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房性囊性肾瘤的诊断与治疗(附4例报告)

许嘉骏;徐丹枫;金辛良;谭剑敏;朱晓明

关键词:肾肿瘤, 多房性囊性肾瘤
摘要:目的 提高对多房性囊性肾瘤(MLCN)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MLCN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2例.年龄41-72岁,平均53岁.主要表现为血尿、腰部钝痛、肾绞痛和肾区肿块.分析其B超、IVU、CT、MRI检查所见征象,并与手术、病理所见对照.结果 4例患者均行开放性手术治疗后痊愈.其中行肾切除3例,肾部分切除1例.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未发现复发.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MLCN的重要检查手段,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多房性囊性肾瘤为良性肿瘤,术后均能获得痊愈.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2004年WHO肾细胞癌的病理分类和诊断标准

    2004年WHO综合肾细胞癌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改变、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的特点,推出了新的肾细胞癌分类和诊断标准(表1)[1-2].

    作者:马建辉;郑闪;吕宁;陈雁;宋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甘氨酸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iNOS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甘氨酸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对照组(B组)、甘氨酸治疗组(C组),通过夹闭大鼠双侧肾蒂30 min,再灌注30 min制成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检测尿量、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肾组织光镜及电镜检查并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NOS表达.结果 B组比A组尿量增加,血BUN、Cr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明显,iNOS表达明显增强(P<0.05).C组比B组尿量明显增加,血BUN、Cr明显下降,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程度减轻,iNOS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甘氨酸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肾脏iNOS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潘寿华;谢立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多房性囊性肾瘤的诊断与治疗(附4例报告)

    目的 提高对多房性囊性肾瘤(MLCN)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MLCN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2例.年龄41-72岁,平均53岁.主要表现为血尿、腰部钝痛、肾绞痛和肾区肿块.分析其B超、IVU、CT、MRI检查所见征象,并与手术、病理所见对照.结果 4例患者均行开放性手术治疗后痊愈.其中行肾切除3例,肾部分切除1例.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未发现复发.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MLCN的重要检查手段,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多房性囊性肾瘤为良性肿瘤,术后均能获得痊愈.

    作者:许嘉骏;徐丹枫;金辛良;谭剑敏;朱晓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后腹腔镜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附30例报告)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肾切除术的方法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分析30例后腹腔镜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92-270 min,平均148.7 min;术中出血40-880 mL,平均256 mL;2例术中输血200 mL和400 mL,术中和术后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术后随访1-50个月,4例肾癌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后腹腔镜下肾切除术具有损伤小、住院时间短及术后康复快等优点,适用于多种肾良、恶性疾病.

    作者:卢思保;汪官富;朱汝健;陈安屏;韩子华;王天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转移性肾癌的非手术治疗现状

    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居泌尿系统肿瘤的第二位.

    作者:石泓哲;李长岭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三种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三种经尿道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PKRP)和经尿道铥激光前列腺切除术(TmLRP)治疗BPH共137例.结果 三种术式患者手术前后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S)、残余尿(RUV)、大尿流率(Qmax)比较均得到显著改善(P<0.01),疗效满意.前列腺重量(PW)%40 g时,TmLRP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PKRP和TURP组(P<0.01).PW>50 g时,TmLRP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PKRP和TURP组(P<0.01).TmLRP和PKRP组术中出血少,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TURP组(P<0.01).结论 三种经尿道手术方法均是治疗BPH的有效手段,TmLRP和PKRP比TURP更安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更少.

    作者:汪清;艾克拜尔·吾曼尔;王胜军;马力克·伊斯哈科夫;张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女性型男性假两性畸形1例

    1 病例摘要患者17岁,社会性别:女性.以无月经来潮和双乳房不发育入院.

    作者:张耀亮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治中的应用

    日的 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SUI的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并根据漏尿点压测定(ALPP)对29例真性压力性尿失禁(GSUI)进行分型,对其中21例患者行经闭孔无张力阴道吊带(TVT-O)术,并对TVT-O术后10例治愈者手术前后的尿动力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38例SUI患者经尿动力学分析,诊断GSUI29例,对其中ALPP分型为Ⅱ型、Ⅱ/Ⅲ型及Ⅲ型的21例患者行TVT-O术,18例治愈,2例好转,1例无效.对术后10例治愈者进行尿动力学测定,结果大尿道关闭压(MUCP))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 尿动力学检查在尿失禁的病因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ALPP对GSUI的诊断、分型、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参考价值.TVT-O术具有简单、微创、安全、疗效可靠的优点,其机制可能与增加大尿道闭合压有关.

    作者:周岩;陶秀林;燕东亮;刘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肾移植术后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连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Ⅱ)与常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Ⅱ)治疗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肾移植术后出现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25例,应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27例,比较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以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 2组均能有效控制空腹血糖,晨间血糖无差异.CSⅡ组餐后2 h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以及院内感染发生率均低于MSⅡ组(P<0.05).结论 CSⅡ能更快速有效地控制肾移植术后高血糖,降低胰岛素用量,减少低血糖、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鲁可权;张惠;许承斌;曹希亮;于文朝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后腹腔镜术治疗32例肾上腺肿瘤

    目的 评价后腹腔镜术治疗肾上腺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7年1月,应用腹腔镜经腹膜后途径行肾上腺肿瘤摘除术25例,肾上腺切除术7例.结果 32例均成功.手术时间60-250 min,平均120 min.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输血.术后恢复顺利,术后住院7-12 d,平均9 d.术后病理诊断:肾上腺无功能腺瘤9例,皮质醇腺瘤7例,原发性醛固酮瘤6例,肾上腺囊肿5例,肾上腺髓性脂肪瘤3例,嗜铬细胞瘤2例.结论 后腹腔镜术治疗肾上腺肿瘤,手术安全、有效、创伤小,患者痛苦轻,术后恢复快.

