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双向插管髂股深静脉造影的评价

徐宁;杨荣华;普福顺

关键词:髂股深静脉, 造影, 选择性
摘要: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深静脉病变的检查方法不断改进,诊断准确率不断提高。我院从1992年至今,采用经皮股静脉穿刺,顺逆行双向插管的方法行选择性髂股静脉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病变18例,效果满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巨大右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

    1 病历简介患儿,男,7岁,因发现心脏杂音6年,活动后胸闷2年余入院。系足月顺产,生后一般情况尚好,3个月时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平时易哭闹、感冒,体质较弱。体检:脉搏80次/min,BP16/10 kPa(120/75mnHg)。发育中等,颈静脉无充盈,胸廓两侧对称,无异常隆起。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稍向左增大,律齐,P2>A2稍亢进,胸骨下段偏右缘可闻及一响亮连续性杂音,性质较柔和,以舒张期为主,向剑突下传导。血常规,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窦性心律,电轴正常,左室高电压,Ⅱ、Ⅲ、avF导联出现深q波,且其T波双向低平,V1-3导联T波对称倒置。运动心电图:仅见TⅡ、Ⅲ、avF导联变为轻度倒置。胸部X线片:双肺野轻度充血,肺门血管蒂增宽,心胸比率0.60,心影增大,左心缘饱满。

    作者:黎明江;江洪;杨新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p53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的关系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CT表现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材料及方法:利用免疫组化、PCR-SSCP 方法及螺旋CT扫描,分析52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p53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与CT征象之间的关系。结果:分叶、细毛刺、棘突、增强值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等征象与p53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有关。结论:p53基因突变及表达异常在肺癌的发生、发展及CT表现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该基因可作为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指标。

    作者:彭秀斌;林远青;罗云辉;何竟;黄世奎;邓必坤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高频超声换能器诊断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殖症1例

    1 病历简介患儿,男,2岁。因左眼斜视3个月,偶见瞳孔反白光20天,于1999年1月26日就诊。眼部检查:左眼窝稍塌陷,内斜20°,角膜、虹膜和晶体大致正常,玻璃体内有黄白色实性物,其深部有局限性出血和粗大血管;右眼正常。门诊拟诊为左眼视网膜母细胞瘤。B超(Performa超声诊断仪,10MHz探头)检查:轴位见玻璃体内锥形回声光团,底向前连于晶体后壁,并向睫状体区扩展,顶向后连接于视乳头;冠状位玻璃体内略呈环形回声(附图)。眼轴测量:RE:23.5mm;LE:22mm。根据临床表现和超声探测所见,诊断为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殖症。

    作者:张锦;王怡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经皮双向插管髂股深静脉造影的评价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深静脉病变的检查方法不断改进,诊断准确率不断提高。我院从1992年至今,采用经皮股静脉穿刺,顺逆行双向插管的方法行选择性髂股静脉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病变18例,效果满意。

    作者:徐宁;杨荣华;普福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正常成人眼外肌的CT测量

    目的:用CT测量成人眼外肌正常解剖径线。材料与方法:分别测量100例和80例冠状和横轴CT扫描双眼内、外、上、下直肌及上斜肌横径和高径。对用两种方法所测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正常成人六条眼外肌横径和高径平均值为:内直肌4±0.7mm、10.7±1.0mm;外直肌3.7±1.0mm、10.0±1.0mm;上直肌9.6±1.0mm、3.9±0.9mm;下直肌8.8±1.0mm、4.4±0.8mm;上斜肌2.5±0.4mm、5.5±0.8mm。下斜肌高径2.6±0.4mm。视神经大横径5.6±0.8mm。眼眶外侧壁与矢状面夹角47.5±4.8°。结论:CT扫描对眼外肌的测量准确、全面且直观。横轴CT对眼外直肌横径的测量较为准确。

    作者:杨子权;祁吉;张文波;王晖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诊断(附20例分析)

    目的:结合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病理改变分析其CT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资料。结果:脑裂畸形的CT特征性表现为由灰质相衬的裂隙横跨半球,内达侧脑室,外在脑表面。所衬灰质与大脑皮层连续,CT影像与灰质等密度。开放型脑裂12例,闭合型脑裂2例,合并其他脑先天畸形6例。孤立性灰质异位的CT特征表现为室管膜下及半卵圆中心大小不等灰质密度结节。结论:CT能良好显示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病理解剖特征。

    作者:王文新;尹致庆;袁芳;刘晋波;吴新淮;王冬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内脏动脉瘤系腹主动脉所属各内脏及其分支所产生的动脉瘤,病因尚不清楚。目前报道近3000例,其中国内110多例,中山医院报道63例,其发病率占动脉瘤的0.2%,依次为脾动脉瘤60%,肝动脉瘤20%,肾动脉瘤10%,肠系膜上动脉瘤5.5%,腹腔干主动脉瘤4%,胃十二指肠、胰十二指肠动脉瘤偶有报道,它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未破裂死亡率8.5%,瘤体破裂的死亡率达75%~80%[1],因此及时而准确的诊断对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有重大意义。有关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hy,SCTA)诊断内脏动脉瘤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SCTA对6例内脏动脉瘤的诊断而评价其临床价值。

