:仅位于第三脑室底,累及视交叉、漏斗、垂体柄、视神经和视束,共15例;III类:仅位于鞍内,共3例。结论 MRI对I类和II类生殖细胞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MRI对III类不易作出诊断,必须结合临床。
作者:韩仰同;戴建平;高培毅;李少武;刘凤英 刊期: 2000年第12期
应用二维(2D)、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脉冲多普勒(PD)检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MTT),结合临床与病理,回顾性分析了21例有完整手术和病理资料的MTT患者的2D、CDFI及PD图像特点,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21例MTT中侵蚀性葡萄胎16例,绒癌5例。11例良性葡萄胎作为对照。患者年龄26~74岁,平均32.3岁。20例有葡萄胎清宫史或流产史。临床表现主要为不规则阴道流血(15/21)、下腹部肿块(16/21)、腹痛(9/21)等,颅内转移(2/21),肺转移(3/21)。β-hCG在500~2500 IU/L。
作者:原丰同;姜玉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对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观察子宫的彩色血流图像。将子宫彩色血流图像分类并且测算宫壁血流阻力指数,同时记录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值。结果①本研究组中13例GTT患者的子宫图像异常,并可分为四种类型:弥漫型、彩球型、血窦型、实质型。其中前三型是可变化的。2例GTT患者(以肺转移入院)的子宫为正常型图像。对照组中33例为正常型图像,5例为异常中的弥漫型图像,后者经对症处理后在短期内全部转为正常型。②研究组的子宫壁血流RI平均值为0.329,对照组的>0.5,两者差异显著(P<0.01)。③在2例早期侵蚀性葡萄胎的子宫病变中异常血流图像检出时间比β-hCG值的异常表现提前了4~6周。结论 CDFI显示的异常血流图像和低RI是诊断GTT子宫病变的重要指标。CDFI是早期诊断侵蚀性葡萄胎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刘韶平;陶国伟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测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妇产科领域,其中在滋养细胞肿瘤诊疗方面,已进行了较多、较深入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提供子宫血循环的生理状态图像。滋养细胞肿瘤侵蚀子宫肌壁,破坏血管壁,形成出血结节,肿瘤新生血管扩张,动静脉瘘形成使肌层血流明显增加,局部血管变得丰富,滋养细胞肿瘤的这一病理特征为这一技术提供了病理学基础。
作者:陶国伟;刘韶平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B超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9例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进行B超观察及血hCG测定。结果葡萄胎37例,侵蚀性葡萄胎16例,绒毛膜癌6例。不同类型的B超声像图特征不同,超声图像与血hCG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B超检查对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早期诊断、良恶性的鉴别、监测化疗效果、指导治疗均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素阁;李新民;刘道祯;刘兰芬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脉冲多普勒(PD)检测用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判断疾病转归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DFI及PD检测滋养细胞肿瘤患者52例,并以正常妊娠妇女50例作为对照。结果 CDFI能迅速直观了解肿瘤内血流状态及分布,以阻力指数(RI)等于0.46作为判断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依据,而且化疗前后RI变化明显。结论 CDFI对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早期诊断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兰芬;李新民;陈香;权源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本文总结B超诊断临床疑及稽留流产病例34例,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999年12月至2000年5月本院妇科门诊疑及稽留流产34例,年龄19~47岁,临床均表现有少量阴道出血。使用仪器为美国Acuson 128XP/10及SEQUOIA512电脑声像仪,探头频率经腹部3.5MHz,经阴道5~10MHz。全部病例均先充盈膀胱经腹部超声(TAS)观察子宫大小、孕囊形态及大小、孕囊内容物(胚芽、胎心)、胎盘回声的改变、卵巢黄体及黄素囊肿,对可疑者嘱病人排空尿,改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transvaginal sonography color Doppler;TVS-CD)重点观察。
