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谊之;张敏;王琳;李俸媛
目的检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表达率,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用改良的PCR-TRAP法对36例头颈部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分别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定性分析发现36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中有88.89%的阳性表达,癌旁组织有13.89%的阳性表达,正常组织为2.78%.肿瘤组织与其对照的组织间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P<0.01);对30例磷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的肿瘤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其阳性表达虽然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头颈部恶性肿瘤分子诊断的新的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鲜均明;杨焕;周光耀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和细胞周期的调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姜黄素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HL-60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姜黄素可抑制HL-60细胞的生长,其抑瘤率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依赖关系;中效浓度(IC50)为24.8 μmol/L时,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姜黄素能使HL-60细胞聚积在S期、G2/M期;电镜观察发现姜黄素可使HL-60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结论姜黄素可干扰HL-60细胞的周期分布,具有抗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车艺;汤为学;郑维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在寻常疣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29例寻常疣皮损中 Bcl-2、Bax及M30 的表达. 结果 M30均阴性,9例(31%)表皮角质形成细胞Bax阳性表达,仅6例(21%) 基底细胞Bcl-2染色弱阳性.结论寻常疣的增殖性改变可能不是由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凋亡降低引起的.
作者:张谊之;张敏;王琳;李俸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人原发性肝癌中p16基因mRNA转录水平变化与其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的关系,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狭缝印迹杂交检测20例人原发性肝癌及相应的癌旁、远癌组织及2例正常人肝组织中p16基因mRNA表达水平,以甲基化特异性PCR分析各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例人原发性肝癌中14例(70%)p16 mRNA水平比远癌组织显著降低;13例(65%)显示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其中84.6% (11例)伴p16 mRNA转录水平降低.结论人原发性肝癌中存在高频率的p16基因表达失活,其主要机制可能是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转录,在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刘建余;覃扬;李波;孙芝琳;孙泽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哮喘大鼠气道局部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SP)mRNA的表达及作用.方法用卵白蛋白致敏、激发建立大鼠哮喘模型,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斑点免疫印迹及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大鼠激发哮喘后3、7和14天肺组织CCSP mRNA、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CCSP蛋白水平及细小支气管Clara细胞比率.结果激发哮喘后大鼠CCSP mRNA表达减少(对照为0.65±0.05,激发3天、1周及2周后分别为0.57±0.05、0.51±0.04及0.50±0.03,P均<0.01),BALF中CCSP 蛋白含量降低(对照为59.67±4.72,激发3天、1周及2周后分别为49.33±4.63、44.00±4.63、43.50±2.59,P均<0.01),Clara细胞比率下降(P<0.01或0.05).结论哮喘大鼠CCSP mRNA表达减少,CCSP水平降低,可能通过对磷脂酶A2的抑制作用的减弱而促进气道炎症.
作者:罗凤鸣;王曾礼;刘小菁;刘春涛;章小红;王文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卡环戴入前后基牙牙面微生态平衡的变化,并探讨不同卡环引起上述变化的差异.方法检测备牙前、戴牙一个月及三个月时铸造卡环和锻丝卡环所在基牙牙面的可培养菌总量以及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乳杆菌组成比的变化. 结果与备牙前相比,戴牙一个月及三个月时,两种卡环所对应的基牙牙面的检出菌总量以及变形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的组成比均明显增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锻丝卡环所对应的牙面比铸造卡环所对应的牙面的变形链球菌组成比增高更明显(P<0.05).结论卡环的戴入在牙面形成新的滞留区,促进细菌沉积及致龋菌繁殖.与铸造卡环相比,锻丝卡环引起的上述变化更显著.
作者:范震;高宁;肖晓蓉;刘豫蓉;朱硃;刘朝晖;王成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比较新型聚酰胺/纳米羟磷灰石复合生物材料(PA/n-HA)和硬质氢氧化钙Dycal对体外新鲜健康恒牙穿髓孔的机械封闭能力.方法采用新鲜拔除的人活髓牙共64颗,随机均分为两组.模拟体内直接盖髓过程,通过髓腔内注入染液,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短时间根管内液体在穿髓孔处的微渗漏情况.结果 PA/n-HA组和Dycal组发生渗漏牙数分别为14颗和22颗,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出现渗漏的牙齿中,其渗漏的严重程度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A/n-HA在体外对穿髓孔有较好的机械封闭能力,其作为盖髓剂较硬质氢氧化钙Dycal与牙髓界面的微渗漏更小.
