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烨;王志新
目的 研究B细胞激活因子(BAFF)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在淋系血液肿瘤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20例淋系血液肿瘤、17例髓系血液肿瘤患者和对照组25名健康献血员的血清BAFF和APRIL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淋系血液肿瘤组的血清BAFF和APRIL分别为3.66±1.92 ng/ml和38.29±24.99 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0±0.52 ng/ml和17.97±4.96 ng/ml(分别为q=3.50, P<0.05和q=4.85,P<0.01),也高于髓系血液肿瘤组的2.96±0.93 ng/ml和18.43±8.39 ng/ml(分别为q=3.22,P<0.05和q=5.19,P<0.01).②髓系血液肿瘤组的BAFF和APRIL水平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分别为q=0.21和q=0.10,均为P>0.05).③淋系血液肿瘤组血清BAFF和APRIL水平呈正相关(r=0.548 4,t=2.783 8,P<0.01).而髓系血液肿瘤组和对照组血清BAFF和APRIL水平均无相关关系(分别为r=0.096 3和-0.217 0,均为P>0.05).结论 淋系血液肿瘤患者的BAFF和APRIL均高表达,可能是B细胞相关疾病发生机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潘湘涛;陆晔;王金湖;程旭;李蓉;严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血小板计数在血栓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如今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亦被广泛应用,临床及实验室高度关注其准确性,尤其临床上无出血倾向而血小板计数<50×109/L之结果特别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探讨.
作者:王修石;何思春;邹立新;舒仁明;杨从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发热门诊甲型流感患病人群分布的特点.方法 对2009年11月1日~10日空军总医院发热门诊共1 084例发热患者,使用甲型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检测患者鼻黏膜分泌物,进行甲型流感初筛,对患病人群的性别、年龄、感染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084例就诊患者中292例甲流筛查阳性,阳性率为26.9%.男性甲流阳性率为28.2%,女性为25.6%,男、女甲流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进行R×C表资料的χ2检验:各年龄组在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0~15岁组感染人数占总感染数的44.4%,为感染率高组;其他各年龄组感染率分别为:16~20岁,32.8%;21~30岁,20.8%;≥31岁,12.0%.结论 甲流感染无性别差异;感染人群趋向于低龄人群,感染率随年龄增高呈逐渐下降趋势.提醒人们要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加倍的防护,以杜绝群体感染.
作者:安映红;马红雨;罗丹;张晓燕;李凤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ABBOTT ARCHITECT i2000SR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是美国雅培公司研制开发的大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利用化学发光原理进行检测.但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故障,现对仪器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报道如下.
作者:刘青;王厚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北京地区和广州地区过敏原包被研制出的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盒检测变应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尘螨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并将其结果做比较分析.方法 分别采用北京地区过敏原(BA-ELISA法一组)和广州地区过敏原(BA-ELISA法二组)作为包被抗原的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盒对80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体外检测其过敏原,并将其中尘螨检测结果分别与尘螨皮肤点刺试验(SPT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种采用北京地区和广州地区过敏原包被研制出的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盒检测尘螨阳性率分别为30.2%和32.0%,与SPT法试验阳性率结果比较,彼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北京和广州不同地区过敏原包被研制出的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盒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均可用于不同地区过敏性疾病的检测.
作者:党华;甘嘉裕;黄志坚;邱于斌;雷均平;陈志强;曾志;梁伟英;肖继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慢性乙肝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低于80U/L时,患者体内HBV病毒的复制情况,探讨该类患者有无必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方法 选取179例慢性乙肝患者,分别测定ALT,HBV病毒载量,HBeAg,并按ALT水平分为三组:Ⅰ组ALT≥80U/L,Ⅱ组40U/L<ALT<80U/L,Ⅲ组ALT≤40U/L.结果 ①ALT≥40U/L的共130例(72.6%),其中≥80U/L的标本53例(29.6%).②Ⅰ,Ⅱ,Ⅲ组中,HBV-DNA载量均有阳性出现,分别为16.8%(30/179),10%(18/179),1.7%(3/179),说明各组均有患者处于病毒复制阶段.Ⅰ,Ⅱ,Ⅲ组中,均有HBeAg阴性出现,分别为17.3%(31/179),35.2%(63/179),25.7%(46/179).③随着ALT水平增高,HBV-DNA载量数值增大,病毒复制处于高水平的标本增多.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ALT水平80U/L时,尤其是HBeAg阴性的患者,仍可能存在病毒复制.在决定抗病毒治疗前应对此类患者给予关注.