    作者:步雪峰;陈福真;余晓龙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钙化的CT表现特征

    目的: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钙化的CT表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经病理证实的内有肉眼可见之钙化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6例,回顾性分析CT像所见钙化的形态、大小和分布特征及与原发肿瘤大小和病理类型间的关系,并与病理对照研究,用非配对t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灶直径2.0~13cm,平均5.6cm。直径5cm以下者3例。周边型钙化8例,中心型者7例,另1例既有中心又有周边型钙化。钙化数目1例4枚,1例2枚,其余均为1枚。病理包括腺癌7例,鳞状细胞癌5例,小细胞癌2例,低度恶性肿瘤1例,未能分型1例。结论:原发性肺癌的钙化常见于较大的肿块内,常表现为小结节或斑点状,与钙化的分布无关。

    作者:李成州;肖湘生;郭舜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MRI表现与分型研究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ment, OPLL)是颈椎椎管狭窄症的常见病因。近年来,随着CT和MRI技术在脊柱检查中的应用,使该病的检出率明显增加[1,2]。本文总结了36例颈椎OPLL的MRI表现,并根据其MRI表现进行分型。

    作者:杨本强;周丽娟;崔兴华;綦向;刘文源;王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儿童神经元移行异常性脑回畸形的CT表现

    目的:分析神经元移行异常所引起的脑回发育畸形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神经元移行异常脑回畸形的CT表现。结果:20例中,无脑回畸形3例,非无脑回畸形17例。前者表现为普遍性脑皮质均匀增厚,无脑沟形成或仅有少而浅的脑沟,脑表面光滑,脑回宽而扁平。后者表现为非普遍性脑皮质不均匀增厚,增厚皮质边缘高低不平,呈小波浪状或结节状隆起,增厚的皮质向深部折迭,形成皮质裂,部分病例白质内见胶质增生。结论:CT能够鉴别无脑回畸形和非无脑回畸形,为外科治疗由此而引起的难治性癫痫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作者:俞炬明;范国平;李文华;朱杰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利用放射性核素显像分析肺栓塞病因

    目的:探讨肺栓塞(PE)患者肺内栓子来源以及下肢静脉病变及其他诱因与PE发病之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对93例临床高度怀疑肺栓塞/下肢静脉病变的患者,应用99mTc-MAA和99mTc-GP,进行肺灌注-通气显像及99mTc-MAA下肢静脉显像。结果:肺灌注-通气显像显示86例患者为多发性肺栓塞,7例患者肺灌注-通气显像正常;PE组中,61例有下肢深静脉病变,占70.9%,其中由下肢髂、股静脉血栓引起的PE者46例,占PE合并下肢静脉病变者的75.4%。结论:放射性核素肺灌注-通气显像及下肢静脉显像的联合应用可明确PE及其病因诱因的诊断,从而减少临床PE的误漏诊率。

    作者:王蒨;王金城;柏江;米宏志;杨浩;朱明;丁健;陆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肝海绵状血管瘤MRI动态增强表现

    目的:研究肝脏海绵状血管瘤MRI动态增强表现。材料与方法:107例患者行MRI平扫及FL 2D或S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中的119个血管瘤的动态增强表现。结果:41个血管瘤在增强早期(团注造影剂后1min内)表现为均一高信号增强,78个血管瘤表现为边缘结节状增强并逐渐向中间充填增强。SE序列扫描1.2%(1/84)的病灶延迟期呈等信号充填增强,FL 2D扫描11.5%(4/35)的病灶延迟期呈等信号充填增强,余病灶均表现为高信号充填增强。结论:肝血管瘤可归纳为两种增强类型:快速充填型和边缘结节增强充填型。少部分血管瘤FL 2D序列扫描时病灶可呈等信号充填增强。

    作者:朱文江;陆建平;田建明;王飞;王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颌颈巨大肿物的颈动脉CTA和MRA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头颈部的成像特点,探讨颈部巨大肿物对颈动脉正常解剖位置的影响和对血管壁侵蚀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术前对11例颌颈部肿物患者行颈动脉CTA和MRA,分别同步注射造影剂,螺旋CT对病变区血管段进行重点薄层螺旋扫描,Easy Vision三维重建;MRI扫描由Sun工作站三维重建。对比分析颈动脉CTA和MRA。结果:11例颌颈部肿物患者中5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向内侧移位,其中2例颈外动脉受压狭窄;另1例颈内动脉向后侧移位,颈外动脉向外前移位;1例颈内静脉血管壁多处受侵蚀。结论:CTA能够显示颈部大血管走向及与下颌骨、舌骨、颈椎、颅底骨组织三维空间关系;MRA显示血管壁的情况较CTA精确,均可为诊断和手术入路提供三维信息。

    作者:张海钟;步荣发;马林;赵军平;赵红;赵绍宏;刘大明;莶剑鸣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以截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脊髓结核病1例

