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地震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柯雄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 患病率, 症状, 影响因素
摘要:创伤后应急障碍是地震震后暴露者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而青少年是易罹患该障碍的高危人群。以文献复习方法归纳地震灾害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情况和影响因素,并展望该问题下一步的研究趋势将有助于为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更多的信息。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鼠神经生长因子针剂与甲钴胺片剂序贯治疗对周围神经损伤慢性期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鼠神经生长因子针剂和甲钴胺片剂序贯治疗对5·12汶川地震后什邡市诊断明确的周围神经损伤慢性期(病程大于9个月)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汶川地震后什邡市诊断明确的周围神经损伤慢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疗程8周。试验Ⅰ组在1~28 d肌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随后在29~56 d改为口服甲钴胺。试验Ⅱ组在1~28 d口服甲钴胺片剂,随后在29~56 d改为肌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针剂。分别在治疗前、治疗满28 d和56 d这3个时间节点进行肌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动作电位潜伏期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48)。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在治疗28 d后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分别为(54.3+1.7) ms和(53.6+1.9) ms,与治疗前动作电位潜伏期进行纵向比较,两组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1=0.21和P1=0.17)。然而,两组患者在治疗56 d后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分别为(32.2+1.8)ms和(31.8+2.1)ms,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动作电位潜伏期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2=0.014和P2=0.008)。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针剂与甲钴胺片剂序贯使用对于治疗慢性期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钱德才;王乾成;周晓艳;邓磊;钟洪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肿瘤抗原 MAGE-A9和 MAGE-A1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分析人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AGE-A9和MAGE-A11在乳腺正常组织、乳腺良性瘤及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趋势,为乳腺癌临床诊断和生物治疗探寻新靶点。方法:选取本院接受并行手术治疗的乳腺良性肿瘤和乳腺癌患者各33例,分别取病灶组织和病灶周边正常组织制备石蜡病理切片,以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检测MAGE-A9和MAGE-A1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乳腺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MAGE-A9在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在乳腺良性瘤和乳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2%和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GE-A11在正常组织及良性瘤中均无表达,仅在乳腺癌中表达,阳性表达率达78.8%。 MAGE-A9表达受组织学分级、ER、HER-2的影响,组织学Ⅲ级患者明显高于Ⅰ、Ⅱ级,ER、HER-2阳性高于阴性;MAGE-A11表达仅受到ER、HER-2的影响,ER、HER-2阳性高于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AGE-A9和MAGE-A11表达水平呈直线正相关性(y=0.7981x +1.278;R2=0.6948)。结论: MAGE-A9和MAGE-A11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俊军;何艳;胡小波;欧阳立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年至2014年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2年至2014年2月)和万方数据库(1992年至2014年2月)发表的关于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iewMan5.1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分析。结果:6篇文献纳入研究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干预能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感染率[OR=0.21,95%CI(0.12,0.38)]、死亡率[OR=0.37,95%CI(0.14,0.94)]、住院时间[WMD=-10.93,95%CI(-13.92,-7.93)]和住院花费[WMD=-1.39,95%CI(-1.70,-1.09)]。结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可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感染和死亡风险,并能降低住院花费,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王春亚;王国恩;郭蕾;周秀;吴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骨折治疗仪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骨折治疗仪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骨折患者89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5例予以清创、复位、固定以及康复锻炼等骨折常规治疗,实验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骨折治疗仪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间总优良率、住院时间、外固定拆除时间、功能康复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总优良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82.22%,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外固定拆除时间、功能康复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折治疗仪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疗效显著,能显著节约治疗时间,帮助患者及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传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慢性乙肝携带者 HBV DNA载量与细胞免疫功能间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携带者的HBV-DNA载量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诊治的HBV携带者为观察组(90例),根据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DNA 含量分为阴性组(14例)、低拷贝组(49例)、高拷贝组(27例),同期体检合格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90例),观察各组受试者外周血 T 细胞亚群 CD3+、CD4+、CD8+百分比和CD4+/CD8+值,外周血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NK)、活化T细胞比例,及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阳性率和PD-1平均荧光强度。结果:观察组患者CD3+、CD4+百分比、CD4+/CD8+值、NK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8+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阳性率和PD-1平均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HBV-DNA病毒拷贝数的增加,CD3+、CD4+百分比、CD4+/CD8+值、NK细胞比例降低(P<0.05或P<0.01),CD8+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阳性率及PD-1平均荧光强度上升(P<0.05或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HBV-DNA病毒载量与外周紊乱的T 淋巴细胞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临床可动态监测HBV-DNA病毒载量与T 淋巴细胞的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张韬;张丽娟;张跃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碘化油和碘佛醇在数字化子宫输卵管造影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在数字胃肠机下分别行碘油和碘佛醇子宫输卵管造影( hysterosalpingography,HSG)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数字胃肠机下分别使用碘油和碘佛醇行子宫输卵管造影的患者各400例,统计对比分析两种造影剂在影像质量、诊断结果、安全性、腹痛发生率、逆流及省时方便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两种造影剂在影像质量、诊断结果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而安全性、腹痛发生率、逆流及省时方便方面,碘佛醇明显优于碘化油(P<0.05)。结论:非离子型水溶性造影剂碘佛醇更安全、副作用更少,患者更少痛苦且省时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代小兵;林华;吴春燕;李木生;郭仲杰;刘启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超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撤机过程运用咖啡因的疗效

