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周旭峰
目的:探讨胰腺少见肿瘤的MSCT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肿瘤31例的CT图像,对比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浆液性囊腺瘤7例,黏液性囊腺瘤9例,黏液性囊腺癌1例,实性假乳头状瘤8例,胰岛细胞瘤4例,类癌和导管内乳头状癌各1例.其CT表现各不相同.结论:MSCT对胰腺少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莹莹;徐荣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囊性包虫病的CT分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自2008年1~12月在我院行CT检查的包虫病患者85例,按照WHO标准化分型进行分型,分析其表现,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CT检出111个病灶,CL型16个病灶,CT表现为无壁的类圆形单房囊肿;CE1型15个病灶,CT表现为密度均匀的单房囊肿,并可显示囊壁;CE2型28个病灶,CT表现为多囊多分隔的子囊呈蜂窝征改变;CE3型 6个病灶,CT表现为椭圆形单囊结构,内可见飘带状结构;CE4型10个病灶,CE5型36个病灶,CT表现为厚的钙化团块.结论:肝脏包虫病的CT分型有利于肝脏常见囊性疾病,如肝囊肿、肝脏脓肿和肝肿瘤等疾病的鉴别诊断和临床治疗.
作者:李辉;张雪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靶向超声分子成像技术~([1])是指将带有特定配体的靶向超声微泡经静脉注入体内,通过配体与受体结合的方式,使超声微泡选择性地聚集于靶组织或靶器官,并通过对比超声检查产生靶组织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显影的一种新兴的成像技术.该技术标志着超声影像学从非特异性的物理成像向特异性的靶向分子成像的转变,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应用靶向超声分子成像评价血管新生的相关进展作一简述和探讨.
作者:谢佳佳;宾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及CTA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及CTA影像资料.结果:7例肿瘤均位于幕上脑外.6个肿块呈分叶状,1个肿块呈椭圆形.CT平扫3例表现为等密度,4例呈不均匀等低密度,边界清晰,5例伴邻近脑实质低密度水肿带;CT增强扫描显示肿块均匀或不均匀显著增强,5例肿块内见多发纡曲、增粗的血管影.4例CTA均直观显示其内部及周围明显纡曲、扩张的供血动脉.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CT平扫表现与脑膜瘤相似,但CTA表现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
作者:曹代荣;李银官;游瑞雄;张杰平;江飞;陈金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幽闭恐惧症是指进入狭小、黑暗、封闭的空间所表现出来的恐惧反应.该类患者在进行MRI检查时,由于MRI设备造型、检查室环境等因素,往往产生恐惧而不敢做或无法完成MRI检查~([1,2]).本研究探讨其处理措施.
作者:王经天;龚家顺;杨红明;普云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脑炎的MRI表现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小儿手足口病脑炎的MRI表现.结果:3例病灶局限在脑桥和延脑交界部,1例病灶以脑桥和延脑交界为主向两侧延伸,1例病灶位于脑桥偏背侧.5例病变均呈略长T1、略长T2斑片状信号,边界不清,DWI图呈略高信号.结论:小儿手足口病脑炎MRI表现主要为位于脑桥和延脑交界区斑片状信号,MRI能真实地显示其脑炎脑部受损情况,对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李杰;周旭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血管介入技术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9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进行动脉造影,发现出血征象时超选并采用钢圈配合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结果:59例造影发现出血阳性征象28例,栓塞治疗25例,止血成功21例,成功率84%.终转外科手术10例.结论:动脉造影及栓塞技术可以作为消化道大出血的一项重要诊断及治疗措施.
作者:杨敏;佟小强;王建;王超;邹英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6例脑AVM患者,均经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将动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混合动静脉期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重建脑血管图像.结果:本组病例减影脑血管图像均去除了颅骨的干扰,清楚显示大小不等的畸形血管巢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畸形血管巢位于颞叶7例,顶叶5例,额叶5例、枕叶6例和小脑半球3例.发现供血动脉39支,其中单支供血动脉15例,多支供血动脉9例;引流静脉33支,单支引流10例,多支引流16例.结论: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可以去除颅骨干扰,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巢和引流静脉,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陈洪亮;曹跃勇;刁显明;唐光才;黄新文;兰永树;漆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鼻腔/鼻窦砂粒体性骨化性纤维瘤(sinonasal psammomatoid ossifying fibroma, SNPOF)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良性骨肿瘤,本研究收集并分析了2002~2008年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鼻腔/鼻窦砂粒体性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及CT资料,旨在进一步提高对该病CT表现的认识.