作者:苏勤;叶玲;周学东;谭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建立肥大细胞激活及组织胺测量的实验研究系统.方法将手术切除的人类肺、皮肤、扁桃体及关节滑膜组织剪碎后,在37℃条件下用Ⅰ型胶原酶和Ⅰ型透明质酸酶进行消化.经洗净及肥大细胞计数后,悬浮的细胞被均匀地加入含刺激剂、抑制剂或缓冲液的试管中,并在37℃条件下培养15分钟,用冷HBSS缓冲液及离心方法终止上述反应,取上清液置-37℃下保存.用与组织胺特异结合的玻璃纤维为基础的荧光显色法测量组织胺.结果肺、皮肤、扁桃体和关节滑膜组织的肥大细胞分别占相应组织悬浮细胞总数的4%、5%、0.5%和4%左右.各组织中肥大细胞自发性组织胺释放量均占其组织胺总量的9% 以内.绵羊抗人IgE和钙离子载体的佳浓度分别是1% 和1 μmol/L,其分别能引起高达19% 和56% 的肥大细胞组织胺释放.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抑制剂亮肽素(亮肽素)能抑制IgE依赖性肺及扁桃体肥大细胞的激活.结论酶消化法分离肥大细胞为肥大细胞激发试验提供了快速、重复性好的试验基础.以玻璃纤维特异性结合组织胺为基础的组织胺测量方法重复性好、样品用量小,节省人力及财力.绵羊抗人IgE和钙离子载体均为肥大细胞的有效激活剂.亮肽素能抑制IgE依赖性肥大细胞的激活.
作者:何韶衡;李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两种准直器的能峰响应、探测灵敏度、计数随采集窗宽变化的响应、计数随探测距离变化的响应等特性,评估Fanbeam准直器性能特点,为临床更好地应用Fanbeam准直器提供参考.方法制作一个活度为1.85×108Bq(5 mCi)的99mTc点源,分别用Fanbeam准直器和平行孔准直器进行能峰检测、探测灵敏度检测、计数随采集窗宽变化和随探测距离变化的检测.结果两种准直器的能谱响应无差异,与系统的固有能量响应曲线相一致.Fanbeam准直器的探测灵敏度高于平行孔准直器,小探测距离条件下,灵敏度提高100%.采集计数随窗宽变化的响应特性,两种准直器相一致.配置平行孔准直器(HPC-45),计数随探测距离的变化不明显;配置Fanbeam准直器(HUFB-75),探测距离在0~34 cm的范围内,计数随探测距离的增加而增加,34 cm处计数大,探测距离大于34 cm,计数随探测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结论应用Fanbeam准直器,系统的能量分辨率不受影响.Fanbeam准直器的探测灵敏度是平行孔准直器的2倍以上.应用Fanbeam准直器,其适宜的采集窗宽为10%~30%.Fanbeam准直器有一个特有的探测聚焦线(Focal line),本文实测HUFB-75准直器的焦距为34 cm.
作者:秦卫仕;周绿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用检测溶液浑浊程度来指示Ag+滴定Cl-的滴定终点, 测定Cl-的含量.方法将一束光线通入待测溶液中, 在溶液中与其垂直的方向上检测散射光相对强度, 随着AgNO3溶液的加入, 溶液将逐渐变得浑浊, 散射光相对强度逐渐增强, 如果沉淀反应完全, 散射光相对强度将在化学计量点处达大值, 由此可判断滴定终点(称散射光度滴定法).结果该滴定方法较荧光黄和铬酸钾指示剂法适用于更低浓度的Cl-含量检测, 在适当的条件下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可小于千分之二.结论散射光度滴定方法可用于测定较低浓度的Cl-的含量.
