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风进;刘建平;王永忠;梁胜军;宿茂伟
目的 观察经尿道电凝术治疗放射性膀胱炎的疗效.方珐对80例放射性膀胱炎患者平均分成两组:Ⅰ组采用经尿道电凝术治疗,Ⅱ组采用膀胱内灌注4%甲醛溶液治疗,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患者随访3~44个月,平均(25±3)个月,Ⅰ组术后再出血率为2.50%,Ⅱ组术后再出血率为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P<0.05);术后有严重尿频、尿急不良反应者Ⅰ组仅1例(2.5%),Ⅱ组有6例(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0.05).结论 经尿道电凝术治疗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膀胱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是控制放射性膀胱炎膀胱内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王小林;黄建;蒋松琪;邵冰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经皮肾镜取石术式中输尿管逆行插管失败的原因,探讨其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皮肾镜取石术式中输尿管逆行插管失败患者的相关资料,依据肾积水的程度分别采用B超定位、经验性非影像学定位、小切口触诊+X线定位建立经皮肾通道.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建立经皮肾通道,无肠道损伤、胸腹膜损伤、大出血、尿外漏、肾周积液积脓、动静脉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肾镜取石术式中输尿管逆行插管失败有主、客原因.对此类患者,中度以上肾积水患者,B超定位可建立经皮肾通道;轻度或无肾积水患者,若B超定位穿刺不成功,小切口触诊+X线定位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作者:肖谦;郑鸣;曾铭强;苏继峰;汪家兴;李树人;孙炜;周朝阳;李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前列腺癌的发生和许多因素相关,具体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非编码微小核糖核酸(miRNAs)作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在许多肿瘤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以及治疗靶点方面都有新的发现.然而与前列腺癌相关的miRNAs的研究还比较少,主要局限于前列腺癌中miRNAs表达谱分析、单个miRNA功能、致瘤性miRNAS和肿瘤抑制性miRNAs的研究.作者就miRNAs和前列腺癌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作简要概述.
作者:闵治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Taq I位点多态性与亚洲男性前列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珐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获取VDR基因Taq I位点多态性与亚洲男性前列腺癌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以前列腺癌组与对照组人群基因型分布的OR值为效应指标,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并进行偏倚评估,应用STATA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共纳入文献10篇,研究10项,累计前列腺癌病例1 141例,对照1 685例.与等位基因T相比,C等位基因合并的OR(95%CI)为0.81(0.70~0.94);与野生基因型TT相比,CT和CC+CT基因型合并的OR(95%CI)分别为0.86(0.74~1.01)和0.84(0.73~0.97).结论 VDR基因Taq I位点变异可能会降低亚洲男性个体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
作者:刘多;刘成;丁保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选择术前诊断原发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的醛固酮肾素比值(ARR)的佳切点,并探讨醛固酮肾素比值在诊断原醛症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从2004年1月到2007年6月在同济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肾上腺肿瘤病例133例分为总原醛症组、醛固酮瘤组、肾上腺增生组和非原醛组,用ROC工作曲线选择醛固酮肾素比值的佳切点.结果 总原醛症组和醛固酮瘤组的醛固酮肾素比值的佳切点为40,而肾上腺增生组的佳切点为20,醛固酮肾素比值与肾素活性(r=0.615,P<0.01)和血管紧张素Ⅱ(r=0.527,P<0.01)有负相关性.结论 运用醛固酮肾素比值来诊断原醛有很大价值,但还存在不足.
作者:邓西元;庞欣欣;张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99Tcm-DTPA在大鼠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珐采用输尿管腰大肌包埋法对64只Wistar雄性大鼠建立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模型,利用99Tcm-DTPA行同位素肾动态扫描,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4、8周随机抽取16只大鼠测量双肾肾小球滤过率(GFR),处死8只动物,切取左肾行病理检查,余下8只解除梗阻,4周后再次检查,观察左肾功能损害程度及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结果 随着梗阻时间延长,左肾GFR呈进行性下降,梗阻4周后解除梗阻,肾功能不能恢复,肾脏病理亦不能改善.结论 99Tcm-DTPA肾动态显像能够灵敏判断小型实验动物梗阻肾功能,能对梗阻后分肾功能进行量化.
作者:石世华;张亚强;宋竖旗;卢建新;高筱松;高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睾丸支持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诊治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睾丸支持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该患者术后病理诊断普通型睾丸支持细胞瘤,未行放、化疗治疗.随访6月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睾丸支持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性索间质肿瘤,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术后需定期随访.
