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层螺旋CT对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姜天娇;郑莉;段崇锋;李伟;杨青

关键词:癌, 肾细胞, 腺癌, 透明细胞,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诊断, 鉴别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CT表现,并以同期96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者肿瘤囊变、肿瘤平扫及三期强化CT值、强化方式(均匀强化、周边强化及不均匀强化)及肿瘤扩散情况(肾周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肾静脉侵犯)。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皮质期、髓质期及延迟期强化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70、8.08、5.92, P<0.01),乳头状肾细胞癌强化程度低于肾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囊变率(21.7%)低于肾透明细胞癌(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4, P<0.01);两者强化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0, P<0.01),乳头状肾细胞癌主要表现为轻度均匀强化(60.9%),而肾透明细胞癌主要为明显不均匀强化(68.8%);两者在肾周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肾静脉侵犯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1、0.11、0.03, P>0.05)。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呈轻度均匀强化,少有囊变、坏死,有助于与肾透明细胞癌进行鉴别。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窒息新生儿肾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的意义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窒息新生儿肾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60例窒息新生儿根据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分为轻度窒息组(38例)和重度窒息组(22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窒息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及第3天肾动脉主干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阻力指数(RI)及尿内皮素-1(ET-1)水平。以同期2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结果出生后第1天,轻度窒息组及重度窒息组患儿肾动脉主干血流Vs、Vd均较对照组降低、RI增大(P<0.05),重度窒息组变化更显著(P<0.05);出生后第3天,轻度窒息组及重度窒息组患儿肾动脉主干血流Vs、Vd较第1天下降,RI较第1天增大,且重度窒息组Vd及RI变化更显著(P<0.01)。轻度窒息组及重度窒息组患儿出生后第1天、第3天尿ET-1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P<0.01),且重度窒息组升高更显著(P<0.05)。轻度窒息组及重度窒息组患儿第1天、第3天肾动脉主干血流Vs、Vd与尿ET-1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r=-0.823、-0.845, P<0.01),RI与尿ET-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85, 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新生儿肾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尿ET-1检测均可以动态、无创地反映窒息新生儿肾损伤的程度。

    作者:李明星;罗志建;陈晓梅;宣吉晴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模拟前床突切除术扩大颈内动脉虹吸部的暴露范围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在活体个性化模拟前床突切除术扩大颈内动脉虹吸部的暴露范围,提高该区肿瘤切除率,保证手术效果。资料与方法对100例受检者(200侧)在MSCT三维重建图像上模拟眶上锁孔手术入路进行观察,并测量前床突去除前后大脑前中动脉分叉处距所观察到的颈内动脉虹吸部近心点的曲线距离(暴露长度)。结果100例(200侧)在影像上模拟眶上锁孔手术入路测量前床突去除前后左侧暴露长度分别为(14.3±3.9)mm、(30.5±4.2)mm,右侧分别为(15.9±3.8)mm、(31.8±3.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278、40.513, P<0.001);前床突去除前后左、右侧暴露长度分别增加(16.3±3.6)mm、(15.8±3.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1, P>0.05)。结论 MSCT活体个性化模拟眶上锁孔入路前床突切除术可以有效增加颈内动脉的暴露长度,并扩大鞍区的暴露范围,为该区肿瘤切除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秦将均;肖红秀;涂蓉;周晓陆;覃群;汤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颌颈部游走性异物的多层螺旋CT表现

    咽部和食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诊,患者在误吞异物后就诊前往往有强行吞食饭团、食醋等不恰当处置[1],有时可使异物穿透咽壁、食管壁向周围或远处组织游走,可危及生命。游走性异物又称为游离性或迁移性异物,指在直视、内镜检查(包括喉镜或食管镜)为异物阴性,而通过CT或超声等检查为阳性,且位于咽腔、食管外。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颌颈部游走性食管外异物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余燕武;程庆华;余英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正常婴幼儿左心室心肌纵向应变及应变率的定量分析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定量分析正常婴幼儿左心室纵向应变及应变率的特点。资料与方法选取50例正常婴幼儿,分别测量心尖四腔、两腔及左心室长轴切面6个室壁3个不同水平节段(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纵向应变峰值及应变率收缩、舒张期峰值。结果41例婴幼儿(82%)左心室壁应变曲线呈平滑型,即曲线平滑无切迹;SR曲线呈双峰型,即收缩期S峰、舒张期呈单峰;前间隔、后间隔的应变、收缩期应变率、舒张期应变率由基底段至心尖段逐渐减小,但仅前间隔基底段应变与前间隔心尖段应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 P<0.05)。不同室壁同一水平节段及同一室壁不同水平节段的收缩期应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正常婴幼儿舒张期左心室壁应变曲线呈平滑型,应变率曲线呈双峰型,可以为临床早期发现婴幼儿心肌运动异常提供借鉴。

