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煎煮时间对中药汤剂质量影响

郭允;张家成;彭智平

关键词:煎煮时间, 汤剂质量, 单味药, 复方
摘要:中药汤剂是一个复杂的混和体,含有众多有机物、无机物成分,这些化学成分是汤剂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着汤剂的质量.而汤剂在煎煮过程中随着煎煮时间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终影响着中药汤剂中有效成分含量进而影响汤剂的质量.当代学者从煎煮时间对汤剂质量影响角度对单味药和复方做了大量研究,通过综述各家研究成果,探析煎煮时间对汤剂质量的影响,明确其对汤剂质量影响的重要性,希望能为汤剂质量的提高探寻合理的煎煮时间,给同道以启示.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保健灸可视化系统的设计

    目的:开发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的家庭保健灸疗指导软件系统,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提供安全有效的日常保健灸(含节气灸)方法,指导使用者迅速准确取穴,规范灸疗操作,提高保健疗效.方法:根据中医理论确定灸法的禁忌症、保健灸方(含节气灸方),灸疗注意事项,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选择软件技术框架,进行系统程序开发.设计编程灸前自查、保健灸疗方案及取穴图片和视频.建立后台关系数据库,数据准备和录入数表.应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前沿的电脑软件技术,建立交互式平台.结果:保健灸可视化软件形成后台数据库匹配脏腑功能保健灸和二十四节气灸方案,近160个穴位的图片和专业影像定位,十四经脉的循行图片和本经穴位.结论:本系统简明友好、易于操作,能为保健灸使用者提供保健灸方法信息及快捷准确的取穴查询、检索服务.系统结构易于扩充,系统数据的变化不需要进行另外的编程即可满足以后根据不同用户需求进行内容修改和软件升级.

    作者:MA Marlena;钟兰;马寿椿;吴俊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巴蜀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建设及数据挖掘模式研究与实践

    目的:探讨巴蜀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建设,为中医药古籍的保护及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法: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手段,进行数字化建设及实践数据挖掘模式.结果:以RISS特色数据库为古籍数字化平台,按学科和朝代建立了巴蜀中医药古籍医家及书目全文图片数据库,并按病案、方剂、针灸等不同属性分别确立聚类、复杂网络、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模式.结论:巴蜀中医药古籍的相关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挖掘的应用,为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方法和思路提供了正确的研究方向.

    作者:江蓉星;聂佳;许霞;李政;任玉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叠鞘石斛石斛酚提取工艺

    目的:采用中心复合设计一效应面法优化叠鞘石斛中石斛酚的提取工艺.方法:以甲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和超声提取时间为自变量,以石斛酚提取率为因变量,通过对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拟合,采用效应面法优化佳提取工艺.结果:确定石斛酚提取工艺为甲醇体积分数50% ~61%,料液比1∶19~1∶22,超声提取时间16~21min,工艺验证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偏差为-1.82%.结论:该方法可用于优化叠鞘石斛石斛酚提取工艺.

    作者:吴强;夏厚林;郭帅;贾芳;黄萍;张廷模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基于筋骨力学平衡探讨颈性眩晕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在手法干预中的意义

    颈性眩晕动物模型是当前中医骨伤基础研究所急需的,通过分析筋与骨力学平衡的中西医理论,从筋骨力学失衡角度探讨颈性眩晕模型构建及病变机制的研究是相互佐证的,并分析其在手法干预机制研究中的意义.

    作者:范志勇;赖瑞美;查和萍;田宁;粟漩;王卫强;谢兵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龙胆泻肝汤治疗胆腑郁热型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龙胆泻肝汤治疗胆腑郁热型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患者30人予以龙胆泻肝汤水煎剂口服,治疗前后分别评价患者主观指标(SF-36、VAS及SNOT-20量表)和客观指标(鼻腔分泌物IL-8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治疗后证候积分改善明显,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2.鼻腔分泌物IL-8水平变化:治疗前后IL-8水平差异明显.3.患者生存质量变化:除SF-36外,VAS量表与SNOT-20量表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龙胆泻肝汤能有效改善患者流脓涕、头痛等症状,并降低鼻腔IL-8水平,为延缓慢性鼻-鼻窦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周立;陶铮;熊大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云梦秦简及唐以前关于疠疡(麻风病)的资料记载对中医外科学的意义

    通过古代发掘出土的秦代简牍,发现了秦代官方文件中记录关于疠疡的诊断要点及处置刑律,反映了秦代社会对疠疡患者的恐惧和残酷处置,改变了目前通常认为唐以前缺乏疠疡历史文献记录的现状,补充了中医外科发展史的内容,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疠疡提供了重要信息.

