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桂;张爱莲;程流泉
目的:以自制载量子点(QDs)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泡(MBQDs/PLGA)为光敏剂,超声(US)联合光动力疗法(PDT)处理人卵巢癌SKOV3细胞,研究细胞凋亡机制。材料与方法以双乳化法制备MBQDs/PLGA,采用MTT法比较QDs与MBQDs/PLGA的细胞毒活性,确定处理条件。在选择条件下处理SKOV3,行HE染色观察细胞受损情况,以流式细胞仪双染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以PDT能量密度为180.0 J/cm2、US声强为0.5 W/cm2(1.0 MHz,10 s)处理细胞,US-PDT-MBQDs/PLGA和PDT-MBQDs/PLGA两组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变形,细胞间失去彼此连接;透射电镜下可见致密的染色质沿核膜下聚集,有凋亡小体形成;大细胞凋亡率为(22.17±0.38)%。结论 MBQDs/PLGA介导的PDT对SKOV3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且低功率超声辐照因声孔效应能协同增效MBQDs/PLGA的PDT作用。
作者:郝兰;赵雅静;王志刚;冉海涛;宋卫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1病例简介患者女,39岁,因头痛6个月,加重7 d入院,临床初步诊断:左侧脑室内占位性病变。MRI平扫示左侧侧脑室见团块状异常信号,形态不规则,T1WI呈等、稍低混杂信号,T2WI呈稍低、等及高混杂信号,临近脑实质内可见片状长T1、长T2水肿带,增强扫描左侧侧脑室区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A~D),拟诊为脑膜瘤。行左侧额部电凝开颅术,在皮层下约4 cm处见肿瘤基底位于左侧脑室外侧壁并突入脑室内,肿瘤大小约3.5 cm×4.0 cm×4.5 cm。大体病理见病灶呈灰白色,包膜完整,质硬,局部有钙化,血运不良,肿瘤深部与左侧穹隆及透明隔粘连明显;镜下观察:于典型的移行性脑膜瘤背景下,瘤细胞失去黏聚性,合体结构不明显,肿瘤细胞体积中等偏大,胞质丰富,内有淡染的包涵体样结构,核中等偏大,多偏于一侧,部分核仁明显、可见散在呈多灶性,片状横纹肌样细胞(图1E、F)。免疫组化染色:Ki-67(+),角蛋白(+),波形蛋白(+),S-100(+),成肌分化抗原-1(+),CD31(-),生肌调节因子(-),胶质纤维酸性蛋白(-),CD34(-),上皮膜抗原(+),孕激素受体(-),重复Ki-67(+2%)。病理诊断:横纹肌样脑膜瘤,WHOⅢ级。
作者:马越;姜文琰;佟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制备包封率高、稳定性好的氨甲环酸脂质体,并与微泡通过亲和素-生物素系统相连制备成脂质体微泡复合物,对该复合物的相关性质进行评价。材料与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氨甲环酸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流程,并与微泡相连接,制备脂质体微泡复合物,检测该复合物的基本表征特性,并通过超声显影及灰阶值测量评估声学特性。结果氨甲环酸脂质体制备优化组合为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胆固醇、生物素酞化聚乙二醇2000修饰二硬脂酸磷酯酰乙醇胺摩尔比为85∶10∶5,氨甲环酸溶液5.0%,声振处理15 min,所得包封率为62.62%;粒径约为(104.00±1.84)nm,Zeta电位约(-50.50±0.56)mV,稳定性良好。氨甲环酸脂质体连接微泡所得复合物粒径约(4.56±0.28)μm,显微镜下呈圆形,中心透亮,分布较均匀,无黏附聚集。该复合物的体外声学特性主要表现为微泡的显影特点,这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相符。随着复合物浓度的增加,其超声显影效果相应地增强,而具体量化的灰阶值也相应地增大。为避免声影的干扰,该复合物体外适宜超声显影浓度至少应低于1.15×108/ml。结论该实验以包封率为指标,优化了氨甲环酸脂质体微泡复合物的制备流程,并通过体外声学特性的评估为该复合物的超声有效示踪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李婷;严飞;靳巧锋;许瑞雪;郑海荣;李叶阔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脑室内脑膜瘤的MRI特点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室内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总结T1WI、T2WI及T1WI增强扫描的图像特征。结果11例患者中,7例侧脑室内纤维细胞型脑膜瘤,呈等/稍长T1混杂等/短T2信号;2例位于第四脑室,1例位于第三脑室,1例位于透明隔区,均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T1WI均呈均匀/不均匀强化。病理证实所有脑室脑膜瘤中,侧脑室纤维型7例,第四脑室合体细胞型及混合型各1例,第三脑室合体细胞型1例,透明隔区内皮细胞型1例。结论脑室内脑膜瘤以侧脑室纤维型脑膜瘤常见,T2WI低信号可以作为纤维型脑室内脑膜瘤的MRI典型特征进行诊断;其他部位脑室内脑膜瘤鉴别诊断困难,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并与特定部位好发肿瘤的特征性征象相比较。
作者:胡鹏;陈东;丁浩源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本书共计180多万字、MR 图像2636帧,分11章,第1章介绍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基础和与肌肉、骨骼有关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新进展。其中6章为骨盆、髋关节和大腿,膝关节,小腿、踝和足,肩关节和上臂,肘关节和前臂以及腕关节和手。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这六个部位的肌肉、肌腱、韧带、软骨和关节囊的正常MRI 表现,这些微细解剖结构和组织的外伤和与运动有关病变的MRI 表现和诊断。关节镜和微创外科的迅猛发展,希望影像学清晰地显示上述微细解剖结构的正常表现和病变。而在各种影像学方法中,只有MRI 能满足上述要求。另有4章讲述骨和软组织肿瘤、感染、关节病变和骨髓病变。本书体现了肌肉、骨骼磁共振成像诊断和技术国内外新进展,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适合于从事影像学诊断的专业人员、临床医师及医学院校师生学习参考。本书定价:398.00元;书号:978-7-5091-6323-8。
