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俊华;张全华;赵勇;张萍
目的 通过检测P物质(SP)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及其诱发因素(腹泻、饮食改变、上呼吸道感染等)存在时的变化情况,探讨SP的测定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发病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2年1~6月期间于沧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肠套叠患儿39例(肠套叠患儿组),及同期、同院的有饮食改变、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等肠套叠诱发因素的患儿30例(肠套叠诱因组)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健康幼儿30例为对照(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肠套叠患儿组发病当时和空气灌肠复位后15日的血浆SP水平,同时检测肠套叠诱因组及对照组幼儿的血浆SP水平,并作比较、分析.结果 ①肠套叠患儿组血浆SP在肠套叠急性期水平(64.887±32.470 pg/ml)较对照组(41.362±24.362 pg/m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q检验,Q=4.777,P<0.01),15日后SP水平(50.060±26.083 pg/ml)较发病时明显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配对t检验,T=4.661,P<0.01),15日下降后的S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检验,Q=1.766,P>0.05).②肠套叠诱因组血浆SP水平(59.780±30.567 p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q检验,Q=3.517,P<0.05).③肠套叠患儿组中发病前有明确诱因存在者SP水平(72.172±33.352 pg/ml)与无明显诱因存在者(51.879±29.371 pg/ml)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检验,T=1.899,P<0.05).结论 腹泻、饮食改变、上呼吸道感染等可引发血浆SP升高,而升高的SP促进了肠套叠的发生、发展,肠套叠疾病的急性期SP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可能是上述诱发因素诱发肠套叠的部分机制.
作者:苏蕊;王永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5种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学检测方法,探讨各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记法(WB)、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5种方法对2011年3月~2012年1月安康市中心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2 789例标本,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并将其阳性率进行比较;用WB试验作为确认试验从而得出其他4种方法的特异度、敏感度和总符合率.结果 2 789例标本ELISA法阳性检出率5.56%,TPPA法阳性检出率5.27%,CLIA法阳性检出率为5.77%,经x2检验分析与W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1.45,P值均>0.05).Trust法阳性检出率3.87%与W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6,P<0.05).以WB方法为确认试验,CLIA阳性符合率为98.6%,ELISA阳性符合率为96.5%,TPPA阳性符合率为99.3%;Trust阳性符合率61.3%.CLIA阴性符合率为99.2%,ELISA阴性符合率为99.5%,TPPA阴性符合率为99.8%,Trust阴性符合率99.1%.结论 CLIA,ELISA,TPPA敏感度和特异度都较高.CLIA,ELISA适用于日常工作中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大样本批量操作.TPPA适用于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确认.Trust试验主要用于梅毒患者的筛查和指导用药以及治疗后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静;刘婕;巩瑜;荆成宝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白血病(AL)患者WT1基因(WT1 mRNA)和COX-2基因(COX 2 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其相关关系及临床检测价值.方法 125例初诊AL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Q PCR)动态检测WT1mRNA和COX-2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初诊AL患者WT1 mRNA和COX-2 mRNA表达水平(中位数157.7和163.2)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中位数1.65和0.87) (P<0.01),且WT1 mRNA与COX-2mRNA表达水平呈相关性(r=0.509,P<0.05).初诊AL患者WT1 mRNA和COX-2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缓解组(中位数3.65和4.37)(P<0.05);缓解组AL患者WT1 mRNA和COX-2 mRNA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AL患者WT1 mRNA和COX-2 mRNA的表达水平(中位数167.9和178.5)与初诊组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T1 mRNA表达水平在AL各亚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567,P<0.01),M5WT1 mRNA表达水平低,M3表达高.结论 AL患者WT1基因与COX-2基因表达水平存在相关性,联合检测WT1 mRNA和COX-2 mRNA,可作为AL患者疗效评价、监测微小残留病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为临床化疗方案个体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作者:邓宽国;杨文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2009~2012年西安地区流感样病例(ILI)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型别特点.方法 统计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西安地区哨点医院2009~2012年报告ILI数据及西安市流感网络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 2009~2012年西安地区共报告ILI 77 763例,男女比例1.2∶1,15岁以下学生人群及幼托儿童病例数为50 211例.1年中以12月份报告病例数多.2009年流感病毒新H1N1占77%;2010年B型占61%;2011年B型和新H1N1分别占44%和41%;2012年B型和H3分别占56%和40%.结论 西安地区2009~2012年流感病毒感染人群以15岁以下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每年发病高峰为12月或1月.流感病毒毒株每年也不尽相同,2009年以新H1N1为主,2010年以B型为主,2011~2012年均为B型流感病毒和其他毒株共同构成优势流行毒株.