    作者:寇红菊;张海平;王亮;黄福光;姜淑英;李秀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肝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伴破裂感染1例

    1病例简介患者男,50岁。体力劳作后出现阵发性右上腹部胀痛,伴呼吸痛,继之出现寒战、发热。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发病时无呕吐、腹泻,无结核和肝炎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和外伤史。体格检查:每天体温波动于36.0~40.2℃,意识清楚,全身未触及浅表淋巴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曲张静脉丛。右季肋部锁骨中线外侧腹部约8.0 cm×8.0 cm 区域有压痛和肌紧张,无反跳痛,未触及明确包块。肝及胆囊肋下未触及,肝区叩击痛阳性,莫非征阴性。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略弱。双肾区叩击痛阴性。影像学表现:胸部X 线示右侧膈肌抬高,见少量胸腔积液。肝脏超声示肝右后叶VI 段近包膜处有大小约4.8 cm×4.6 cm 偏强回声团,界限清晰,内回声不均匀(图1A),肝下见约1.6 cm 液性暗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诊断考虑肝血管瘤并肝周少量积液。肝脏CT 增强扫描动脉期肝右叶V 段和VI 段见2个椭圆形无明显强化低密度影。肝右叶V 段病灶边缘不清晰,大小约2.1 cm×1.8 cm,病灶呈液性低密度影,CT 值为16 Hu ;肝右叶VI 段病灶边缘清晰,大小约4.8 cm×4.6 cm,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CT 值为45 Hu(图1B)。门静脉期扫描肝实质呈均匀中度强化,肝右叶V 段液性病灶无变化,肝右叶VI 段病灶呈不均匀中度强化,呈海绵状,CT 值为73 Hu(图1C)。失状位重建肝右叶下缘周围见索条影,肝右叶V 段病灶下后缘与VI 段病灶相连(图1D)。延时扫描肝右叶V 段液性病灶边缘清晰,肝右叶VI 段病灶大部分呈等密度,内见点状无强化低密度影(图1E)。CT 诊断为肝右下叶血管瘤破裂感染伴脓肿形成。

    作者:李成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高频超声评价主动脉缩窄患儿颈动脉结构和肱动脉功能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探讨主动脉缩窄(CoA)患儿颈动脉结构与肱动脉舒张功能。资料与方法选取24例CoA患儿,其中单纯性CoA 7例,合并其他心内畸形17例,并选择同期20例单纯室间隔缺损(VSD)患儿及2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高频超声检测所有受检儿童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比较CoA矫治及VSD修补术前血管结构及功能变化。结果 CoA组颈总动脉IMT为(0.47±0.12)mm,显著大于VSD组的(0.41±0.10)mm及对照组的(0.40±0.0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75, P<0.05);CoA组肱动脉FMD为(5.48±1.66)%,显著低于VSD组的(6.69±1.45)%和对照组的(6.59±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18, P<0.05),而VSD组与对照组间颈总动脉IMT及肱动脉F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0.400、0.191, P>0.05)。结论 CoA患儿除存在缩窄处血管结构异常外,还合并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增厚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减低等血管结构及功能改变。

    作者:王红英;曾洁敏;陈欣欣;李健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3.0T非对比剂肝门静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研究

    目的:在3.0T高场强MR成像仪上,探讨流入反转恢复标记脉冲带与三维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序列相结合选择性地显示肝脏门静脉的方法,并对扫描参数进行优化。资料与方法对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反转时间(TI)为1200、1400、1600、1800 ms扫描,比较不同TI下肝脏门静脉主干、左支、右支与肝实质的相对信号强度。结果10名志愿者均成功实现了非对比剂肝门静脉血管成像。TI由1200~1600 ms,门静脉远端分支的信号强度逐渐增强。在TI=1400 ms时,肝门静脉血管与肝实质之间的相对信号强度高。结论3.0T MRI可以实现非对比剂肝门静脉血管成像,TI为1400 ms时成像效果较好。

    作者:姚斐斐;程敬亮;杨子涛;李莹;鲁果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招聘启事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胎儿心脏畸形超声筛查诊断模式现状

