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铭;尚晓泓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症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的变化以及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正常对照组45例,糖尿病(DM)组40例,DM并发症组43例,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分别测定血清葡萄糖(FBG)、腺苷脱氨酶(ADA)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 ①DM并发症组FBG,ADA,HbA1c水平与对照组、DM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DM组FBG,HbA1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DA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DM并发症组FBG与HbA1c水平有明显正相关关系(r=0.713 5,P<0.01),ADA与HbA1c也有明显正相关关系(r=0.547 0,P<0.01);④DM组FBG与HbA1c有明显相关关系(r=0.732 3 ,P<0.01),而ADA与HbA1c无明显相关关系(r=0.247 8,P>0.05).结论 血清ADA活性测定对于预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鉴别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衡量糖尿病并发症患者血糖控制好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朱征;杨敏;黄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新型肿瘤标志物AFP-IgM免疫复合物和甲胎蛋白(AFP)对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诊断的互补作用.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电化学发光法同步检测113名正常人、85例HCC患者、23例肝硬化和63例肝炎患者血清AFP-IgM与AFP含量.应用ROC曲线确立AFP-IgM和AFP的佳切割值分别为300 AU/ml和20 μg/L作为有诊断学意义的临界值.在此切割值下,对AFP诊断为阴性的患者血清进行AFP-IgM检测以及对AFP-IgM诊断为阴性的患者血清进行AFP检测,探讨两种诊断方法对HCC诊断的互补作用.结果 在AFP诊断为阴性的HCC患者中AFP-IgM诊断的敏感度为68.0%,特异度为83.6%,有效率为81.6%;在AFP-IgM诊断阴性的HCC患者中AFP诊断的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91.7%,有效率为88.8%.结论 AFP与AFP-IgM联合检测将提高对HCC诊断的效率,AFP和AFP-IgM在HCC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互补性.
作者:徐斌;蒋敬庭;吴昌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浆细胞膜糖蛋白(PC-1)基因4号外显子K121Q多态性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分析,寻找与糖尿病发病相关的致病基因.方法 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结合限制性酶切技术检测青岛地区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8例正常人的PC-1基因和ACE基因的多态性分布情况.结果 正常对照组中PC-1基因KK基因型38例(79.2%),KQ基因型10例(20.8%),QQ基因型0例(0.00%),K,Q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9.6%和10.4%;糖尿病患者中KK基因型41例(82%),KQ基因型9例(18%),QQ基因型0例(0.00%),K,Q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1%和9%,2组人群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肾病组之间ACE基因型构成、等位基因频率以及DD型与非DD型构成均无显著性差异.但ACE基因和PC-1基因对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进程存在协同作用.结论 PC-1基因4号外显子K121Q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肾病无明显相关性,QQ基因型不是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危险因子;ACE基因DI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无明显相关性,DD基因型不是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危险因子.
作者:兰翠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为制定中国中年男性血红蛋白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了中国299个单位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测定的35 815例健康中年男性血红蛋白参考值,用曲线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增大,中年男性血红蛋白参考值按指数律也在逐渐地增大,相关性很显著(R=0.852,F=785.55,P=0.000 0);推导出了一个指数曲线模型:=141.4e0.00005499X±19.1.结论 如果知道了中国某地的海拔高度,就可以用这个指数曲线模型计算这个地区的中年男性血红蛋白参考值.依据中年男性血红蛋白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依赖关系把中国分为青藏区、中部区、东部区.
作者:曹锐;郑慧;葛淼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定量检测人体血清尿素含量的干化学方法.方法 设计尿素干化学试纸的结构,确定测试原理和方法,利用自主开发的配套仪器对试纸条的性能进行评价:包括精密度、准确度、线性,并与液体分析法进行方法学比较.结果 研制的干化学试纸的测试时间为100 s;批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3.79%~6.41%和6.06%~6.46%;回收率为102.7%;线性范围2.38~42.86 mmol/L;干化学法(Y)与脲酶-谷氨酸脱氢酶法进行方法学比较相关性良好,线性回归方程Y=1.012 9X+0.147 7,R2=0.985 2. 结论 研究建立的尿素干化学测试方法测试快速、准确、方便,测试结果与常规液体生化方法相关性良好,申报注册后可以推广至医院急诊使用.