作者:费家勇;陈忠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术后病理证实并接受~(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97例,行~(131)I全身扫描(~(131)I-WBS)和病灶部位的SPECT断层加同机CT融合显像.将~(131)I-WBS与断层融合图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断层融合显像的特点与临床价值.结果:97例分化型甲癌患者共进行~(131)I-WBS 251次,断层融合显像102次,每例患者至少行一次断层融合显像.与~(131)I-WBS比较,断层融合显像有如下特点:①能够获得直观的断层融合显像和三维立体图像;②发现更多的病灶;③更准确地判断病变部位;④定位CT可以发现无摄碘功能的病灶;⑤鉴别病灶和生理显影或污染.结论:~(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可以直观病变立体形态、大小、摄取程度和毗邻关系,在鉴别病灶与生理显像或污染、确定病灶是否有摄碘功能方面有重要价值,是~(131)I-WBS的重要补充.
作者:栾兆生;周雯;唐为国;李艳玲;王建新;王其国;和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氟18-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 /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显像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8~2009-06经骨髓穿刺或病理活检证实的3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PET/CT影像特征.结果:MM18F-FDG PET/CT表现出一定特征,大致可分为:①骨质破坏型(28例),表现为不同程度骨质破坏,而无骨髓外脏器侵犯,代谢不同程度活跃,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介于2.5~15.4,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_(avg))介于2.0~11.3;②髓外侵犯型(2例),除骨质不同程度破坏外,另有髓外脏器(肝脏、脾脏及淋巴结等)侵犯,代谢均有不同程度活跃,SUV_(max)介于2.2~8.3,SUV_(avg)介于1.7~6.5;③骨髓弥漫型(1例),全身骨髓弥漫代谢活跃,SUVmax为13.4,SUVavg为8.8,但未见明显骨质破坏.结论:~(18)F-FDG PET/CT能较准确显示MM的病灶形态、范围及肿瘤活性,为MM的诊断和准确分期提供帮助.个别需与溶骨型多发骨转移癌及骨淋巴瘤鉴别.
作者:柳伟坤;李向东;李兴耀;王欣璐;全江涛;刘羽;欧阳习;周崝;尹吉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1.病历简介1.1 病史男,70岁,喉乳头状瘤术后4年,咽痛、吞咽及呼吸困难渐重3个月,气管切开18d入院.入院后行扩大全喉切除术,颈胸部皮瓣转移创面修复术.术后第6天突发颈部血肿,急诊行颈部探查,右侧颈外动脉结扎止血术.二次术后第7天,再次突发颈部岀血,约500ml,为鲜红色,压迫右侧颈总动脉区域出血可止.怀疑颈动脉破裂,经血管外科会诊决定行右颈总动脉造影.
作者:王立军;熊江;郭伟;刘蒙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是指出生后8d,即超过了经典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年龄发生的出血,以突发性颅内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1]).颅内出血发生率为65%~100%,病情重,病死率高.本病诊断依据为出生后8d至3个月母乳喂养小儿,生后未注射维生素K_1,突发严重贫血且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临床体征,伴有皮下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正常,头颅CT检查证实有颅内出血~([2]).临床上常伴发热、抽搐和嗜睡,易误诊为病毒性脑炎,从而延误治疗.本研究分析我院2000~2008年收治的91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
作者:张增俊;韦建强;张雅;白慧萍;谌天华;曹玉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ET/CT检查定性诊断头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于2006-06~2008-10对38例头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行全身18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检查,测取相应淋巴结的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和颈部正常组织的SUV(SUVneck).所有恶性淋巴结全部得到病理确诊.结果:3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35个肿大淋巴结的SUVmean高于相应的颈部正常组织SUVneck;5例7个良性肿大淋巴结未见显影,3例4个良性肿大淋巴结显影.PET对头颈部淋巴结肿大定性诊断准确率高于颈部超声与CT、MRI检查(P<0.001).结论:对于头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PET/CT检查是一种有效的定性诊断途径.
