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肖平;娄明武;谭理连;李扬彬;高立;黄伟年

关键词:肝硬化, 门静脉, 高血压, 血液动力学, 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CT灌注成像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肝硬化43例,按有无腹水、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分4组.采用彩色灌注图法获得各肝脏灌注参数;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对照组、单纯肝硬化组、出血组、腹水组、混合组的灌注参数分别为:肝动脉灌注量(HAP)为24.80±5.84、18.09±6.65、23.44±11.08、20.94±7.23、17.29±3.41 ml·min-1·100ml-1,门静脉灌注量(PVP)为104.91±21.70、91.68±20.14、78.43±28.92、67.26±12.95、54.08±3.88 ml*min-1*100ml-1,总肝灌注量(TLP)为 129.90±25.19、109.76±21.22、101.86±25.11、88.20±13.04、71.37±2.89 ml·min-1·100ml-1,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为19.13±3.33、16.82±5.92、24.42±14.34、23.96±8.18、24.22±4.65.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以肝硬化组43例的TLP的平均值97.1 ml·min-1·100ml-1为阈值,TLP对腹水/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发生的阳性预测值为88.0%,阴性预测值为83.3%.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评价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血流灌注变化.TLP对于预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网膜囊继发病变的MRI诊断

    目的:分析小网膜囊继发病变的MRI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小网膜囊继发病变患者的MRI表现.结果:6例小网膜囊继发病变中,2例胰腺炎继发小网膜囊蜂窝组织炎、2例胃后壁间质瘤、2例转移瘤(其中1例表现为单纯血肿).结论:MRI可以对小网膜囊病变做出准确的定位诊断.

    作者:刘兰祥;吴爽;李京龙;方元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孤立性肺结节的灌注曲线分析

    目的:分析孤立性肺结节的CT灌注曲线,评价CT灌注曲线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材料和方法:71例病例,男45例,女26例,年龄18~90岁,平均55.5岁.恶性58例,良性13例,行CT灌注成像,造影剂用量40ml,注射速度4 ml/s.绘制病灶的时间-密度曲线.结果:恶性结节的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为3种类型,I型:曲线升支较陡直,达峰值后,曲线缓慢下降,末端仍高于增强前密度;II型:曲线升支及降支均较陡直,降支降到一定程度后,持续在一个较平直的状态直至扫描结束;III型:曲线升支陡直,达峰值后,几乎没有降支,持续在较高的水平或继续缓慢上升.良性病灶的增强曲线表现为四种类型:I型:曲线上升及下降缓慢,整个曲线较低平,增强幅度小于10Hu;II型:曲线上升缓慢但幅度较大,降支明显;III型与恶性病灶的第二种增强方式相同;IV型与恶性病变的第三种曲线相同.结论:良恶性肺结节的CT灌注曲线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良恶性病灶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邢宁;蔡祖龙;赵绍宏;聂永康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表现

    目的:提高对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行MSCTA检查的39例的CT表现.结果: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18例,其中表现肝动脉狭窄7例、肝动脉血栓1例、门静脉血栓3例、门静脉狭窄2例、下腔静脉狭窄1例、脾动脉盗血综合征3例以及肝段缺血或梗死3例.结论: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MSCTA表现明确,MSCTA诊断具有安全、无创、准确的特点,同时可发现因血管源性并发症而引起的继发改变,为患者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缪小芬;周建军;陆健;孙春锋;石甜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CT肺血管成像分析肺栓塞程度及右心功能的价值

    目的:探讨CT肺血管成像(CTPA)评价肺栓塞程度及右心功能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012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肺栓塞279例,非肺栓塞733例.以CTPA作为肺栓塞的诊断标准,分析肺栓塞和非肺栓塞患者之间的右心功能参数的差异;分析肺栓塞的CT肺动脉栓塞指数,并探讨其与右心功能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对右心功能参数的分析发现,肺栓塞与非肺栓塞患者间有显著性差异.肺栓塞患者的Qanadli栓塞指数明显高于Mastora栓塞指数,并高度相关.肺动脉栓塞指数与部分右心功能参数间的相关性弱.结论:CTPA可以反映肺栓塞后肺动脉的阻塞程度和右心功能的改变,但肺动脉阻塞程度不能准确地反映右心功能的变化.

