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卜庆丰
目的:分析脑肿瘤样炎性脱髓鞘病的MRI影像学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证实和5例临床证实的脑肿瘤样炎性脱髓鞘病的MRI表现.结果:9例均表现为局限性肿块,其中6例为多发病灶.7例呈长T1、长T2信号,2例信号混杂.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增强,其中3例为斑片状增强,2例为环形增强,3例为非闭合环状增强,1例结节样增强.5例激素治疗后MRI复查病变缩小,增强扫描病变无增强.结论:脑肿瘤样炎性脱髓鞘病的MRI表现有一定特点,临床遇到占位病变不典型时,应考虑到脑肿瘤样炎性脱髓鞘病的可能,必要时激素冲击治疗后复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作者:常瑞萍;李少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乳腺疾病特别是乳腺癌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在美国乳腺癌每年新生病例约18万[1],我国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上海、北京、天津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2].
作者:金光暐;蔡幼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螺旋CT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分析经多导睡眠监测仪诊断的7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螺旋CT表现.结果:5例完全性阻塞,阻塞部位均为软腭后区,其中2例为多部位阻塞;软腭长度为44.3±1.2mm(正常长度41.9±1.9mm),软腭厚度9.4±0.5mm(正常厚度5.8±0.2mm);在清醒及睡眠状态下RP、RG、EPG区咽后壁厚度均大于正常值.结论:螺旋CT观察上气道清醒状态下及深睡状态下狭窄程度较准确,对其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欧波;龙从杰;朱向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恶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S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胃壁及黏膜改变.结果:肿瘤呈弥漫浸润型6例,节段溃疡型4例和肿块型4例.CT示平扫肿瘤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4例,CT增强扫描示病灶呈轻、中度均质增强10例,溃疡形成后增强不均匀4例.结论:MSCT扫描能显示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特点并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彭卫斌;王冬青;赵亮;王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行常规MR成像(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MRI显示肿瘤均位于侧脑室内,4例呈边界较清楚的不规则形团块,1例呈边界清楚的分叶状团块.肿瘤均以实性部分为主,伴有多发囊性变.实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囊性部分呈更长T1、更长T2信号,瘤体内(3例)及其边缘(2例)可见条状短T1高信号,3例肿瘤实性部分呈明显或中等增强.5例肿瘤均与透明隔及胼胝体有密切关系且表现为侧脑室扩大及梗阻性脑积水.免疫组织化学均显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突触素(SYN)阳性.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f临床资料可提示诊断,确诊仍依靠病理学诊断.
作者:李洲;肖永忠;张得秀;马林;蔡幼铨;桂秋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X线和CT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X线/CT表现.结果:骨膜下血肿在X线平片上未见骨化21例、边缘骨化25例、完整骨壳和完全骨化22例.CT显示血肿骨化明显早于X线平片.血肿骨化广基底与颅骨外板相接、与颅板呈钝角相交,不跨越颅缝.结论: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有其特征性的X线和CT表现,并可确诊.
作者:窦文广;韩东明;王清华;李长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病历简介患者,男,37岁.主诉左侧胸背部疼痛5个月余,咳嗽、咳痰3个月.体查:左下肺叩诊音稍浊,听诊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及胸膜摩擦音.实验室检查:ESR14mm/h,肿瘤标记物测定阳性,血液生化、免疫均为阴性,支气管镜、腹部超声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文星;晏正光;杨洪斌;熊统生;郭微;李华;肖立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对87例临床确诊为HIE的患儿行MRI扫描,并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87例HIE患儿中,74例(85.1%)可见皮层、皮层下及深部白质T1WI迂曲条状、点状高信号;69例(79.3%)显示基底节、丘脑T1WI异常高信号及内囊后肢高信号消失;62例(71.3%)出现弥漫性脑水肿;58例(66.7%)可见颅内出血,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及脑实质出血;19例(21.8%)可见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7例(8.0%)可见脑梗死.结论:MRI在HIE正确诊断和早期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王宏伟;丁长伟;杨军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估肝硬化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8例患者行肝灌注扫描,其中对照组29例,代偿期肝硬化2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17例.通过扫描软件得出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渗透表面积乘积(PS)、肝动脉灌注指数(HAF).分析这些参数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结果:对照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的PS、HAF的均值是逐渐增加的.对照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的BV、MTF均值是逐渐减小的.对照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间的BF均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SCT灌注成像技术可用来评价肝硬化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程度.
作者:薛雁山;陈麦林;尚存海;胡玉川;武宜;王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18G粗针活检肠壁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对11例肠壁病变行18G粗针多点穿刺活检,观察取材的满意率和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均取材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肠壁病变的18G粗针穿刺活检安全,所取标本较大、较完整,有利作出明确的病理学诊断,尤其适合于无法用消化内镜活检的小肠病变.
作者:王旸;冯蕾;高永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用组织多普勒频谱测算二尖瓣环局部心肌Tei指数,并与血流多普勒测算左心室Tei指数比较,观察组织多普勒Tei指数评价左心室功能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受检者40例,心功能正常组和心衰竭组各20例.组织多普勒在室间隔和左室侧壁二尖瓣环处测算Tei指数及求2个部位平均值,并与血流多普勒Tei指数测值比较.结果:组织多普勒在室间隔和左室侧壁二尖瓣环处测算的Tei指数,心衰组明显高于正常组;组织多普勒在各组的Tei指数值,均略高于血流多普勒的测值;2种多普勒测值相关性,室间隔二尖瓣环处相关性较好(r=0.74~0.78),左室侧壁二尖瓣环处无相关性.结论:组织多普勒可以快捷地测算Tei指数,并准确反映左心室功能;但测值略高于血流多普勒.