    胎儿心脏畸形是常见、严重的先天畸形,在活产新生儿中发生率可达4‰~13‰[1]。目前,超声是公认的安全无创的胎儿心脏影像学检查技术。王新房等1964年首次应用M型超声检查胎儿心脏并报道了其临床应用价值[2]。1986年,英国提出了胎儿心脏畸形产前超声筛查的概念,推荐将四腔心切面纳入18~22孕周胎儿的常规产前筛查规范[3]。随着超声医学与超声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胎儿心脏畸形超声筛查诊断模式经历了从基础的胎儿心脏畸形筛查到胎儿超声心动图,从二维超声模式到三维及实时三维超声模式等一系列发展变化。本文就胎儿心脏畸形超声筛查诊断模式的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王海英(综述);于岚(审校)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对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CT表现,并以同期96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者肿瘤囊变、肿瘤平扫及三期强化CT值、强化方式(均匀强化、周边强化及不均匀强化)及肿瘤扩散情况(肾周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肾静脉侵犯)。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皮质期、髓质期及延迟期强化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70、8.08、5.92, P<0.01),乳头状肾细胞癌强化程度低于肾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囊变率(21.7%)低于肾透明细胞癌(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4, P<0.01);两者强化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0, P<0.01),乳头状肾细胞癌主要表现为轻度均匀强化(60.9%),而肾透明细胞癌主要为明显不均匀强化(68.8%);两者在肾周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肾静脉侵犯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1、0.11、0.03, P>0.05)。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呈轻度均匀强化,少有囊变、坏死,有助于与肾透明细胞癌进行鉴别。

    作者:姜天娇;郑莉;段崇锋;李伟;杨青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胃间质瘤与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征象及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与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纳入经病理证实的26例GST患者和21例PGL患者,观察CT图像所示病变部位、数目、范围、与邻近胃壁的关系、密度、强化特征、黏膜及浆膜情况、胃周淋巴结及其他器官侵犯。结果26例GST患者均为单发局限性肿块,位于胃底17例,胃体部9例,与邻近胃壁界限清;21例PGL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弥漫胃壁增厚,与邻近胃壁界限不清或相延续。CT平扫示GST为均匀等或稍低密度,或不均匀等低混杂密度,实性部分平均CT值为(32±11)Hu;PGL呈均匀等密度,平均CT值为(52±9)Hu,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7, P<0.05)。增强扫描示GST呈均匀、不均匀明显延迟强化,而PGL呈轻度均匀延迟强化,门静脉期GST与PGL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5, P<0.05)。26例GST患者病变处浆膜层光滑清晰,无一例见胃周淋巴结肿大;PGL病变处浆膜层模糊2例,19例浆膜层光滑清晰;6例PGL见胃周淋巴结肿大。结论 GST病变局限、CT呈不均匀低密度并不均匀明显强化;PGL病变相对弥漫、CT呈均匀等密度并轻度均匀强化,有助于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刘涛;杨存保;李景雷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肝窦阻塞综合征6例影像学表现

    肝窦阻塞综合征(SOS)是由于肝窦内皮细胞损害导致肝窦流出道阻塞所引起的肝内窦性门静脉高压征,中央静脉等肝内小静脉内皮细胞也可同时受累。SOS 较少见,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误诊、误治。SOS 的影像诊断目前主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 动态增强扫描,二者各有优缺点。超声具有很好的软组织分辨力,易于发现门静脉高压征象,对肝脏实质回声异常、肝静脉及静脉壁改变的敏感性高于CT 平扫和延迟期表现,对于亚急性期或慢性期SOS 患者诊断优于CT ;而CT 三期扫描能提供急性期和部分亚急性期 SOS 的肝脏异常灌注特点,尤其对病变较轻的亚急性患者更有诊断价值[1]。然而,超声和CT 动态增强扫描对判断肝静脉或下腔静脉肝段狭窄是否为病理性的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SOS 的超声、CT、MRI 及血管造影检查资料,探讨SOS 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SOS 的认识。

    作者:俞顺;方主亭;包强;苏家威;杜瑞宾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右心室功能的研究进展

