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关节结核病原菌的菌型及耐药结果分析

胡强;赵和平;陈伯伦

关键词:骨关节结核, 病原菌, 抗药性
摘要:目的 探讨骨关节结核的病原菌分型及耐药情况.方法 应用结核液体快速培养基法对2009~2011年143例骨关节结核患者进行结核杆菌培养检测.结果 143例标本中,培养阳性标本71例,阳性率49.7%.其中人型结核分枝杆菌52例,牛型结核分枝杆菌16例,非结核分枝杆菌3例.药物全部敏感38例(53.5%),耐1种药6例(8.5%),耐2种药3例(4.2%),耐3种药8例(11.3%),耐4种药16例(22.5%).结论 骨关节结核感染病原菌以人结核杆菌为主,耐药尤其耐多药、全耐药状况严重,应对耐药结核菌株依据药物敏感测定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抗CCP抗体在RF阴性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抗CCP抗体在RF阴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56例确诊为RA且RF阴性(<20 IU/ml),38例非RA其他风湿病、30例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40例健康成人进行抗CCP抗体检测.结果 抗CCP抗体在RF阴性的RA组阳性率为62.8%,非RA风湿性疾病组2.7%,非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均为0%.RA组与非RA其它风湿病组、非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健康对照组两两比较,χ2值分别为44.30,39.83和50.23,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抗CCP抗体对RF阴性的RA患者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作者:曹团平;齐进康;王梦涛;刘小玲;郑杰;王利;刘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液流荧光技术在AFP和CEA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液流荧光技术在临床检测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中的应用,并与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 利用Luminex200和Cobas e-411两台仪器检测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清中AFP与CEA含量,计算两种方法的检测阈值,同时检测41例乙肝患者的AFP与CEA含量,分析两种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及相关性.结果 Luminex200与Cobas e-411的AFP与CEA的正常检测限分别为6.57,2.81 ng/ml与4.19,2.38 ng/ml.t值分别为2.799和1.485,P值分别为0.007和0.142 9.以Cobas e-411仪器作为参考仪器,Luminex200的AFP与CEA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4%,97.1%,95.8%与97.3%,88.2%,92.9%.两台仪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FP的相关系数达0.9以上,CEA的相关系数0.8左右.结论 AFP和CEA在两种仪器的检测结果有各自的正常检测限,检测结果虽相关性较好,但不同仪器不同试剂不同溯源,必须使用各自的正常值范围,检验单必须注明仪器方法,检验结果的互认好建立在同类仪器同种方法相同溯源的基础上.Luminex200以Cobas e-411为参考,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而且该仪器具有高通量特性,可以根据检测项目的 需求进行组合,在临床检测和科研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实际操作上简便快捷,标本用量少,便于推广.

    作者:胥萍;陈慧;周晓玲;吴敏娟;陈永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八段锦运动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八段锦对绝经后妇女骨形态和代谢的影响.方法 绝经女性志愿者36例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用xR36型双能X射线、ELISA法,BT 224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器,测定实验对象骨密度、骨矿含量、骨代谢指标相关指标.应用统计软件SPSS 16.0版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运动组腰椎(L2-4)股骨颈的骨密度较对照组同部位的骨密度高,并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运动组Ward三角和股骨大转子的骨密度也有升高但不具统计学意义.运动组的第二腰椎和股骨颈的骨矿含量高于对照组,特别是第二腰椎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运动组第三腰椎、第四腰椎和大转子的骨矿含量较对照组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运动组的血清骨钙素和ALP明显高于对照组,而U-HOP,U-Ca和U-HOP/U-Cr,U-Ca/U-Cr比值运动组虽然低于对照组,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八段锦运动能够显著改善绝经后妇女的骨代谢和骨状态,对于预防骨质疏松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晓琨;沙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家兔多次间断大量采血方法的优化