作者:高元桂;张爱莲;程流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在血管前置及脐带脱垂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血管前置及18例脐带脱垂患者的资料,分析急诊床旁超声诊断血管前置及脐带脱垂的检出率。结果12例血管前置患者急诊床旁超声检出9例,2例误诊为脐带脱垂,1例漏诊,漏诊者死于经阴道分娩时发生的大出血。18例脐带脱垂患者急诊床旁超声检出15例,2例误诊为血管前置,1例漏诊,无死亡病例。急诊床旁超声对血管前置及脐带脱垂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床旁超声可以及时诊断血管前置及脐带脱垂,为临床提供指导,降低胎儿及围生儿病死率。
作者:郭朝锋;王岩青;王晓静;薛洁;高白;史念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淋巴结的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资料与方法139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研究组)与6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按年龄分为1~5岁、6~10岁、11~15岁年龄段,分析其高频超声声像图特点,ROC曲线评估肠系膜淋巴结纵径(L)、横径(S)、纵横径比(L/S)及彩色血流信号分级预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准确性。结果对照组肠系膜淋巴结呈纺锤形,血流信号稀疏,L及L/S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F=4.047、9.586, P<0.01)。研究组肠系膜淋巴结呈椭圆形或水滴形,血流信号较丰富,L、S及L/S随着年龄增大均无明显变化(F=0.184、1.084、2.083, P>0.05)。研究组各年龄段血流信号较对照组丰富,L及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L:t=-13.798、-12.813、-8.089;S:t=-8.212、-13.172、-9.606, P<0.01),两组L/S仅在1~5岁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8, P<0.05)。1~5岁,当L=9.85 mm时判断淋巴结肿大的敏感度为95.56%,特异度为100.00%;6~10岁,当L=10.25 mm时判断淋巴结肿大的敏感度为95.59%,特异度为100.00%;11~15岁,当S=4.40 mm时判断淋巴结肿大的敏感度为92.31%,特异度为100.00%。结论高频超声可以观察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的分布位置及形态特点,准确地测量淋巴结各径线及血流信号的分布情况,为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作者:谢天;栾智勇;张亭;吴亮群;杭敏;崔人文;李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1971年,Folkman[1]首次提出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是恶性肿瘤生长的依赖因素。肿瘤血管生成是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实体瘤发生及发展的必需条件。微血管密度(MVD)是目前公认的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可靠指标,它反映了血管生成因子与抗血管生成因子相互抗衡的结果[2]。Biesaga等[3]研究证实,MVD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然而MVD是术后病理结果,无助于藉此术前评价肿瘤的新生血管情况并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超声成像技术具有实时、无创、无辐射、患者耐受力好、引导针吸细胞学穿刺活检和指导临床确定手术方案等优点,可以在术前间接评价肿瘤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等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4]。本文对目前几种评价乳腺肿瘤内血管生成活性及血流分布情况的超声成像技术作一综述。
作者:邹璐璐(综述);周军(审校)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造影(RT3D-CEUS)评估闭合性肾外伤活动性出血的价值。材料与方法9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平均分为3组,全身肝素化后,采用自制小型撞击器分别以77.2 N(A组)、106.2 N(B组)、135.1 N(C组)3种力度撞击,制作闭合性肾外伤活动性出血模型。撞击前后20 min内分别行灰阶超声(US)、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RT3D-CEUS检查,以RT3D-CEUS所含的A平面为二维超声造影(2D-CEUS)进行比较。动物血压降至40 mmHg以下时,处死实验兔,进行病理检查。将US、CDFI、2D-CEUS、RT3D-CEUS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9只兔肾均发生损伤,损伤级别随撞击力增加而加重, A组1例为Ⅰ级;2例为Ⅱ级;B组3例均为Ⅲ级;C组1例为Ⅲ级,2例为Ⅳ级。US见伤肾包膜下出现无回声,量逐渐增多,但无法直接显示肾活动性出血的部位和范围。CDFI见1例肾活动性出血。2D-CEUS清晰地显示了实验兔伤肾的活动性出血信号。RT3D-CEUS实时、立体、逼真地显示了实验兔伤肾的活动性出血,其分布范围越广,进入休克状态的时间越短。结论 RT3D-CEUS可以实时、立体、逼真地显示闭合性肾外伤活动性出血,并可以根据出血信号分布的范围初步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