    既往对心脏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左心室,近年来,随着对右心室在循环功能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右心室功能的评估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STI)技术具有便捷、低廉、无创等常规超声检查的优点,且不受运动方向与声束夹角的影响,是评价右心室功能的新方法[1,2]。本文就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评价右心室功能的方法、可行性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贺丽;李沿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CT双能量虚拟平扫在颈部肿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双源CT虚拟平扫技术在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经病理证实的50例患者共126枚颈部肿大淋巴结,均行双能量扫描,比较淋巴结虚拟平扫和常规平扫图像的CT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主观评价、病变显示、常规扫描与双能量扫描的辐射剂量等。结果①虚拟平扫结合双能量增强扫描对颈部肿大淋巴结6种典型病变的检出率一致性均较好(Kappa>0.7, P<0.01),其中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瘤、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93.1%、86.7%、100.0%)较高(Kappa=0.983、0.893、1.000, P<0.01),对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100.0%)高(Kappa=1.000, P<0.01)。②常规平扫与动、静脉期虚拟平扫图像间CT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125、4.374、4.037, P>0.05)。③双能量二期扫描较常规三期扫描降低有效辐射剂量约19%。结论双源CT虚拟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并诊断颈部肿大淋巴结,同时可以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有望取代真实平扫。

    作者:石梦昀;杨斌;边莉;杨亚英;赵卫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对介入治疗的优化作用

    近年来,对冠状动脉的研究已从单纯的冠状动脉的解剖生理学特性、生物力学特性、血液流变学特性等基础方面逐步向冠状动脉疾病的早期发病机制、病理学改变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评估等临床方面转变。本文从冠状动脉的特殊几何结构出发,分析影响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的生物力学因素,并阐述其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化作用。

    作者:刘超(综述);陈明(审校)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甲状腺癌的CT表现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CT表现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1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患者,分析肿瘤数目、形态、大小、钙化、坏死、周围侵犯、实质部分增强程度等CT表现,并分析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165例患者中,107例(64.85%)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不同肿瘤数目、病灶钙化及坏死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9、2.606、1.522, P>0.05),不同肿瘤形态、大小、周围侵犯及强化特点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10、75.995、68.922、20.819, P<0.05);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形态、强化特点及周围侵犯与颈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124、0.243、0.276、0.287、0.395, P<0.05),其相关程度依次为:周围侵犯>强化特点>肿瘤形态>肿瘤大小>年龄;而性别、肿瘤数目、有无钙化及坏死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r=0.074、0.126、0.005、0.121, P>0.05)。结论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主要相关因素为肿瘤大小、形态、强化特点、周围侵犯及患者年龄,颈淋巴结转移的高危患者应积极采取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张正华;黄建强;韩丹;谢晓洁;李仲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超声靶向破坏微泡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目前,我国对恶性肿瘤的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靶向治疗等,化疗是肿瘤综合治疗中常用的手段,其效果主要取决于药物在肿瘤局部的浓度与作用时间,系统化疗时药物进入人体,聚集于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低,维持有效药物浓度时间短,而全身血液循环中药物浓度相对较高,易引起毒副作用[1]。如何在保证佳抗肿瘤效果的同时避免严重毒副作用的发生一直是临床医学上的热点和难点。

    作者:王龚;卓忠雄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CT血管成像表现

    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 CAF)是指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与心腔、肺动脉、冠状静脉窦或腔静脉之间的异常交通,是一种少见的心脏畸形,病因以先天性居多,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27%~0.40%[1],后天性外伤和感染较为少见;而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更为少见,约占CAF的17%。冠状动脉造影(CAG)是诊断CAF的“金标准”,但由于CAG为有创性检查,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临床应用受到限制。320层容积CT以其微创性、低辐射剂量及低造影剂用量在冠状动脉检查中具有较大优势,其在筛查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中得到推广。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12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的CT表现,探讨320层容积CT低剂量扫描对该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叶礼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原始数据迭代重建和智能佳管电压技术对降低颞骨扫描辐射剂量的比较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原始数据迭代重建(SAFIRE)和智能佳管电压扫描(CARE kV)技术对降低颞骨高分辨率CT(HRCT)辐射剂量的价值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因耳部疾病行HRCT扫描的90例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常规扫描组(A组)CARE kV组、(B组)、低管电压组(C组),每组各30例。由2名主治医师采用双盲法对3组图像质量评分进行评价,并比较3组平均CT值、噪声、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结果3组图像质量评分及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70、3.61, P>0.05);噪声、CNR、SNR、CTDIvol、DLP及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1.42、2.05、2.13、1.79、1.32, P<0.05),与B组相比,C组噪声降低约14.1%,CNR、SNR提高约32.1%、26.3%(q=3.64、3.45、4.36, P<0.05)。B、C组CTDIvol、DLP、ED差异有统计意义(q=3.13、4.24、4.24, P<0.05)。结论应用低管电压、SAFIRE和CARE kV技术进行颞骨HRCT扫描时,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还能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石平;吴莉;王勇;韩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