    目的 对家兔多次间断大量采血方法进行优化,以提高采血的成功率.方法 家兔50只,均为雄性,每只体重3~3.5 kg,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优化组,每组25只,每间隔1周采血1次,共采血4次,每次采血量30 ml,取血部位为耳中央动脉.常规组运用30 ml注射器采血,取耳中央动脉采血.优化组利用30 ml注射器去掉针头与7号头皮针连接的自制采血器采血,其余方法相同.计录采血成功的次数,计算两组采血成功率,行卡方检验,运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常规组和优化组的家兔分别采血100次,常规组仅12次采血量可达30 ml,采血成功率为12%,其余采血量5~20 ml不等;优化组有98次采血量可达到30 ml,成功率为98%,两组数据行卡方检验,优化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96,P<0.01).同时,优化组采血时间缩短且很少有刺穿家兔血管情况发生.结论 运用自制采血器采血的成功率明显优于直接运用注射器采血.

    作者:王庆美;任思坡;耿跃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石蜡包埋乳腺癌组织DNA提取方法

    目的 探讨一种乳腺癌患者石蜡包埋组织乳腺癌组织DNA提取方法并进行验证.方法 选择无自溶、退变或组织结构不清、大片出血的70例10 ml/dl甲醛固定石蜡包埋乳腺癌组织,在避免交叉污染的情况下,经过TES溶液水浴脱蜡后,先后用PBS缓冲液(pH7.2)及无水、95 ml/dl,75 ml/dl浓度梯度的乙醇60℃温浴4 h;加入含蛋白酶K的裂解液56℃消化72 h后,酚氯仿法抽提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A260nm/A280nm值,分析所提取DNA的质量.结果 62例(88.57%)石蜡组织标本DNA获得成功提取,所得DNA样本A260nm/A280nm比值为1.78±0.16,采用此条件处理的样本可获得足够数量的完整DNA,抽提率高,可满足后续临床研究需要.结论 改进的石蜡包埋组织提取DNA方法简单、经济,是较理想的非试剂盒法石蜡包埋组织DNA提取方法.

    作者:康毓芝;王永兴;杨宝珍;韩恩善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无锡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对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的实验观察

    目的 探讨无锡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对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4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1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检测HBeAg,采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BV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B基因型组82例,C基因型组66例,分别给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观察用药12,24,48周时HBV-DNA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148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检出B基因型82例(55.4%),C基因型66例(44.6%),未发现混合型.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12,24周时,B基因型组和C基因型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11.0%,10.6%和34.1%,31.8%,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35,2.07,P>0.05);治疗48周时B基因型组、C基因型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42.7%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P<0.05).B基因型与C基因型者血清HBeAg转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感染B基因型者治疗效果优于感染C基因型者;血清HBeAg转换率与HBV基因型无明显关系.

    作者:杨小娟;吴国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不同分析原理的凝血仪检测PT和INR值的研究

    目的 分析两种不同原理的凝血仪检测PT和INR值的差异.方法 以Sysmex1500凝血仪为比对方法,Stago compact凝血仪为实验方法,检测50例体检健康者和患者新鲜血浆的PT和INR值,判断两个检测系统间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结果 两种不同原理的凝血仪PT值在11~16 s范围内,PT值的相对偏倚(SE%)分别为6.2%和7.3%,INR值在1.5处的相对偏倚为4.3%,<1/2允许误差;但在医学决定水平20 s处PT值的相对偏倚(SE%)为7.8%,INR值在3.0处的相对偏倚为14.4%,>1/2允许误差,偏倚不能接受.结论 实验室应定期对凝血仪的分析性能进行评估并建立不同原理凝血仪的参考值范围,好对来自临床不同科室的样本固定仪器检测,以免两仪器间的结果不同而误导临床诊断治疗.

