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聪祥;谢庆祥;李金雨;赵力;黄宏伟;谢智明;胡志;朱显钟;吕涛
近30年来,随着体外、体内碎石设备及纤维导光束和腔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输尿管结石的治疗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目前,输尿管结石的微创治疗已成为输尿管结石治疗的主要方向[1,2,5,8-12],主要包括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lithotripsy,SWL)和输尿管镜取石术(ureteroscopy,URS)等.然而,对于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是选择SWL还是URS?目前尚存在争议.我们认为绝大多数输尿管结石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是URS,观点如下.
作者:吴忠;顾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前列腺癌的发生和许多因素相关,具体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非编码微小核糖核酸(miRNAs)作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在许多肿瘤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以及治疗靶点方面都有新的发现.然而与前列腺癌相关的miRNAs的研究还比较少,主要局限于前列腺癌中miRNAs表达谱分析、单个miRNA功能、致瘤性miRNAS和肿瘤抑制性miRNAs的研究.作者就miRNAs和前列腺癌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作简要概述.
作者:闵治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乙酰肝素酶(HPA)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肾癌、10例正常肾组织中HPA与MMP-9及CD34的表达,并记数CD34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情况.结果 肾癌组织中HPA与MMP-9及CD34的表达高于正常肾组织,HPA与MMP-9两者在肾癌中表达水平成正相关(r=0.352,P<0.05),其中淋巴结转移组HPA与MMP-9的表达与淋巴结未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PA与MMP-9的表达在高分化癌、中分化癌和低分化癌中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HPA与MMP-9在肾癌细胞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 HPA与MMP-9的表达与肾癌的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HPA和MMP-9的表达水平对于评估肾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传楹;刘久华;梁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27(P27 kipl)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简称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63例肾癌中的PCNA和P27蛋白进行了测定.结果 肾癌组织中PCNA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肾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27则反之.结论 PCNA蛋白表达增高与肾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并与P27负相关.联合检测PCNA及P27可以作为反映肾透明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作者:徐松涛;邵雪峰;范波;金晓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睾丸支持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诊治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睾丸支持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该患者术后病理诊断普通型睾丸支持细胞瘤,未行放、化疗治疗.随访6月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睾丸支持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性索间质肿瘤,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术后需定期随访.
作者:韩跃辅;吴宝国;张朝胜;钟晓健;黄洪才;方海林;黎建欣;曹正国;王勤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前列腺癌根治术(RP)综合新辅助(NHT)及辅助治疗(AT)对局部控制及生存率的疗效.方珐 38例前列腺癌(Pca)患者,在RP前均行NHT,其中18例行辅助内分泌治疗及放疗,20例为对照组,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NHT后,PSA水平均明显下降(P=0.000),20(53%)例病理分期下降.AT组有较高的NHT前PSA、分期、Gleason评分、精囊侵犯及切缘阳性率(P<0.05),随访7.6年,预后仍可与照组相比拟.5年及10年无生化复发率,AT组为75.9%,62.6%,对照组为78.8%,72.2%(P=0.635);无局部复发率,AT组均为88.5%,对照组均为94.4%(P=0.53);疾病特异生存率,AT组为93%,81.7%,对照组均为100%(P=0.114);整体生存率,AT组为87.5%,76.6%,对照组均为94.4%(P=0.234).结论 RP综合NHT及AT对局部控制及生存率可能得到明显的益处.
作者:徐丽;唐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99Tcm-DTPA在大鼠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珐采用输尿管腰大肌包埋法对64只Wistar雄性大鼠建立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模型,利用99Tcm-DTPA行同位素肾动态扫描,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4、8周随机抽取16只大鼠测量双肾肾小球滤过率(GFR),处死8只动物,切取左肾行病理检查,余下8只解除梗阻,4周后再次检查,观察左肾功能损害程度及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结果 随着梗阻时间延长,左肾GFR呈进行性下降,梗阻4周后解除梗阻,肾功能不能恢复,肾脏病理亦不能改善.结论 99Tcm-DTPA肾动态显像能够灵敏判断小型实验动物梗阻肾功能,能对梗阻后分肾功能进行量化.
作者:石世华;张亚强;宋竖旗;卢建新;高筱松;高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硬肾镜与软肾镜联合在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中的应用及其意义.方法 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共完成PCNL治疗直径>3 cm肾结石共86例,其中单纯使用硬肾镜38例,联合应用硬肾镜与软肾镜48例.统计患者年龄、结石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后并发症、结石清除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联合应用硬肾镜和软肾镜的48例患者中,平均手术时间为(78±3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35±86)mL;无术中、术后严重出血,一期结石清除率为90%.单纯使用硬肾镜的38例患者中,平均手术时间为(65±2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87±94)mL,1例出现术后严重出血,一期结石清除率为74%.结论 联合硬肾镜与软肾镜行PCNL与单纯使用硬肾镜相比,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一期结石清除率.