    作者:王建国;王辰;郭佑民;郭晓娟;刘敏;杨媛华;翟振国;朱力;郭玉林;马红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薄层MIP和全体积MIP重建MRA诊断脑血管疾病价值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全体积大信号投影(Volume MIP, VMIP)和薄层MIP(Slab MIP, SMIP)两种图像处理方式在脑3D-TOF MRA显示病变的差异.材料和方法:两位医师独立回顾性分析272例连续脑3D-TOF MRA图像,医师A阅读VMIP和SMIP处理的图像,医师B只阅读经过VMIP处理的图像,比较两者的诊断结果差别.结果:医师A报告病变122处,医师B报告病变71处;两者在发现血管性病变比较接近,医师A使用SMIP图像可以发现更多的非血管病变.结论:利用薄层MIP图像可以比VMIP图像提高3D-TOF MRA发现病变的效率,节约图像空间而不损失诊断信息.

    作者:孙聚葆;黄咏文;穆立祥;李珂;宋海乔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脾淀粉样变性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女,60岁.无任何不适症状.体检中发现: 脾轻度肿大.血常规及肝功未见异常.经B型超声检查发现脾增厚,内见一3.6cm×3.8cm×4.5cm大小的强回声占位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作者:胡佳寿;田洪梓;孙金凤;张立安;王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上矢状窦和脑静脉血栓的CT和低场MRI诊断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和脑内静脉血栓的CT和低场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上矢状窦和脑静脉血栓的CT、MRI及临床表现.结果:15例均有较明显头痛、呕吐.CT表现为上矢状窦和脑内静脉区高密度影,低场MRI表现为血管流空效应消失,尤以T2WI为敏感.结论:低场MRI 是诊断和随诊上矢状窦和脑内静脉血栓的有效手段,对临床及CT可疑病例应及时行MRI检查.

    作者:赵立武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肝硬化胃左静脉变化的MSCTA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胃左静脉(LGV)和门静脉(PV)扩张程度同肝硬化病变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34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对门静脉系和胃左静脉进行血管重建,测量胃左静脉和门静脉主干的直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肝硬化患者和24例对照组患者清晰显示了LGV.Child-PughB级患者的LGV和PV直径显著大于正常对照者(P<0.05),A级患者的LGV直径也显著大于正常对照患者(P<0.05);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LGV直径显著大于轻度曲张患者(P<0.05).结论:应用MSCTA测量LGV的直径有助于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功能和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并能够用来估计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在肝硬化病变的不同阶段,LGV和PV的扩张程度不一致.

    作者:胡齐;薛雁山;王莉;孟辉强;王翔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64层SCT胆囊动脉成像的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64层SCT血管成像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胆囊动脉的显示能力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64层SCT扫描机对经超声检查确诊并拟行腹腔内窥镜胆囊切除术的30例患者行胆囊动脉CTA检查,将原始数据导入EBW工作站利用MPR、MIP、VR血管重建技术进行胆囊动脉成像,仔细观察胆囊动脉的起源及变异、主干管径、支数及走行情况,对重建图像进行比较,评价各种后处理方法对胆囊动脉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64层SCT胆囊动脉血管成像的后处理重建技术中,MIP及VR重建图像能够准确显示胆囊动脉起源.MIP重建图像在胆囊动脉的管径、支数、走行的显示方面较VR图像精细.MPR重建图像对胆囊三角区位置关系显示较好,定位较MIP及VR图像准确. 结论:64层SCT胆囊动脉血管成像的MPR、MIP及VR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准确的显示胆囊动脉的起源及变异、管径、分支及走行情况,对于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出血及胆管、血管误损伤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李家梅;杨春波;段君英;李德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后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48例(51个)被夹闭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检查,并用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后处理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以及夹闭术后的残留和载瘤动脉的开放.结果:37个动脉瘤呈囊状、9个动脉瘤呈不规则形和5个动脉瘤呈梭形.动脉瘤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31%),其次是后交通动脉(29%).全部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9mm、瘤体平均大小为5.5mm、瘤颈平均大小为3.4mm.49个动脉瘤需要1个钛夹夹闭,2个动脉瘤需要2个钛夹夹闭.16层CTA检出3个夹闭动脉瘤有残留,靠近钛夹的全部载瘤动脉可以被准确评价.结论:16层螺旋CTA为诊断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和术后的改变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应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前后的首选影像检查.

