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常才
目的评价不同孕周胎盘超声分级的分布规律。方法根据妊娠结果选取1296例正常妊娠胎盘图像,从孕13~41周,计数不同孕周胎盘分级的频率。结果胎盘分级与孕周密切相关,足月妊娠时83%为Ⅱ级胎盘,17%为Ⅲ及胎盘。结论正常妊娠成熟胎盘多出现在35周以后,在35周前出现Ⅲ级胎盘图像,应警惕各种病理妊娠出现。
作者:刘智;常才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对AMI后心电图抬高ST段不同下降幅度患者的左心功能和存活心肌进行观察。方法接受直接PTCA的AMI患者50例,比较PTCA前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并分为两组,A组:ST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所有患者均行多巴酚丁胺试验。结果 A组EDVI、ESVI明显小于B组(48.74 vs 58.05,18.73 vs 25.76,P<0.05),LVEF A组明显高于B组(63.49% vs 55.12%,P<0.05)。基础及负荷状态GWMSI和IWMSI A组均明显小于B组(1.16 vs 1.32,2.11 vs 2.47;1.06 vs 1.22,1.39 vs 1.98;P<0.05)。无存活心肌者共14例,A组8例,B组6例,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MI直接PTCA后ST段下降幅度≥50%组的左心功能和室壁运动的恢复明显优于下降幅度<50%组。
作者:徐琳;吴雅峰;胡大一;边红;吴江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脉冲多普勒(PD)检测用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判断疾病转归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DFI及PD检测滋养细胞肿瘤患者52例,并以正常妊娠妇女50例作为对照。结果 CDFI能迅速直观了解肿瘤内血流状态及分布,以阻力指数(RI)等于0.46作为判断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依据,而且化疗前后RI变化明显。结论 CDFI对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早期诊断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兰芬;李新民;陈香;权源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对比剂直接法螺旋CT胆道造影对胆管解剖的显示效果及胆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阻塞性黄疸和10例胆系术后患者,通过经皮肝穿胆道引流管(PTCD)或胆系术后留置的引流管注入1%、5%、10%三种浓度的泛影葡胺进行直接法螺旋CT胆道造影检查,并进行大密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SSD)重建,多层面和多角度观察胆管解剖。结果 5%浓度组21例病人共显示尾叶胆管67支,平均3.19±0.81,其中15例清晰显示出三级以上胆管,明显高于1%和10%浓度组。结论直接法螺旋CT胆道造影以5%的泛影葡胺效果佳,是诊断胆系疾病的可靠方法。
作者:高剑波;杨学华;李荫太;陈学军;高雪梅;管生;杨晓鹏;陈元新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分析鞍区生殖细胞瘤的MR影像特点。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鞍区生殖细胞瘤38例,男12例,女26例,年龄3~32岁。结果根据位置不同将其分为三类:I类:肿瘤位于第三脑室内,包括从第三脑室底向上长入第三脑室,共20例;II类:仅位于第三脑室底,累及视交叉、漏斗、垂体柄、视神经和视束,共15例;III类:仅位于鞍内,共3例。结论 MRI对I类和II类生殖细胞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MRI对III类不易作出诊断,必须结合临床。
作者:韩仰同;戴建平;高培毅;李少武;刘凤英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高强度超声(HIU)对肿瘤营养血管的破坏作用,此作用对抑制肿瘤的增生和转移,促使肿瘤良性化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肝肿瘤血管染料灌注和病理检察相结合的方法,观察HIU对兔VX2肝脏肿瘤营养血管破坏的情况。结果 HIU治疗后,血管染料灌注不再充盈,病理学方法显示肿瘤营养血管和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结论 HIFU可能较完全破坏肿瘤营养血管,防止血管再生,从而有可能抑制肿瘤的再生和转移,促使肿瘤良性化。
作者:关利铭;胡凯;李祟雁;李燕;文爽;王智彪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侧穹窿注射氨甲蝶呤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价值。方法对30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进行超声引导下经阴道侧穹窿胚囊内或胚囊周围穿刺注射氨甲蝶呤(Methotrexate,MTX)20~35mg,杀胚治疗。结果超声引导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肿块穿刺注射药物准确率100%,胚囊大小7.5±5.38mm,胚囊内注射成功率40%,胚囊周围注射成功率60%;总治疗成功率96.7%。注射MTX后,超声表现为胚囊变形、缩小、后消失,胚囊周围滋养层血流显著减少、直至消失,约3~6周后宫外孕肿块消失。结论超声引导下经阴道侧穹窿穿刺注射氨甲蝶呤治疗输卵管妊娠,操作较简便,损伤较小,局部给药浓度高,疗效较好,疗程较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潘农;王联欢;顾江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例1女,2岁。无临床表现。曾于出生前1天在本院给其母作产前B超检查时发现该胎儿右肾增大,肾形态异常,肾盂内积水,宽度1.8cm,右输尿管扩张。膀胱充盈张力大,膀胱三角区膀胱内见一4.4cm×3.8cm×3.0cm的囊肿。内有右输尿管开口,囊肿占膀胱的1/2,壁薄。胎儿左肾及左输尿管正常。胎儿其它无异常。出生后新生儿体检无异常。阿氏(Apgar)评分均10分,体重3200g。
