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聚类分析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汪涛;鲍远程

关键词:聚类分析, 中药复方, 隶属函数, 肝豆灵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药性量化方法和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方法:设计中药药性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的量化方法,运用K-means模糊聚类方法对肝豆灵验方进行分析.结果:基于此模糊聚类方法对肝豆灵配伍规律分析与传统中医理论基本一致.结论:聚类分析对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靠途径.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安神和胃法对D-IBS大鼠结肠黏膜CRH及CRH-R1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和胃安神法对D-IBS大鼠结肠粘膜CRH及CRH-R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1窝育龄7d的新生SD大鼠110只随机分出10只正常组,余100只利用幼鼠母子分离加直肠刺激法复制大鼠IBS内脏高敏感性模型,造模成功后按体重随机分出模型组、安神和胃法高、中、低剂量组,和西药马来酸曲美布汀对照组各20只.模型复制成功后分别给予蒸馏水、生理盐水、安神和胃法1.52、3.04、6.08 g/kg、舒丽启能0.1 g/kg灌胃,1次/d,连续2 w,治疗后再次评价其腹部收缩反射(AWR)阈值,并运用RT-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粘膜CRH及CRH-R1 mRNA的表达.结果:安神和胃法能够升高内脏高敏感性大鼠AWR阈值,升高结肠粘膜CRH-R1 mRNA的表达.结论:安神和胃法对内脏高敏感型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其结肠粘膜CRH-R1 mRNA表达相关.

    作者:吴文江;周福生;罗琦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从仲景原文探析太阴发热的证治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伤寒论》六经病篇381条条文中有100余条论及发热,可见仲景对发热的重视程度,然太阴病篇并无明文记载,而容易被人所忽视,今就《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原文探析太阴经发热的证治.

    作者:曾毅龙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健脾化湿法及含药血清对小鼠胰星状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法及含药血清对小鼠胰星状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以筛选出佳药物效应浓度.方法:体外传代培养小鼠胰星状细胞,采用MTT比色法观察健脾化湿方药血清、卡莫司他药物血清及空白血清对小鼠胰星状细胞活化增殖影响.结果:健脾化湿方药组均能够有效抑制小鼠胰星状细胞的活化增殖,终浓度为10%的健脾化湿方药组与同等浓度的空白血清组比较有差异(P<0.05),与无血清组比较亦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湿法及含药血清可有效抑制小鼠胰星状细胞的活化增殖,10%是其佳药物效应浓度.

    作者:水楠楠;唐元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出血性中风“证”的微观特征分析

    从出血量及部位、水肿程度、实验室检测指标3个方面综述出血性中风证型与现代医学微观特征的相关性,并指出规范“证”诊断是“证”微观特征研究的前提,以揭示中风病证的形成机理及本质,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李婷婷;过伟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健脾清肠法治疗127例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回顾研究近10年中药健脾清肠法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组方规律.方法:收集127例2000年1月~2011年3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单纯使用中药健脾清肠法治疗的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侯变化及结肠镜检查的改变,中药起效时间,并总结健脾清肠法的组方规律.结果:单纯使用健脾清肠法治疗的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30%.其对改善UC患者中医证候有显著疗效,尤其对粘液脓血便症状改善为明显(P<0.01).中药起效时间在2.72 ±1.03 w.其中31例近期复查肠镜的UC患者,结肠镜改善有显著疗效.结论:健脾清肠法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证疗效确切.

    作者:华云玮;柳文;龚雨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少阳生骨方含药血清对促进大鼠体外软骨细胞培养细胞增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验证少阳生骨方含药血清是否具有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有促增殖作用.方法:用MTT比色法,通过测定各药物组活细胞OD值(Optical Density,OD)间接计算出不同浓度药物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进而考察细胞毒性大小.结果:其中含药血清浓度在(0.25% ~ 1%)对软骨细胞有一定的促进代谢及增殖的作用.但随着含药血清浓度的增大,促增殖作用逐渐减弱,随着浓度的增大甚至产生生长抑制效应,提示高浓度的含药培养基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结论:合适浓度的少阳生骨方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大鼠软骨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

    作者:沈骅睿;李婷;扶世杰;赵家松;郝奇;关钛元;曾胜强;汪国友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华山细辛微量元素分析

    目的:测定华山出产的地道细辛中Mn、Cu、Zn、Fe这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采用混酸消解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结果:华山细辛中Mn、Cu、Zn、Fe这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别为143.21 μg/g、7.01 μg/g、99.21 μg/g、1131.21 μg/g.结论:华山细辛中含有较为丰富的四种微量元素,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在94%~107%之间.

