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ropeller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

张爱莲;王东;张德秀;李金锋;郭行高

关键词:螺旋桨技术, DWI, 急性脑梗死
摘要:目的:探讨Propeller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临床怀疑急性脑梗塞的123例患者,分别用Propeller DWI和常规EPI DWI做头颅MRI检查.由两名医师和一名技师共同读片并评价图像伪影和急性脑梗塞.对临床表现和病灶部位符合,DWI图像为高信号,相应部位ADC值降低,诊断为急性脑梗塞.结果:123例中,常规EPI DWI在颞叶、额叶、脑干和小脑出现伪影,分别为91例、43例、5例和7例;12例金属伪影.Propeller DWI在颞叶、额叶出现伪影,分别为2例和1例;无金属伪影.Propeller DWI检出全部77个急性脑梗塞灶,常规EPI DWI检出68个,漏诊9个.结论:Propeller DWI能够消除磁敏感性伪影,改善图像质量,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孤立性肺结节的倍增时间及灌注与病理对照

    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是指发生于肺部直径≤3cm的圆形或类圆形肺内病灶,一般无钙化或空洞,不伴有肺不张、卫星病灶和局部淋巴结肿大.

    作者:周科峰;陈君坤;朱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经阴道超声诊断女性下泌尿路病变的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TVUS)诊断女性下泌尿路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48例已婚女性下泌尿路病变患者,采用TVUS观察病变特点,超声检查结果与临床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本组共发现输尿管病变20例,膀胱病变24例,尿道病变4例,其中诊断输尿管病变TVUS诊断率为100%(20/20),可以更清晰显示输尿管肿物的血供情况和输尿管异位开口;对膀胱三角区病变的观察,在显示病变位置、形态、血流分布特点等细节方面,TVUS比TAUS清晰.TVUS还有助于盆腔囊性病变与输尿管和膀胱关系的判断.诊断尿道病变以TVUS观察更准确.结论:对女性输尿管下段病变和膀胱三角区和尿道病变,应用TVUS可以提高超声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刘艳君;张雨芹;赵文静;王学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150例闭合性腹部外伤的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闭合性腹部外伤的诊断价值及漏、误诊原因.材料和方法:150例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在受伤后1~12小时内接受超声检查.结果:经临床证实总符合率94.O%(141/150).脾损伤符合率96.6%(84/87),肝脏损伤符合率90.5%(19/21),肾损伤符合率为93.9%(31/33).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闭合性腹部外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李波;罗喆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MRI诊断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37岁.突发意识不清,伴抽搐7小时入院,嗜酒10年.入院查体:昏迷状态,垂直眼震,项强直阳性,双眼仅能上视,言语不能,张口吞咽不能,双上肢肌力0级,双下肢疼痛刺激时肌肉收缩,四肢肌张力高,双侧巴彬氏征(+).

    作者:王洋;马林;刘晓东;王巍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分级的关系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选取行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受检者36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结果将受检者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狭窄组和颈动脉无斑块组、单侧及双侧斑块组,分别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颈总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支数的增加和狭窄程度的加重,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增加,IMT增厚;随着颈动脉斑块检出部位的增加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累及部位的多少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穆玉明;黄季江;段建中;韩伟;唐琪;吐尔逊娜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变化关系

    目的:探讨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变化的关系,评价超声诊断PVNS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膝关节PVNS的超声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9例PVNS均为弥漫型,病理特征为滑膜增厚呈结节状或绒毛状,有丰富的血管和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超声显示病变关节内有不同程度积液;滑膜增厚并有结节状隆起或互相形成较大肿块,其回声为低、中或高回声;CDFI示滑膜内均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部分可见骨质及周围组织侵蚀性改变.结论:超声诊断PVNS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作为首选筛检方法.

    作者:刘俭;张虹;张晶;章亚东;胥幸刚;赵敏;唐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多巴胺系统核医学显像在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进而导致因黑质纹状体系统内多巴胺减少而出现各种临床改变的疾病.