作者:凌毅;陈欣林 刊期: 2000年第12期
医学影像学包括X线、CT、MRI、DSA、B超等屏幕图像及其照片(以下简称图像),医学图像上病灶大小参数的测量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诊断。但是CT,MRI等数字图像固定在介质上以后,再想测量就很困难,只能用线段估算,容易造成较大的误差,而拍片时又不能完全确定需要测量哪些参数,对于毫米级的病灶计算机测量光标线遮盖病灶又影响观察,因此,如何解决测量误差,提高诊断质量,一直是困绕影像诊断医生的难题。我们研制的“图像测量比例尺”,能适应CT,MRI等数字图像比例不固定,随意性大的特点,并具有制作简单,操作方便,精确度高等优点。
作者:张玉杰;王风云;王洪生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女,50岁。于1993年6月绝经。于1996年12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出血,同时有下腹不适,尿频。门诊行B超检查,B超所见:膀胱充盈佳,绝经后子宫大小3.6cm×2.4cm×3.3cm,内未见异常回声,左侧附件区可探及一个7.2cm×5.1cm略强回声光团,其周边有声晕,其肿物中央可见2.4cm×1.6cm低回声区,左卵巢近端还可见5.3cm×5.1cm液性暗区,边界清晰,与略强回声光团分界不清,见右图
作者:盛素华;李慧敏;刘淑萍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男,22岁,因“脊柱压缩性骨折”行手术治疗,术后留置导尿管。拔管时发生导尿管嵌顿而行超声检查。经腹超声检查时膀胱过度充盈,内未见导尿管及球囊,进一步扫查见导尿管上端位于后尿道前列腺部,亦未见球囊。应用6.5MHz探头经直肠检查见导尿管位于后尿道前列腺部,其上端可见一直径约0.5cm的小囊状无回声区,诊断为后尿道导尿管球囊嵌顿。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以18G活检针刺破球囊,抽出囊内液体,顺利拔管成功。 讨论本例导尿管嵌顿的原因为拔管时未能完全抽尽球囊内的液体,残存的少量液体在导尿管上端形成一个小囊,难以通过尿道狭窄部而发生嵌顿。既往泌尿科医师在此种情况下多采用触诊引导下经直肠穿刺治疗,有一定的盲目性;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更加准确、可靠,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春光;付世文;李文伦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本文报道16例肠结石所致肠梗阻的超声表现,以期引起重视。1 资料和方法 近5年间两家医院肠梗阻住院患者399例,取其中16例为肠结石所致肠梗阻作为研究对象。男2例,女14例,年龄14~90岁,平均58岁。发病前24~36h吃柿子、山楂、黑枣、玉米、变质牛奶史者共8例,肠道造瘘或腹部手术史4例。临床皆表现为肠梗阻症状,术前15例经超声检查,14例X线透视或平片检查。13例经手术证实,3例经肠镜和灌肠证实。所用仪器为Aloka SSD-650、630实时超声诊断仪,线阵式或凸阵式探头,频率为3.5MHz。常规进行腹部实质性脏器检查,重点注意有无异常强回声。
作者:苗立英;吕国荣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儿女,12岁,以右上腹痛3个月,加重2天入院,查体:右上腹可触及肿块,质中、压痛。B超显示肝内有巨大占位,化验检查:AFP阴性,包虫实验阴性。CT见肝右叶有一巨大类圆形低密度肿块,直径大小约10.5cm,其内密度不均,有少许絮状实性成分散在分布,病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见病灶内似有分隔,未见明显强化(图1,2)。CT诊断:肝右叶巨大占位病变,以囊性为主,多考虑为良性病变。
作者:马志习;向兴利;王旭梅;宦怡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女,30岁,因右乳疼痛并发现包块1月余来诊。查体:双乳等大,乳头无内陷、溢液,皮肤无红肿,右乳外下象限可扪及一约6.0cm×6.0cm×5.0cm的包块,表面不光滑,质硬,有轻度压痛,活动尚好。彩超示:右乳外下象限一大小4.0cm×3.8cm×3.7cm不规则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呈“蟹足状”,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轻度衰减(图1);右腋窝未探及肿大的淋巴结回声。CDFI:肿块内未探及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右乳癌。术中见:肿块无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肿块内有多个小囊腔,并有肉芽组织。术中快检报告为炎性包块。术后病理检查:大体标本5.0cm×4.0cm×3.0cm,切面灰红灰白色,质韧,有1.5cm×1.5cm的坏死区。镜检见组织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病理诊断:右乳腺浆细胞性乳腺炎。
作者:黄月红;隋向梅 刊期: 2000年第12期