作者:宁绍华;朱世成;王缦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确定艾滋病患者体内所感染的病原菌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方法 取患者骨髓涂片、染色、镜检及血液真菌培养,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涂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 骨髓涂片中可见巨噬细胞内有大量有横隔的病原体,血液培养为双相真菌,25℃青霉相生长并产玫瑰红色素,显微镜下可见帚状枝.结论 由患者体内分离的病原菌为马尔尼菲青霉菌.
作者:陈中举;李丽;张蓓;简翠;王斌;田磊;孙自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广州地区1~8岁儿童血清补体C3,C4含量的参考范围.方法 应用Beckman-coulter Immage 800特种蛋白分析仪,采用免疫比浊法对968例1~8岁健康儿童血清补体C3,C4含量进行检测,分成7个年龄段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州地区1~8岁健康儿童血清补体C3,C4含量在性别和各年龄段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的参考范围(g/L)为C3:0.59~1.81,C4:0.19~0.22.同时与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以及厂家提供的参考范围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岁儿童血清补体C3,C4旧的参考范围已不适用于当今人群,各地、各实验室应测定一批健康人的标本,统计出各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若存在性别差异,应分别制定两性的参考范围,若存在年龄组间差异,还应进一步制定两性间各个年龄组的参考范围.
作者:姜志勇;刘云锋;关启鸿;关克涛;欧阳芬;刘海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分析该站连续3年无偿献血者血型鉴定经过初检、复检和确认后的准确率,为东莞地区实现电子交叉配血提供必要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2006~2008年186 069人次无偿献血者的血型检测结果,分析ABO/RhD血型经过初检、复检和确认后发生血型错误的概率和非技术因素导致错误的频率,比较重复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血型鉴定的错误率,文献调查血型初检发生错误的频率范围.结果 ABO血型鉴定复检后错误率(0.009%)明显低于初检的错误发生率(0.08%)(P<0.05),确认试验后发生错误率为0,且明显低于初检和复检(P<0.05).重复献血者血型鉴定错误率明显低于初次献血者(P<0.05).文献调查ABO血型初检发生错误的频率范围为0.04%~1.16%.结论 血型鉴定经过初检、复检和确认后发生错误的概率为0,重复献血者血型鉴定准确率高于初次献血者,满足电子配血对献血者血型鉴定准确率100%的要求,该地区具备开展电子配血的首要条件.
作者:何子毅;王德文;叶柱江;钟炽辉;唐斯;邹文涛;李慧敏;刘赴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EB病毒相关抗体和DNA的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102例RA患者和206例健康人群的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EB相关抗体VCA-IgG和EA-IgG,同时用实时定量PCR法(FQ-PCR)检测血清中游离的EBV-DNA含量,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单项指标在RA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VCA-IgG 91.2%,87.9%,89.0%,95.3%,78.8%;EA-IgG 70.6%,90.3%,83.8%,86.1%,78.3%;EBV-DNA 44.1%,93.2%,76.9%,77.1%,76.2%;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则分别为99.0%,86.9%,90.9%,78.9%和99.4%.结论 单项指标中VCA-IgG佳,二种EB病毒相关抗体和血清游离EBV-DNA的联合测定可弥补各单项指标的缺点,可更好地作为RA的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庄健海;张劲丰;吴英;黄星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有大量的文字和数据需要处理,广泛使用美国微软(Microsoft)公司的Office办公软件,其中由于Excel的函数及数据分析工具库可进行统计学分析(F检验、方差分析、直线回归相关分析等)、图表制作等[1],对数据的处理非常方便.