作者:韩跃辅;吴宝国;张朝胜;钟晓健;黄洪才;方海林;黎建欣;曹正国;王勤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合并腹股沟疝患者在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同时行无张力性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疗效.方法 20例患者按前列腺电切做常规术前准备,在硬膜外阻滞麻醉成功后,先行TURP,后行无张力性腹股沟疝修补术.结果 本组20例患者术中出血少,术后排尿通畅,无尿失禁,无1例发生疝复发,切口愈合良好.结论 同期行TUR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好,且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避免二次手术打击、费用少、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等优点,可作为前列腺增生症并发腹股沟疝的老年患者的理想手术方式.
作者:刘锦启;潘敬增;周爱国;张伦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PSA值增高患者的前列腺液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86例PSA值增高的患者在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前获取前列腺液,进行瑞氏染色和脱落细胞学分级,并行前列腺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同时比较不同的细胞学病理分级的患者之间年龄、PSA值、前列腺总体积(TPV)和获取的前列腺液体积的差异.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分析白细胞与患者年龄、PSA、前列腺体积等的关系.结果 在脱落细胞学分级1~4级与5级之间PSA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前列腺液的体积和白细胞总数与前列腺体积呈显著性相关,非前列腺癌患者比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体积、白细胞密度和总数显著增高,且血清PSA值与前列腺液中自细胞密度存在正相关性.结论 前列腺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一种有效方法,尤其是在患者具有较高的PSA值的时候,具有无创性及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非前列腺癌患者的PSA值增高可能与前列腺液中的白细胞增高有关.
作者:陈鑫;王萍;杨卓;李宇峰;王广浩;岳东民;臧伟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近30年来,随着体外、体内碎石设备及纤维导光束和腔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输尿管结石的治疗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目前,输尿管结石的微创治疗已成为输尿管结石治疗的主要方向[1,2,5,8-12],主要包括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lithotripsy,SWL)和输尿管镜取石术(ureteroscopy,URS)等.然而,对于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是选择SWL还是URS?目前尚存在争议.我们认为绝大多数输尿管结石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是URS,观点如下.
作者:吴忠;顾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斜卧位B超引导微通道经皮肾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复杂肾结石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6例接受斜卧位B超引导微通道经皮肾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的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6例患者均成功行一期取石,单一通道24例,双通道2例,一期取净结石率65.4%(17/26),有残石者联合体外震波碎石术,三个月内结石总排净率80.7%(21/26).手术时间55~180min,术中出血量30~250 mL;肾造瘘管留置时间平均5.2 d,术后平均住院8.3 d,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微通道经皮肾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复杂肾结石具有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结石清除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较好的微创方法;采用改良斜卧位,患者体位耐受性好,可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不影响手术治疗效果;B超引导下穿刺具有简便、安全、无放射性损伤等优点,更易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韩聪祥;谢庆祥;李金雨;赵力;黄宏伟;谢智明;胡志;朱显钟;吕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前体外冲击波碎石术(shock wave lithotripsy,SWL)和输尿管镜取石术(ureterscopy,URS)是输尿管结石治疗的主要方法,其他方法有药物治疗、经皮顺行输尿管镜取石术、腹腔镜及开放手术.绝大部分输尿管结石通过SWL和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是首选SWL还是输尿管镜碎石仍存在争论.
作者:陈兴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乙酰肝素酶(HPA)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肾癌、10例正常肾组织中HPA与MMP-9及CD34的表达,并记数CD34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情况.结果 肾癌组织中HPA与MMP-9及CD34的表达高于正常肾组织,HPA与MMP-9两者在肾癌中表达水平成正相关(r=0.352,P<0.05),其中淋巴结转移组HPA与MMP-9的表达与淋巴结未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PA与MMP-9的表达在高分化癌、中分化癌和低分化癌中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HPA与MMP-9在肾癌细胞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 HPA与MMP-9的表达与肾癌的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HPA和MMP-9的表达水平对于评估肾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传楹;刘久华;梁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地奥司明片对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le,VC)的内径改变作用.方法 112例无症状的VC患者口服地奥司明片900 mg,每日2次,疗程90 d.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测定患者平静呼吸时、Valsalva试验时大精索静脉内径.结果 34例亚临床型VC的精索静脉内径平静呼吸时由(1.99±0.09)mm缩小为(1.94±0.10)mm,Valsalva试验时由(2.49±0.20)mm缩小为(2.34±0.1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1例轻度VC的精索静脉内径平静呼吸时由(2.43±0.15)mm缩小为(2.41±0.1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试验时由(2.89±0.40)mm缩小为(2.74±0.3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中度VC的精索静脉内径平静呼吸时由(2.92±0.09)mm缩小为(2.89±0.08)mm,Valsalva试验时由(3.40±0.35)mm缩小为(3.26±0.22)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例重度VC的精索静脉内径平静呼吸时由(3.51±0.46)mm缩小为(3.49±0.46)mm,Valsalva试验时由(4.00±0.51)mm缩小为(3.96±0.56)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奥司明片对亚临床型、轻度VC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蒙县宗;梁季鸿;李广裕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的常见肿瘤之一,我国的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有明显升高趋势,因此探讨其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放射治疗作为前列腺癌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各期病变的治疗中.在我国,由于经济水平较低、认知差异较大等因素,使得人们对放疗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价值认识不足.本文拟对前列腺癌放疗的意义及常用放疗方法做一介绍,以期临床上更加重视放疗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张晓智;黄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微小RNA(MicroRNAs/miRNAs)microRNAs在人类膀胱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09年手术切除的45例膀胱肿瘤组织标本及其肿瘤旁正常组织标本.通过microRNAs微阵点杂交法检测肿瘤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的手术标本中microRNAs的表达情况,分析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膀胱组织进行定性判断(癌和非癌).结果 人类膀胱肿瘤组织与正常膀胱组织相比,miR-223、miR-26b、miR-221、miR-103-1、miR-185、miR-23b、miR-203、miR-17-5p、miR-23a和miR-205表达显著上调(P<0.005).结论 miRNAs与膀胱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肿瘤标志物以进行膀胱肿瘤的早期预测和诊断.