作者:李成蓉;詹先成;钟术光;林涛;李琳丽;涂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恶性组织细胞病(MH)的临床、病理及细胞属性等特征.方法对12例MH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有关指标进行分析;对其中6例尸检及活检病理标本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HE染色和EB病毒(EBV)原位杂交(EBER-ISH)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MH临床上具有起病急、进展快、高热、衰竭等特点.实验室显示全血细胞减少、血清酶学显著增高.尸检示恶性细胞侵袭广泛,呈多中心、不均匀散在分布.免疫表型分析(6例)示CD45RO和CD3ε阳性,CD20和CD68阴性,提示恶性细胞属T细胞来源,而非组织细胞来源.同时所作3例EBER-ISH均为阳性反应.结论 MH具有爆发性的临床过程.恶性细胞多数属于T细胞性淋巴瘤.EBV感染可能与MH发病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廖小梅;向兵;牛挺;黄杰;刘卫平;陈卉娇;邓承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304例高脂血症患者饮食和运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为进一步探讨该人群的非药物干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304名高脂血症患者采用自填式饮食问卷和运动记录表,进行饮食和运动状况的调查.结果该人群饮食的平均分为5.19±1.45分,肉类摄入以瘦肉为主,肉类、蛋类和谷类的摄入量偏高,食用油的摄入以植物油和动植物油兼用为主,但摄入量偏大,食用脱脂奶制品者不足6%.每周有5天以上规律体育活动者不足50%,低于人群的平均水平.高收入和教师人群规律运动者低于其他人群.结论应开展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着重加强高收入人群、教师人群主动运动锻炼的教育和指导.
作者:陈进;李宁秀;王家良;章茂顺;符宗胤;张兰;尹国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EB病毒BN LF-1在恶性淋巴瘤及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mplisensor 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恶性淋巴瘤及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液和骨髓EB病毒BN LF-1基因片段,同时用免疫酶法测定血清中EB病毒VcA-IgA抗体滴度.结果 BN LF-1基因在恶性淋巴瘤表达阳性率为68.97%(40/58),急淋阳性率为25%(9/36),急非淋为5.41%(2/37).恶性淋巴瘤BN LF-1表达明显高于急淋、急非淋及对照组(P=0.001),急淋明显高于急非淋及对照组(P=0.019),急非淋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493).在恶性淋巴瘤BN LF-1含量比急性白血病高(P<0.001);BN LF-1含量越高,其患者生存期越短(r=0.428).结论 BN LF-1基因可能是EB V的致癌基因,对恶性淋巴瘤的发病起重要作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次之;BN LF-1在T及B淋巴细胞均表达.其含量与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关系.
作者:林为澄;马旭东;郑瑞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开放剂左旋克罗卡林(levcromakalim)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患者治疗的急性效应.方法给予10例HPH患者舌下含服左旋克罗卡林25 μg/kg,采用右心飘浮导管测定其用药前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平均体动脉压(mSAP)、血氧饱和度(SaO2) 、中心静脉压(CVP)和心输出量(CO),并计算出肺血管阻力(PVR).结果本组10例HPH患者在使用左旋克罗卡林后,其mPAP和mSAP均明显下降,其中mPAP在用药后180分钟,从用药前的4.64±0.43 kPa低降至3.12±0.71 kPa;mSAP在用药后60分钟,从用药前的11.25±0.62 kPa低降至9.31±1.20 kPa;PVR与mPAP一样,也出现相同的变化;且前二者在用药8小时内均维持在较低水平,与用药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0.001).SaO2在用药后120分钟,从用药前的87.3%±7.2%增加至92.0%±5.1%,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用药前后CVP和CO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左旋克罗卡林在用药剂量为25 μg/kg时,对HPH患者具有明显而持久的降低肺动脉压的作用,且安全有效.
作者:肖欣荣;陈文彬;程德云;颜浩;赵思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准确获取人体心电信号(ECG)中的QT间期值.方法利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多分辨的特点,将心电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把不同频带的信号显现在小波分解各个尺度上.特征尺度上准确定位QRS波及T波的起始点,从而获得QT间期的精确值.结果①在2mV的心电信号上引入峰峰值为1mV的误差信号,利用二进小波进行分解和重构得到相对精确的心电波形,测得QRS波、P波、T波的宽度大误差分别为5.75%,5.2%,3.8%.②用小波分析方法对MIT/BIH数据库中的ECG信号进行处理后,测量得到各间期的平均值及标准偏差,可以反映出QT间期及相应各间期的稳定性.结论人体心电信号随着检测状态及时间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非平稳性及包含许多干扰的特点.利用小波变换将心电信号进行处理能够获得QT间期的精确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依据.
