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菌药临床合理应用研究专题

关键词:抗菌药物, 临床合理应用, 药物临床应用, 应用管理, 感染性疾病, 病原微生物, 科学证据, 需要研究的课题, 患者个体差异, 预防与控制, 微生物种类, 管理和应用, 多重耐药菌, 专项整治, 指导原则, 指导手册, 政策层面, 有力武器, 抑菌活性, 医院感染
摘要:抗菌药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药物,可涉及临床各个科室,是治疗由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的有力武器,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但是,由于人们对抗菌药的过分依赖,造成抗菌药的滥用,从而陷入了“感染-用抗菌药-培养出耐药菌株-造成新的感染-再用抗菌药”的恶性循环的怪圈,如继续滥用下去,将会导致很多感染性疾病无药可用的状况。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为遏制抗菌药的滥用,从国家政策层面先后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问题的通知》、《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等规定和法规,并自201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抗菌药的管理和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抗菌药的临床应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抗菌药品种多,患者个体差异大,病原微生物种类多、易突变,均导致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必须是建立在充分的科学证据之上的。尽管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各种指南和指导手册非常多,临床医生在面对特定的患者,依然需要在几个问题上寻求科学证据,包括是否有适应证、感染部位在哪、病原是什么、如何合理采集标本获取病原、患者的自身有何特殊性、给药剂量是否充分、是否符合药代药动学等。因此,不论对于国家、地区、机构、临床科室,还是对于各医务人员以及研究学者而言,抗菌药临床合理应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均是需要研究的课题,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抗菌药临床合理应用研究专题

    抗菌药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药物,可涉及临床各个科室,是治疗由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的有力武器,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但是,由于人们对抗菌药的过分依赖,造成抗菌药的滥用,从而陷入了“感染-用抗菌药-培养出耐药菌株-造成新的感染-再用抗菌药”的恶性循环的怪圈,如继续滥用下去,将会导致很多感染性疾病无药可用的状况。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为遏制抗菌药的滥用,从国家政策层面先后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问题的通知》、《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等规定和法规,并自201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抗菌药的管理和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抗菌药的临床应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抗菌药品种多,患者个体差异大,病原微生物种类多、易突变,均导致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必须是建立在充分的科学证据之上的。尽管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各种指南和指导手册非常多,临床医生在面对特定的患者,依然需要在几个问题上寻求科学证据,包括是否有适应证、感染部位在哪、病原是什么、如何合理采集标本获取病原、患者的自身有何特殊性、给药剂量是否充分、是否符合药代药动学等。因此,不论对于国家、地区、机构、临床科室,还是对于各医务人员以及研究学者而言,抗菌药临床合理应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均是需要研究的课题,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注射用伏立康唑临床合理使用评价标准的建立

    目的::建立注射用伏立康唑临床药物利用评价标准,对该药的药物利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评价,为合理应用伏立康唑提供依据。方法:以伏立康唑的应用指南作参考,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制定伏立康唑药物利用评价细则,并对我院2014年6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62例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研究发现临床应用伏立康唑时在给药途径、溶媒选用和配制方面符合标准率均为100%,但在用药指征、配伍禁忌、病原学检查、滴注时间、用药疗程和用药监护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而且我院的医院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特殊级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存在操作漏洞。结论:伏立康唑药物利用评价方法可用于该药的药物利用评价,评价结果说明我院注射用伏立康唑的使用还存在普遍不合理应用现象,需加强合理用药宣传和监管,我院的电子监管系统仍然有操作漏洞,需要进一步完善。

    作者:匡扶;钱妍;余娴;冉娅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超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撤机过程运用咖啡因的疗效

    目的::探讨咖啡因在超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撤机过程中的作用,以缩短撤机时间,提高安全性,降低并发症。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70例超低出生体重儿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机械通气,在撤机观察中对照组予氨茶碱,观察组予咖啡因,观察在相关指标上变化情况。结果:疗效上,对照组显效率40%,总有效率85.71%;观察组显效率80%,总有效率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上,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心率、收缩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心排血量指数、尿量、呼吸频率、氧合指数、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H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咖啡因能降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撤机后并发症,安全性高。

