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献勇;时维东;肖永鑫;冯月华
目的对硫氧化钆涂层的无线平板探测器与碘化铯涂层的常规平板探测器进行对比,探讨硫氧化钆涂层的无线平板探测器在四肢小关节X线摄影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80例行四肢小关节X线摄影患者随机分别使用硫氧化钆涂层的无线平板探测器和碘化铯涂层的常规平板探测器进行检查,对评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名阅片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成像系统的四肢小关节解剖结构的显示清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成像系统管电流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合理的检查剂量下,硫氧化钆涂层的无线平板探测器应用于四肢小关节X线摄影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图像质量,其成像质量和检查剂量近似于碘化铯涂层的常规平板探测器,但体位摆放更加方便、快捷。
作者:吴慧钊;张泽坤;吴文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1病例简介患儿女,11岁,1年半前偶然出现进食后梗阻感,偶有呕吐,无反酸、嗳气,无胸骨后烧灼感,无明显诱因,未行任何治疗,之后进食后梗阻感逐渐加重,且症状持续无缓解,近来上述症状明显加重,行上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胸透时在胃泡气体衬托下见胃底近贲门侧软组织肿块影,其内见一团不规则钙化(图1A);吞钡后食管下段近贲门处见腔内充盈缺损,管腔明显环行狭窄,钡剂通过受阻,胃底部及胃体小弯侧见不规则充盈缺损,局部胃壁僵硬,黏膜面不光整,可见多个小龛影(图1B)。初步诊断:贲门区占位累及食管下段、胃底胃体小弯侧,考虑错构瘤可能,不除外恶性肿瘤,建议进一步检查。CT检查示食管下段食管壁及贲门区胃壁明显不均匀增厚,食管腔狭窄;胃底部见一团高密度影,未见肿瘤向壁外明显生长,周围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图1C)。胃镜检查示:食管距门齿30cm处见结节状占位,表面糜烂,周围管壁略僵硬,管腔狭窄,内镜不能通过。活组织病理检查示食管黏膜组织肌纤维母细胞增生。
作者:马建华;苏国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布氏杆菌病又称马耳他热、波状热,是由各型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全身传染性及变态反应性疾病,此病常侵袭脊柱引起脊柱炎,多数患者以腰痛就诊,其临床症状及CT表现与脊柱结核等其他脊柱疾病相似,易引起误诊、误治,因此,熟悉此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对正确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7例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如下。
作者:唐丽丽;刘白鹭;舒圣捷;王海波;刘丽丽;殷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低频超声通常指频率20 kHz~1 MHz的超声波,具有波长较长、声能吸收少、容易穿透组织、对正常组织损伤小等特点[1]。低频超声是目前超声研究的热点之一,低频超声联合造影剂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其生物学效应包括机械效应、空化效应、热效应及化学效应等,其中重要的是空化效应[2]。空化是在一定的声场条件下,液体中的微小气泡经历脉动、膨胀、收缩、崩溃破灭的现象[2],可以引发一系列物理、化学效应--破坏生物细胞膜,增加细胞通透性、加快化学反应速度,产声发光等。本文主要就空化效应的原理、微观研究、声孔效应及抗肿瘤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沈智勇(综述);申锷(审校);胡兵(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前多层螺旋CT(MSCT)可以应用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对全身进行大范围的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可以通过一站式检查同时显示肺动脉、冠状动脉、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对胸痛“三联征”患者进行有效筛查[1,2]。由于MSCTZ轴分辨率可达各向同性,其对于小血管的显示清晰程度非常高。本研究拟通过评价回顾性心电门控胆囊动脉CTA的图像质量,以及显示胆囊动脉的起源、支数及走行情况,探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胆囊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殷允娟;侯海燕;常军;堵红群;姜建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由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春洪教授主编的的《影像解剖与临床图解丛书》一书已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有3个分册,分别是《脊柱四肢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颅脑与头颈部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胸腹部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内化疗(TACE)治疗血清甲胎蛋白(AFP)阴性原发性肝癌(HCC)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资料与方法67例AFP阴性和67例AFP阳性HCC患者均行TACE,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34例HCC患者平均随访24个月,AFP阴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6.6%、58.2%、31.3%,中位生存时间为34.0个月;AFP阳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1.6%、37.8%、13.4%,中位生存时间为19.0个月。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FP阳性组中,AFP>400 ng/ml和AFP≤400 ng/ml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0个月和31.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肿瘤数目、门脉癌栓、BCLC分级及AFP浓度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门脉癌栓形成、BCLC分级及AFP浓度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ACE对AFP阴性及低表达阳性(AFP≤400 ng/ml)的HCC患者有更好的疗效和预后,Child-Pugh分级、门脉癌栓形成、BCLC分级及AFP浓度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作者:常中飞;王茂强;刘凤永;段峰;王志军;宋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着医疗管理规范化的不断深入,对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上岗资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使是已单一取得CT、MR、DSA及乳腺技师上岗资质的人员也不能够对各类大型医用影像设备进行互通作业。