作者:张云;杨小丰;郭勇;彭静;王瑜;曹务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激励技术(PROSET)在诊断腰骶部脊神经根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正常志愿者15例作为对照组,脊神经根病变47例作为观察组,进行常规扫描和PROSET冠状面腰骶部神经根成像,所有图像均经3D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后处理,观察脊神经根形态、走行及与病变的关系.结果:对照组PROSET成像均能清楚显示硬膜囊、硬脊膜鞘外形及脊神经根、神经节和部分节后段的走行,MIP重建图像能多方位观察神经根走行.观察组PROSET成像可以清楚显示病变对神经根压迫和侵犯程度.结论:PROSET序列对显示腰骶神经根解剖具有独特优势,结合常规磁共振图像,为临床诊治腰骶神经根病变提供较好的依据.
作者:王红;王皓;贾文霄;马景旭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胸膜斑的螺旋CT表现,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与石棉粉尘密切接触的42例胸膜斑的螺旋CT表现.结果:42例中,螺旋CT发现胸膜斑407个,其中透明型/非钙化型胸膜斑250个、钙化型胸膜斑36个和混合型胸膜斑121个;单侧10例、双侧32例;单发胸膜斑5例,多发胸膜斑37例;大胸膜斑长4.2 cm,厚1.2cm;胸膜斑的形状多种多样;钙化型和混合型胸膜斑内可见不同形态的钙化;胸膜斑多位于中、下胸部前或后外侧胸壁,肋骨下方28例(66.7%),侵犯双侧膈顶10例,心包4例,合并肺纤维化4例,6例增强扫描胸膜斑未见增强;肺尖和肋膈角不受累.正确诊断42例,正确诊断率100%.结论:螺旋CT能清晰地显示胸膜斑的部位、分布、范围、形态、大小、密度及其毗邻关系,结合石棉粉尘接触史,能与其他胸膜增厚病变鉴别,明确诊断.对胸膜斑/石棉肺,螺旋CT是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荣冰水;陈巨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特点、钼靶X线及超声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应用钼靶X线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观察其X线及超声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12例乳腺叶状肿瘤中,6例为良性,3例为交界性,3例为恶性.X线诊断为乳腺叶状肿瘤3例,乳腺癌3例,乳腺纤维腺瘤6例.超声诊断为叶状肿瘤2例,乳腺占位病变8例,纤维腺瘤2例.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的钼靶X线和超声表现缺乏特异性,但具有比较典型的影像特征,二者联合并结合临床资料有利于早期发现本病,但其良恶性与影像学表现无显著关系,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作者:朱浩凤;张立秋;周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髋关节疾病常见,但闭孔内肌CT测量报道不多.本研究探讨闭孔内肌宽度的改变诊断髋关节疾病的价值.
作者:陈烟辉;杨毅;黄艺峰;梁礼平;黄莹;陈金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胸腺(thymus)是促进T细胞发育并参与免疫功能的重要器官.胎儿胸腺的形态结构在中孕期能被超声扫查识别.本研究通过前瞻性研究,对不同孕周胎儿的胸腺进行测量,建立胎儿胸腺发育的正常值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纪伟英;郑名芳;陈常佩;丁文萍;田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早期原发性输尿管癌的64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影像特点和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原发性输尿管癌的64排螺旋CT影像表现,分析其特点.全部患者均行平扫加动脉期、实质期及延迟期增强扫描,并行CPR重建,10例同时行MIP重建.结果:①病变部位,肿瘤发生在右侧输尿管7例,左侧输尿管8例,其中输尿管上段2例,中段6例,下段7例.②CT表现,管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管腔向心性狭窄8例,管腔内偏心性软组织肿块、残留管腔呈新月状或裂隙状4例,输尿管呈软组织密度影、管腔消失3例.③增强特征,肿瘤呈较明显均匀增强13例,不均匀增强2例.④伴随征象,肿瘤近端的肾盂及输尿管不同程度扩张、积水,5例肾脏输尿管显影延迟.结论: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及三维重建能够多平面、多方位、立体地显示病变,结合轴位CT动态增强扫描,可大大提高早期输尿管癌诊断的正确性,具有较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晓华;谭石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