作者:谢恒;曾素根;谢元宏;张崇维;蒋能刚;孙玉明;代波;陈龙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本站购买RSP150全自动加样器以及BEPⅢ全自动酶免疫分析系统[1,2],这些仪器的引进,不仅降低劳动强度,而且其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实现了检验自动化操作,但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对仪器进行常规的系统维护和一些常见故障的排除,只有这样检验工作才能顺利进行,现就我们工作中遇到仪器常见的故障以及维护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赵菲;刘桂晔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患者尿微量蛋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关系,探讨其在该病肾损害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112例高血压病患者尿微量清蛋白(mAlb) 、转铁蛋白(TRF)、α1-微球蛋白(α1-M)、β2-微球蛋白(β2-M),并以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各病例血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水平,化学法检测血清肌酐(Cr),同时检测正常组各项指标.结果 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1级组尿mAlb,TRF,α1-M,β2-M及血Cr均无明显升高,而血ET增高,血NO降低(P<0.05) .②高血压病2级组尿mAlb,TRF,α1-M及血ET明显增高,血NO明显降低(P<0.01),而β2-M、血Cr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③高血压病3级组尿mAlb,TRF,α1-M及血ET显著升高;血NO显著降低(P<0.001),尿β2-M和血Cr明显升高(P<0.01) .④ET分别与血压、Scr及尿mAlb,TRF,α1-M,β2-M呈正相关,NO分别与血压、Scr及尿mAlb,TRF,α1-M,β2-M呈负相关.结论 高血压患者尿微量蛋白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具有明显关系,提示ET及NO在高血压性肾损害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余秀兰;赵华云;陈伟强;罗子幸;贺青军;王文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D-二聚体与CD146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尿常规及尿微量清蛋白(MALB)的检测结果,将120例糖尿病(DM)患者分为常规蛋白尿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微量清蛋白尿组(MALB≥30 mg/24 h但常规尿蛋白阴性)34例(男17例,女17例)和单纯糖尿病组(MALB<30 mg/24 h)56例(男31例,女25例).分别检测各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CD146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二聚体和CD146水平:单纯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组之间比较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二聚体与CD146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而且CD146更为敏感.
作者:张长庚;姚新洁;王文治;严香菊;吴凤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唾液酶活性在诊断牙周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牙周病患者62例(其中牙龈炎24例,中度牙周炎26例和重度牙周炎12例)和健康对照25例被纳入研究.测定所有受试者唾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 LDH),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 方差分析(F检验)显示五酶在所观察的疾病组间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大P=0.002).ROC曲线分析显示:对诊断牙周病AST,ALP和LDH有高特异度(达到95.0%),GGT的敏感度高,为85.1%,LDH有佳诊断效能,大Youden指数为1.601,PPV=96.8%和NPV=51.3%.曲线下的面积以LDH为大(0.844),其次是AST(0.780),ALT(0.756),GGT(0.767)和ALP(0.735).结论 唾液中酶能反映牙周组织病变和损伤程度,以此提示唾液酶可能是诊断牙周疾病有用的指标.
作者:邢晋苓;周建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MEIA)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CMIA)检测甲型肝炎病毒(HAV)抗体IgM.方法 对中日友好医院349份门诊或体检患者血清(包括10份含干扰物质的血清),同时用MEIA和CMIA进行甲肝病毒抗体IgM检测,结果进行卡方检验统计.结果 MEIA和CMIA检测的349份标本,两者之间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及总符合率均为100%,一致性高,统计学上无差异.同时干扰实验显示:RF因子、高血脂、重度溶血、黄疸及急性乙肝感染(HBc-IgM抗体阳性)对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检测无明显影响.结论 MEIA法检测HAV抗体IgM与已获认可批准上市的CMIA法具有临床等效性,可以用于HAV抗体IgM的检测,为临床甲型肝炎感染提供诊断依据.
作者:金燕萍;贾莉;部小霞;石玉惠;王杰英;鄢盛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B细胞激活因子(BAFF)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在淋系血液肿瘤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20例淋系血液肿瘤、17例髓系血液肿瘤患者和对照组25名健康献血员的血清BAFF和APRIL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淋系血液肿瘤组的血清BAFF和APRIL分别为3.66±1.92 ng/ml和38.29±24.99 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0±0.52 ng/ml和17.97±4.96 ng/ml(分别为q=3.50, P<0.05和q=4.85,P<0.01),也高于髓系血液肿瘤组的2.96±0.93 ng/ml和18.43±8.39 ng/ml(分别为q=3.22,P<0.05和q=5.19,P<0.01).②髓系血液肿瘤组的BAFF和APRIL水平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分别为q=0.21和q=0.10,均为P>0.05).③淋系血液肿瘤组血清BAFF和APRIL水平呈正相关(r=0.548 4,t=2.783 8,P<0.01).而髓系血液肿瘤组和对照组血清BAFF和APRIL水平均无相关关系(分别为r=0.096 3和-0.217 0,均为P>0.05).结论 淋系血液肿瘤患者的BAFF和APRIL均高表达,可能是B细胞相关疾病发生机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潘湘涛;陆晔;王金湖;程旭;李蓉;严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的分布.方法 应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Max)检测168例宫颈癌及CIN患者HPV 21种基因型,并对HPV感染率及型别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68例宫颈癌及CIN患者中共检出127例(75.6%)HPV感染,其中CIN Ⅰ,CIN Ⅱ,CIN Ⅲ和宫颈癌中HPV感染率分别是52.4%(22/42),71.1%(32/45),85.4%(41/48)和97.0%(3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宫颈癌及CIN中共检出14种HPV亚型,其主要基因型及其感染率分别是HPV16(38.1%),58(10.1%)和52(6.0%);在CIN Ⅰ,CIN Ⅱ,CIN Ⅲ和宫颈癌组中,两种以上HPV基因型感染率分别为2.4%(1/42),6.7%(3/45),10.4%(5/48)和24.2%(8/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高危型HPV阳性率在各年龄组依次为84.4%,46.4% 和77.6%,低危型HPV阳性率在各年龄组依次为6.7%,7.1%和6.0%.结论 宫颈癌及CIN中HPV感染的基因型以HPV-16,58和52为常见.高危型HPV感染是子宫颈病变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多重HPV感染可能促进宫颈癌的发生.