鉴于此,由王骏、王宗成、黄小华、赵海涛主编的《大型医用设备CT/MR/DSA/乳腺技师上岗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及解析》出版发行。本书针对卫生部、中华医学会的规范教材《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CT/MR/DSA/乳腺技师)上岗考试指南》,专门编写了关于CT、MR、DSA、乳腺及数字成像近3000道题的全真模拟试卷及解析,根据全国统考的特点,采用标准化五选一的格式编排而成。旨在通过一定量的试题自测以衡量使用人员对本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从中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在每一套试卷之后均备有答案及解析,以提供给使用人员更多的知识点。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病、高发病,保守治疗及外科取栓术效果一般且安全性较差[1,2]。随着血管腔内介入技术的发展,导管内溶栓的疗效与安全性得到提高[3]。本研究比较导管内溶栓联合局部抗凝与同期联合全身抗凝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有效方法。
作者:岳天华;袁鹏;肖艳华;黄健;赵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结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居胃肠道肿瘤的第三位,随着饮食结构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1],结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手术治疗仍是佳选择。准确的术前评估对于判断手术指征[2]、制订手术或新辅助治疗方案[3]、提高手术质量非常重要。多层螺旋CT(MSCT)和MRI能够无创而敏感地对结肠癌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刘丽丽;李咏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骨髓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WB-DWI)定量参数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采用GE 1.5T磁共振扫描仪对108名不同年龄组的健康成年受试者行WB-DWI扫描,并于扫描前后48 h内测量其中60名受试者的雌二醇及孕酮水平。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骨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信噪比(SNR)的差异。采用偏相关分析评价60名受试者骨骼系统ADC值和SNR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雌二醇及孕酮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女性受试者骨骼系统ADC值和SNR显著大于男性(P<0.01);不同年龄组骨骼系统ADC值和SNR有显著差异(P<0.01)。骨骼系统ADC值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642, P<0.01),与雌二醇、孕酮水平呈低正相关(r=0.278、0.271, P<0.05);SNR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709, P<0.01),与雌二醇水平呈低正相关(r=0.293, P<0.05);ADC值和SNR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骨骼系统ADC值和SNR受到性别、年龄和性激素水平的影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健康成人骨骼系统WB-DWI表现存在差异。
作者:徐贤;马林;安宁豫;蔡幼铨;刘新球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T1ρ定量技术检测在体椎间盘早期退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35名健康志愿者(男16名,女19名)在3.0T MRI上采集常规T2WI及T1ρ图像,对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及髓核T1ρ值测定,分析T1ρ值与Pfirrmann分级、节段、性别的关系。结果 T1ρ值与Pfirrmann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542, P<0.001);L5/S1节段T1ρ值为(94.80±26.60)ms,显著低于L2/L3的(117.18±25.64) ms和L3/L4的(115.52±28.53)ms(P<0.01),其余节段无显著差异(P>0.05);各节段T1ρ值无性别差异(t=0.006、0.042、0.797、1.022、0.038, P>0.05)。结论 T1ρ弛豫时间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密切相关,T1ρ成像可以作为客观、敏感地检测椎间盘早期退变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伟;梁文;陈玲;杨建明;全显跃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动静脉内瘘具有血流量充足、并发症少、能长期反复使用的优点,是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道。随着透析质量的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但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内膜,再加上压迫止血不当、大量脱水致低血压、血流缓慢、内瘘血流量下降及血液黏度增加等可促进血栓形成,导致内瘘闭塞,是内瘘丧失功能的主要原因[1,2]。对于动静脉内瘘血栓,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既往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多采用外科手术取栓,或选择其他部位重建内瘘,创伤大,并发症多。本研究应用经导管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以恢复动静脉内瘘通畅,为临床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提供借鉴。