    作者:李芒会;李亚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换血治疗重症Rh抗-E新生儿溶血病1例

    由于血型抗原、抗体的复杂性,以及多次妊娠、母婴血型不合等因素导致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可引起流产、早产、胎儿水肿、死胎、新生儿贫血、黄疸、胆红素脑病,严重影响新生儿生存质量.ABO血型系统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时有报道,但Rh血型系统和其他血型系统引起的新生儿溶血性疾病较少.近我们发现抗-E抗体引起的重症新生儿溶血病一例,随后进行换血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凤春;夏爱军;张秋会;张献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临床化学酶学指标实验室间结果互认的探讨

    目的 通过在20家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检验科间开展酶学指标的实验室间比对,探讨临床化学酶学检测的实验室间结果互认的可行性与可靠性,为将来开展检验结果全国互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 各实验室在各自的检测系统上检测统一发放的罗氏临床化学复合校准品和血清标本的6项酶学指标(ALT,AST,ALP,GGT,LDH,CK)上报检测结果;统计各实验室检测结果,并比较以罗氏校准品对各实验室结果进行公式校准前后的结果,从而探讨实验室间酶学指标互认的可行性与可靠性.结果 汇总检测数据,从稳健Z比分数、校准前后百分差值、医学决定水平处的偏倚等指标反映检测结果.ALP,AST呈现显著的系统偏倚,公式校准前的结果显著高于靶值水平;ALT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偏倚小,离散程度亦低;GGT,LDH和CK的偏倚在适合的偏倚水平内.结论 临床化学酶学指标在实验室间互认尚不成熟,需要保证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良好,努力实现酶学检测的标准化,才能实现检验结果实验室间互认的目标.

    作者:李栋;包安裕;宋霖;陈振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探讨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

    目的 初步探讨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方法 按照GUM和QUAM的要求,采用A,B类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评定肌酸激酶(CK)的测量不确定度.结果 以长期重复性和方法学偏倚(方法学偏倚为参考方法与临床常规方法间的偏倚)为分量进行不确定度的评估,长期重复性和方法学偏倚均是构成不确定度的主要分量.结论 采用A,B类评定方法,以长期重复性和方法学偏倚为分量进行评估可能更能真实地反映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线索.

    作者:张莹;周铁成;岳乔红;童开;郝晓柯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化学发光法检测低水平HBsAg性能及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 评估化学发光法检测低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性能及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西安市中心医院2010年5月~2012年6月间门诊及住院的8 408例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患者,初筛出少见模式标本438例,再次对初筛标本进行化学发光法检测,化学发光检测过程中采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低水平标准物质进行质量控制和性能评估,检出的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标本再进行中和确认试验.结果 438例初筛标本经化学发光法分23次不同批次检测出27例低水平HBsAg分布于4种乙型肝炎模式中,其中包含21例原ELISA检测为HBsAg阴性标本.测定中标准物质阳性符合率和阴性参考品符合率均为100%,化学发光法与ELISA法两者符合率为94.7%,化学发光法和ELISA法检测HBsAg的低灵敏度分别为0.1 μg/L,0.4 μg/L.结论 化学发光法产品性能指标符合临床要求.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化学发光法联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有助于低水平HBsAg的检出,对低水平HBsAg的人群的诊断、治疗、流行病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作者:计玉仙;张志明;姜小建;肖改娥;马莹;舒放;姜立茹;王鑫;李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菌尿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中无症状性菌尿(asymptomatic bacteriuria,ASB)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入选2010年9月~2011年12月在北京天坛医院门诊就诊的114名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57.7±10.21岁,采集年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尿细菌计数、肾小球过滤率(Ccr)和24 h尿蛋白定量等资料.114例患者分为2组,ASB阳性组(n=30)和ASB阴性组(n=84).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入选病例中,ASB的患病率是26.32%(30/114),ASB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年龄(56.4±10.3岁 vs 60.3±9.6岁,t=-1.74,P=0.080),BMI(24.6±3.4 kg/m2 vs 25.0±4.0 kg/m2,t=-0.50,P=0.723),Ccr(87.03±37.8 ml/min vs 77.6±31.5 ml/min,t=1.18,P=0.242)及24 h尿蛋白定量(420.3±104.2 mg vs 452.7±101.3 mg,t=1.41,P=0.1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HbA1c[(7.7±1.4)% vs (8.4±1.6)%,t=-2.15,P=0.032],糖尿病病程(7.1±8.2 年 vs 11.4±8.5年,t=2.33,P=0.022),空腹血糖(9.5±3.8 mmol/L vs 12.2±5.6 mmol/L,t=-2.73,P=0.007)和尿细菌计数(1 470.4±1 690/μl vs 2 765.4±2 458/μl,χ2=-2.96,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糖尿病是否并发ASB为二分类因变量,入选年龄,BMI,糖尿病病程,HbA1c,空腹血糖,尿细菌计数,Ccr和24 h尿蛋白定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ASB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OR=1.23(1.11,1.36),P=0.013],HbA1c[OR=1.54(1.41,1.71),P=0.011]、空腹血糖[OR=1.36(1.24,1.49),P=0.017]、尿细菌计数根据不同计数值分段分析[OR=1.78(1.69,1.90),OR=1.83(1.73,1.97),OR=2.01(1.82,2.11),OR=2.23(2.06,2.26),OR=2.32(2.10,2.43),P均<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病程、高HbA1c、高血糖、尿细菌计数可能是成人2型糖尿病并发ASB的危险因素.