作者:魏长林;许立丽;刘倩;肖路延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EB病毒相关抗体和DNA的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102例RA患者和206例健康人群的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EB相关抗体VCA-IgG和EA-IgG,同时用实时定量PCR法(FQ-PCR)检测血清中游离的EBV-DNA含量,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单项指标在RA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VCA-IgG 91.2%,87.9%,89.0%,95.3%,78.8%;EA-IgG 70.6%,90.3%,83.8%,86.1%,78.3%;EBV-DNA 44.1%,93.2%,76.9%,77.1%,76.2%;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则分别为99.0%,86.9%,90.9%,78.9%和99.4%.结论 单项指标中VCA-IgG佳,二种EB病毒相关抗体和血清游离EBV-DNA的联合测定可弥补各单项指标的缺点,可更好地作为RA的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庄健海;张劲丰;吴英;黄星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MEIA)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CMIA)检测甲型肝炎病毒(HAV)抗体IgM.方法 对中日友好医院349份门诊或体检患者血清(包括10份含干扰物质的血清),同时用MEIA和CMIA进行甲肝病毒抗体IgM检测,结果进行卡方检验统计.结果 MEIA和CMIA检测的349份标本,两者之间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及总符合率均为100%,一致性高,统计学上无差异.同时干扰实验显示:RF因子、高血脂、重度溶血、黄疸及急性乙肝感染(HBc-IgM抗体阳性)对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检测无明显影响.结论 MEIA法检测HAV抗体IgM与已获认可批准上市的CMIA法具有临床等效性,可以用于HAV抗体IgM的检测,为临床甲型肝炎感染提供诊断依据.
作者:金燕萍;贾莉;部小霞;石玉惠;王杰英;鄢盛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复发性尿结石患者结石形成初期解脲支原体(UU)感染状况及其与结石复发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FQ-PCR)对上尿路结石52例、下尿路结石121例的早期尿结石即尿结石中的核心部分-石核进行解脲支原体核酸成分(UU-DNA)检测,同时用化学滴定法分析石核的化学成分.结果 复发性尿结石发病男性多于女性,30~65岁多发,52例复发性上尿路结石的石核中UU-DNA阳性者4例,阳性率为7.7%,121例复发性下尿路结石的石核中UU-DNA阳性者36例,阳性率为29.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性意义(χ2=9.96,P<0.005).UU-DNA阳性石核的化学成分中均含有碳酸钙和(或)磷酸钙盐、镁盐或碳酸磷灰石,UU-DNA阴性石核的化学成分中以草酸钙为主.对40例石核UU-DNA阳性患者取石后随防2年结果显示:对UU进行治疗的研究组取石后2年内尿结石的再复发率为1/20,而未对UU进行治疗的对照组再复发率为13/20,二组患者取石后2年内的再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性意义(χ2=15.82,P<0.005).结论 尿结石的石核中检测到UU-DNA是尿结石复发形成初期感染UU的直接证据,且UU-DNA阳性石核中均含有碳酸钙或磷酸钙等UU活动时产生的化学成分,说明尿结石形成早期,尿路有UU感染活动的迹象;取石后随访2年的结果:控制UU感染可极显著地降低石核UU-DNA阳性者的结石复发率,证明UU感染是石核UU-DNA阳性者结石复发形成的主要因素.
作者:帅丽华;冷耀明;周会祥;孙晓红;何媛;曾泉;宋秋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首先从人胃黏膜组织中分离培养出Hp,各国学者对Hp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p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中国普通人群中Hp的感染率达50%以上.鉴于Hp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建立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用于Hp感染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该文对多种方法进行了分析评估,为临床应用选择提供参考.
作者:徐开生;施为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AUVIB) 疗法对光气中毒家兔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家兔40只,随机分为4组(n=10):正常对照组、中毒组、常规治疗组及AUVIB治疗组,于中毒72 h后,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分析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并进行血气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家兔光气中毒后BALF中AKP,ACP活性显著升高 (P<0.01),给予AUVIB 治疗后,BALF中ACP和AKP活性与中毒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动脉血pH值、PaO2及SaO2显著升高(P<0.01),PaCO2 显著降低(P<0.01).结论 AUVIB 能改善氧供和代谢,可用于光气急性中毒肺损伤的治疗.