    作者:艾儒棣;方明;艾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胶圈齿形套扎加断桥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安全性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胶圈齿形套扎加断桥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用胶圈齿形套扎加断桥缝合术和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术后大出血、急性尿潴留、肛门疼痛、肛门水肿及肛门狭窄情况,并通过肛管直肠测压对肛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胶圈齿形套扎加断桥缝合术在肛门疼痛、肛门水肿和术后大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外剥内扎术组(P<0.05).肛管直肠测压优于外剥内扎术组(P<0.05).2组患者术后急性尿潴留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胶圈齿形套扎加断桥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能很好地保留齿线,保持肛管正常的解剖结构,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作者:高洪娣;应光耀;熊国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附子古今炮制方法概述

    目的:通过厘清附子从古至今的炮制方法,说明附子炮制的演变过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附子的现代炮制和安全用药积累资料.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法,对附子从汉代至今的炮制方法进行梳理,厘清其炮制方法变化的过程及差异.结果:附子从初的生用,逐步发展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后又衍生出许多加辅料共制或复合炮制方法,但很多炮制方法不再使用.表明在医家们在使用附子的过程中,炮制方法也在不断演进,以找出合理的方法.结论:附子炮制方法繁多,其目的都是为了减毒增效,但亟待进行系统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炮制规范,促进附子的合理使用.

    作者:叶强;彭成;郭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眩晕的经穴特点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眩晕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在收集针灸治疗眩晕的古代文献基础上,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古代针灸治疗眩晕的经穴运用特点和规律.结果: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提炼出风池、神庭、合谷、头临泣、上星、天柱为古代针灸治疗眩晕常用腧穴.同时合谷配风池、上星配风池、解溪配合谷是常用的腧穴配伍.膀胱经、胆经为常用经络.特定穴方面,以交会穴使用频繁.此外头面部腧穴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结论:古代针灸治疗眩晕多使用局部选穴,特定穴是处方的组成主要部分.

    作者:寿依夏;任玉兰;唐勇;梁繁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四磨汤与福松联合治疗高龄气秘证便秘患者的快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四磨汤与福松(聚乙二醇4000)联用治疗高龄功能性气秘证便秘患者的临床快速疗效.方法:66例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口服四磨汤口服液和福松,对照组单纯辨证服用中药.观察患者1周平均排便次数、大便性状及腹胀、腹痛、食欲降低、排便费力等症状改善情况,记录患者治疗的药物平均费用、满意度情况.结果:四磨汤与福松联合使用可使大部分高龄功能性气秘证便秘患者快速解除症状,2组总有效率相近,分别为93.5%和88.6%,但显效率不同,分别为80.6%及68.6%,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2组的满意度、大便性状评分也有差异.结论:四磨汤与福松联合使用治疗高龄气秘证便秘患者能够快速起效、安全可控,而且费用合理,易于为高龄患者接受,满意度高.

    作者:陈诗伟;陈诗芸;张力;张思奋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多切口引流联合龙珠软膏纱条填塞治疗马蹄型肛痈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多切口引流联合龙珠软膏纱条填塞治疗马蹄型肛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马蹄型肛痈患者120例,采用多切口引流一期根治术,术后以龙珠软膏纱条填塞换药直至创面愈合.结果:116例治愈,治愈率接近96.66%.结论:该方法治疗马蹄型肛痈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沙喜;闵丽;张辉;张晟;陈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全国中医肺系病第十六次学术交流会议纪要

    全国中医肺系病第十六次学术交流会是由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承办,大会以了解掌握呼吸疾病诊治的新进展,促进国内呼吸病学者的交流,提高国内临床诊治水平,规范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临床诊治途径为宗旨,为呼吸领域医生及基层医生提供专业培训,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有效的诊治方法.

    作者:方莉;王传博;李泽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健脾化湿法及含药血清对小鼠胰星状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法及含药血清对小鼠胰星状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以筛选出佳药物效应浓度.方法:体外传代培养小鼠胰星状细胞,采用MTT比色法观察健脾化湿方药血清、卡莫司他药物血清及空白血清对小鼠胰星状细胞活化增殖影响.结果:健脾化湿方药组均能够有效抑制小鼠胰星状细胞的活化增殖,终浓度为10%的健脾化湿方药组与同等浓度的空白血清组比较有差异(P<0.05),与无血清组比较亦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湿法及含药血清可有效抑制小鼠胰星状细胞的活化增殖,10%是其佳药物效应浓度.