    作者:赵轶雯;史振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自制HBV-DNA质控物的稳定性评价

    目的 制备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质控物,评价其稳定性.方法 收集HBV-DNA阳性新鲜血清及HBV-DNA阴性新鲜血清,去除其他阳性指标(HAV-Ab,HCV-Ab,HIV-Ab和梅毒抗体)的标本后,分别充分混合,使用HBV-DNA阴性混合血清将HBV-DNA 阳性混合血清稀释至一定浓度后,灭活、分装,随机分为5组,即A,B,C,D和E组.A组:立即在佳条件下和常规条件下,应用HBV-DNA荧光实时定量PCR 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20次;B组:放置4℃冰箱48h后检测;C组:放置4℃冰箱48 h后,再置-20℃冷冻24h后复融检测;D组:在满足C组条件后,置-20℃冰箱冷冻24h后二次复融检测;E组:置-20℃保存12个月复融后检测.各组质控物均在常规条件下检测20次,分别计算各组均值的对数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结果 A,B,C,D,E组HBV-DNA质控物均值的对数值分别为4.611,4.590,4.600,4.638和4.571,经方差分析F=2.32<F0.05(4,95)2.47,P>0.05,均值的对数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标准差分别为0.211,0.198,0.221,0.191和0.214;变异系数分别为4.5%,4.3%,4.8%,4.1%和4.6%,标准差、变异系数之间差异很小.结论 HBV-DNA质控物制备简单,稳定性良好,适合临床检验中心进行室间质评(EQA)或现场EQA.

    作者:邓演超;李全双;沈红艳;徐湛;任思坡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连云港地区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基因检测

    目的 了解连云港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的携带状况,为临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PCR检测88株分离自连云港地区的大肠埃希菌株的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qnrA,qnrB,qnrS和aac(6')-Ib-cr,将阳性结果进行测序分析确认,并通过将aac(6')-Ib序列与Genbank登记序列比对以确定aac(6')-Ib-cr;分析基因阳性菌株的喹诺酮类药物的药敏结果.结果 在检测的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共检出qnr基因阳性7株(7.95%),其中qnrB基因2株(2.27%),qnrS基因5株(5.68%),未检出qnrA基因阳性菌株.检出aac(6')-Ib基因阳性菌株12株(13.64%),经测序确定其中6株(6.82%)为aac(6')-Ib-cr基因.检测出的12株qnr和aac(6')-Ib-cr基因阳性的大肠埃希菌中,8株对喹诺酮类耐药,3株对喹诺酮类敏感,1株对左旋氧氟沙星敏感但对环丙氟派酸耐药;有11株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结论 连云港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存在qnr和aac(6')-Ib-cr基因阳性菌株的流行,喹诺酮类敏感菌株与耐药菌株中均有qnr基因和aac(6')-Ib-cr基因的存在.qnr和aac(6')-Ib-cr基因往往和ESBLs同时存在,应加强临床分离菌株的质粒介导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监测,以防止其传播与流行.