作者:谭隆旺;贺斌;孙寒;俞赶年;曹礼应;余月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患者男,46岁,上腹部疼痛伴腰背部困胀感1个月余。体格检查:皮肤黏膜轻度黄染;肝脏肋下可触及,剑突下4cm,质地软。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100U/L,尿淀粉酶1408U/L;CA12586.1U/ml,CA19-9及甲胎蛋白(AFP)正常;抗HbsAg(-),抗HBc(+),抗HBe(+)。行上腹部CT检查(图1A)后考虑为急性胰腺炎,腹部B超考虑胰腺炎伴多发囊肿。MRI(图1B)提示:胰腺体尾部肿块,考虑恶性占位浸润伴后腹膜、腹腔淋巴结转移;肝脏小血管瘤。初步诊断:①胰腺占位性病变。胰腺癌?胰腺淋巴瘤?②乙型病毒性肝炎。剖腹探查术中见病变位于胰腺体尾部,大小约15cm×11cm,呈灰白色,质硬,活动度差,肿瘤侵及胃后壁、左肾包膜,与后腹膜广泛粘连,并有肠系膜淋巴结、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病理(图1C):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少,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厚,染色质颗粒粗,瘤组织间具有丰富的纤细微血管,其内可见少许瘤巨细胞和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CD20(++),CD79a(++),CD15(+/-),CD3(-),CD45RO(-),CD30(-),CKL(-),EMA(-),CgA(-),Syn(-),CKP(-),CEA(-),α-抗胰蛋白酶(+),α-抗胰糜蛋白酶(+),LCA(+),Ki-67>90%。病理诊断:胰腺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考虑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作者:陈平;张秋丽;柴琛;翟亚楠;郭顺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的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7例均为单发实质性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MSCT平扫显示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显示11例呈轻、中度均匀强化,皮髓期强化程度均明显低于肾皮质,高于肾髓质者9例,近似于肾髓质者2例;实质期病灶密度明显低于肾实质。增强扫描显示6例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病灶内出现小片状坏死,1例病灶内显示星状低密度瘢痕区。结论肾嫌色细胞癌MSCT平扫呈均匀密度类圆形实性肿块,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可以为术前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孙献勇;时维东;肖永鑫;冯月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又称输尿管前下腔静脉或环绕下腔静脉输尿管,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1]。近年来,随着影像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断率逐渐提高。本文对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影像学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何超;蒋立明;刘晓冰;李新民;刘茂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根据文献分布、增长规律,探讨近十年国内外CT低剂量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资料与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2003~2012年国内外出版的CT低剂量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Thomson Data Analyzer(TDA) Version 2.1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筛选,从作者合作趋势、机构合作趋势、国家分布、期刊发文趋势、高被引文献、学科分布、热点主题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2003~2012年Web of Science共收录CT低剂量文献6725篇,单篇论文平均作者数6.05,合作率为95.7%;单篇论文平均机构数2.56,合作率为73.9%,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中国共发表论文318篇,2012年文献发表量居世界第3位。Medical Physics、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和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发表的CT低剂量文献快速增长。CT低剂量的研究热点涉及肺癌筛查、冠状动脉造影、肺动脉栓塞检查、CT辐射剂量等。结论 CT低剂量研究涉及多作者、多机构、多学科的交叉合作,中国CT低剂量研究的趋势和热点基本保持与世界同步,但是论文质量及数量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夏光辉;王倩;阮学平;赵心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对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文献进行汇总复习,定量分析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以“DWI、prostate、cancer、carcinoma、hyperplasia、扩散加权成像、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为检索词,检索2000~2011年Elsevier Science、PubMed、SpringerLink、Wiley Online Library、Medline 及 CNKI中收录的相关文献,按照统一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出相关参数及ADC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差。采用Stata 1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其中英文4篇,中文3篇。应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文献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前列腺癌患者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合并标准均数差为-1.357,95%CI为-1.604~-1.109, P=0.000)。Egger's检验显示纳入的文献无发表偏倚。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可以用于鉴别诊断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
作者:孙丽娜;李前程;程凯亮;张孟超;刘云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本书共计180多万字、MR图像2636帧,分11章,第1章介绍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基础和与肌肉、骨骼有关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新进展。其中6章为骨盆、髋关节和大腿,膝关节,小腿、踝和足,肩关节和上臂,肘关节和前臂以及腕关节和手。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这六个部位的肌肉、肌腱、韧带、软骨和关节囊的正常MRI表现,这些微细解剖结构和组织的外伤和与运动有关病变的MRI表现和诊断。关节镜和微创外科的迅猛发展,希望影像学清晰地显示上述微细解剖结构的正常表现和病变。而在各种影像学方法中,只有MRI能满足上述要求。另有4章讲述骨和软组织肿瘤、感染、关节病变和骨髓病变。本书体现了肌肉、骨骼磁共振成像诊断和技术国内外新进展,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适合于从事影像学诊断的专业人员、临床医师及医学院校师生学习参考。本书定价:398.00元;书号:978-7-5091-6323-8。
作者:高元桂;张爱莲;程流泉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