    作者:陈文华;王杰;邢伟;彭亚;邱建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耳左侧并列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耳左侧并列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6例心耳左侧并列患儿超声心动图二维图像表现并与心血管造影、手术结果对比分析,总结其诊断要点.结果:6例心耳左侧并列患儿均合并其他心脏复杂畸形,较为多见的是右室双出口、大动脉异位、单心室等.超声特异表现:在心底动脉短轴切面直接看到并列的右心耳以及不正常横向的房间隔.超声诊断均与心血管造影、手术结果符合.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耳左侧并列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复杂性先心病的诊断中,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闫卫;郑春华;王少波;李洪银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结节甲状腺癌的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结节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 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结节甲状腺癌(结节直径7~23mm,平均15.98±3.71mm),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显像及频谱多普勒图像特点.结果:60例小结节甲状腺癌中,超声明确诊断45例(75%).声像图多见的表现为结节内微钙化灶,占75%.与多发结节相比较,超声对单发结节的诊断更为准确(P<0.05).54例(90%)彩色多普勒图像显示病灶内部血流信号增多,频谱呈高速高阻型.颈部淋巴结转移27例,其中24例转移淋巴结内含有微钙化.结论:灰阶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小结节甲状腺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勤英;高永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CT灌注成像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肝硬化43例,按有无腹水、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分4组.采用彩色灌注图法获得各肝脏灌注参数;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对照组、单纯肝硬化组、出血组、腹水组、混合组的灌注参数分别为:肝动脉灌注量(HAP)为24.80±5.84、18.09±6.65、23.44±11.08、20.94±7.23、17.29±3.41 ml·min-1·100ml-1,门静脉灌注量(PVP)为104.91±21.70、91.68±20.14、78.43±28.92、67.26±12.95、54.08±3.88 ml*min-1*100ml-1,总肝灌注量(TLP)为 129.90±25.19、109.76±21.22、101.86±25.11、88.20±13.04、71.37±2.89 ml·min-1·100ml-1,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为19.13±3.33、16.82±5.92、24.42±14.34、23.96±8.18、24.22±4.65.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以肝硬化组43例的TLP的平均值97.1 ml·min-1·100ml-1为阈值,TLP对腹水/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发生的阳性预测值为88.0%,阴性预测值为83.3%.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评价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血流灌注变化.TLP对于预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肖平;娄明武;谭理连;李扬彬;高立;黄伟年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正常人颈椎动态变化的MRI测量

    目的:定量分析椎管及脊髓的动态变化及机制,评价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33例体检及志愿者行中立、前屈、后伸位MRI检查,分别测量椎管矢径及脊髓矢径,计算脊髓/椎管矢径比值.结果:颈椎各椎间盘水平椎管矢径前屈位>中立位>后伸位;脊髓矢径后伸位>中立位>前屈位;脊髓与椎管矢径比值后伸位>中立位>前屈位.结论:颈椎屈伸位MRI扫描以一种无创而简便的方法证实了前屈位椎管增宽,脊髓变细,缓冲间隙增大;后伸位椎管变窄,脊髓矢径大于前屈位,缓冲间隙减小.