    以截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脊髓、肺多发性结核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我科收治1例,总结如下。1 病历简介患者,男,24岁,主因双下肢无力1个月于1998年6月入院。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无力未引起注意,渐波及右下肢,且进行性加重,至入院时双下肢不能行走。追问病史,患者近1个多月有午后发热,体温高达38.5℃,无咳嗽、气短,病前身体健康。

    作者:梅风君;刘青蕊;赵静霞;贺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左心室通道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34岁。因劳累性心慌,气短伴咳嗽,痰中带血丝1个月余而就诊。10天前曾有高烧,经青霉素治疗体温已降至正常。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心界向左下扩大,律齐,心率80次/min,心尖部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向左腋下传导,毛细血管搏动征阳性,股动脉区闻及枪击音。拟诊风湿性心脏病。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Ⅰ°房室传导阻滞,ST段有改变。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抗链O及血沉均在正常范围。X线胸片:双肺纹理重,心脏各房室呈不同程度增大,结合临床考虑联合瓣膜病。超声心动图检查:全心扩大,室壁运动普遍减低,左室收缩功能轻度受损,左室后壁少量心包积液。二尖瓣前叶形成类似夹层样改变,夹层的前壁与主动脉相通(附图),随心动周期收缩期血流由夹层流向主动脉,舒张期血流经此通道再返回。

    作者:李鹏宁;王廉一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塞面积与心功能的关系

    目的:定量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面积与心功能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初发急性穿壁心肌梗死患者,再通组15例,平均年龄57.7岁,未通组19例,平均年龄61.7,在发病早期和发病3周行SPECT显像,并于发病3周行核素左心室造影测量心肌缺血范围和LVEF。结果:再通组第2次心肌显像心肌缺损范围显著小于第1次显像,未通组两次心肌显像,心肌缺损范围无显著差别,两组病例第2次心肌显像,再通组心肌缺损范围显著小于未通组,而LVEF显著高于未通组第2次心肌显像,心肌缺损范围与LVEF呈负相关性。结论:早期血管再通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心肌梗死面积与左室射血分数有负相关性。

    作者:刘宏斌;王思让;李天德;盖鲁粤;杨庭树;智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小肠重复畸形并乳头状腺癌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女,42岁。右下腹包块逐渐长大,伴有右下腹疼痛并放射到背部2年。查体:腹部平坦,柔软,未见肠型,右下腹扪及一5cm×5cm的质硬包块,表面不光滑,有中度压痛,活动欠佳,未叩出移动性浊音。大便潜血(++)。B超见右下腹有7.6cm×4.7cm的实性回声光团,呈“假肿瘤征”,中间有气体强回声,肿瘤与右下腹肠管相连接,考虑为右半结肠癌。钡灌肠仅见回盲部有一外压性压迹,结肠腔内未见其它病变。CT扫描:升结肠中下段壁外见一4.1cm×5.2cm×5.1cm的软组织肿块影,边界尚清楚,中心密度欠均,肿块周围见细小气泡影,并推移周围肠管,近端小肠无扩张,诊断为小肠肿瘤(附图)。

    作者:李云辉;林鹏飞;唐光才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O.5T磁共振机弥散加权像诊断急性脑梗塞

    目的:分析0.5T磁共振机的弥散加权像(DWI)对急性脑梗塞诊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计算5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脑组织各不同部位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对急性脑梗塞发作后3~12小时的10名患者进行DWI及常规T1WI、T2WI、FLAIR及MRA检查。结果:测得正常人额、顶、枕叶脑白质、半卵圆中心、基底节、脑干、小脑半球、脑脊液部位的ADC平均值。对于临床患者,DWI可明确显示急性期脑梗塞病灶,常规T1WI、T2WI、FLAIR均不能显示或显示不清。结论:以DWI为主,结合T1WI、T2WI、FLAIR及MRA序列能非常准确、可靠的诊断急性脑梗塞。

    作者:刘兰祥;方元;王占秋;任红;高国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城乡哈萨克族和汉族脂肪肝368例分析

    近年来,利用超声检查男女脂肪肝报道不少,但对城(城镇)、乡(以牧业为主),按哈萨克族(哈)和汉族(汉)年龄段分组的报道少见。本文总结了我站门诊及阿勒泰地区基层医院应用B超检查城乡哈、汉族男女之间各年龄组脂肪肝患病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于焕华;谢耀安;于江;张晓丽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肝癌介入化疗栓塞前后的彩色多普勒显像观察

    目的:探讨CDFI对肝癌介入化疗栓塞(TAE)前后肝血供及肿瘤血供的表现特点,评价其治疗效果。材料和方法:CDFI观察1995~1998年48例肝癌(TAE)前后肿瘤的血供情况、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少部分由门静脉供血;TAE后肝动脉收缩期大流速(Vmax)明显下降,肿瘤内部及周边动脉血流明显减少;TAE后肿瘤也明显减小。结论:TAE前后,应用CDFI对肿瘤血供、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观察分析,可以给TAE的预后提供重要指标,为下一步重复治疗提供依据。CDFI是目前肝癌化疗栓塞术治疗前后好的影像检查方法。

    作者:汪淑珍;张振清;杨舒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