作者:张建明;周杨杨;程建平;金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菌血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Coulter Gen'sⅡ血细胞分析仪共检测了92份人血液标本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其中菌血症患者为40份,健康对照者为52份.同时检测了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中性粒细胞体积分布宽度(NDW)、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率(MNC)和中性粒细胞平均散射值(MNS).菌血症组根据白细胞总数分为WBC≤10×109/L和WBC>10×109/L组,以及按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分为≤85%组和>85%组.结果 菌血症组的MNV(fl),NDW,MNC分别为156.29±13.32,25.52±4.87,140.38±5.65;健康对照组的MNV(fl),NDW,MNC分别为147.63±4.77,20.88±1.74,145.87±1.87.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7.181,37.088,39.045,P<0.01).WBC≤10×109/L组MNV和NDW分别为154.12±17.93 fl,23.33±5.02;WBC>10×109/L组MNV和NDW分别为161.13±11.03 fl,27.19±3.7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性粒细胞≤85%组MNV和NDW分别为153.43±15.77 fl,24.59±5.77;中性粒细胞>85%组MNV和NDW分别为163.37±11.41 fl,26.62±2.8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血液细菌感染中,当NDW的临界值(cut-off)取22.39时敏感度为72.5%,特异度为84.8%.结论 中性粒细胞VCS参数能够反映菌血症患者中性粒细胞形态学变化,其中NDW参数能更加灵敏、特异地反映血液细菌感染.
作者:梁湘辉;白志敏;刘文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技术在百日咳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6月~2009年5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年龄小于6个月免疫不完全或未进行免疫接种患儿中,选择74例反复咳嗽疑似百日咳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40例临床明确排除百日咳的肺炎患儿作为阴性对照,百日咳标准菌株作为阳性对照,负压吸取痰标本.从痰中提取细菌总DNA,应用PCR检测技术测定痰标本中百日咳杆菌的双目标基因(插入区域IS481以及百日咳毒素启动子区域PT),评价PCR双目标基因检测技术在百日咳诊断中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结果 所有痰标本细菌总DNA提取效果良好,适用于PCR扩增检测.经百日咳PCR双目标基因检测74例患儿,其中20例(27%)结果为阳性,40例临床明确排除百日咳的肺炎患儿结果均为阴性,阳性对照标准菌株为阳性.结论 PCR双目标基因检测技术用于诊断百日咳时,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而且简单易行,适合百日咳杆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和平;郑跃杰;陈小文;马卓娅;卢志威;高镝;张民;邓继岿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中bcr/abl融合基因的情况, 探讨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检测5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标本bcr-abl融合基因.结果 52例ALL 患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18例,其中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者7例缓解,CR率为38.9%;阴性者27例缓解,CR率为79.4%.对34例缓解患者进行短期随访,共有13例复发.7例诊断时bcr/abl(+)的缓解期患者,证实仍有6例存在bcr/abl残余克隆.此6例CR期有MRD存在的患者在随访时间内全部复发.而27例缓解期不存在MRD的患者有7例复发.MRD阴性者复发率为25.9%,MRD阳性者复发率为100%,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有助于ALL病情观察;对于缓解期患者MRD的检测,增加了预后评估价值.
作者:吴兆勇;周君纯;郑丽;刘家华;龙亚银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