    作者:张丽;茆海丰;王春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007~2011年安康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探讨血液报废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对安康地区2007年~2011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4.01%,ALT异常2.06%,HBsAg阳性率1.16%,抗-HCV阳性率0.17%,梅毒-TP阳性率0.50%,抗-HIV阳性率0.12%,ALT超标和HBsAg阳性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结论 加强献血知识宣传和献血前征询,开展ALT,HBsAg和梅毒-TP 献血前快速筛检并做好质量控制可降低不合格率,减少血液报废.

    作者:王会英;李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与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唐氏综合征发病风险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84名唐氏综合征初筛高危孕妇,100名低危孕妇和80名对照组正常非孕女性的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同时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β-HCG和uE3水平.比较不同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及血清标志物水平.结果 ①经χ2检验高危组、低危组、对照组MTHFRC677T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140,0.021;P值均>0.05).②高危组、低危组AFP,β-HCG和uE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危组AFP(22.79±18.27 μg/L),uE3(0.80±0.41 g/L)含量明显低于低危组(t值分别为2.721,8.849;P值均<0.01),而β-HCG(52.26±33.34 μg/L)及年龄(30±5)岁则明显高于低危组(t值分别为9.031,4.976,P均<0.01).③经logistic分析,年龄,β-HCG,AFP,uE3与唐氏综合征高危风险相关(P均<0.01),OR值分别为:20.690,80.553,2.887和3.785.结论 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唐氏综合征高危风险无相关性.年龄以及血清AFP,β-HCG,uE3水平对唐氏综合征风险判定影响程度不同,其中高β-HCG对唐氏综合征高危危险性大.

    作者:刘薇;尹志农;程珍;王俊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铅暴露对大鼠体内离子浓度及相关PKC信号通路分子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铅暴露大鼠体内不同离子浓度含量的改变,阐明铅通过破坏不同离子浓度在体内各系统的平衡状态,影响离子介导的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 C,PKC)信号通路分子的调控作用,为探讨铅毒性作用机制的生物途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80只断乳SD雄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0.1,0.2和0.3 mg/ml醋酸铅(PbC4H6O4·3H2O)浓度组,通过饮水建立大鼠铅暴露模型,利用大鼠血铅浓度确定建模成功;通过观察铅暴露大鼠血中离子Ca2+,Fe2+,Mg2+,Zn2+,Cu2+和P3+浓度的变化以及Western blot验证铅暴露大鼠脑组织离子相关信号通路分子PKC的表达改变,探讨离子浓度变化对铅暴露大鼠脑组织信号通路分子PKC表达的影响.结果 铅暴露大鼠血Zn2+,Fe2+,Ca2+和P3+离子浓度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铅暴露大鼠血Cu2+离子浓度减低,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铅暴露大鼠血Mg2+离子浓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证实铅暴露大鼠脑组织信号通路分子PKC磷酸化增加显著(P<0.05).结论 慢性铅暴露可以竞争性抑制大鼠体内部分离子的吸收和利用,且铅暴露诱导的体内离子浓度改变可活化PKC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

    作者:徐焰;赵芳;柯涛;张建彬;净锦飞;袁亚娟;郝晓柯;陈景元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用Excel做药敏自动判读软件

    利用Excel表格,做一套微生物实验室K-B法药敏自动判读软件,输入药物的抑菌环直径时,软件会自动判断该药物的敏感度.纸片扩散法(K-B)法,是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常规药敏试验时使用多的方法.其优点:技术简单,重复性好;试验成本相对较低,不需要特殊设备;药物选择灵活;结果(敏感、中介和耐药)临床医生易理解.其缺点之一是:在判断药物的敏感度时,要查CLSI表,费时费力,且易产生错误.该文基于K-B法查CLSI表比较费时,且容易产生错误的缺点,做一款自动判读软件,当输入抑菌环直径时,计算机根据预设公式自动判读,方便、快捷、准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郑枭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IL-6和TNF-α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性损伤的应用研究