作者:付刚;许瑞雪;李婷;周群芳;梁艳;熊跃毅;李叶阔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心室重构(ventricular remodeling, VR)指各种损伤使心脏原来存在的物质和心脏形态学发生变化,是机体的一种适应性反应。VR组织学表现为心室腔扩大、进行性心功能减低、心肌细胞外胶原沉积、炎症细胞浸润、细胞凋亡等,同时伴有神经和体液变化、容量超负荷等病理生理过程,常见原因有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肌病、瓣膜病等[1,2]。VR是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基础[3],也是目前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VR、了解VR的发生机制、有效干预VR等方面。本文就以上热点问题结合核医学诊断技术在这些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赵晓斌;史蓉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99Tcm-膜联蛋白Ⅴ(Annexin Ⅴ)进行静脉血栓显像及鉴别新鲜与陈旧静脉血栓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将15只家兔随机平均分为新鲜血栓组、陈旧血栓组及对照组,每组5只,新鲜血栓组及陈旧血栓组通过手术于下腔静脉置入螺旋铜丝建立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对照组建立模型后不在下腔静脉内置入铜丝。新鲜血栓组及对照组于术后1 d、陈旧血栓组于术后14 d注射99Tcm-AnnexinⅤ,分别于注射后30、60、90 min及2 h显像,勾画感兴趣区,计算新鲜血栓组及陈旧血栓组血栓与本底放射性计数比值,对照组计算与血栓组血栓对应的下腔静脉部位与本底放射性计数比值,比较新鲜血栓组与陈旧血栓组、对照组血栓与本底放射性计数比值的差异。显像结束后处死实验兔,留存血栓标本行病理检查。结果新鲜血栓组5只实验兔血栓部位均呈放射性浓聚影,陈旧血栓组5只实验兔血栓部位均未见放射性浓聚表现,对照组5只实验兔下腔静脉均未见放射性浓聚;新鲜血栓组血栓与本底放射性计数比值(4.06±0.49)高于陈旧血栓组(2.46±0.38)及对照组对应的下腔静脉部位与本底放射性计数比值(2.27±0.24)(t=5.746、7.318, P<0.05);新鲜血栓组血栓病理结果提示为新鲜混合血栓,陈旧血栓组血栓为机化混合血栓。结论99Tcm-AnnexinⅤ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急性新鲜静脉血栓显像剂用于鉴别新鲜与陈旧静脉血栓。
作者:吴大勇;张文艳;边艳珠;胡玉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由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春洪教授主编的的《影像解剖与临床图解丛书》一书已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有3个分册,分别是《脊柱四肢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颅脑与头颈部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胸腹部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胎儿心脏功能的改变与室间隔厚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以39例GDM胎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室间隔肥厚分为室间隔肥厚组(MH组)和无室间隔肥厚组(NMH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胎儿心脏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右心室短轴缩短率(RVFS),二尖瓣E、A峰值速度比值(E/AMV),三尖瓣E、A峰值速度比值(E/ATV),主动脉瓣血流峰值速度(VPAO),肺动脉瓣血流峰值速度(VPPA),左心室心肌工作指数(LV MPI)右心室心肌工作指数(RV MPI),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NMH组VPAO、VPPA、LVEF、LVFS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组VPAO、VPPA、LVEF、LVFS、RVF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E/AMV、E/ATV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组LVEF、LVFS、RVFS明显高于NMH组,E/AMV、E/ATV明显低于NM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组、NMH组LV MPI、RV MP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组LV MPI、RV MPI均高于NM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LVFS、RVFS、VPAO、VPPA与IVSd呈正相关(r=0.48,0.51,0.45,0.30,0.30, P<0.05)。结论 GDM胎儿心脏功能改变可能与心脏室间隔肥厚有关。
