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鹏程;向琴;肖江卫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缓慢颅内加压法建立猪脑死亡模型并探讨GIK液干预治疗对猪脑死亡心脏供体的保护作用。方法:12头健康版纳小耳猪随机分为2组(n=6),对照组(S组)和实验组(G组),检测两组血清钾、游离脂肪酸和乳酸、血糖和心肌能量代谢相关酶。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脑死亡后血糖急剧升高,脑死亡后与脑死亡前相比血糖有显著差异(P<0.05),脑死亡后实验组血糖略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血钾、乳酸脱氢酶(LDH)、Na+-K+-ATP酶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游离脂肪酸在脑死亡后1 h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改进的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建立猪脑死亡模型,比较符合临床脑死亡的发展过程,经有效的呼吸和循环支持,脑死亡状态可稳定维持。 GIK液能使猪脑死亡后血清乳酸和血钾升高,但不引起高钾血症,同时能抑制游离脂肪酸的释放。应用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建立猪脑死亡模型能引起血糖显著升高,但GIK不会引起猪脑死亡后血糖升高。GIK使猪脑死亡后心肌组织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乳酸脱氢酶( LDH)的含量增多,Na+-K+-ATP酶活性增强。通过提高心肌能量代谢底物及相关酶的含量,并促进能量代谢产物的转化来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增强心功能。
作者:吴国俊;杨绍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用阿奇霉素(A组)和头孢他啶联用阿奇霉素(B组)两种方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的费用与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渝北区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12月住院治疗CAP患者资料,筛选出A组和B组治疗方案患者资料。统计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药品费用和不良反应,并计算成本-效果比(C/E)。结果:两种治疗方案临床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体温、咳嗽、肺部啰音、X线胸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细菌清除率等疗效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B组C/E值显著低于A组C/E值(P<0.05)。结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用阿奇霉素与头孢他啶联用阿奇霉素两种方案用于我院CAP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同,但后者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作者:袁野;谢元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 microendoscopic desce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MED腰椎间盘突出症的35名患者为对象,并以同期接受开放式手术的43名患者为对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VAS和ODI评分及复发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平均随访23.5(13~50)个月,MED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9.6±23.6)min,比OD组长;平均住院时间为7(5~27)d,比OD短,术中出血量为60(20~250)mL,与OD组无差异。两组VAS和ODI评分均随时间延长而明显降低,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组复发率分别为7.1%和8.7%,也无明显差异。结论:MED与OD手术整体疗效无明显差异,但MED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罗磊;柏光泽;罗江洪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医用臭氧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并探讨其相关的中枢神经机制。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 CCI )模型;在损伤神经周围注射不同剂量医用臭氧后观察对 CCI 大鼠机械痛阈值(MWT)的影响;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CI或医用臭氧对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区(lPAG)中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结果: CCI大鼠经医用臭氧治疗后MWT增高,疼痛缓解伴lPAG中P2X3受体表达上调;其MWT增高幅度和P2X3受体表达上调幅度与注射医用臭氧剂量成正相关;lPAG中微量注射P2X3受体特异性拮抗剂A-317491后部分翻转医用臭氧对CCI大鼠的镇痛作用。结论:损伤神经局部注射医用臭氧可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产生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与促进中枢lPAG中P2 X3受体的表达和功能活化有关。
作者:肖智;李尤艳;孙梦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携带者的HBV-DNA载量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诊治的HBV携带者为观察组(90例),根据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DNA 含量分为阴性组(14例)、低拷贝组(49例)、高拷贝组(27例),同期体检合格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90例),观察各组受试者外周血 T 细胞亚群 CD3+、CD4+、CD8+百分比和CD4+/CD8+值,外周血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NK)、活化T细胞比例,及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阳性率和PD-1平均荧光强度。结果:观察组患者CD3+、CD4+百分比、CD4+/CD8+值、NK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8+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阳性率和PD-1平均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HBV-DNA病毒拷贝数的增加,CD3+、CD4+百分比、CD4+/CD8+值、NK细胞比例降低(P<0.05或P<0.01),CD8+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阳性率及PD-1平均荧光强度上升(P<0.05或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HBV-DNA病毒载量与外周紊乱的T 淋巴细胞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临床可动态监测HBV-DNA病毒载量与T 淋巴细胞的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张韬;张丽娟;张跃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及迂曲程度与后循环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5例行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检查的后循环缺血患者( PCI组)和108名无前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的正常人。在VR图像上观察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是否有迂曲,并分别测量每个迂曲的角度。根据迂曲数量和迂曲角度对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行迂曲评级。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PCI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对照组和PCI组的左右侧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χ2=66.860,P=0.000;χ2=43.457,P=0.000;χ2=19.203,P=0.000)。(2)PCI 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Ⅲ级者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1.115,P=0.000;χ2=86.620,P=0.000;χ2=43.371,P=0.000)。(3)椎动脉颅内段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49,P=0.000);椎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中等强度相关(r=0.65,P=0.000)。基底动脉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25,P=0.000);基底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相关(r=0.37,P=0.000)。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走行迂曲可能引起PCI,尤其是当椎动脉迂曲程度达到Ⅲ级以上的情况。
