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兰
电图在临床应用已有70余年的历史,由于其能反映出脑功能的变化,因而在神经电生理学及临床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脑电图已进入数字化、多导联阶段,但仅能提供脑电活动正常与否,或病理波的定侧及某导联下所代表的病理波同步放电的大致范围(通常大于6cm2),此外,更无时间-空间概念.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电场理论、数字原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电生理技术--偶极子定位(Dipole localization method,DLM)能对头皮脑电活动进行无创性病灶定位,本文特对此技术及其在癫痫灶定位中的应用进行简介.
作者:王晓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食管测压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食管运动功能变化特点及临床表现上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18例SLE病人进行食管测压研究,与30例健康者对照.结果 SLE患者存在食管运动异常,与正常人比较LEUP、UESP降低,食管远端蠕动压增加.结论多数SLE患者存在无症状性食管运动功能异常,且有无食管动力异常的SLE患者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上有可比性差异;早期用药物进行治疗干预是必要的.
作者:刘宁涛;罗文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的疗效.方法108例HFR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53例,发热期静脉滴注维生素C等;低血压休克期给予快速晶体液扩容等治疗;少尿期给予利尿剂或等待肾功能自然恢复.治疗组55例,发热期给予病毒唑、赛庚啶及654-2以抗病毒,抗过敏及改善微循环;低血压休克期给予晶胶结合扩容,改善微循环和纳洛酮等治疗;少尿期联用心得安和酚妥拉明,或单用维拉帕米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发热期治疗后热程平均少1.13d、P<0.01,越期率(超越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之和)增加17.80%、P<0.05;在低血压休克期抗休克治疗后0.5h、1h和 2 h休克纠正率分别升高30.05(P<0.05)、21.21%(P<0.05)和21.72%( P<0.05),难治性休克发生率降低5.30%、P>0.05;在少尿期少尿持续时间平均少1.63d、P<0.01,血压正常分别为15和8例、P <0.05;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数平均少1.32d 、P<0.01,病死率下降3.91%、P>0.05.结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邓慧琳;邓天君;杜元平;帅世全;杨兴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近年来由于剖宫率的上升,哺乳期疤痕子宫再妊娠率逐年上升,由此要求人工流产的病员也逐渐增加.我院自1999年11月至2004年6月共行人工流产1800例,其中哺乳期疤痕子宫128例,占7.2%,均顺利完成人流,无人流失败及穿孔,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秋燕;杨宁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两种方法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原发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 1980年1月至1987年12月用旧法治疗1195例,给予快速晶体液扩容等治疗.1988年1月至2002年12月用新法治疗608例,给予晶胶结合扩容、改善微循环和纳洛酮等综合治疗.结果新法组与旧法组相比,治疗后1h、2h休克纠正率分别升高23.52%(p<0.01)和25.03%(p<0.01);难治性休克降低3.05%(P<0.01);超越少尿期升高为4.46%(P<0.05);病死率降低3.65%(P<0.05).结论新法组疗效明显优于旧法组.
作者:邓天君;邓慧琳;杜元平;帅世全;杨兴华;范昕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磁共振血管成像、三维CT血管成像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开发和应用,使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更简便、快捷、清晰、直观.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因其创伤小,疗效好,能解决部分开颅手术无法解决的问题,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现就颅内动脉瘤影像学检查方法和血管内栓塞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吴戈;谢晓东;许国辉;王朝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脑膜瘤占原发脑肿瘤的19.2%-38%,仅次于胶质瘤居第二位,且绝大多数是良性.对于良性脑膜瘤手术全切效果极佳.但由于生长位置等因素,约17-50%不能全切,放疗效果不确切且副作用大.显然对探寻这部分脑膜瘤的治疗方法极有意义.由于脑膜瘤的生物学特性,抗孕激素治疗(以米非司酮为代表药物)成了一种选择.但其疗效并不理想.这就提示还需要对脑膜瘤中类固醇激素受体的生物和生理作用以及孕酮拮抗剂的作用环节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就这方面的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王远传;雷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以小儿多见,占小儿肘部骨折的30%-40%,多发年龄为5-12岁[1].作者从1996年-2003年8年间应用硬纸壳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5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强;李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H2O2诱导Hep-G2发生凋亡及其致凋亡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与特异性抗体初步探索了经H2O2处理的Hep-G2细胞Fas、bcl-2、P53、P21、Caspase3等与细胞凋亡和生长抑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检测结果表明H2O2处理的Hep-G2细胞的Fas和Caspase3基因表达增加, bcl-2基因表达减少,而P53、P21基因的表达未见明显改变,提示Fas、Caspase3和 bcl-2基因在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bcl-2通过抑制诱导凋亡所致的细胞永生化,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53、P21、保持不变,可能反映了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不依赖P53途径.