作者:夏爱军;白艳丽;张献清;穆士杰;张秋会;刘志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分析该站连续3年无偿献血者血型鉴定经过初检、复检和确认后的准确率,为东莞地区实现电子交叉配血提供必要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2006~2008年186 069人次无偿献血者的血型检测结果,分析ABO/RhD血型经过初检、复检和确认后发生血型错误的概率和非技术因素导致错误的频率,比较重复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血型鉴定的错误率,文献调查血型初检发生错误的频率范围.结果 ABO血型鉴定复检后错误率(0.009%)明显低于初检的错误发生率(0.08%)(P<0.05),确认试验后发生错误率为0,且明显低于初检和复检(P<0.05).重复献血者血型鉴定错误率明显低于初次献血者(P<0.05).文献调查ABO血型初检发生错误的频率范围为0.04%~1.16%.结论 血型鉴定经过初检、复检和确认后发生错误的概率为0,重复献血者血型鉴定准确率高于初次献血者,满足电子配血对献血者血型鉴定准确率100%的要求,该地区具备开展电子配血的首要条件.
作者:何子毅;王德文;叶柱江;钟炽辉;唐斯;邹文涛;李慧敏;刘赴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血清β2-微球蛋白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HIV感染者血β2-微球蛋白、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病毒载量、尿素氮和肌酐,分析其血清β2-微球蛋白浓度变化及与病毒载量、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以及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HIV感染组血清β2-微球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A,B,C三期逐渐升高(P<0.05),B,C两期患者明显高于A期(P<0.05),B期与C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AIDS组血清β2-微球蛋白浓度显著高于非AIDS组(P<0.05);死亡组显著高于未死亡组(P<0.05);24例患者接受HARRT治疗三月后血清β2-微球蛋白浓度显著降低(P<0.05).HIV感染者血β2-微球蛋白浓度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419,P<0.01),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571,P<0.01).几乎所有的HIV感染者肾功能指标都正常.结论 HIV感染者血清β2-微球蛋白升高,可能与免疫系统被激活和淋巴细胞被破坏致机体产生了更多的β2-微球蛋白有关,可反映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情况.体内高浓度的β2-微球蛋白可能提示患者预后不佳.血清β2-微球蛋白浓度的检测是进行临床分期、病情预测的重要指标,并可评价HARRT疗效.
作者:黄菁;王清波;隋俊;虞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中bcr/abl融合基因的情况, 探讨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检测5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标本bcr-abl融合基因.结果 52例ALL 患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18例,其中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者7例缓解,CR率为38.9%;阴性者27例缓解,CR率为79.4%.对34例缓解患者进行短期随访,共有13例复发.7例诊断时bcr/abl(+)的缓解期患者,证实仍有6例存在bcr/abl残余克隆.此6例CR期有MRD存在的患者在随访时间内全部复发.而27例缓解期不存在MRD的患者有7例复发.MRD阴性者复发率为25.9%,MRD阳性者复发率为100%,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有助于ALL病情观察;对于缓解期患者MRD的检测,增加了预后评估价值.
作者:吴兆勇;周君纯;郑丽;刘家华;龙亚银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有大量的文字和数据需要处理,广泛使用美国微软(Microsoft)公司的Office办公软件,其中由于Excel的函数及数据分析工具库可进行统计学分析(F检验、方差分析、直线回归相关分析等)、图表制作等[1],对数据的处理非常方便.
作者:谢恒;曾素根;谢元宏;张崇维;蒋能刚;孙玉明;代波;陈龙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用UF-100流式尿液分析仪筛检社区与院内妊娠早期妇女无症状尿路感染,以中段尿定量细菌培养作为金标准,同时探讨社区与院内妊娠早期妇女无症状尿路感染病原学构成特点及抗生素耐药情况.方法 对897份妇科门诊(551份,占61.4%)与住院(346份,占38.6%)妊娠早期患者中段尿标本,做细菌培养菌落计数、药敏试验,同时与UF-100流式尿分析仪做比较.结果 总计74例培养出细菌,占8.3%;其中社区标本检出49例,占66.22%,院内标本检出25例,占33.78%,社区与院内尿路感染的病原学分布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为主,但两菌所占比例不同;药敏试验也存在差异.同时在UF-100上检测细菌计量≥2 750/μl,白细胞≥20/μl为阳性时,待检标本的特异度(Sp)和阴性预示值(NPV)大,分别为97.3%,99.0%,且假阴性例数较低为8例,仅占0.89%.结论 筛检社区与院内妊娠早期妇女无症状尿路感染,用UF-100是可行的;认识社区与院内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细菌耐药规律,对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十分有益.
