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折治疗仪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临床分析

李传宇

关键词:骨折治疗仪, 外固定支架, 开放性骨折,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骨折治疗仪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骨折患者89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5例予以清创、复位、固定以及康复锻炼等骨折常规治疗,实验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骨折治疗仪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间总优良率、住院时间、外固定拆除时间、功能康复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总优良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82.22%,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外固定拆除时间、功能康复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折治疗仪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疗效显著,能显著节约治疗时间,帮助患者及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比阿培南临床使用药物利用评价分析

    目的::通过药物利用评价( drug utilization evaluation,DUE)方法,评价比阿培南临床使用的合理性与规范性,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依据“比阿培南DUE 标准”对某医院2014年住院患者使用比阿培南332例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抗菌药物管理:微生物送检率82.2%(80%),会诊流程符合率51.3%(100%),病程记录符合率83.4%(100%),处方权限符合率97.3%(100%);(2)用药指征:适应症98.2%(90%);(3)用药过程:给药途径、溶媒选择、配伍禁忌正确率100%(100%);疗效监测项符合率80.4%(85%);(4)用药结果有效率78.6%(80%)。结论:医院比阿培南临床使用整体情况较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医院应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干预和整改,确保抗菌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比阿培南DUE 标准”对促进临床规范、合理使用比阿培南有一定作用。

    作者:韦娜;魏来;余娴;匡扶;王娜;冉娅娟;李頔;刘蕊;杜青青;赵春景;钱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肾内科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耐药监测和文献调研

    目的::监测我院肾内科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并同文献数据进行比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我院肾内科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同文献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共检出病原菌247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09株占44.13%、粪肠球菌占12.55%、真菌占5.26%。肠杆菌科细菌对青霉素类和多数头孢菌素耐药,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敏感性好,对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碳青霉烯类高度敏感。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高度敏感外,对大多数抗菌药高度耐药。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研究结果同文献资料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是肾内科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严重,同文献资料存在明显差异,各医院应加强针对各科室的实时的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作者:何云;吴莹;桂巧巧;沈赵楠;蒋宏彦;曹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年至2014年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2年至2014年2月)和万方数据库(1992年至2014年2月)发表的关于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iewMan5.1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分析。结果:6篇文献纳入研究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干预能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感染率[OR=0.21,95%CI(0.12,0.38)]、死亡率[OR=0.37,95%CI(0.14,0.94)]、住院时间[WMD=-10.93,95%CI(-13.92,-7.93)]和住院花费[WMD=-1.39,95%CI(-1.70,-1.09)]。结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可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感染和死亡风险,并能降低住院花费,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王春亚;王国恩;郭蕾;周秀;吴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鼠神经生长因子针剂与甲钴胺片剂序贯治疗对周围神经损伤慢性期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鼠神经生长因子针剂和甲钴胺片剂序贯治疗对5·12汶川地震后什邡市诊断明确的周围神经损伤慢性期(病程大于9个月)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汶川地震后什邡市诊断明确的周围神经损伤慢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疗程8周。试验Ⅰ组在1~28 d肌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随后在29~56 d改为口服甲钴胺。试验Ⅱ组在1~28 d口服甲钴胺片剂,随后在29~56 d改为肌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针剂。分别在治疗前、治疗满28 d和56 d这3个时间节点进行肌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动作电位潜伏期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48)。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在治疗28 d后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分别为(54.3+1.7) ms和(53.6+1.9) ms,与治疗前动作电位潜伏期进行纵向比较,两组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1=0.21和P1=0.17)。然而,两组患者在治疗56 d后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分别为(32.2+1.8)ms和(31.8+2.1)ms,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动作电位潜伏期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2=0.014和P2=0.008)。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针剂与甲钴胺片剂序贯使用对于治疗慢性期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钱德才;王乾成;周晓艳;邓磊;钟洪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抗菌药临床合理应用研究专题

    抗菌药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药物,可涉及临床各个科室,是治疗由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的有力武器,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但是,由于人们对抗菌药的过分依赖,造成抗菌药的滥用,从而陷入了“感染-用抗菌药-培养出耐药菌株-造成新的感染-再用抗菌药”的恶性循环的怪圈,如继续滥用下去,将会导致很多感染性疾病无药可用的状况。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为遏制抗菌药的滥用,从国家政策层面先后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问题的通知》、《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等规定和法规,并自201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抗菌药的管理和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抗菌药的临床应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抗菌药品种多,患者个体差异大,病原微生物种类多、易突变,均导致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必须是建立在充分的科学证据之上的。尽管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各种指南和指导手册非常多,临床医生在面对特定的患者,依然需要在几个问题上寻求科学证据,包括是否有适应证、感染部位在哪、病原是什么、如何合理采集标本获取病原、患者的自身有何特殊性、给药剂量是否充分、是否符合药代药动学等。因此,不论对于国家、地区、机构、临床科室,还是对于各医务人员以及研究学者而言,抗菌药临床合理应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均是需要研究的课题,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CUEDC2蛋白研究进展