    目的::探讨咖啡因在超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撤机过程中的作用,以缩短撤机时间,提高安全性,降低并发症。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70例超低出生体重儿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机械通气,在撤机观察中对照组予氨茶碱,观察组予咖啡因,观察在相关指标上变化情况。结果:疗效上,对照组显效率40%,总有效率85.71%;观察组显效率80%,总有效率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上,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心率、收缩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心排血量指数、尿量、呼吸频率、氧合指数、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H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咖啡因能降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撤机后并发症,安全性高。

    作者:齐卫斌;乔彦霞;魏彦敏;陈惠芬;冯静普;秦亚亚;周凤;刘伟娜;李军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椎-基底动脉走行迂曲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及迂曲程度与后循环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5例行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检查的后循环缺血患者( PCI组)和108名无前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的正常人。在VR图像上观察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是否有迂曲,并分别测量每个迂曲的角度。根据迂曲数量和迂曲角度对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行迂曲评级。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PCI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对照组和PCI组的左右侧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χ2=66.860,P=0.000;χ2=43.457,P=0.000;χ2=19.203,P=0.000)。(2)PCI 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Ⅲ级者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1.115,P=0.000;χ2=86.620,P=0.000;χ2=43.371,P=0.000)。(3)椎动脉颅内段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49,P=0.000);椎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中等强度相关(r=0.65,P=0.000)。基底动脉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25,P=0.000);基底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相关(r=0.37,P=0.000)。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走行迂曲可能引起PCI,尤其是当椎动脉迂曲程度达到Ⅲ级以上的情况。

    作者:陈莉;罗天友;吕发金;许仕全;邓世山;蔡昌平;姚开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GIK液对脑死亡猪供体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缓慢颅内加压法建立猪脑死亡模型并探讨GIK液干预治疗对猪脑死亡心脏供体的保护作用。方法:12头健康版纳小耳猪随机分为2组(n=6),对照组(S组)和实验组(G组),检测两组血清钾、游离脂肪酸和乳酸、血糖和心肌能量代谢相关酶。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脑死亡后血糖急剧升高,脑死亡后与脑死亡前相比血糖有显著差异(P<0.05),脑死亡后实验组血糖略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血钾、乳酸脱氢酶(LDH)、Na+-K+-ATP酶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游离脂肪酸在脑死亡后1 h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改进的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建立猪脑死亡模型,比较符合临床脑死亡的发展过程,经有效的呼吸和循环支持,脑死亡状态可稳定维持。 GIK液能使猪脑死亡后血清乳酸和血钾升高,但不引起高钾血症,同时能抑制游离脂肪酸的释放。应用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建立猪脑死亡模型能引起血糖显著升高,但GIK不会引起猪脑死亡后血糖升高。GIK使猪脑死亡后心肌组织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乳酸脱氢酶( LDH)的含量增多,Na+-K+-ATP酶活性增强。通过提高心肌能量代谢底物及相关酶的含量,并促进能量代谢产物的转化来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增强心功能。