作者:冯莉;苏奉发;李丽;任碧轩;杨健;张大容;唐恩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造影剂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剂量也越来越大,快速注射大剂量造影剂所导致的副反应已引起人们的重视.非离子型造影剂的问世是碘造影剂发展的突破性进展,它可降低造影剂的渗透性、电离性及化学毒性.本文旨在对离子型造影剂和非离子型造影剂在CT增强扫描时发生的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谢应清;郭继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中老年常见病,临床上常采用牵引、按摩、药物等进行综合治疗,其中颈椎牵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常用有效方法.我科1999-2003年共收治颈椎间盘突出症91例,疗效满意,现将牵引康复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钟超惠;王英;都玉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30年代前在欧美国家普遍使用,近年来在国内广泛应用,国内护理学者对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范围、穿刺置管方法并发症预防及观察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忽视了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健康教育,笔者就对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健康指导情况及病人的健康知识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崔丽君;魏雪梅;杨苓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991年至2003年,对26例股骨干骨折者实施内固定治疗失败,本文对其治疗失败原因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张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输尿管结石并发息肉较少见,术前诊断较困难,往往满足结石的诊断而未作进一步检查,漏诊率较高.我院2000年8月至2004年9月收治输尿管结石手术治疗者156例,并发输尿管息肉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诗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是小儿常见的急诊手术,对巡回护理要求较高.现对我院1997-1999年间,气管异物取出术37例的巡回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吴雪莲;孙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的走行和入喉点.方法在50具(10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喉的神经与甲状腺的血管及甲状软骨上角、下角的位置关系.结果①喉上神经入喉点在甲状软骨上角尖的前下方约13mm;②喉返神经入喉点在甲状软骨下角尖的后下方7mm;距喉结突出点水平线下方约3.5cm.结论术中以甲状软骨上角、下角和喉结为标志,是显露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容易、安全和实用的方法.
作者:佘永华;张志栋;吴俊学;胡芸海;邱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粘液表皮样癌好发于涎腺导管上皮的腭腺,发生于阴茎头部,罕见报道.我院于2002年7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泽田;喻廷碧;朱治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间的临床综合症,具有病情变化快、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的特点,积极治疗日益受到临床重视.我们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元军;李晓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随着中草药的广泛应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中草药的毒副作用及对肝脏损害的了解愈来愈多,中草药导致的药源性肝病也逐渐引人注目.近4年来,我们先后收治11例中药何首乌相关的药物性肝炎,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周祥慧;邱雄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D-二聚体的水平及分析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抗凝血离心后分离血浆存放-30℃冰箱待测.UC 的疾病活动度、内镜分级分别用Truelove-Witts、Truelove标准评分.结果活动性UC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63.3%(19/30)升高.活动性全结肠炎的D-二聚体水平更高(0.79 ± 0.13 mg/l, p<0.01).不同疾病活动度、内镜分级无差异,P>0.05.结论 UC 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治疗时应考虑预防微血栓形成的措施.
作者:贺国斌;魏锦;冯志松;周京国;杨明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