    作者:李吉锋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134例糖调节受损人群的中医体质临床观察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体质人群在糖调节受损中的比例及1年后糖尿病的转化率,探讨糖调节受损患者的体质特点,为中医早期“治未病”的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糖调节受损病例共计134例,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类;1年后,随访受试者,并进行相关临床实验室检查,统计不同体质受试者的DM年转化率.结果:134例IGR患者中,痰湿质患者所占比例大,随后依次为: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血瘀质、气郁质;在1年之后的复查中,DM年转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阴虚质、气虚质.结论:在罹患糖调节受损的患者中,痰湿体质、阴虚体质、气虚体质、湿热体质占多数;其中,痰湿体质和湿热体质的糖调节受损患者更倾向于转化为糖尿病,这可能与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使糖代谢异常加速,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作者:高泓;何宝明;高黝;杨鸿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叠鞘石斛石斛酚提取工艺

    目的:采用中心复合设计一效应面法优化叠鞘石斛中石斛酚的提取工艺.方法:以甲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和超声提取时间为自变量,以石斛酚提取率为因变量,通过对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拟合,采用效应面法优化佳提取工艺.结果:确定石斛酚提取工艺为甲醇体积分数50% ~61%,料液比1∶19~1∶22,超声提取时间16~21min,工艺验证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偏差为-1.82%.结论:该方法可用于优化叠鞘石斛石斛酚提取工艺.

    作者:吴强;夏厚林;郭帅;贾芳;黄萍;张廷模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基于筋骨力学平衡探讨颈性眩晕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在手法干预中的意义

    颈性眩晕动物模型是当前中医骨伤基础研究所急需的,通过分析筋与骨力学平衡的中西医理论,从筋骨力学失衡角度探讨颈性眩晕模型构建及病变机制的研究是相互佐证的,并分析其在手法干预机制研究中的意义.

    作者:范志勇;赖瑞美;查和萍;田宁;粟漩;王卫强;谢兵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小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小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骨科门诊患者200例,采用小针刀治疗1~2次,治疗结束后4~8 w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小针刀治疗后4w、8w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94.0%,治疗后患者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缓解疼痛、关节肿胀明显,提高膝关节功能效果尚佳.结论: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在病变点选择得当、操作准确前提下,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牛时季;孟庆才;刘颖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附子古今炮制方法概述

    目的:通过厘清附子从古至今的炮制方法,说明附子炮制的演变过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附子的现代炮制和安全用药积累资料.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法,对附子从汉代至今的炮制方法进行梳理,厘清其炮制方法变化的过程及差异.结果:附子从初的生用,逐步发展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后又衍生出许多加辅料共制或复合炮制方法,但很多炮制方法不再使用.表明在医家们在使用附子的过程中,炮制方法也在不断演进,以找出合理的方法.结论:附子炮制方法繁多,其目的都是为了减毒增效,但亟待进行系统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炮制规范,促进附子的合理使用.

    作者:叶强;彭成;郭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芪芍安胃胶囊中黄芪甲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芪芍安胃胶囊中有效成分黄芪甲苷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采用lltechC 18柱,流动相为乙腈-2水(35:65),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结果:黄芪甲苷在0.1972~2.465μg (R=0.9991)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成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为98.70%,RSD为0.4%.结论:本法测定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准确,可用于该产品的质量控制.