作者:沈国球;樊光辉;潘铁军;周宇;钱卫红;刘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介绍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气肿性肾盂肾炎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10例气肿性肾盂肾炎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其中左肾8例,右肾2例.其中4例因肾周积气部位较多放置2根造瘘管引流.术后定期随访6个月到3年.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联合内科治疗,其中8例患者生存,2例死亡,8例存活患者术后6个月后静脉肾盂造影和肾功能检查肾功能基本正常.结论 气肿性肾盂肾炎成功治疗的关键是手术引流,同时积极控制血糖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和传统肾脏切除术相比创伤小,有利于更好地保存肾脏功能,为气肿性肾盂肾炎的治疗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作者:蔡建通;李少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微小RNA(MicroRNAs/miRNAs)microRNAs在人类膀胱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09年手术切除的45例膀胱肿瘤组织标本及其肿瘤旁正常组织标本.通过microRNAs微阵点杂交法检测肿瘤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的手术标本中microRNAs的表达情况,分析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膀胱组织进行定性判断(癌和非癌).结果 人类膀胱肿瘤组织与正常膀胱组织相比,miR-223、miR-26b、miR-221、miR-103-1、miR-185、miR-23b、miR-203、miR-17-5p、miR-23a和miR-205表达显著上调(P<0.005).结论 miRNAs与膀胱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肿瘤标志物以进行膀胱肿瘤的早期预测和诊断.
作者:田超;吴奎;曹正国;张旗;宋洪斌;黄昆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晚期膀胱癌侵犯输尿管所致梗阻性肾功能衰竭的诊疗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晚期膀胱癌导致肾后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采用B超、CT、MRU等检查确定输尿管梗阻的部位,明确梗阻与膀胱癌的关系.采用尿流改道术治疗该类患者21例,其中肾造瘘术5例,输尿管皮肤造口术12例,回肠膀胱术4例.术后17例患者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4例肾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CT扫描和MRU对输尿管梗阻部位的确定较准确;对并发梗阻性肾功能衰竭的晚期膀胱癌,应尽早行尿流改道术,以保护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作者:赵风进;刘建平;王永忠;梁胜军;宿茂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在确诊时只有20%的患者属晚期,但大多数患者终会发生复发或转移.目前对于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原则以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区域淋巴结清扫为主,配合化疗与放疗.但术后2年内仍有约50%的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和转移,一旦出现复发和转移,多数在2年内死亡.目前膀胱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仍较低,化疗是延长这些晚期患者生存时间并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有效治疗方法,可使多数患者的生存时间由3~6个月延长至1年左右,少数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因此,化疗在中晚期膀胱癌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作者将就化疗对中晚期膀胱癌的生存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肖菊香;魏晓辉;侯银银;邢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选择术前诊断原发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的醛固酮肾素比值(ARR)的佳切点,并探讨醛固酮肾素比值在诊断原醛症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从2004年1月到2007年6月在同济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肾上腺肿瘤病例133例分为总原醛症组、醛固酮瘤组、肾上腺增生组和非原醛组,用ROC工作曲线选择醛固酮肾素比值的佳切点.结果 总原醛症组和醛固酮瘤组的醛固酮肾素比值的佳切点为40,而肾上腺增生组的佳切点为20,醛固酮肾素比值与肾素活性(r=0.615,P<0.01)和血管紧张素Ⅱ(r=0.527,P<0.01)有负相关性.结论 运用醛固酮肾素比值来诊断原醛有很大价值,但还存在不足.
作者:邓西元;庞欣欣;张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交感皮肤反应(SSR)在临床鉴别精神性尿频中的价值.方法 对15名健康成年人(正常组)和28例尿频患者(尿频组)分别进行自然条件下SSR持续检测、常规充盈性膀胱测压(FC)和FC-SSR同步检查.观察受检者在出现排尿欲望时诱发SSR情况,并以能否诱发SSR分成两组,比较两组受检者经FC检查和FC-SSR同步检查所测得的初始尿意容量(FDC)与大膀胱测压容量(MCC)的比值.结果 正常组在出现排尿欲望时均能诱发出SSR,尿频组有15例不能诱发出SSR(无SSR组),13例能诱发出SSR(有SSR组);比较常规FC检查测得的FDC/MCC值:有SSR组(45.2±6.56)与无SSR组(47.9±7.55)无明显差异(P>0.05),而较正常组(58.9±8.03)均明显减小(P<0.01);FC-SSR同步检查:有SSR组的FDC/MCC值(56.7±4.58)较无SSR组(67.4±4.94)和正常组(69.4±2.92)明显减小(P<0.01);无SSR组和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SSR作为下尿路传人冲动的客观指标,对临床鉴别精神性尿频有一定价值.