    作者:吴国俊;杨绍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参附注射液联合甲羟孕酮治疗肿瘤恶病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甲羟孕酮治疗肿瘤恶病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肿瘤恶病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常规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及口服甲羟孕酮分散片,同时治疗组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共4周)评价患者的进食量、体重、KPS评分、血清白蛋白与血红蛋白值。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进食量、KPS 评分、外周血红蛋白值均有所增加,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体重和血清白蛋白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治疗联合甲羟孕酮能增进肿瘤恶病质患者食欲,提高KPS 评分,增加血红蛋白量,改善肿瘤恶病质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陈红;曾恩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1例

    患者男,17岁,因右眼视物不清伴中央遮挡2周于2014年6月1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14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物不清、视物时中央遮挡感,未进行任何治疗,此后症状逐渐加重。既往有双眼近视病史6年。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05,-4.75 DS=0.8,左眼0.2,-4.25 DS=1.0。眼压:右眼14 mmHg,左眼:13 mmHg。双眼眼前节正常。彩色眼底像检查:双眼可见类圆形黄白色病灶(图1)。眼底荧光素钠血管造影( FFA )检查:早期:右眼病灶出现团状强荧光,晚期:荧光渗漏(图2),左眼病灶已形成瘢痕(图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检查:右眼一病灶处可见外核层下隆起的中等偏高反射团(图4),左眼病灶瘢痕形成(图5)。视野检查:右眼旁中心暗点,左眼视野基本正常(图6)。

    作者:曾春琴;许立帅;杨桢;杨小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CUEDC2蛋白研究进展

    CUEDC2是由国内学者张学敏于2007年首次报道的一种蛋白分子,由于其能够促进孕激素受体发生降解,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CUEDC2在一些细胞重要的生理调控活动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被相继阐明。目前发现,CUEDC2参与了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信号转导,并与某些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根据现有相关文献,对CUEDC2的结构以及有关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时栋;邹贵军;杜晓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具有强大的捕捉、处理和递呈抗原的能力,在病原微生物或炎性因子的刺激下逐渐成熟,并由外周组织迁徙至次级淋巴器官,活化、调节效应T细胞,在调控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Cs中存在一类负向免疫调节的细胞亚群,它们通过对自身抗原或无害的外源性抗原产生免疫耐受来维持自身免疫的稳态,这部分具有负向免疫调节功能的DCs被称为调节性树突状细胞( regulatory dendritic cells, DCreg)。 DCreg具有负向免疫调节功能,能够诱导免疫耐受,且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DCreg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移植排斥反应的新工具。本文就DCreg的生物学特性,DCreg与移植免疫耐受及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叶鹏程;向琴;肖江卫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比阿培南临床使用药物利用评价分析

    目的::通过药物利用评价( drug utilization evaluation,DUE)方法,评价比阿培南临床使用的合理性与规范性,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依据“比阿培南DUE 标准”对某医院2014年住院患者使用比阿培南332例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抗菌药物管理:微生物送检率82.2%(80%),会诊流程符合率51.3%(100%),病程记录符合率83.4%(100%),处方权限符合率97.3%(100%);(2)用药指征:适应症98.2%(90%);(3)用药过程:给药途径、溶媒选择、配伍禁忌正确率100%(100%);疗效监测项符合率80.4%(85%);(4)用药结果有效率78.6%(80%)。结论:医院比阿培南临床使用整体情况较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医院应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干预和整改,确保抗菌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比阿培南DUE 标准”对促进临床规范、合理使用比阿培南有一定作用。

    作者:韦娜;魏来;余娴;匡扶;王娜;冉娅娟;李頔;刘蕊;杜青青;赵春景;钱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肾内科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耐药监测和文献调研

    目的::监测我院肾内科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并同文献数据进行比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我院肾内科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同文献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共检出病原菌247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09株占44.13%、粪肠球菌占12.55%、真菌占5.26%。肠杆菌科细菌对青霉素类和多数头孢菌素耐药,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敏感性好,对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碳青霉烯类高度敏感。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高度敏感外,对大多数抗菌药高度耐药。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研究结果同文献资料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是肾内科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严重,同文献资料存在明显差异,各医院应加强针对各科室的实时的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作者:何云;吴莹;桂巧巧;沈赵楠;蒋宏彦;曹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64层螺旋CT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分析