    作者:王志忠;田嘉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下肺叶结核的CT诊断

    目的:探讨中下肺叶结核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搜集经临床证实、有完整临床资料的中下肺叶结核26例,对其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下肺叶结核CT表现主要有以下特征:(1)病变分布广泛,可累及双肺或单侧肺;(2)病灶形态多样,多种形态病灶常同时显示于同一病例;(3)可以一侧肺不张伴大量胸水为主要表现;病灶局部薄扫发现钙化(CT值>164Hu)具有重要诊断价值;(4)局部薄扫发现裂隙状及不规则小空洞,空洞内无液平面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结论:中下肺叶结核具有一些CT表现特点,少数CT表现不典型者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与其它病变相鉴别.

    作者:靳兆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

    1 材料和方法患者,男,69岁.既往有高血压史,无明显诱因发现中腹部一包块而就诊.查体:T36.8℃.HP68次/min,血压2.04/1.29kPa(150/95mmHg).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脐左侧可及一鸡蛋大包块,似有波动感.

    作者:吴少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Propeller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Propeller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临床怀疑急性脑梗塞的123例患者,分别用Propeller DWI和常规EPI DWI做头颅MRI检查.由两名医师和一名技师共同读片并评价图像伪影和急性脑梗塞.对临床表现和病灶部位符合,DWI图像为高信号,相应部位ADC值降低,诊断为急性脑梗塞.结果:123例中,常规EPI DWI在颞叶、额叶、脑干和小脑出现伪影,分别为91例、43例、5例和7例;12例金属伪影.Propeller DWI在颞叶、额叶出现伪影,分别为2例和1例;无金属伪影.Propeller DWI检出全部77个急性脑梗塞灶,常规EPI DWI检出68个,漏诊9个.结论:Propeller DWI能够消除磁敏感性伪影,改善图像质量,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作者:张爱莲;王东;张德秀;李金锋;郭行高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6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30例正常人(对照组)下肢动脉进行检查,观察血管内径、内膜、有无斑块、管腔狭窄或闭塞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76例糖尿病患者中有7l例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硬化,发生率为93.4%;糖尿病组下肢动脉内径、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以足背动脉明显,胭动脉次之;糖尿病组下肢血管管腔内膜增厚、硬化斑块、狭窄、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股动脉斑块发生率高,足背动脉狭窄发生率高,闭塞仅见于足背动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下肢动脉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对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有重要价值.

    作者:肖春华;罗晓惠;罗平;刘洁玉;迟昆燕;王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18氟-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价18氟-脱氧葡萄糖(18FDG)PET/CT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28例患者被分成3组.第一组为未经相关治疗的HCC组,共13例;第二组为肝脏良性病变组,共9例;第三组为HCC治疗后疗效观察组,共6例.18FDG PET/CT影像学表现结合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计算18FDG PET/CT对HCC诊断的敏感性,并分析标准摄取值(SUV)的影响因素.结果:第一组患者Ⅰ型表现7例,Ⅱ型表现5例,Ⅲ型表现1例;第二组患者Ⅰ型表现0例,Ⅱ型表现4例,Ⅲ型表现5例;18FDG PET/CT对HCC诊断的灵敏度为:53.8%,其SUV值的大小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关.第三组患者Ⅰ型表现5例,Ⅱ型表现0例,Ⅲ型表现1例,其SUV值的大小与肿瘤残留有关.结论:18FDG PET/CT显像在HCC生物学特性评估及HCC治疗后疗效监测方面有明显优势.

    作者:胡裕效;朱虹;张宗军;常林凤;吴江;王新刚;黄红丽;卢光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心导管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探讨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效果.材料和方法:心导管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3例,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凝血酶栓塞治疗.结果:12例治疗成功,1例失败,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是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秋云;傅晓红;陆佩华;丁晓静;朱竹青;贺雅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钼靶乳腺摄影及定位穿刺在诊疗乳腺癌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钼靶乳腺摄影及立体定位穿刺活检对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手术病理证实的100例乳腺癌术前均经X线钼靶摄影及定位穿刺作病理学检查.结果:100例乳腺癌中X线钼靶摄影及定位穿刺活检诊断乳腺癌92例,准确性为92%.结论:X线钼靶摄影及定位穿刺活检可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性,为外科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殷全红;李树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诊断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或穿刺并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表现.结果:原发性脑淋巴瘤肿瘤呈单发6例、多发3例,幕上分布5例.病灶呈类圆形3例、不规则团片状6例.8例CT平扫呈高密度及混杂密度5例、低密度2例、等密度1例;5例增强扫描均匀增强3例,1例环形增强,1例未增强.CTA及DSA检查共4例,3例无异常血管征象,1例有少量肿瘤样血管.MRI平扫T1WI呈低信号5例、4例呈等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5例均匀增强4例.轻度至中度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带,无钙化和出血征象.术后近期复查80%复发,复发水肿带加重.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CT和MRI有一定特征性,并可提示性诊断.