    目的 使用地塞米松干预,动态观察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变化,探讨其在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常规治疗组和50例常规治疗加地塞米松治疗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0天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水平,并对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常规治疗组IL-6:134.73±29.64 μg/L,TNF-α:57.62±5.13 μg/L,地塞米松治疗组IL-6:136.65±31.56 μg/L,TNF-α:56.84±5.03 μg/L,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06,1.14,P>0.05);与正常对照组(IL-6:27.84±7.76 μg/L,TNF-α:40.27±4.85 μg/L)相比差异显著(t=5.29,4.41,P<0.001);术后第3天常规治疗组IL-6:120.51±30.75 μg/L,TNF-α:59.24±4.72 μg/L,地塞米松治疗组IL-6:108.47±26.73 μg/L,TNF-α:46.75±4.64 μg/L,二者相比差异显著(t=2.42,2.35,P<0.05);第7天常规治疗组IL-6:70.65±17.73 μg/L,TNF-α:50.62±5.11 μg/L,地塞米松治疗组IL-6:58.16±14.65 μg/L,TNF-α:41.64±5.01 μg/L,二者相比差异显著(t=2.81,2.76,P<0.05);第10天常规治疗组IL-6:34.52±8.92 μg/L,TNF-α:46.27±4.43 μg/L,地塞米松治疗组IL-6:28.17±7.45 μg/L,TNF-α:40.89±4.27 μg/L,二者相比差异显著(t=2.34,2.56,P<0.05).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常规治疗组37.12±4.56,地塞米松治疗组38.05±4.72)和日常生活质量评分(ADL)常规治疗组67.35±8.95,地塞米松治疗组69.02±7.74,差异无显著性(t=0.98,0.79,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NDS(常规治疗组26.13±3.89,地塞米松治疗组16.74±3.26)和ADL(常规治疗组45.43±6.77,地塞米松治疗组38.64±5.49)比较差异显著(t=3.54,2.96,P<0.01).结论 IL-6,TNF-α介导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炎性反应,有效控制其含量,对于减少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性脑损伤和提高患者生存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秋楠;党小军;刘晓斌;王继军;黄卫东;缪星宇;许彦钢;杨军;张越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丙型肝炎患者不同病毒载量与病毒学应答及肝功能改变的相关性

    目的 观察丙型肝炎患者HCV RNA载量与病毒学应答及转氨酶、胆红素含量的变化,探讨其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3月间长海医院门诊就诊和住院的103例丙型肝炎患者资料,其中男64例,女39例,年龄18~70岁.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治疗前、治疗后4,12,24和48周血清中HCV RNA水平,肝功能酶学和胆红素指标(ALT,AST及TBIL,DBIL).根据治疗前HCV RNA含量高低与病毒学应答与否分为高载量应答组、高载量无应答组和低载量应答组.结果 18例低HCV RNA载量的患者治疗后均有病毒学应答.高载量应答组ALT,AST治疗前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治疗后迅速下降,而后保持在正常水平;低载量应答组ALT,AST始终在正常范围内;而高载量无应答组ALT,AST治疗前后下降不明显,始终在高于正常范围波动.高载量无应答组治疗前DBIL显著高于有应答的两组(P<0.01),且治疗期间持续高于正常范围;TBIL虽也升高,但与高载量应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与低载量应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高HCV RNA载量的患者,伴ALT,AST显著升高,病毒学应答较好;而ALT,AST轻微升高,且伴有DBIL显著升高者病毒学应答常常较差.低HCV RNA载量的患者均有病毒学应答,其病毒学应答与肝功能酶学和胆红素值无明确相关.

    作者:方超萍;张薇薇;孙小波;张军;卫涛;秦琴;张倩;谷明莉;贾音;邓安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