    作者:水楠楠;唐元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健脾清肠法治疗127例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回顾研究近10年中药健脾清肠法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组方规律.方法:收集127例2000年1月~2011年3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单纯使用中药健脾清肠法治疗的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侯变化及结肠镜检查的改变,中药起效时间,并总结健脾清肠法的组方规律.结果:单纯使用健脾清肠法治疗的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30%.其对改善UC患者中医证候有显著疗效,尤其对粘液脓血便症状改善为明显(P<0.01).中药起效时间在2.72 ±1.03 w.其中31例近期复查肠镜的UC患者,结肠镜改善有显著疗效.结论:健脾清肠法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证疗效确切.

    作者:华云玮;柳文;龚雨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观察自拟行气活血汤对颈动脉硬化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以彩色多普勒观察自拟行气活血汤治疗颈动脉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动脉硬化和(或)伴有斑块形成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在给予常规降压、降血糖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行气活血汤口服,水煎服,1剂/d,分两次服用,每次200 mL;对照组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mg,1剂/d.两个疗程(8个月)后记录颈动脉IMT厚度、不同回声斑块厚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明显变薄,低回声、中等回声斑块厚度变薄,与对照组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行气活血汤治疗颈动脉硬化及低回声、中等回声斑块疗效显著.

    作者:赵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健康管理对99例气虚体质中老年人体质干预的研究

    目的:了解健康管理对气虚体质中老年人体质干预的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98例气虚质的中老年人以1∶1的比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健康管理6个月,对比干预组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气虚质倾向性、生命质量评价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6个月的社区健康管理干预后,干预组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气虚体质量化积分均值、气虚体质量表条目(容易气短,易患感冒,说话声音无力,动则汗出)原始积分均值、SF-36生命质量量表(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绪角色功能、精力、总体健康)积分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管理气虚体质中老年人体质有较好的调养效果.

    作者:郑晓辉;简振尧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温针灸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和单纯针刺组,每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隔日交替仰卧位取穴针刺支沟、天枢、气海、足三里、上巨虚和俯卧位取穴针刺脾俞、肾俞、大肠俞、次醪.温针灸组针刺得气后在天枢、气海、足三里、脾俞、大肠俞针尾加温针灸治疗.对比观察温针灸组与单纯针刺组相比,在临床疗效及便秘评分量表的差异.结果:温针灸组总有效率为85.37%,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8.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便秘评分量表总分评定温针灸组治疗前为15.57±3.08,治疗后为7.64 ±3.29;针刺组治疗前为15.23±3.19,治疗后为10.72±3.35,两组间治疗后便秘评分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优于普通针刺法.

    作者:任亚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20种石斛的薄层色谱鉴别

    目的:对20种石斛进行薄层鉴别比较.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20种石斛作定性鉴别.结果:不同品种石斛薄层色谱有明显差别,其中金钗石斛、鼓槌石斛、针叶石斛、叠鞘石斛、反瓣石斛和水草石斛所含斑点较多且较明显,而肿节石斛、大包鞘石斛、翅萼石斛及翅梗石斛中斑点不明显.结论:不同品种石斛所合成分及其含量有较大差异.

    作者:许莉;郭力;陈佳江;都普彦;韦练;罗方利;张廷模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壮医药线点灸对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的影响,以探讨壮医药线点灸防治带状疱疹疗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带状疱疹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6例采用常规药物联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0 d.另选门诊健康体检正常人22例外周血的CD3、CD4、CD8为正常参照,不做任何处理,设为正常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8、CD4/CD8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CD3、CD4、CD4/CD8值均低于正常组的水平(P<0.01)、而CD8则高于正常组的水平(P<0.01);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值有明显回升,均接近正常组的水平(P>0.05),而对照组的未见明显回升,明显低于正常组的水平(P<0.01).结论: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联合常规药物对带状疱疹患者免疫系统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作者:陈攀;林辰;陆惠燕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经络辨证在桡骨茎突腱鞘炎针刺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以桡骨茎突腱鞘炎的针刺治疗为例,来验证经络辨证在临床上的重要价值.方法:选取桡骨茎突腱鞘炎患者67例做单纯的针刺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近部选穴,治疗组经络辨证选穴,均为针刺治疗3d1次,15次为1疗程,观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1.82%;治愈率分别为52.94%、9.09%,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经络辨证,在临床上能准确地判断出疾病所在的经络与脏腑,更有针对性地选穴针灸,疗效显著.

    作者:史坚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成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