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天君;邓慧琳;杜元平;帅世全;杨兴华;范昕建
2000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烧伤整形科在76例住院患者的深Ⅱ~Ⅲ度烧伤肉芽创面上,应用患者自体头皮(头皮无烧伤或Ⅱ度烧伤愈合后)行邮票样或大张皮移植,效果满意.
作者:吕志敏;周国富;任章霞;陈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随着科学的发展及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腔道手术及微创手术在泌尿外科正一步步发展起来.术后尿管留置是泌尿外科术后恢复的重要过程.但是,因尿道粘膜娇嫩,加上手术创伤、尿管的机械性刺激及术后护理不当,留置尿管后尿道不适,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而且易发生继发性出血,尿道口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恢复.现将我科46例留置尿管后诉尿道不适的治疗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李梦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输尿管结石并发息肉较少见,术前诊断较困难,往往满足结石的诊断而未作进一步检查,漏诊率较高.我院2000年8月至2004年9月收治输尿管结石手术治疗者156例,并发输尿管息肉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诗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H2O2诱导Hep-G2发生凋亡及其致凋亡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与特异性抗体初步探索了经H2O2处理的Hep-G2细胞Fas、bcl-2、P53、P21、Caspase3等与细胞凋亡和生长抑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检测结果表明H2O2处理的Hep-G2细胞的Fas和Caspase3基因表达增加, bcl-2基因表达减少,而P53、P21基因的表达未见明显改变,提示Fas、Caspase3和 bcl-2基因在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bcl-2通过抑制诱导凋亡所致的细胞永生化,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53、P21、保持不变,可能反映了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不依赖P53途径.
作者:冯莉;苏奉发;李丽;任碧轩;杨健;张大容;唐恩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预防并及时发现治疗各种并发症,可提高出生体重极低婴儿(VLBWI)的存活率.母婴同室在VLBWI并发症防治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院NICU自1997年5月至2001年5月共收治48例VLBWI,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小平;代惠英;张瀚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食管癌术后早期死亡原因,不断提高围手术期治愈率.方法回顾1984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科实施677例食管癌切除手术后,2小时-7天内19例死亡原因分析.结果早期死亡率为2.8%,其中呼吸衰竭死亡9例,吻合口瘘死亡4例,麻醉未复苏死亡2例,全身衰竭、胸内出血、气胸、不明死亡原因各一例.结论作者认为在本院食管癌术后早期死亡主要原因是肺部并发症和吻合口瘘,其他有多因素原因,也有单因素原因.
作者:武福礼;何东权;万志渝;殷君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和总结颌面部血管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小儿颌面部血管瘤,一次未愈,间隔1~4周重复给药,5次为一疗程,总量不超过80 mg.结果 334 例患儿,经1~3年随访,治愈率61.08 % ,显效率30.54 % ,有效率7.19 % .结论本方法疗效可靠、副作用小、外观满意.尤其适合于小儿颌面部血管瘤的治疗.