作者:陈莉;罗天友;吕发金;许仕全;邓世山;蔡昌平;姚开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患者男,17岁,因右眼视物不清伴中央遮挡2周于2014年6月1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14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物不清、视物时中央遮挡感,未进行任何治疗,此后症状逐渐加重。既往有双眼近视病史6年。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05,-4.75 DS=0.8,左眼0.2,-4.25 DS=1.0。眼压:右眼14 mmHg,左眼:13 mmHg。双眼眼前节正常。彩色眼底像检查:双眼可见类圆形黄白色病灶(图1)。眼底荧光素钠血管造影( FFA )检查:早期:右眼病灶出现团状强荧光,晚期:荧光渗漏(图2),左眼病灶已形成瘢痕(图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检查:右眼一病灶处可见外核层下隆起的中等偏高反射团(图4),左眼病灶瘢痕形成(图5)。视野检查:右眼旁中心暗点,左眼视野基本正常(图6)。
作者:曾春琴;许立帅;杨桢;杨小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具有强大的捕捉、处理和递呈抗原的能力,在病原微生物或炎性因子的刺激下逐渐成熟,并由外周组织迁徙至次级淋巴器官,活化、调节效应T细胞,在调控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Cs中存在一类负向免疫调节的细胞亚群,它们通过对自身抗原或无害的外源性抗原产生免疫耐受来维持自身免疫的稳态,这部分具有负向免疫调节功能的DCs被称为调节性树突状细胞( regulatory dendritic cells, DCreg)。 DCreg具有负向免疫调节功能,能够诱导免疫耐受,且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DCreg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移植排斥反应的新工具。本文就DCreg的生物学特性,DCreg与移植免疫耐受及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叶鹏程;向琴;肖江卫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对比腹部超声( trans-abdominal sonography,TAS)与阴道超声( trans-vaginal sonography,TVS)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26例异位妊娠患者分别采用腹部超声及经阴道超声检查,对比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同时对比两种方法对不同类型异位妊娠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TAS对异位妊娠诊断阳性率为82.3%(186/226),显著低于TVS的94.7%(214/226)(P<0.01);TVS对相对稳定型异位妊娠的诊断阳性率为96.0%(48/50),显著高于TAS的64.3%(18/28)(P<0.01),而TAS对急诊型异位妊娠的诊断阳性率为95.4%(21/22),显著高于TVS的66.7%(10/15)(P<0.05)。结论: TVS检查具有分辨率高、距离靶器官近等多重优势,TAS适用范围广泛、操作灵活,在临床实践操作中应灵活结合两种检查方法,提高异位妊娠的超声诊断准确率。
作者:余洁;黄雪;邹磊;周兴伟;张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二次交通事故成伤致死亡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思路。方法:收集3例二次交通事故成伤致死亡案例,多渠道收集案件信息,全面细致检验尸体,再现事故发生经过,明确死者的成伤过程,分析损伤的成伤方式、严重程度,判断生活反应,确定死者的死亡原因及各次损伤对死亡的参与程度。结果:二次交通事故成伤致死亡案例,存在损伤重、多发伤、复合伤、成伤方式多样、成伤机制复杂、生前伤死后伤并存,甚至多次损伤相互叠加、破坏、掩盖等特点。结论:二次交通事故成伤致死亡的法医学鉴定应以法医尸检为基础,结合痕迹学、运动力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和判断。
作者:吴勇;黄思兴;张先国;孔斌;黄家才;郑涛;泽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蜂蜇伤后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不同地区9家医院急诊科就诊的蜂蜇伤病例,采集患者一般信息、就诊时病情及就诊后接受治疗的情况,并随访患者预后情况。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蜂蜇伤后AKI发生危险因素;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发生AKI对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1)本组蜂蜇伤患者AKI发生率为10.1%,AKI组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非AKI组;(2)与非AKI组相比,AKI组患者的年龄较大,既往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和蜂蜇伤史,此次为多处蜇伤和蜇伤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比率更高,蜇伤到就诊时间更长,就诊时平均动脉压(MAP)更高(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多处蜇伤、既往有蜂蜇伤史、蜇伤到就诊时间长、就诊时MAP高以及出现过敏反应为患者蜂蜇伤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多处蜇伤、既往有蜂蜇伤史、蜇伤到就诊时间长、就诊时MAP高以及出现过敏反应均为患者蜂蜇伤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姚蓉;杜敏;胡海;倪芬;曹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国内不同年龄阶段患者临床分离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情况。方法:对2009至2014年公开发表的关于头孢曲松细菌耐药性检测的文章进行检索,按一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儿童患者阳性菌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对CRO的耐药率均低于20%。成年患者阳性菌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耐药率均低于30%,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耐药率为100%,老年患者检出了较大比例的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60%,对于阴性菌感染,各年龄阶段均检出了较高比例的大肠挨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其耐药率均超过50%。结论:不同年龄阶段患者阴性菌和老年患者阳性菌对CRO的耐药已非常严重,应进一步做好细菌耐药监测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李苌清;张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探讨骨折治疗仪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骨折患者89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5例予以清创、复位、固定以及康复锻炼等骨折常规治疗,实验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骨折治疗仪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间总优良率、住院时间、外固定拆除时间、功能康复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总优良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82.22%,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外固定拆除时间、功能康复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折治疗仪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疗效显著,能显著节约治疗时间,帮助患者及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传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痛风性关节炎( gouty arthritis,GA)是由尿酸盐沉积于关节或关节旁组织而导致炎症性疾病。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生是免疫介导的破坏性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生成受抑。 GA患者合并ITP者尚未见有文献报道。