作者:程伟;宋波;金锡御;张雄;黄捷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经尿道电凝术治疗放射性膀胱炎的疗效.方珐对80例放射性膀胱炎患者平均分成两组:Ⅰ组采用经尿道电凝术治疗,Ⅱ组采用膀胱内灌注4%甲醛溶液治疗,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患者随访3~44个月,平均(25±3)个月,Ⅰ组术后再出血率为2.50%,Ⅱ组术后再出血率为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P<0.05);术后有严重尿频、尿急不良反应者Ⅰ组仅1例(2.5%),Ⅱ组有6例(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0.05).结论 经尿道电凝术治疗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膀胱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是控制放射性膀胱炎膀胱内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王小林;黄建;蒋松琪;邵冰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提高阴茎离断再植术的成活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4例阴茎离断再植术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措施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阴茎再植术均取得满意效果.1例出现远端阴茎皮肤坏死,行带蒂阴囊转移皮瓣植皮术.砖论完善的院前急救措施及离断阴茎的保护、术中成功吻合阴茎背动脉静脉及神经、术后抗感染与防止血管痉挛是提高阴茎再植成活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文卫军;陈棉智;石宇强;黄晓峰;黄建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精液液化异常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65例精液液化异常患者采用阿司匹林(0.1,3次/d)、维生素C(0.1,3次/d)联合治疗,治疗时间2月.采用CASA检测精液.结果 治疗前(组1)、治疗后1月(组2)、治疗后2月(组3)、停药1月(组4)后,各种参数分别为:体积[(3.03±0.77)、(3.09±0.78)、(3.11±0.86)、(2.96±0.65)]mL;精子密度[(43.98±49.69)、(41.46±35.77)、(42.09±43.34)、(38.94±35.62)]×106/mL,A级精子活动度[(9.42±5.60)、(11.95±5.14)、(13.52±4.92)、(14.17±5.37)]%,B级精子活动度[(11.85±8.72)、(15.45±7.08)、(17.20±7.87)、(21.77±8.74)]%,C级精子活动度[(26.18±16.50)、(31.23±14.05)、(29.97±14.80)、(28.63±12.26)]%,D级精子活动度[(52.55±21.60)、(41.37±15.48)、(39.31±17.12)、(35.43±15.61)]%,精液液化时间分别为60、(37.09±10.38)、(32.78±8.18)、(32.58±9.03)min.A、B、D级精子活动度、精液液化时间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LSD-t检验显示,液化时间、A、B、D级精子活动度组1与其他3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阿司匹林和维生素C联合应用可以降低精液液化时间,有助于改善精子活动度,可以用于治疗精液液化异常.
作者:宋博;蔡志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男性尿道癌临床特点和诊治措施.方法 总结本院2000~2008年诊治的3例男性尿道癌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男性尿道鳞癌2例,移行细胞癌1例.1例尿道鳞癌行膀胱、前列腺、精囊、阴茎全切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及回肠膀胱术,术后2年死于心肌梗死.1例尿道鳞癌行膀胱、前列腺、精囊、阴茎全切、耻骨部分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以及回肠膀胱术,存活至今.1例尿道移行细胞癌行姑息性经尿道后尿道肿瘤电切和前列腺部分电切,术后半年患者死于心肺疾病.结论 男性尿道癌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化疗和放疗,其预后与肿瘤部位、临床分级和病理分级有关.远端尿道癌预后优于球膜部尿道癌.
作者:闵立贵;王英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治及预后.方法 对本院1例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诊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在本院行阴茎全切加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病理证实阴茎浸润性恶性黑色素瘤伴双侧腹股沟多个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3月复查时发现有远处转移.结论 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确诊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总体预后不佳.
作者:芮欣;朱耀;叶定伟;王朝夫;张慧芝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4月至2010年4月诊治的7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5.3(31~57)岁.高血压者6例,5例在排尿时血压明显增高;间歇性肉眼血尿者3例.血浆游离MNs和24 h尿CA定性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7/7)和85.7%(6/7).定位检查包括B超、CT、MRI、131 I-MIBG和膀胱镜,其各自的定位准确率分别为85.7%(6/7)、100.0%(6/6)、66.7%(2/3)、100.0%(5/5)和75.0%(3/4).1例进行放射治疗,2例实施膀胱部分切除,4例进行肿瘤剜除.结果 7例膀胱嗜铬细胞瘤在膀胱内的位置为:前壁2例、三角区2例、后壁1例、左侧壁1例、右侧壁1例.平均手术时间131.2(110~190)min,平均出血量283(100~1 200)mL.良性者6例,恶性者1例.随访5个月~7年,1例于术后3年复发,2次手术行全膀胱切除术.结论 膀胱嗜铬细胞瘤罕见且容易误诊,高血压、血尿、排尿时典型发作为其主要症状;血浆游离MNs和24 h尿CA是重要的定性检查方法,B超、CT、MRI、131 I-MIBG及膀胱镜是重要的定位诊断方法;膀胱部分切除或肿瘤剜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应长期随访.
作者:王先进;沈周俊;吴瑜璇;周文龙;祝宇;孙福康;张荣明;钟山;邵远;张存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