作者:田超;吴奎;曹正国;张旗;宋洪斌;黄昆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高位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前臂建立自体血管通路困难者施行高位动静脉内瘘术46例,初次手术血管条件差者1例,初次手术失败3例,多次手术且内瘘不通者42例.结果 46例全部成功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术后瘘口均可扪及震颤或闻及血流杂音.内瘘均自建立之日起4周后使用,均能达到透析的要求.术后观察1年内瘘通畅率100%.手术时间(60±25)min,血管吻合时间(28±10)min.结论 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术安全可靠,手术成功率高,对于多次前臂动静脉内瘘失败或前臂血管无法利用的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肘上高位建立动静脉内瘘术是较好的方法.
作者:贾其磊;包军胜;杨四文;孙菊元;田维云;林思进;殷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浅表膀胱肿瘤蛋白质表达谱的特点及膀胱肿瘤-间质相互作用,探讨膀胱癌尿液蛋白质芯片的发现.方法 前瞻性收集浅表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4例,激光捕获显微切割获得纯化的浅表膀胱肿瘤细胞以及间质细胞;二维液相色谱分离多肽混合物,电喷雾串联质谱鉴定蛋白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鉴定蛋白质.所得结果与已发表文献进行比对.结果 4例浅表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775个蛋白质共同表达.612个蛋白质具有基因本体论(GO)生物学途径注解.40、25个GO生物学途径术语为浓集、缺失表达.表达谱浓集表达蛋白质集中于代谢途径.117个蛋白质共同表达于肿瘤细胞以及间质细胞,其中73个定位于已知生物通路.属于细胞粘附、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类别的蛋白质是尿液中检测肿瘤的良好的生物标记候选蛋白.结论 浅表膀胱肿瘤蛋白质表达谱研究对理解肿瘤细胞生物学、肿瘤间质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从尿液中发现生物标记提供了候选蛋白.
作者:李超群;邵世修;徐婷;杨青博;王淑春;牛海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在确诊时只有20%的患者属晚期,但大多数患者终会发生复发或转移.目前对于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原则以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区域淋巴结清扫为主,配合化疗与放疗.但术后2年内仍有约50%的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和转移,一旦出现复发和转移,多数在2年内死亡.目前膀胱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仍较低,化疗是延长这些晚期患者生存时间并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有效治疗方法,可使多数患者的生存时间由3~6个月延长至1年左右,少数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因此,化疗在中晚期膀胱癌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作者将就化疗对中晚期膀胱癌的生存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肖菊香;魏晓辉;侯银银;邢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男性尿道癌临床特点和诊治措施.方法 总结本院2000~2008年诊治的3例男性尿道癌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男性尿道鳞癌2例,移行细胞癌1例.1例尿道鳞癌行膀胱、前列腺、精囊、阴茎全切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及回肠膀胱术,术后2年死于心肌梗死.1例尿道鳞癌行膀胱、前列腺、精囊、阴茎全切、耻骨部分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以及回肠膀胱术,存活至今.1例尿道移行细胞癌行姑息性经尿道后尿道肿瘤电切和前列腺部分电切,术后半年患者死于心肺疾病.结论 男性尿道癌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化疗和放疗,其预后与肿瘤部位、临床分级和病理分级有关.远端尿道癌预后优于球膜部尿道癌.
作者:闵立贵;王英刚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