    作者:李长英;王健;钟银鹏;刘子文;黄学全;蔡萍;陈伟;刘素清;丰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狭窄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颈部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在血管腔内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05例症状性颈部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进行MSCTA检查,其中24例于MSCTA检查前后2周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49例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CFDS)检查.MSCTA扫描横断面轴位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作图像后处理,每段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和成分比例由GE AW 4.3工作站AVA软件自动测量.其中狭窄程度与DSA相比较,评价MSCTA自动测量血管诊断颈部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粥样硬化斑块密度分析与CFDS相比较,评价MSCTA彩色编码技术分析成分比例的准确性.结果:以DSA为金标准,MSCTA影像判断颈部动脉硬化狭窄患者病变动脉≥70%狭窄的敏感性为96.4%,特异性为91.0%,阴性预测率为97.6%,阳性预测率为86.9%,准确性为93.1%.MSCTA检出的粥样硬化斑块图密度分析与CFDS的符合率为80.3%,其中诊断钙化斑块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8.2%,准确性为96.7%,阴性预测率为98.2%,阳性预测率为83.3%.结论:MSCTA影像判断颈部动脉硬化狭窄患者病变动脉≥70%狭窄以及诊断钙化斑块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制订手术方案,选择介入材料及对术中病变部位栓子脱落危险性的评估.

    作者:王妍焱;吴国庚;刘加春;翟乐乐;李大军;张征;杨重庆;谭晔;周诚;韦嘉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16层螺旋CT扫描容积重建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扫描容积重建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43例胸部外伤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扫描并行容积重建进行诊断,包括采用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结果:43例肋骨骨折共152根,其中多发、粉碎性骨折17例,两侧共107根;多发性骨折16例,两侧共35根;单发性骨折10例,两侧共10根.结论:胸部外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结合容积重建等方法诊断肋骨骨折,可清晰、直观地显示肋骨骨折的数量、性质、部位及合并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学淳;张通;方明;朱相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X线平片和CT诊断纵隔气肿

    目的:提高X线平片和CT诊断纵隔气肿的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纵隔气肿的X线平片(21例)与CT(30例)表现.结果:32例中,X线平片显示纵隔气肿呈透亮影,侧位片比正位片更清楚.CT清晰显示气肿呈气体密度和被气体勾画的纵隔结构.结论:X线平片与CT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纵隔气肿,对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煜晅;周尚军;龚昌瑞;顾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和预测肺转移瘤的价值

    目的:评价螺旋CT肺动脉造影(spiral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SCTPA)诊断和预测肺部血行转移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2001-03~2006-10所有行SCTPA的肺转移瘤32例,分析有无肺动脉瘤栓、瘤栓的表现及其与供血区内肺转移瘤的关系.结果:32例中,发现肺动脉瘤栓24例(75%),其中多发瘤栓20例,单发4例.总共在50支肺动脉中发现瘤栓60处,其中,肺动脉主干/双肺动脉干瘤栓15处(25%),段/段以下肺动脉45处(75%).瘤栓形态呈偏心型50处(83%),中心型10处(17%).瘤栓引起局部肺动脉增宽38处(63%).50支瘤栓肺动脉中,45支(90%)供血区内有转移瘤;2支瘤栓肺动脉(2例)初次检查其供血区内未见转移瘤,2或3个月后随诊CT复查,该区域内出现转移瘤.结论:SCTPA能够发现肺动脉瘤栓,对诊断和预测肺转移瘤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祥;陈巨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超声造影在浅表淋巴结疾病中的应用

    超声造影剂和超声造影技术是近10年来超声医学领域的主要技术进步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超声造影除在肝脏方面的应用为成功外[1,2],在其他脏器的应用上也取得很大成功.

    作者:洪玉蓉;刘学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