作者:杨其彬;周京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抗菌药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药物,可涉及临床各个科室,是治疗由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的有力武器,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但是,由于人们对抗菌药的过分依赖,造成抗菌药的滥用,从而陷入了“感染-用抗菌药-培养出耐药菌株-造成新的感染-再用抗菌药”的恶性循环的怪圈,如继续滥用下去,将会导致很多感染性疾病无药可用的状况。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为遏制抗菌药的滥用,从国家政策层面先后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问题的通知》、《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等规定和法规,并自201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抗菌药的管理和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抗菌药的临床应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抗菌药品种多,患者个体差异大,病原微生物种类多、易突变,均导致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必须是建立在充分的科学证据之上的。尽管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各种指南和指导手册非常多,临床医生在面对特定的患者,依然需要在几个问题上寻求科学证据,包括是否有适应证、感染部位在哪、病原是什么、如何合理采集标本获取病原、患者的自身有何特殊性、给药剂量是否充分、是否符合药代药动学等。因此,不论对于国家、地区、机构、临床科室,还是对于各医务人员以及研究学者而言,抗菌药临床合理应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均是需要研究的课题,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2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安全性及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造影剂肾病( CIN)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需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且肾功能处于慢性肾脏病2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76例。按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成两组,每组入选患者38例,普通治疗组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10 mg、1次/晚治疗;强化治疗组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20 mg、1次/晚治疗。所有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前检测血常规、肝功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血脂;术前及术后测24 h尿蛋白;检测术前24 h和术后24 h、48 h、72 h及7 d的血肌酐水平。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后,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均较术前升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均出现一过性下降,1周后恢复至术前水平。强化治疗组患者CIN的发生率低于普通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慢性肾病2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是安全的,可以减少CIN的发生率。
作者:刘敏;闫杰;张苏川;杨明;朱磊;程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创伤后应急障碍是地震震后暴露者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而青少年是易罹患该障碍的高危人群。以文献复习方法归纳地震灾害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情况和影响因素,并展望该问题下一步的研究趋势将有助于为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更多的信息。
作者:柯雄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系统评价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年至2014年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2年至2014年2月)和万方数据库(1992年至2014年2月)发表的关于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iewMan5.1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分析。结果:6篇文献纳入研究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干预能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感染率[OR=0.21,95%CI(0.12,0.38)]、死亡率[OR=0.37,95%CI(0.14,0.94)]、住院时间[WMD=-10.93,95%CI(-13.92,-7.93)]和住院花费[WMD=-1.39,95%CI(-1.70,-1.09)]。结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可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感染和死亡风险,并能降低住院花费,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王春亚;王国恩;郭蕾;周秀;吴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探查取石的治疗策略、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7月行两镜联合胆道探查的150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其中47例行腹腔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治疗( LTCBD组);79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治疗( LD+TD组);24例行LD+I期缝合术( PS)治疗( LD+PS组)。对比分析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探查阴性率、T管留置率、住院时间、术后短期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各组间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TCBD组术后住院时间较短,明显短于其他2组(P<0.05),LTCBD组置管率及阴性置管率低于LD+TD组(P<0.05)。结论:对于需胆道探查的病人结合术前影像诊断与术中探查情况,综合运用基于胆囊管胆道探查( LTCBD)的治疗策略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熊永福;闫再华;唐小龙;李敬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CUEDC2是由国内学者张学敏于2007年首次报道的一种蛋白分子,由于其能够促进孕激素受体发生降解,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CUEDC2在一些细胞重要的生理调控活动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被相继阐明。目前发现,CUEDC2参与了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信号转导,并与某些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根据现有相关文献,对CUEDC2的结构以及有关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时栋;邹贵军;杜晓辉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