骨与关节结核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40岁以上发病很少,因此老年人脊柱结核的诊断比较困难,本例就是一位74岁的老年人。1 诊断椎体结核分为中心型和边缘型两种,以后者多见,椎体中心型结核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以胸椎居多,椎体边缘型结核多见于成人,以腰椎为多。可发生于椎体上下缘,以溶骨性破坏为主,易侵犯椎间盘和椎体,使椎间盘破坏,椎间隙狭窄,X线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椎体骨质破坏、塌陷、碎裂和融合,椎间隙狭窄合并椎旁及腰大肌脓肿,本病出现上述X线表现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即可作出正确诊断。
作者:胡毅;胡跃华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男,45岁,因右上腹部隐痛不适2年、触及右上腹部包块3周前来就诊。查体:肝脾未触及,右上腹腹直肌旁、肋下3cm处深压可触及一个约5.0cm×5.0cm大小的圆形包块,质中,表面光滑,轻度压痛,无明显移动,右肾叩击痛阳性。超声检查:在肝右叶下方、右肾下极前方探及一个大小为5.8cm×5.2cm×4.7cm的圆形实质性团块,大部分呈均匀低回声,少部分呈均匀强回声,包膜光整(图1)。
作者:曹秋萍;李泉水;张蒂荣;熊奕;李沿江;皮小兰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男,50岁,间断性尿频,排尿不畅10余年。排尿后直肠指检前列腺增大,表面光滑,质韧,中间沟消失。膀胱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按无菌操作插入导尿管至尿道前列腺部时插入困难,缓慢推注滤过空气200ml,150% W/V无菌混悬液25ml,拔出尿管,令病人分别向左、右翻转2周后摄片。头低足高正位片显示:尿道前列腺部少量不规则片状钡斑,左侧射精管、输精管壶腹段有钡剂充盈,并呈不规则串珠状增粗,膀胱腔壁毛糙,小梁增粗。腔内显示一花生米大小椭圆形充盈缺损,右侧壁处示一枣样大狭颈憩室影。诊断:前列腺增生症、膀胱炎、左侧输精管逆流、膀胱结石、膀胱憩室。
作者:于红光;陈一平;陈志章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女,31岁。因阵发性头晕伴视物模糊4天来诊。体检:血压16kPa/8.7kPa,左颈总动脉处搏动增强,局部较饱满,可闻及杂音。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Aloka SSD 1700型,凸阵变频探头,频率为3.5~5MHz)所见:左颈总动脉胸段宽6.9mm,颈段呈梭形扩张(胸锁关节上,距颈总动脉起始处42mm处至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宽处12.3mm,扩张段长约50mm。其内见一纤细的膜状光带与前壁相连(图1)。真腔位于近后壁处为蓝色血流,收缩期血流中心变为多彩状。假腔近前壁舒张期为明亮的红色血流,收缩期变为暗红色。膜状光带随心动周期的变动而轻微摆动,收缩期摆向假腔,舒张期摆向真腔。膜状光带下段近前壁处可见一小口使真、假腔相通。脉冲多普勒显示真腔内为层流,假腔内为涡流,两者相通处为双向频谱(图2)。心脏及主动脉未见异常。彩超诊断:左颈总动脉夹层动脉瘤。
作者:陈洪良;梁素芳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男,24岁。因左下腹部腹股沟处不适,以腹股沟斜疝来我院泌尿外科就诊。体查外观见,双侧阴囊扁平,空虚。经彩超7.5MHz探头向两侧腹股沟处探察,探及紧邻皮下两侧各见一个类睾丸组织声像团块。右侧团块大小为3.3cm×1.8cm(图1);左侧团块大小为:3.3cm×2.4cm(图2)。团块边界清晰,饱满,包膜完整。形态规则,呈卵圆形,内部回声光点细小并呈实质性。B超诊断为:双侧异位睾(图1,2)。后经手术证实为双侧异位睾丸于腹股沟管外侧皮下。
作者:冯晓凤;郑溪园;杨亚萍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男,6个月,因呕吐12h,排果酱色黏液样便2次入院。既往20天内有过2次肠套叠,均以行空气灌肠整复。体查:右下腹扪及约2cm×6cm大小包块,腹部立位片示:肠管均匀充气,未见液气平面;空气灌肠示:肠套叠(混合型:回盲型/回盲结肠型复套)套入顶部达结肠脾曲,被空气柱推至回盲部后不能消失,约2cm×3cm大小。手术病理:肠套叠,在回盲部系膜侧见一2cm×3cm大小囊性肠重复肿块,厚壁,内容淡黄色液体。
作者:周林峰 刊期: 2000年第12期
例1女,2岁。无临床表现。曾于出生前1天在本院给其母作产前B超检查时发现该胎儿右肾增大,肾形态异常,肾盂内积水,宽度1.8cm,右输尿管扩张。膀胱充盈张力大,膀胱三角区膀胱内见一4.4cm×3.8cm×3.0cm的囊肿。内有右输尿管开口,囊肿占膀胱的1/2,壁薄。胎儿左肾及左输尿管正常。胎儿其它无异常。出生后新生儿体检无异常。阿氏(Apgar)评分均10分,体重3200g。
作者:陈群安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女,50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5年入院。5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绞痛,呈阵发性,向背部放射,曾以“冠心病”及“心绞痛”多次行内科治疗。胸部平片示心影无异常,胃泡影位于右膈下脊柱旁。腹部B超报告:①肝脾转位;②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腹部CT平扫:肝脏外形饱满,主要位于左上腹部,肝左叶体积明显增大,胆囊位于上腹部中线区,胰腺相对短小,其头尾位置左右颠倒,胃、脾均位于右上腹部,脾由4块大致相当的小脾组成(图1,2),同时肾静脉以上的下腔静脉中断消失,奇静脉及半奇静脉明显增粗,降主动脉仍位于脊柱左侧。诊断:多脾综合征,腹腔脏器转位,下腔静脉肝段缺如及奇静脉扩张。
作者:全昌斌;由昆;季克情 刊期: 200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