作者:林萍;孙阳;李泳;郭晓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筛选鼻咽癌(NPC)患者血清中的标志蛋白.方法 用Ciphergen Biosystem公司生产的PBSⅡ/C型蛋白质指纹图谱仪和GoldChip(金芯片)蛋白芯片检测98例鼻咽癌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清的蛋白指纹图谱,采用Biomaker Wizard 3.1软件分析两组的蛋白表达情况筛选差异表达蛋白.结果 两组均检出较多蛋白峰,并且有表达明显的蛋白峰(P<0.01),在鼻咽癌患者中,低表达的有1个(即m/z为5 026Da),高表达的有4个(即m/z为5 934 Da,5 352 Da,6 655 Da,6 675 Da).结论 用SELDI-TOF-MS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NPC患者血清中特异性蛋白标志物对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作者:汪碧琼;陶华林;唐明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促血管生成素2 (Ang-2)在常见恶性肿瘤患者中的早期筛查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诊断但尚未经治疗肺癌53例,肝癌46例,肠癌50例作为实验组,良性疾病对照组47例,正常对照组80例,分别检测其血清中Ang-2,AFP,CEA,CA199的浓度水平,Ang-2用单克隆抗体微球免疫比浊法检测,AFP,CEA,CA199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分别计算其相应敏感度和特异度,并进行相关比较.结果 Ang-2在肺癌、肝癌、肠癌、良性疾病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中敏感度分别为47.2%(25/53),19.6%(9/46),22.0%(11/50),12.8%(6/47)和6.3%(5/80),总特异度为91.3%(116/127).Ang-2在肺癌中的敏感度较高,与疾病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Ang-2分别与CEA和CA199进行相关性分析(r=-0.114和r=-0.255),r绝对值小于0.30,与CEA诊断价值相当,可作为肺癌的独立肿瘤指标;在肝癌及肠癌中敏感度较低,与疾病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不宜单独作为恶性肿瘤早期筛查指标.肿瘤患者血清AFP,CEA,CA199全部阴性而Ang-2阳性者占7.4%,单一肿瘤指标阴性而Ang-2阳性者在8.0%~22.6% .结论 Ang-2在肺癌中敏感度较高,可作为肺癌的独立肿瘤指标,联合检测Ang-2,AFP,CEA,CA199,有助于提高常见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肠癌)的早期检出率.
作者:方玲;顾向明;沈庆茂;徐志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外周血中IL-22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BC患者血清中IL-22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检测TBIL,γ-GT;并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 40例PBC患者血清中IL-22水平(810.36±30.52 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61.51±30.52 pg/ml,P<0.05),且IL-22水平与TBIL和γ-GT呈显著正相关(r=0.386,P<0.05;r=0.356,P<0.05).结论 IL-22可能参与了PBC的发病机制,并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作者:王淇泓;周晔;王爱华;竺蓓;邓安梅;仲人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患者尿微量蛋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关系,探讨其在该病肾损害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112例高血压病患者尿微量清蛋白(mAlb) 、转铁蛋白(TRF)、α1-微球蛋白(α1-M)、β2-微球蛋白(β2-M),并以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各病例血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水平,化学法检测血清肌酐(Cr),同时检测正常组各项指标.结果 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1级组尿mAlb,TRF,α1-M,β2-M及血Cr均无明显升高,而血ET增高,血NO降低(P<0.05) .②高血压病2级组尿mAlb,TRF,α1-M及血ET明显增高,血NO明显降低(P<0.01),而β2-M、血Cr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③高血压病3级组尿mAlb,TRF,α1-M及血ET显著升高;血NO显著降低(P<0.001),尿β2-M和血Cr明显升高(P<0.01) .④ET分别与血压、Scr及尿mAlb,TRF,α1-M,β2-M呈正相关,NO分别与血压、Scr及尿mAlb,TRF,α1-M,β2-M呈负相关.结论 高血压患者尿微量蛋白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具有明显关系,提示ET及NO在高血压性肾损害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余秀兰;赵华云;陈伟强;罗子幸;贺青军;王文会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