作者:陈群安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真、假性及夹层动脉瘤各4、11及8例。观测瘤体和受累动脉的超声表现。结果真性动脉瘤管腔局部扩张,平均内径31cm,2例伴附壁血栓。假性动脉瘤瘤体内见漩涡状血流、附壁血栓及破裂口处双期双向血流。夹层动脉瘤病变动脉内可见纤弱回声光带,假腔内血流速度缓慢,真腔内呈五彩血流信号。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不仅可以观察动脉瘤体及受累动脉情况,还可实时监测其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段云友;袁丽君;杨炳昂;耿斌;李群;张勇;曹铁生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男,45岁,因右上腹部隐痛不适2年、触及右上腹部包块3周前来就诊。查体:肝脾未触及,右上腹腹直肌旁、肋下3cm处深压可触及一个约5.0cm×5.0cm大小的圆形包块,质中,表面光滑,轻度压痛,无明显移动,右肾叩击痛阳性。超声检查:在肝右叶下方、右肾下极前方探及一个大小为5.8cm×5.2cm×4.7cm的圆形实质性团块,大部分呈均匀低回声,少部分呈均匀强回声,包膜光整(图1)。
作者:曹秋萍;李泉水;张蒂荣;熊奕;李沿江;皮小兰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评价CT检查对体内异物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7例体内异物作CT检查,并作多层面图像重建三维定位,部分病例作血管增强扫描。结果 15例异物毗邻和损及脏器或较大血管,6例异物合并并发症,所有病例体内异物均经手术全部或部分顺利取出证实,无1例术后并发症。结论 CT检查能准确地提供体内异物的定位定性、毗邻关系和合并并发症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异物摘除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手术时机的把握。
作者:许永华;刘晓虹;赵妙嘉;席俊文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男,50岁,间断性尿频,排尿不畅10余年。排尿后直肠指检前列腺增大,表面光滑,质韧,中间沟消失。膀胱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按无菌操作插入导尿管至尿道前列腺部时插入困难,缓慢推注滤过空气200ml,150% W/V无菌混悬液25ml,拔出尿管,令病人分别向左、右翻转2周后摄片。头低足高正位片显示:尿道前列腺部少量不规则片状钡斑,左侧射精管、输精管壶腹段有钡剂充盈,并呈不规则串珠状增粗,膀胱腔壁毛糙,小梁增粗。腔内显示一花生米大小椭圆形充盈缺损,右侧壁处示一枣样大狭颈憩室影。诊断:前列腺增生症、膀胱炎、左侧输精管逆流、膀胱结石、膀胱憩室。
作者:于红光;陈一平;陈志章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用CT评价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肺癌的近期效果。方法对31例肺癌34个病灶手术前、后肿瘤大小、密度及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射频治疗后5min 79%(27/34)的肺癌病灶增大,21%(7/34)大小无变化。<5cm的肿瘤密度增高,>5cm的肿瘤密度均减低;2个月后17例复查,64%(11/17)病灶较原病灶缩小,18%(3/17)病灶较术前增大,18%(3/17)病灶大小无变化,肿瘤的CT值均减低约20Hu左右。结论 CT可准确评价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后肺癌的病理变化。
作者:李毅红;魏经国;王耀程;梁国民;宋立军;徐家宽;王新疆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采用硝酸酯类药物介入心肌断层显像,研究急性心梗病人溶栓术后存活心肌的范围。方法将32例接受急性溶栓术的病人分成溶栓再通组(19例)和未再通组(13例),10天后行异舒吉介入的心肌断层显像,并分别计算出静态的及异舒吉介入的心肌缺损面积(%)和体积(%),得出存活心肌的面积(%)和体积(%)。结果溶栓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静态显像缺损面积(%)为:32.04±17.95和52.13±22.99(P<0.05),异舒吉介入显像缺损面积(%)为:26.62±15.13和51.93±21.10(P<0.05),存活心肌面积(%)9.45±6.43和2.75±3.57(P<0.05)。静态显像缺损体积(%)为:28.45±12.79和39.56±11.89(P<0.05),异舒吉介入显像缺损体积(%)为:18.61±16.52和36.94±11.35(P<0.05),存活心肌体积(%)为:9.84±2.39和2.62±1.45(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再通是否成功与存活心肌的面积、体积有明显的关系,并且异舒吉介入心肌显像定量分析方法判断存活心肌的范围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岳明纲;高伯山;王玉;陈步星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的MRI诊断和主要鉴别诊断。方法本组30例,男16例,女14例;临床表现:行走不稳,言语不清,共济失调,肌张力改变。结果病变累及豆状核(30/30)、尾状核(26/30)、丘脑(17/30),中脑(21/30)、桥脑(17/30)、丘脑外侧核(7/30)和脑白质(4/30);脑萎缩以尾状核(14/30)和桥脑(11/30)为主。结论基底节对称性异常信号伴有脑干病灶是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表现,鉴别诊断包括中毒性脑病和缺氧性脑病等。