    作者:游维丽;张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云梦秦简及唐以前关于疠疡(麻风病)的资料记载对中医外科学的意义

    通过古代发掘出土的秦代简牍,发现了秦代官方文件中记录关于疠疡的诊断要点及处置刑律,反映了秦代社会对疠疡患者的恐惧和残酷处置,改变了目前通常认为唐以前缺乏疠疡历史文献记录的现状,补充了中医外科发展史的内容,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疠疡提供了重要信息.

    作者:艾儒棣;方明;艾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观察自拟行气活血汤对颈动脉硬化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以彩色多普勒观察自拟行气活血汤治疗颈动脉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动脉硬化和(或)伴有斑块形成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在给予常规降压、降血糖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行气活血汤口服,水煎服,1剂/d,分两次服用,每次200 mL;对照组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mg,1剂/d.两个疗程(8个月)后记录颈动脉IMT厚度、不同回声斑块厚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明显变薄,低回声、中等回声斑块厚度变薄,与对照组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行气活血汤治疗颈动脉硬化及低回声、中等回声斑块疗效显著.

    作者:赵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近十年中医证候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目的:介绍近十年来中医证侯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近十年来中医证候的代谢组学研究应用的文献17篇,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代谢组学运用现代分析技术手段获得内源性代谢组信息以认识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与中医证候具有相通之处,能揭示中医证候的本质.目前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医证候取得了全面性发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代谢组学对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加大研究样本量,完善代谢检测技术,并结合其它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对同一证候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以期更全面、客观的反映中医证候的本质.结论:代谢组学应用于中医证候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田鸿芳;高树中;马玉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中医体质学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

    中医体质学是研究人的体质状况与健康、疾病关系的一门科学,体质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肝癌严重危害人类生命,提前预防、早期诊断、提高肝癌治疗水平以及个体化诊疗肝癌已经成为重要的议题.随着对肝癌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中医体质学说的不断完善,对肝癌的体质进行研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史话跃;吴承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眩晕的经穴特点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眩晕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在收集针灸治疗眩晕的古代文献基础上,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古代针灸治疗眩晕的经穴运用特点和规律.结果: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提炼出风池、神庭、合谷、头临泣、上星、天柱为古代针灸治疗眩晕常用腧穴.同时合谷配风池、上星配风池、解溪配合谷是常用的腧穴配伍.膀胱经、胆经为常用经络.特定穴方面,以交会穴使用频繁.此外头面部腧穴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结论:古代针灸治疗眩晕多使用局部选穴,特定穴是处方的组成主要部分.

    作者:寿依夏;任玉兰;唐勇;梁繁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抗复感合剂Ⅰ号对SD大鼠胃蛋白酶的影响

    目的:观察抗复感合剂Ⅰ号对SD大鼠胃蛋白酶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抗复感合剂Ⅰ号高剂量组、抗复感合剂Ⅰ号低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结果:抗复感合剂Ⅰ号高、低剂量组对大鼠胃蛋白酶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抗复感合剂Ⅰ号对大鼠胃蛋白酶无明显的影响.

    作者:潘利忠;张晓春;王力宁;李伟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保健灸可视化系统的设计

    目的:开发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的家庭保健灸疗指导软件系统,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提供安全有效的日常保健灸(含节气灸)方法,指导使用者迅速准确取穴,规范灸疗操作,提高保健疗效.方法:根据中医理论确定灸法的禁忌症、保健灸方(含节气灸方),灸疗注意事项,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选择软件技术框架,进行系统程序开发.设计编程灸前自查、保健灸疗方案及取穴图片和视频.建立后台关系数据库,数据准备和录入数表.应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前沿的电脑软件技术,建立交互式平台.结果:保健灸可视化软件形成后台数据库匹配脏腑功能保健灸和二十四节气灸方案,近160个穴位的图片和专业影像定位,十四经脉的循行图片和本经穴位.结论:本系统简明友好、易于操作,能为保健灸使用者提供保健灸方法信息及快捷准确的取穴查询、检索服务.系统结构易于扩充,系统数据的变化不需要进行另外的编程即可满足以后根据不同用户需求进行内容修改和软件升级.

    作者:MA Marlena;钟兰;马寿椿;吴俊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成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