    作者:朱圣亮;陈洪波;郭祥恒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清石术治疗38例肾结石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06年12月,采用B超引导穿刺建立皮肾通道、肾镜下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38例肾结石.对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手术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8例患者均Ⅰ期成功建立皮肾通道,其中35例Ⅰ期碎石清石,3例因结石巨大而分Ⅱ期碎石清石.平均住院8(5-18)d;手术时间为(87±23)min,结石处理时间为(59±17)min;平均失血量为(81±31)mL,伞部患者不需要输血;碎石成功率为100%,Ⅰ期结石清除率为78.95%(30/38),Ⅱ期结石清除率为84.21%(32/38),6例术后辅助ESWL碎石,总结石清除率为92.11%(35/38).术中1例因扩张过深致肾穿孔,未出现与碎石器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肾结石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作者:刘新福;陈春延;霍伟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输尿管镜下内引流术治疗肾盂旁肾窦内囊肿

    2003年12月-2006年10月,我院应用硬性输尿管镜内引流术治疗肾盂旁肾窦内囊肿4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刘山;冷玉忠;凌中立;王铁汉;顾骧;朱国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尿脱落细胞Tenascin-c mRNA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尿脱落细胞Tenascin-c(TN-C)基因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半定量法检测32例膀胱癌患者、22例泌尿生殖系良性疾病患者和5例健康志愿者清晨新鲜尿尿脱落细胞Tenascin-c 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相对照.结果 用RT-PCR法检测尿脱落细胞Tenascin-c mRNA用于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为81.3%,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37.5%)(P<0.05),不同分化程度及不同临床病理分期膀胱癌患者之间尿脱落细胞Tenascin-c mRNA的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脱落细胞Tenascin-c mRNA的检测可作为膀胱癌早期诊断、复发监测的一项极其灵敏的方法,并有助于肿瘤分级分期的判断.

    作者:谢胜;郝丽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三种微创方法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佳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70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临床资料,51例采用经尿道输尿管镜下碎石术(ureteroscope recessive lithotrity,URL),57例采用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碎石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 nephrolithotorny,MPCNL),62例采用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并比较分析三种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3 d、1月结石清除率三组分别为:URL组33.3%(17/51)、90.2%(46/51),MPCNL组94.7%(54/57)、98.2%(56/57),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组98.4%(61/62)、100%(62/62);URL组显著低于后两组(P<0.05),而后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MPCNL与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均有很高的结石清除率,URL效果较差.

    作者:顾震华;沈敏浩;陈群;周立新;万向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CT、MR诊断的研究进展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很罕见的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其起源于原始神经嵴细胞.由于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大多无明显的临床表现,故其诊断很困难.而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在CT和MR影像上有其特征性表现,故CT或MR对其有一定诊断价值.目前其术前诊断也主要依靠影像学表现.

    作者:沈志杰;夏术阶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簇蛋白在前列腺上皮细胞凋亡中的表达和作用

    目的 探讨簇蛋白在前列腺上皮细胞凋亡过程中的表达和作用,及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的关系.方法 取10只实验犬,分别于去势前及去势后近期(<15 d)和去势后远期(>15 d)取前列腺组织制成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前列腺组织中簇蛋白的表达及其表达部位,同时检测TGF-β1的表达.结果 去势后近期(<15 d)与去势前的簇蛋白表达有显著性的差异,去势后远期(>15 d)与去势前簇蛋白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TGF-β1的表达也是如此.结论 簇蛋白的表达与前列腺上皮细胞凋亡有关,和TGF-β1表达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王旭亮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输尿管囊肿脱出1例报告

    异位输尿管囊肿脱出于尿道口外多见于女性,常合并重复肾双输尿管畸形,临床表现为尿道外口红色囊性肿块,挤压后可还纳、消失,伴有排尿困难、疼痛、出血和腰部胀痛等症状.成人输尿管囊肿脱出临床罕见,我们收治成人单一肾输尿管囊肿脱出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际青;张小东;黄涛;刘家辉;苟举民;黄明亮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泌尿系结石的基因诊断和治疗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一般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10%[1].其中约25%的患者需住院治疗,在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中占居首位.近年来,我国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是世界上三大结石高发区之一.

    作者:陈志强;孔德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尿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治疗

    目的 探讨尿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总结12例尿路EM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12例EMS患者中,膀胱EMS 7例,输尿管EMS 5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7例膀胱EMS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5例输尿管EMS中,2例行经输尿管镜激光治疗,1例行输尿管部分切除及输尿管膀胱再植术,2例行输尿管部分切除、输尿管-输尿管端端吻合术.结论 尿路EMS常无特异性症状,但可造成肾功能损害,值得重视;出现尿路梗阻时,及时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荣石;石冰冰;纪志刚;毛全宗;李汉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6例BTCC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MMP-9和VEGF的表达.结果 MMP-9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在BTCC组中分别为76.09%和67.39%,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TCC中两种蛋白表达水平在高分化组与中低分化组之间、Tis-T1期与T2-T4期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和VEGF两者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MMP-9和VEGF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的恶性程度有关,并可作为研究膀胱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侯国军;金铁雄;吴文元;李晓刚;朴敏虎;朴东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