    作者:齐卫斌;乔彦霞;魏彦敏;陈惠芬;冯静普;秦亚亚;周凤;刘伟娜;李军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骨折治疗仪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骨折治疗仪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骨折患者89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5例予以清创、复位、固定以及康复锻炼等骨折常规治疗,实验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骨折治疗仪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间总优良率、住院时间、外固定拆除时间、功能康复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总优良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82.22%,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外固定拆除时间、功能康复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折治疗仪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疗效显著,能显著节约治疗时间,帮助患者及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传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1例

    患者男,17岁,因右眼视物不清伴中央遮挡2周于2014年6月1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14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物不清、视物时中央遮挡感,未进行任何治疗,此后症状逐渐加重。既往有双眼近视病史6年。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05,-4.75 DS=0.8,左眼0.2,-4.25 DS=1.0。眼压:右眼14 mmHg,左眼:13 mmHg。双眼眼前节正常。彩色眼底像检查:双眼可见类圆形黄白色病灶(图1)。眼底荧光素钠血管造影( FFA )检查:早期:右眼病灶出现团状强荧光,晚期:荧光渗漏(图2),左眼病灶已形成瘢痕(图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检查:右眼一病灶处可见外核层下隆起的中等偏高反射团(图4),左眼病灶瘢痕形成(图5)。视野检查:右眼旁中心暗点,左眼视野基本正常(图6)。

    作者:曾春琴;许立帅;杨桢;杨小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MRCP对胰胆管系统解剖及变异的临床研究进展

    胰胆管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其治疗方式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但许多胰胆管手术的意外损伤和并发症都与解剖关系的复杂和变异有关。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具有较好的胰胆管结构显示能力,有助于明确胰胆管系统解剖结构及变异。本文综述胰胆管系统解剖、变异及变异类型、胰胆管系统解剖变异与相关疾病的研究以及MRCP技术对显示胰胆管系统解剖变异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作者:刘念;黄小华;董国礼;杨雄雄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具有强大的捕捉、处理和递呈抗原的能力,在病原微生物或炎性因子的刺激下逐渐成熟,并由外周组织迁徙至次级淋巴器官,活化、调节效应T细胞,在调控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Cs中存在一类负向免疫调节的细胞亚群,它们通过对自身抗原或无害的外源性抗原产生免疫耐受来维持自身免疫的稳态,这部分具有负向免疫调节功能的DCs被称为调节性树突状细胞( regulatory dendritic cells, DCreg)。 DCreg具有负向免疫调节功能,能够诱导免疫耐受,且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DCreg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移植排斥反应的新工具。本文就DCreg的生物学特性,DCreg与移植免疫耐受及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叶鹏程;向琴;肖江卫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负压封闭引流在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脑脊液漏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 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23例采用VSD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脑脊液漏患者,均常规治疗,彻底清除切口内炎性水肿和坏死组织,生理盐水和稀释碘伏纱布条反复清洗切口,干纱布条将切口擦拭干净,于切口表面或切口内置VSD,术后俯卧位48~72 h。结果:所有病例切口完全愈合,未出现再次手术修补病例。其中17例置VSD 5~7 d后,换药7~10 d拆线出院;6例第一次VSD术后5~7 d,切口仍有少量渗液,再次置VSD 5~7 d后,换药4~5 d拆线出院。随访6个月~2年,所有病例无头晕、头痛、恶心及胸腰背部疼痛等症状,有2例发现较小的脑脊液囊肿,因无腰痛及神经症状而未处理。结论: VSD是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脑脊液漏有效而无创的方法。

    作者:付能高;何江涛;张志明;张映波;蒋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强化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2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安全性及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造影剂肾病( CIN)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需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且肾功能处于慢性肾脏病2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76例。按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成两组,每组入选患者38例,普通治疗组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10 mg、1次/晚治疗;强化治疗组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20 mg、1次/晚治疗。所有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前检测血常规、肝功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血脂;术前及术后测24 h尿蛋白;检测术前24 h和术后24 h、48 h、72 h及7 d的血肌酐水平。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后,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均较术前升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均出现一过性下降,1周后恢复至术前水平。强化治疗组患者CIN的发生率低于普通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慢性肾病2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是安全的,可以减少CIN的发生率。