作者:陈春晓;衡彤;刘建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索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Genistein对肝脏星状细胞(HSC)激活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链霉蛋白酶、胶原酶原位灌注及Nycodenz一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HSC,并进行体外培养使之激活.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Genistein作用24、48和72小时对HSC增殖的抑制作用;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Genistein作用后HSC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HSC激活的标志之一)表达的变化.结果 MTT检测显示,10-5~10-9 mol/L 浓度的Genistein作用24、48和72小时对HSC增殖有抑制作用,并以10-7 mol/L的Genistein作用48小时的抑制作用明显.LSCM观察显示,10-6和10-7 mol/L的 Genistein作用48小时可使α-SMA表达明显减弱.结论一定浓度的Genistein能明显抑制HSC的活化和增殖,有可能成为抑制肝纤维化的潜在药物.
作者:王琼;王一平;刘小菁;黄明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检测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16、CDK4和P53在成人和儿童髓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21例成人和14例儿童髓母细胞瘤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结果在全部35例标本中,P16阳性率为62.9%,CDK4阳性率为100%,P53阳性率为28.6%,其中P16蛋白在成人中的表达(16/21)要高于在儿童中的表达(6/14),P53蛋白在成人中的表达(3/21)要低于在儿童中的表达(7/14),但上述3种蛋白的表达均与预后无关.结论 P16蛋白的表达缺失和P53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髓母细胞瘤的发生有关,但对预后无意义.儿童髓母细胞瘤的遗传学异常现象高于成人.
作者:刘艳辉;程永忠;毛伯镛;吴浩强;陈越;高立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神经生长因子(NGF)在挤压伤脊髓背角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成年SD大鼠(T13-L1)脊髓挤压伤模型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小时、7天、21天处死动物.取L3节段脊髓制作20 μm厚冰冻连续切片,用抗NGF抗体按ABC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GF阳性反应物在正常及挤压伤位点尾侧端(L3)背角的分布,记录其免疫反应强度,计数其免疫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结果 NGF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正常脊髓背角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挤压伤后24小时至21天,背角中NGF的免疫阳性细胞数及免疫反应强度均进行性升高(P<0.01).结论脊髓挤压伤后早期,背角NGF的免疫阳性细胞数及免疫反应强度均进行性增加,提示NGF可能在脊髓挤压伤的早期修复中发挥作用.
作者:冯忠堂;朱兴宝;王廷华;马以骝;杨志敏;陈彦红;李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女性生殖道小细胞癌较为少见,临床诊断困难,从病理学角度也难于确定肿瘤的组织学类型,需要从免疫组织化学、神经内分泌标记以及上皮源性肿瘤标记、超微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方可作出正确判断.我院1998~1999年共发现女性生殖道小细胞癌3例,其原发部位分别为宫颈、子宫和卵巢,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靖华;王华;杨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IGFBP-1和IGFBP-2在围着床期大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其与孕激素(P)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孕3~10天大鼠血清P水平;用免疫组化LsAB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法检测IGFBP-1、 IGFBP-2及孕激素受体(PR)在孕早期大鼠子宫内膜及胚胎滋养层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孕鼠血清P呈峰值变化,大值出现在孕5~7天.PR在大鼠内膜腺、腔上皮,基质细胞,蜕膜细胞及滋养层细胞中均有表达,其在子宫内膜的表达强度也呈峰值变化,大值出现在孕5~7天,并与血清P水平呈正相关;而PR在大鼠滋养层细胞中的表达随孕天升高,且与血清P无相关.IGFBP-1和IGFBP-2在孕鼠子宫内膜的表达与PR具有相同细胞定位,但在滋养层细胞中没有表达.IGFBP-1表达的变化趋势与PR类似,而IGFBP-2的表达则是在妊娠后升高并维持相对恒定,孕8~9天降到动情期水平,孕10天又迅速升高.二者在围着床期大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与血清P都呈正相关,(r分别为0.375和0.345,P均<0.05).结论 IGFBP-1和IGFBP-2可能都参与了孕早期大鼠子宫内膜蜕膜化,胎盘形成及胚胎生长发育的调节,P可通过PR诱导IGFBP-1和IGFBP-2在大鼠子宫内膜的表达,但IGFBP-1和IGFBP-2究竟是作为P的中介因子还是协同因子来实现上述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尚为;谭宗建;韩字研;杨开选;彭英;王靖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