    CUEDC2是由国内学者张学敏于2007年首次报道的一种蛋白分子,由于其能够促进孕激素受体发生降解,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CUEDC2在一些细胞重要的生理调控活动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被相继阐明。目前发现,CUEDC2参与了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信号转导,并与某些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根据现有相关文献,对CUEDC2的结构以及有关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时栋;邹贵军;杜晓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联合肝叶和部分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治疗NevinⅤ期胆囊癌临床体会

    目的::总结NevinⅤ期胆囊癌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胆囊癌侵犯周围脏器后的手术方式(肝叶切除+胰十二指肠部分切除)和根治性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间,经手术治疗并有病理诊断的8例Ne-vinⅤ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例术后1周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仅生存9个月,其余6例生存超过2年,无生存超过3年病例。结论:对部分伴有十二指肠和胰头前方受侵犯的胆囊癌患者,特别是起源于胆囊体底部的NevinⅤ期胆囊癌患者,如无明显远处转移,患者全身情况能够耐受手术,应积极行手术探查,联合肝叶及胰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治疗是一种确实可行的手术方式,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董满库;姜福全;李晓鸥;孙宏伟;胡刚;吉敏;杨建武;王平;李成林;张宏文;崔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两镜联合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治疗策略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探查取石的治疗策略、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7月行两镜联合胆道探查的150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其中47例行腹腔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治疗( LTCBD组);79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治疗( LD+TD组);24例行LD+I期缝合术( PS)治疗( LD+PS组)。对比分析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探查阴性率、T管留置率、住院时间、术后短期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各组间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TCBD组术后住院时间较短,明显短于其他2组(P<0.05),LTCBD组置管率及阴性置管率低于LD+TD组(P<0.05)。结论:对于需胆道探查的病人结合术前影像诊断与术中探查情况,综合运用基于胆囊管胆道探查( LTCBD)的治疗策略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熊永福;闫再华;唐小龙;李敬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两种方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比较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用阿奇霉素(A组)和头孢他啶联用阿奇霉素(B组)两种方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的费用与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渝北区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12月住院治疗CAP患者资料,筛选出A组和B组治疗方案患者资料。统计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药品费用和不良反应,并计算成本-效果比(C/E)。结果:两种治疗方案临床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体温、咳嗽、肺部啰音、X线胸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细菌清除率等疗效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B组C/E值显著低于A组C/E值(P<0.05)。结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用阿奇霉素与头孢他啶联用阿奇霉素两种方案用于我院CAP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同,但后者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作者:袁野;谢元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慢性乙肝携带者 HBV DNA载量与细胞免疫功能间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携带者的HBV-DNA载量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诊治的HBV携带者为观察组(90例),根据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DNA 含量分为阴性组(14例)、低拷贝组(49例)、高拷贝组(27例),同期体检合格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90例),观察各组受试者外周血 T 细胞亚群 CD3+、CD4+、CD8+百分比和CD4+/CD8+值,外周血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NK)、活化T细胞比例,及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阳性率和PD-1平均荧光强度。结果:观察组患者CD3+、CD4+百分比、CD4+/CD8+值、NK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8+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阳性率和PD-1平均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HBV-DNA病毒拷贝数的增加,CD3+、CD4+百分比、CD4+/CD8+值、NK细胞比例降低(P<0.05或P<0.01),CD8+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阳性率及PD-1平均荧光强度上升(P<0.05或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HBV-DNA病毒载量与外周紊乱的T 淋巴细胞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临床可动态监测HBV-DNA病毒载量与T 淋巴细胞的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张韬;张丽娟;张跃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椎-基底动脉走行迂曲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及迂曲程度与后循环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5例行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检查的后循环缺血患者( PCI组)和108名无前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的正常人。在VR图像上观察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是否有迂曲,并分别测量每个迂曲的角度。根据迂曲数量和迂曲角度对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行迂曲评级。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PCI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对照组和PCI组的左右侧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χ2=66.860,P=0.000;χ2=43.457,P=0.000;χ2=19.203,P=0.000)。(2)PCI 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Ⅲ级者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1.115,P=0.000;χ2=86.620,P=0.000;χ2=43.371,P=0.000)。(3)椎动脉颅内段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49,P=0.000);椎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中等强度相关(r=0.65,P=0.000)。基底动脉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25,P=0.000);基底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相关(r=0.37,P=0.000)。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走行迂曲可能引起PCI,尤其是当椎动脉迂曲程度达到Ⅲ级以上的情况。

    作者:陈莉;罗天友;吕发金;许仕全;邓世山;蔡昌平;姚开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医用臭氧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初步机制探讨

    目的::观察医用臭氧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并探讨其相关的中枢神经机制。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 CCI )模型;在损伤神经周围注射不同剂量医用臭氧后观察对 CCI 大鼠机械痛阈值(MWT)的影响;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CI或医用臭氧对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区(lPAG)中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结果: CCI大鼠经医用臭氧治疗后MWT增高,疼痛缓解伴lPAG中P2X3受体表达上调;其MWT增高幅度和P2X3受体表达上调幅度与注射医用臭氧剂量成正相关;lPAG中微量注射P2X3受体特异性拮抗剂A-317491后部分翻转医用臭氧对CCI大鼠的镇痛作用。结论:损伤神经局部注射医用臭氧可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产生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与促进中枢lPAG中P2 X3受体的表达和功能活化有关。