作者:陈开;戴毅;武国;刘崇清;罗春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T(cTNT)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情况及心力衰竭病因间的关系.方法使用Roche公司生产的Elecsys Systems 201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56例不同病因、不同心功能分级的心力衰竭患者及30例同期非心血管病者对照绗的血清肌钙蛋白T水平.结果心力衰竭患者组血清cTnT测定值明显高于非心血管病患者对照组(P<0.05);重度心衰(心功能Ⅳ级)组的血清cTnT测定值及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中度心衰(心功能Ⅲ级)组,(P<0.01),中度心衰组血清cTnT测定值及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心衰(心功能Ⅱ级)组,(P<0.05);不同病因的心力衰竭患者cTnT测定值,冠心病组与肺源性心脏病组间有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升高程度与病情的严重性相一致;但血清肌钙蛋白T与心力衰竭病因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敏;李春艳;刘华伟;王娴;唐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对晚期食管癌采用125碘种子源植入治疗的方法和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将装有125碘种子源的硅胶管捆绑在食道支架的表面,根据肿瘤组织的分布情况进行布阵.在内镜直视下将支架置入食管.结果 12例患者共使用55粒125碘种子源,3个月随访吞咽困难分级均为3级,无血象改变、气管食管瘘发生.结论本法能够有效改善晚期食管癌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洪州;文黎明;邓丽娟;龚建辉;唐珍珍;刘静梅;董晓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机械通气48小时后出现的肺实质感染,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中,肺炎的患病率明显增高.有学者报道入ICU机械通气3-5d,30%患者发生VAP,5-10d,60%患者发生VAP.发生VAP致使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
作者:陈玉琴;鲁桂英;唐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调查儿科护士工作应激情况,分析产生原因,寻求减轻的措施、以提高儿科护士应激水平.方法采用工作应激个人调查表,随机对我市三家医院的30名儿科护士和30名非儿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儿科护士工作中的物理条件和工作兴趣高于非儿科护士.33%的儿科护士处于高应激工作.结论指导儿科护士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唐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鼻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特点,以便提高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我科1991-2001年收治的31例患者均行病理或病理加免疫组化检查,分别采用单纯放疗或放疗加全身化疗等治疗方法.结果随访1-10年,15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48.4%;5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16.1%;11例患者病情进展,35.5%.其中死亡7例,22.6%.结论鼻NK/T细胞淋巴瘤的恶性程度高,应首选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王轶;周天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磁共振血管成像、三维CT血管成像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开发和应用,使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更简便、快捷、清晰、直观.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因其创伤小,疗效好,能解决部分开颅手术无法解决的问题,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现就颅内动脉瘤影像学检查方法和血管内栓塞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吴戈;谢晓东;许国辉;王朝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起病隐匿,患者就诊时大多已属中晚期,90%的患者已失去手术时机.对不能手术的肝癌,介入治疗是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首选治疗方法[1].
作者:任洪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肾结核与肾脓肿均为肾实质的感染性病变,在不同病理时期,二者可出现相似或不同的影像学表现.笔者对1997~2003年期间两家医院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资料证实的15例肾结核及肾脓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二者的CT表现特点并复习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作者:黄文光;蓝玉梅;雷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生命健康的常见畸形,占新生儿先天畸形的首位.以往外科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新型封堵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介入治疗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先心病的治疗开辟了另一条崭新的途径.
作者:顾鹏;曹礼庭;张敏惠;张青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炎症性尿道狭窄作为尿道狭窄中的一类,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有其特殊性.现将我院近20年来诊治的48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光学;谭廷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系统应用于临床,不仅减少了主观因素带来的误差,同时又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缩短了全程检测的时间[1].ELISA试验的影响因素多,包括试剂、仪器、加样、孵育温度、洗板、显色、读值等,我们主要探讨加样针的携带污染、洗板方式的选择、反应板的进板等待时间对结果的影响.
作者:王智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选择性乳导管造影在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x线表现与病理.结果临床症状均表现为乳头溢液.6例平片表现为乳晕下区肿块;乳导管造影片中37例表现为充盈缺损,3例导管完全阻塞、中断,39例导管不同形态及程度扩张.结论选择性乳导管造影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治疗依据.
作者:戴萍;陈留斌;渝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为临床提供有关腋动脉分支的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甲醛固定处理的正常成人尸体标本30具(男24,女6),解剖、观察腋动脉分支的起点及数目.结果胸上动脉(ST)起自腋动脉第1段者占85%,胸肩峰动脉(TA)起自第1、2段者,分别占5%和95%,胸外侧动脉(LT)主要起自第2段,占68.33%,肩胛下动脉(S)主要起自第2、3段,分别占23.33%和65%,旋肱前动脉(AH)主要起自第3段,占83.33%,旋肱后动脉(PH)直接起自第3段者为38.33%,主要与肩胛下动脉共干(41.67%),右侧桡动脉(RR)起自第2段者1例,占1.67%,胸背动脉(TD)和肱深动脉(DB)起自第3段,分别占3.33%.结论腋动脉的分支大多为6支,也有9支者;胸肩峰动脉起点及出现率恒定,胸外侧动脉发出部位不恒定,可发自胸肩峰动脉,肩胛下动脉和胸背动脉.旋肱后动脉大多与肩胛下动脉共干.
作者:丁家明;雷英;黄永春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