作者:何萍;张玉奇;陆彧;徐惠英;洪向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鉴别肾嫌色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肾嫌色细胞癌与17例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比较两种病变增强扫描后皮髓质期、实质期CT值变化的百分比(简称病灶强化百分比),以及肿瘤病灶相对于肾皮质的强化指数。结果肾嫌色细胞癌CT动态增强扫描后皮髓质期、实质期病灶强化百分比分别为(132.8±39.8)%、(99.2±32.5)%,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分别为0.31±0.11、0.30±0.12;肾嗜酸细胞瘤皮髓质期、实质期病灶强化百分比分别为(234.1±129.1)%、(195.4±87.1)%,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分别为0.66±0.33、0.68±0.28。两种肿瘤病灶强化百分比及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质期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阈值为0.44时,鉴别两种肿瘤的敏感度为82.4%,特异度为91.7%,Youden指数为0.74。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特别是实质期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有助于肾嫌色细胞癌与嗜酸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孔晓静;王海屹;叶慧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卵巢恶性畸胎瘤的超声表现,探讨其超声诊断价值,分析误诊原因。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卵巢恶性畸胎瘤患者的超声资料,其中22例为未成熟畸胎瘤,3例为畸胎瘤恶变,总结其声像图特征,分析误诊病例。结果22例未成熟畸胎瘤的超声图像可以分为以实性为主型(12例)、以囊性为主型(8例)和囊实混合型(2例),其内均可见钙化样强回声分散于低回声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表现为多血供、少血供和无血供;术前超声诊断为未成熟畸胎瘤1例(4.5%),卵巢(恶性)肿瘤8例(36.4%),其他诊断13例(59.1%)。3例畸胎瘤恶变中,2例表现为囊实混合型包块,1例超声图像仅表现为囊性成熟性畸胎瘤,恶变成分表现为典型的低回声区,术前超声均未提示畸胎瘤恶变。结论卵巢恶性畸胎瘤超声表现复杂多变,术前超声诊断率低,但其超声表现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作者:郭翠霞;汪龙霞;刘伟;徐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胃充盈声学造影在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中的意义。资料与方法44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行胃肠充盈声学造影检查,测量幽门管内径及幽门管前后壁的各黏膜层厚度,观察造影剂在幽门管腔缝隙间的流动情况。结果在声学造影剂衬托下,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胃壁及幽门管黏膜的细致结构,可见幽门管中段肌层厚,黏膜层靠近胃窦部水肿增厚更明显;测得幽门管内径平均为(1.95±0.35)mm;造影剂通过幽门管的首次时间:16例在5 min内,19例5~10 min,9例观察20 min仍未见明显通过;在20 min的观察期内,13例造影剂通过幽门管5次以上,22例1~5次,9例未见明显通过。结论胃内充盈声学造影检查可以清晰细致地观察幽门管的结构特征和胃内液体通过幽门管的流体动力学表现,对手术治疗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马穗红;柳建华;马晓梅;罗环千;萧淑宜;区文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三血管气管切面快速筛查主动脉弓异常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选取51例经产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引产后尸解结果证实的主动脉弓异常胎儿。应用产科超声检查条件,对胎儿心脏行针对性检查分析胎儿主动脉弓异常在三血管气管切面、左心室长轴切面、主动脉弓长轴切面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51例主动脉弓异常胎儿中,右位主动脉弓伴左锁骨下动脉迷走和左位动脉导管17例,左位主动脉弓伴右锁骨下动脉迷走和左位动脉导管2例,双主动脉弓2例,主动脉弓离断6例,主动脉弓缩窄24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4.1%。所有病例在三血管气管切面均有声像图改变。结论三血管气管切面在胎儿主动脉弓异常的超声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当表现为1oo征时,主动脉弓严重缩窄及主动脉弓离断的鉴别诊断较困难。
作者:何冠南;杨家翔;廖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部分肿瘤化疗药物会导致心肌细胞损害或死亡,特别是蒽环类(Anthracyclines)和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药物,其心脏毒性主要表现为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程度可以从亚临床的心功能不全到明显的心脏功能衰竭。不能早期识别潜在的化疗药物致心脏损伤,会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若能在化疗早期及时识别心肌功能的变化,并预测长期的心脏毒性反应,进行个体化治疗,就可以降低心脏功能衰竭及死亡的风险,产生大的化疗效益。
作者:赵维鹏(综述);程蕾蕾(审校)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