    作者:肖智;李尤艳;孙梦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具有强大的捕捉、处理和递呈抗原的能力,在病原微生物或炎性因子的刺激下逐渐成熟,并由外周组织迁徙至次级淋巴器官,活化、调节效应T细胞,在调控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Cs中存在一类负向免疫调节的细胞亚群,它们通过对自身抗原或无害的外源性抗原产生免疫耐受来维持自身免疫的稳态,这部分具有负向免疫调节功能的DCs被称为调节性树突状细胞( regulatory dendritic cells, DCreg)。 DCreg具有负向免疫调节功能,能够诱导免疫耐受,且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DCreg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移植排斥反应的新工具。本文就DCreg的生物学特性,DCreg与移植免疫耐受及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叶鹏程;向琴;肖江卫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MRCP对胰胆管系统解剖及变异的临床研究进展

    胰胆管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其治疗方式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但许多胰胆管手术的意外损伤和并发症都与解剖关系的复杂和变异有关。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具有较好的胰胆管结构显示能力,有助于明确胰胆管系统解剖结构及变异。本文综述胰胆管系统解剖、变异及变异类型、胰胆管系统解剖变异与相关疾病的研究以及MRCP技术对显示胰胆管系统解剖变异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作者:刘念;黄小华;董国礼;杨雄雄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负压封闭引流在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脑脊液漏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 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23例采用VSD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脑脊液漏患者,均常规治疗,彻底清除切口内炎性水肿和坏死组织,生理盐水和稀释碘伏纱布条反复清洗切口,干纱布条将切口擦拭干净,于切口表面或切口内置VSD,术后俯卧位48~72 h。结果:所有病例切口完全愈合,未出现再次手术修补病例。其中17例置VSD 5~7 d后,换药7~10 d拆线出院;6例第一次VSD术后5~7 d,切口仍有少量渗液,再次置VSD 5~7 d后,换药4~5 d拆线出院。随访6个月~2年,所有病例无头晕、头痛、恶心及胸腰背部疼痛等症状,有2例发现较小的脑脊液囊肿,因无腰痛及神经症状而未处理。结论: VSD是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脑脊液漏有效而无创的方法。

    作者:付能高;何江涛;张志明;张映波;蒋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全胃切除术后两种Roux-en-Y消化道重建方式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单纯Roux-en-Y吻合和P式Roux-en-Y吻合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48例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分别行单纯Roux-en-Y吻合(24例)和P式Roux-en-Y吻合法(24例)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术后Roux潴留综合症( RSS)、碱性返流性食管炎、营养状况指标的差异。结果: P式Roux-en-Y吻合组和单纯Roux-en-Y吻合组在患者碱性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P式Roux-en-Y吻合组患者术后的Roux潴留综合征(RSS)发生率、术后3个月及12个月患者营养指标营养状况指标较单纯Roux-en-Y吻合组好(P<0.05)。结论:相对于全胃切除术后的单纯Roux-en-Y吻合术,P式Roux-en-Y吻合术具有较好的贮袋代胃作用,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全胃切除术后一种较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作者:郭志民;郭鑫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心胸外科行食管癌手术的患者10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给予系统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发放科室自编的“食管癌术后健康宣传册”、加入我院的食管癌术后康复俱乐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专职随访护士通过电话随访、利用网络平台、面对面的健康教育以及建立病情追踪卡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分别于出院前和出院后3个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食管癌术后患者实施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雷蓉;龙霖;赵莉;高乔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骨折治疗仪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骨折治疗仪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骨折患者89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5例予以清创、复位、固定以及康复锻炼等骨折常规治疗,实验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骨折治疗仪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间总优良率、住院时间、外固定拆除时间、功能康复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总优良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82.22%,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外固定拆除时间、功能康复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折治疗仪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疗效显著,能显著节约治疗时间,帮助患者及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传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地震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创伤后应急障碍是地震震后暴露者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而青少年是易罹患该障碍的高危人群。以文献复习方法归纳地震灾害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情况和影响因素,并展望该问题下一步的研究趋势将有助于为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更多的信息。

    作者:柯雄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超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撤机过程运用咖啡因的疗效

    目的::探讨咖啡因在超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撤机过程中的作用,以缩短撤机时间,提高安全性,降低并发症。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70例超低出生体重儿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机械通气,在撤机观察中对照组予氨茶碱,观察组予咖啡因,观察在相关指标上变化情况。结果:疗效上,对照组显效率40%,总有效率85.71%;观察组显效率80%,总有效率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上,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心率、收缩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心排血量指数、尿量、呼吸频率、氧合指数、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H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咖啡因能降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撤机后并发症,安全性高。

    作者:齐卫斌;乔彦霞;魏彦敏;陈惠芬;冯静普;秦亚亚;周凤;刘伟娜;李军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川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