    作者:刘敏;闫杰;张苏川;杨明;朱磊;程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心胸外科行食管癌手术的患者10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给予系统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发放科室自编的“食管癌术后健康宣传册”、加入我院的食管癌术后康复俱乐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专职随访护士通过电话随访、利用网络平台、面对面的健康教育以及建立病情追踪卡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分别于出院前和出院后3个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食管癌术后患者实施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雷蓉;龙霖;赵莉;高乔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64层螺旋CT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分析

    目的::通过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的对比,探讨64层螺旋CT(64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 CAL)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发病年龄6个月~10岁,平均年龄(2.0±1.5)岁,均于发病11 d内给予64SCT及RT-3DE检查,观察冠状动脉开口、各支的形态和走向,并测量其内径。结果:64SCT检查结果示CAL13例,累及冠状动脉18支,其中累及左冠状动脉主干13支,左前降支1支,左回旋支1支,右冠状动脉3支。 RT-3DE检出7例,累及冠脉9支,其中左冠状动脉主干6支,右冠状动脉2支,右冠脉瘤1支。两种检查方法探查左右冠状动脉病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用64SCT能观察冠脉的全貌,特别是冠脉的中远段,对CAL显示远高于RT-3DE。64SCT用于探查小儿KD冠脉损害是可行的,可以作为心脏超声的补充和替代方法,对KD急性期冠脉损伤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孙蕊蕊;栾孟福;刘晓东;李田华;魏玉云;刘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CUEDC2蛋白研究进展

    CUEDC2是由国内学者张学敏于2007年首次报道的一种蛋白分子,由于其能够促进孕激素受体发生降解,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CUEDC2在一些细胞重要的生理调控活动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被相继阐明。目前发现,CUEDC2参与了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信号转导,并与某些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根据现有相关文献,对CUEDC2的结构以及有关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时栋;邹贵军;杜晓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 microendoscopic desce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MED腰椎间盘突出症的35名患者为对象,并以同期接受开放式手术的43名患者为对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VAS和ODI评分及复发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平均随访23.5(13~50)个月,MED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9.6±23.6)min,比OD组长;平均住院时间为7(5~27)d,比OD短,术中出血量为60(20~250)mL,与OD组无差异。两组VAS和ODI评分均随时间延长而明显降低,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组复发率分别为7.1%和8.7%,也无明显差异。结论:MED与OD手术整体疗效无明显差异,但MED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罗磊;柏光泽;罗江洪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肿瘤抗原 MAGE-A9和 MAGE-A1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分析人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AGE-A9和MAGE-A11在乳腺正常组织、乳腺良性瘤及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趋势,为乳腺癌临床诊断和生物治疗探寻新靶点。方法:选取本院接受并行手术治疗的乳腺良性肿瘤和乳腺癌患者各33例,分别取病灶组织和病灶周边正常组织制备石蜡病理切片,以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检测MAGE-A9和MAGE-A1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乳腺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MAGE-A9在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在乳腺良性瘤和乳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2%和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GE-A11在正常组织及良性瘤中均无表达,仅在乳腺癌中表达,阳性表达率达78.8%。 MAGE-A9表达受组织学分级、ER、HER-2的影响,组织学Ⅲ级患者明显高于Ⅰ、Ⅱ级,ER、HER-2阳性高于阴性;MAGE-A11表达仅受到ER、HER-2的影响,ER、HER-2阳性高于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AGE-A9和MAGE-A11表达水平呈直线正相关性(y=0.7981x +1.278;R2=0.6948)。结论: MAGE-A9和MAGE-A11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俊军;何艳;胡小波;欧阳立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蜂蜇伤后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蜂蜇伤后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不同地区9家医院急诊科就诊的蜂蜇伤病例,采集患者一般信息、就诊时病情及就诊后接受治疗的情况,并随访患者预后情况。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蜂蜇伤后AKI发生危险因素;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发生AKI对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1)本组蜂蜇伤患者AKI发生率为10.1%,AKI组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非AKI组;(2)与非AKI组相比,AKI组患者的年龄较大,既往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和蜂蜇伤史,此次为多处蜇伤和蜇伤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比率更高,蜇伤到就诊时间更长,就诊时平均动脉压(MAP)更高(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多处蜇伤、既往有蜂蜇伤史、蜇伤到就诊时间长、就诊时MAP高以及出现过敏反应为患者蜂蜇伤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多处蜇伤、既往有蜂蜇伤史、蜇伤到就诊时间长、就诊时MAP高以及出现过敏反应均为患者蜂蜇伤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姚蓉;杜敏;胡海;倪芬;曹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二次交通事故成伤致死的法医学鉴定3例