    作者:朱杏莉;周围;全显跃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终末期肝硬化胸部并发症的X线及CT表现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硬化的胸部并发症的X线及CT表现.材料和方法:收集168例终末期肝硬化的胸部X线和CT片,其观察表现.对其胸部影像学表现异常者加以分析.结果:168例中胸部X线,CT表现为肝肺综合征108例、肝性胸水58例、盘状肺不张46例和肺部感染15例.结论:终末期肝硬化患者容易发生各种胸部并发症,X线和CT检查是诊断并发症的重要方法.

    作者:金震滨;陆健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观察兔腹主动脉不同程度球囊损伤后狭窄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观察不同程度球囊损伤后血管狭窄和预测狭窄程度方面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0只兔腹主动脉采用不同球囊进行不同程度内膜损伤,损伤后第1、3、7、14天行超声造影观察内径变化,测量直径狭窄率(R),以病理学狭窄率(R')为金标准进行对照,并分析造影剂时间-强度曲线.结果:轻度组第14天时管腔内径略减小,R为17.38%,R与R'相关系数为0.91;重度组第7天时开始出现狭窄,第14天时R为60.29%,与R'相关系数分0.89.损伤后第1天轻度组损伤处仅达峰时间(TP)延长;重度组损伤处峰值强度(IP)增加、TP延长、增强速率减慢第3天时重度组TP进一步延长,且大于轻度组.结论:超声造影可用于观察狭窄演变过程,损伤后早期的TP和TP与术后狭窄程度有关.

    作者:刘秋颖;任卫东;唐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阴囊肿块的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阴囊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4例阴囊肿块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恶性病变23 例,良性病变11例,分析恶性病变及良性病变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恶性病变声像图特征是睾丸形态失常,体积增大,肿瘤呈低回声(15/23)或不均匀混合回声(8/23),边界不清楚,CDFI显示肿块周边和内部血流丰富,呈条状或树枝状血流.良性病变声像图特征是睾丸大小形态常正常,病变多呈低回声,边界清楚,形态规整,CDFI显示病变内血流信号较少(8/11)或无血流信号(3/11).超声对阴囊肿块性质的诊断准确率88.2%(30/34),与手术和穿刺病理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阴囊肿块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建红;邓安光;李俊来;唐杰;文兴跃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超声诊断颈部巨大囊性肿物2例

    1 病例简介例1 男,42岁.发现右颈部渐进性生长包块1个月入院.查体: 右侧颈部沿胸锁乳突肌走行可见皮肤局限性隆起(皮肤色泽、温度均正常),可触及一大小约11.0cm×6.0cm×3.0cm的包块,包块表面光滑、固定,与右侧下颌角骨质界限不清,其余各周边与周围组织界限尚清晰.

    作者:孙立娟;柳莉莎;赵亚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在胸部扫描中减少辐射剂量的技术探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胸部扫描过程中调整了扫描的参数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材料和方法:将120例胸部多层面CT检查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2组,对照组63例,实验组57例.CT扫描采用GE lightspeedQX/I多层螺旋CT机,对照组扫描参数为管球电压120kV,电流300mA;实验组扫描参数为管球电压120kV,电流30~50mA,并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CT图像质量无显著差异,均达到诊断要求.对照组与实验组CT剂量加权指数(CTDI)平均值分别为9.8 mGy,1.1 mGy,实验组辐射剂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低剂量扫描技术可减少对患者的照射剂量,且能达到诊断要求.

    作者:陈波;王海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慢性肾功能不全输尿管排尿的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观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输尿管排尿的特点及其与肾功能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选择正常查体者50例,不同程度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36例,饮水500 ml,1小时后在肾脏泌尿功能达到高峰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输尿管膀胱开口处的尿流形态、尿流速度、排尿频率.结果:正常者输尿管口的彩色多普勒尿流呈鲜红色,尿流速度、排尿频率达到一稳定的峰值.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尿流速度、排尿频率明显降低,且随肾功能不全加重而加重.结论:输尿管口尿流速度、排尿频率的峰值与肾脏的储备功能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肾功能状态.

    作者:张屹辉;姜喜刚;王晓旭;孙荣生;祝海颖;郑新;宋立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