作者:刘文;蔡宗尧;于新华;陈宁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人工神经网络在MRI脑结构测量诊断Alzheimer病(AD)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0T MRI仪(Siemens Magnetom Impact)对28名可能AD患者(年龄68.3±7.7岁)和28名正常人(年龄68.6±7.5岁)进行头颅扫描,获取3D GRE脉冲序列T1WI,然后在重建图像上对经部分颅内容积标准化处理、大脑的5个感兴趣区域(包括杏仁核、海马、内嗅皮层、颞叶和侧脑室颞角)共10个指标(分左右)进行了体积测量研究。使用自编的反馈式人工神经网络软件与传统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同时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对上述5个测量指标的数据分析处理,人工神经网络可将AD与正常人鉴别开来,并对新个体作出正确的诊断,其诊断的敏感度为97%、特异度100%、准确度达98.5%;而应用SPSS软件进行判别分析时,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0.9%、97%和93.9%。结论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结合MRI脑结构体积测量是诊断AD的一种实用而可靠的手段。
作者:李坤成;刘树良;邓小元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本文总结B超诊断临床疑及稽留流产病例34例,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999年12月至2000年5月本院妇科门诊疑及稽留流产34例,年龄19~47岁,临床均表现有少量阴道出血。使用仪器为美国Acuson 128XP/10及SEQUOIA512电脑声像仪,探头频率经腹部3.5MHz,经阴道5~10MHz。全部病例均先充盈膀胱经腹部超声(TAS)观察子宫大小、孕囊形态及大小、孕囊内容物(胚芽、胎心)、胎盘回声的改变、卵巢黄体及黄素囊肿,对可疑者嘱病人排空尿,改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transvaginal sonography color Doppler;TVS-CD)重点观察。
作者:凌毅;陈欣林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介绍不同疾病导致的胰腺囊性疾病的CT表现及相关临床手术病理回顾,提高对本组疾病的认识。方法胰腺常规CT扫描,10mm层厚及层间距,对较小病灶2~5mm薄层扫描,平扫加强化。结果 4例胰腺假性囊肿,2例胰腺多发性脓肿,1例囊腺瘤,1例坏死性胰腺癌,1例胰腺寄生虫性囊肿。结论胰腺囊性疾病是一组含囊病变的总称。以发病率统计常见是胰腺假性囊肿,其次为囊性肿瘤,胰腺脓肿、寄生虫性囊肿少见。
作者:汤小俐;邵式颖;郭丹;沈比先;邹俊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颅内神经上皮源性肿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采用改良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对新鲜冻存的78例颅内常见肿瘤和5例正常人脑组织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颅内常见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率为79%(42/53),良性肿瘤的表达率则为8%(2/25),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正常人脑组织标本均为阴性。星形细胞瘤的端粒酶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高,I~II级(65%)和III~IV级(100%)的星形细胞瘤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在颅内常见良、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但阳性率不同,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和生物学行为有关。
作者:杨波;宋来君;关方霞;刘婉华;刘书君;陈喜中;唐艳花;李芳;孟静;薛秀花;苗沛谦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验证栓塞前根据预期栓塞程度和1mm脾内动脉分支数确定明胶海绵用量,进而控制脾栓塞程度方法的可靠性。方法 34例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患者,栓塞前首先确定预期栓塞程度(Ee预期)和1mm脾内动脉分支数(A值),然后根据回顾性研究的结果G=(E-11.5)A/50.5,估算脾栓塞所需的明胶海绵用量(G),把这些栓塞剂缓慢注入脾动脉主干后,评估Ee实际与Ee预期的偏差。结果 Ee实际与Ee预期偏差较小,两者无显著性差异(t=0.49,P>0.5)。结论脾栓塞前根据预期栓塞程度和脾内动脉分支数确定明胶海绵用量,从而控制脾栓塞程度是可靠的。
作者:梅雀林;李彦豪;鲁恩洁;陈勇 刊期: 200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