    目的::探讨二次交通事故成伤致死亡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思路。方法:收集3例二次交通事故成伤致死亡案例,多渠道收集案件信息,全面细致检验尸体,再现事故发生经过,明确死者的成伤过程,分析损伤的成伤方式、严重程度,判断生活反应,确定死者的死亡原因及各次损伤对死亡的参与程度。结果:二次交通事故成伤致死亡案例,存在损伤重、多发伤、复合伤、成伤方式多样、成伤机制复杂、生前伤死后伤并存,甚至多次损伤相互叠加、破坏、掩盖等特点。结论:二次交通事故成伤致死亡的法医学鉴定应以法医尸检为基础,结合痕迹学、运动力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和判断。

    作者:吴勇;黄思兴;张先国;孔斌;黄家才;郑涛;泽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比阿培南临床使用药物利用评价分析

    目的::通过药物利用评价( drug utilization evaluation,DUE)方法,评价比阿培南临床使用的合理性与规范性,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依据“比阿培南DUE 标准”对某医院2014年住院患者使用比阿培南332例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抗菌药物管理:微生物送检率82.2%(80%),会诊流程符合率51.3%(100%),病程记录符合率83.4%(100%),处方权限符合率97.3%(100%);(2)用药指征:适应症98.2%(90%);(3)用药过程:给药途径、溶媒选择、配伍禁忌正确率100%(100%);疗效监测项符合率80.4%(85%);(4)用药结果有效率78.6%(80%)。结论:医院比阿培南临床使用整体情况较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医院应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干预和整改,确保抗菌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比阿培南DUE 标准”对促进临床规范、合理使用比阿培南有一定作用。

    作者:韦娜;魏来;余娴;匡扶;王娜;冉娅娟;李頔;刘蕊;杜青青;赵春景;钱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两种方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比较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用阿奇霉素(A组)和头孢他啶联用阿奇霉素(B组)两种方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的费用与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渝北区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12月住院治疗CAP患者资料,筛选出A组和B组治疗方案患者资料。统计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药品费用和不良反应,并计算成本-效果比(C/E)。结果:两种治疗方案临床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体温、咳嗽、肺部啰音、X线胸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细菌清除率等疗效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B组C/E值显著低于A组C/E值(P<0.05)。结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用阿奇霉素与头孢他啶联用阿奇霉素两种方案用于我院CAP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同,但后者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作者:袁野;谢元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参附注射液联合甲羟孕酮治疗肿瘤恶病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甲羟孕酮治疗肿瘤恶病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肿瘤恶病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常规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及口服甲羟孕酮分散片,同时治疗组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共4周)评价患者的进食量、体重、KPS评分、血清白蛋白与血红蛋白值。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进食量、KPS 评分、外周血红蛋白值均有所增加,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体重和血清白蛋白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治疗联合甲羟孕酮能增进肿瘤恶病质患者食欲,提高KPS 评分,增加血红蛋白量,改善肿瘤恶病质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陈红;曾恩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和细胞因子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6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阿托伐他汀20 mg组56例、瑞舒伐他汀10 mg组56例和瑞舒伐他汀20 mg组56例,对比各组治疗前后血清中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水平,并观察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治疗后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方面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瑞舒伐他汀20 mg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三组患者在细胞因子VEGF和VCAM-1水平方面均显著降低(均P<0.05),且瑞舒伐他汀20 mg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ACS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可降低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并能稳定动脉粥样斑块,且这种作用与剂量正相关,对改善ACS患者的病情有益。

    作者:蒋小晶;闫亚非;陈新云;秦方;陈航;刘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川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