作者:孟素云;李越;李岩密;温朝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病历简介患者,女,6个月.出生后左足8个趾骨.X线片示:左足8只跖趾骨.除第一趾近、远节趾骨外,第2~8趾骨均见近、中、远节趾骨.8个跖骨整齐排列.跖趾关节,趾间关节均如常(图1).
作者:晏浩宾;买小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脑脓肿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动态变化过程.材料和方法:对14例脑脓肿患者进行常规MRI检查和DWI检查并随访,观察脑脓肿在脑炎期、包膜期和吸收期常规MRI和DWI的变化.结果:脑炎期表现为稍长T2信号,DWI呈等信号;包膜期出现T2WI低信号环,环形增强,脓腔DWI呈高信号;吸收期T2WI脓腔高信号逐渐缩小,后成为一低信号的结节,呈浅淡增强,DWI信号逐渐减低.结论:脑脓肿的DWI随着脓肿各期的演变而变化,DWI能为脓肿的分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黄敏华;董秀珍;郭勇;郑奎宏;林伟;王庆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高强度超声(high intensity ultrasound,HIU)对兔肝肿瘤营养血管破坏后的肿瘤血供动态变化特点.材料和方法:建立兔VX2肝肿瘤模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观察肿瘤血供动态变化特点及HIU治疗后肿瘤营养血管的破坏情况.结果:DSA动态显示肿瘤血管动脉期、毛细血管期、静脉期的动态变化.HIU治疗前,毛细血管期呈现典型的肿瘤染色,HIU治疗后,以上征象完全消失.结论:DSA是临床肿瘤诊断的重要方法,可作为HIU对肿瘤营养血管破坏情况评价的影像学指标,为HIU治疗效果判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关利铭;王智彪;白晋;俞明宪;李艳;李崇雁;文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小肝癌(SHCC)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细胞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CT征象.结果:21例SHCC中,检出26个病灶,其中20个病灶在三期扫描中为典型表现,即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平衡期为低密度,动脉期检出率为92.3%.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明确肿瘤的血供特点和门脉受累情况,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张杰;卜庆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病历简介患者,女,72岁.于2004年12月6日以绝经20年,阴道流脓血半年为主诉来我院就诊.患者半年来阴道有血性分泌物,近3个月又有脓性及烂肉样物排出,伴腰骶部疼痛.查体:一般状态尚可,心肺理诊未见异常.妇科检查:老年性阴道,宫颈肥大呈菜花样,触之易出血,阴道内见脓血性分泌物,右附件扪及实性肿物.
作者:马文;毛莉;刘藩;王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使用16排螺旋CT对56例患者行CTA检查,根据CTA上冠状动脉的走行部位,诊断12例心肌桥,其中7例行X线冠状动脉造影,10例使用3D屏气FIESTA序列行冠状动脉MRA检查,比较CTA、MRA和X线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肌桥的效率.结果:CT显示12例心肌桥共13支壁血管在心肌内走行,其中4例可以被X线冠状动脉造影显示,MRA不能可靠显示心肌桥,仅3例提示心肌桥可能.结论:冠状动脉CTA可以准确显示心肌桥,为l临床提供判断心肌缺血的可能原因.
作者:刘新;蔡祖龙;蔡幼铨;安宁豫;赵绍宏;杨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I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9例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13个病灶呈低密度,2个病灶呈高密度,4个病灶未能显示,病变检出敏感性为78.9%;CT增强扫描动脉期10个病灶表现呈周边薄环状增强,3个病灶呈高密度,4个病灶无增强呈等密度,2个病灶未能检出,病变检出敏感性为89.4%:门脉期11个病灶呈厚环状增强,4个病灶呈等密度,3个病灶均匀增强,呈高密度,1个肿块未见显示,病变检出敏感性为94.7%;延迟期7个病灶呈不定形轻度增强,呈低密度,4个病灶呈等密度,8个病灶明显增强,呈高密度,病变敏感性为100%.9个病灶MR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或略高信号,病变检出敏感性为100%动态增强扫描6个病灶表现为缓慢增强型:3个病灶表现为快速增强型:病变检出敏感性为100%.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MR动态增强扫描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肝内与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作者:黄斌;钟醒怀;黄永杰;江万荣;裴锐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视频密度阶差评价心肌微循环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计算98例冠脉造影者的CTFC和视频密度阶差.结果:98例冠状动脉造影者其视频密度阶差为25.5±4.8,CTFC为21.1±4.5,且两者存在相关性.同CTFC相比,视频密度阶差能够更直接、更敏感的反映局部心肌的微灌注的情况,且重复性高.结论:视频密度差可作为临床评价心肌微灌注的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作者:杨霞;刘宏斌;杜洛山;王立军;李志坚;白启才;荆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支气管结核的多层螺旋CT表现,评估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支纤镜及手术、病理证实的支气管结核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支气管结核的MSCT表现有以下特点:(1)多支段受累,好发于上肺叶及中肺叶;(2)病变支气管范围长,多为主支气管、叶支气管、段支气管连续或间断受累;(3)管腔多为不规则狭窄;(4)管壁多为不规则增厚,密度增高或钙化;(5)胸内多见结核并发灶.病变支气管壁的MSCT表现与支纤镜病理分型有相关性.结论:MSCT对支气管结核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朱巧洪;曾庆思;关玉宝;邓宇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