    目的::通过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的对比,探讨64层螺旋CT(64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 CAL)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发病年龄6个月~10岁,平均年龄(2.0±1.5)岁,均于发病11 d内给予64SCT及RT-3DE检查,观察冠状动脉开口、各支的形态和走向,并测量其内径。结果:64SCT检查结果示CAL13例,累及冠状动脉18支,其中累及左冠状动脉主干13支,左前降支1支,左回旋支1支,右冠状动脉3支。 RT-3DE检出7例,累及冠脉9支,其中左冠状动脉主干6支,右冠状动脉2支,右冠脉瘤1支。两种检查方法探查左右冠状动脉病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用64SCT能观察冠脉的全貌,特别是冠脉的中远段,对CAL显示远高于RT-3DE。64SCT用于探查小儿KD冠脉损害是可行的,可以作为心脏超声的补充和替代方法,对KD急性期冠脉损伤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孙蕊蕊;栾孟福;刘晓东;李田华;魏玉云;刘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联合肝叶和部分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治疗NevinⅤ期胆囊癌临床体会

    目的::总结NevinⅤ期胆囊癌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胆囊癌侵犯周围脏器后的手术方式(肝叶切除+胰十二指肠部分切除)和根治性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间,经手术治疗并有病理诊断的8例Ne-vinⅤ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例术后1周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仅生存9个月,其余6例生存超过2年,无生存超过3年病例。结论:对部分伴有十二指肠和胰头前方受侵犯的胆囊癌患者,特别是起源于胆囊体底部的NevinⅤ期胆囊癌患者,如无明显远处转移,患者全身情况能够耐受手术,应积极行手术探查,联合肝叶及胰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治疗是一种确实可行的手术方式,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董满库;姜福全;李晓鸥;孙宏伟;胡刚;吉敏;杨建武;王平;李成林;张宏文;崔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牙周炎患者血清及龈沟液中多项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观察

    目的::观察牙周炎患者血清及龈沟液中多项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慢性牙周炎患者50例作为牙周炎组,纳入同时期口腔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牙周炎组患者进行超声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等牙周基础治疗。比较基线时两组患者间和牙周炎组治疗前后牙周状态相关指标(牙周探诊深度( probing depth,PD)、龈沟出血指数( sulcus bleeding index,SBI)、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血清和龈沟液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5、IL-6、IL-8水平差异。结果:基线时牙周炎组牙周状态相关指标PD、CAL、SB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牙周炎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PD、CAL、SBI与基线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基线时牙周炎组患者血清及龈沟液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5、IL-6、IL-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3个月,牙周炎组患者血清及龈沟液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5、IL-6、IL-8与基线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血清及龈沟液中炎性指标明显升高,通过牙周基础治疗能有效下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其牙周状态。

    作者:李居武;夏宣童;饶红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MRCP对胰胆管系统解剖及变异的临床研究进展

    胰胆管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其治疗方式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但许多胰胆管手术的意外损伤和并发症都与解剖关系的复杂和变异有关。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具有较好的胰胆管结构显示能力,有助于明确胰胆管系统解剖结构及变异。本文综述胰胆管系统解剖、变异及变异类型、胰胆管系统解剖变异与相关疾病的研究以及MRCP技术对显示胰胆管系统解剖变异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作者:刘念;黄小华;董国礼;杨雄雄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 microendoscopic desce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MED腰椎间盘突出症的35名患者为对象,并以同期接受开放式手术的43名患者为对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VAS和ODI评分及复发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平均随访23.5(13~50)个月,MED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9.6±23.6)min,比OD组长;平均住院时间为7(5~27)d,比OD短,术中出血量为60(20~250)mL,与OD组无差异。两组VAS和ODI评分均随时间延长而明显降低,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组复发率分别为7.1%和8.7%,也无明显差异。结论:MED与OD手术整体疗效无明显差异,但MED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罗磊;柏光泽;罗江洪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川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