作者:候文郁;李焱;黄银娟;杜全丽;陈海龙;李一为;马超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6σ理论与标准化操作过程规范工具两种质量管理方法评价临床化学实验室检测方法分析性能并设计质量控制方案.方法 选择2013年第一次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常规化学室间质评回报结果平均值作为不正确度偏倚,同时选取2013年1月~4月两水平室内质控的累积CV%平均值作为不精密度变异.通过σ水平值、Westgard标准化方法决定图与操作过程规范图评价钾(K)、钠(Na)、氯(Cl)等25种检测方法分析性能并设计佳质量控制方案,同时结合质量目标指数进行质量改进.结果 达到5σ或“优秀”性能的检测方法比例分别为72%(18/25)和84%(21/25),质量控制措施只需选择“N=2,13.5s或13.0s”;小于5σ或未达到“优秀”性能的检测方法的比例分别为28%(7/25)和16%(4/25),质量控制措施采取“N=4,12.5s,多规则”或大化质量控制,质量目标指数提示方法误差主要来源于不精密度变异.对方法性能欠佳的镁(Mg)、直接胆红素(DBil)、Na与Cl采取大化质量控制后,Mg与DBil性能改善显著,σ水平分别上升至4.2与5.3,控制规则也降为“N=4,12.5s”与“N=2,13.0s”,但Na与Cl仍然未达到分析质量要求.结论 结合两种质量管理方法对实验室检测方法质量控制设计、误差分析、性能评价与持续质量改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作者:张杰良;莫和国;邓文成;徐灼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含量与HCV-RNA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探讨HCV感染慢性化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HC)外周血中髓样树突细胞(mDC)及浆样树突细胞(pDC)的含量,22例健康人作对照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HCV-RNA载量.结果 HCV-RNA1+ E003 IU/ml患者及HCV-RNA≥1+E003 IU/ml患者外周血mDC表达(0.25%±0.09%,0.14%±0.07%)均低于健康对照组(0.38%±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0 9,9.222,P值均<0.05);HCV-RNA1+ E003 IU/ml患者及HCV-RNA≥1+E003 IU/ml患者外周血pDC(0.23%±0.10%,0.13%±0.08%)均低于健康对照组(0.33%±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2 4,11.04,P值均<0.05);HCV RNA≥1+E003 IU/ml患者外周血mDC,pDC的表达量明显低于HCVRNA1+E003 IU/ml患者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9 6,2.671 8,P值均<0.05).结论 CHC患者外周血DC含量与HCV-RNA病毒载量呈负相关,CHC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作者:马寅芙;刘磊;孙牧男;谭岩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血清白介素33(IL-33)水平,为临床诊治变应性鼻炎探讨新途径.方法 收集2013年5月~10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131例成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和分类依据2009年武夷山会议制定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同期155例健康体检个体为对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和对照个体的血清IL-33水平.结果 131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血清IL-33水平为28.11±1.6 ng/ml,155例健康对照个体的血清IL-33水平为15.2±4.2 ng/ml,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血清IL-3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个体(t=12.08,P<0.01).在患者组,间歇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33水平为27.2±9.1 ng/ml,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33水平为31.11±7.3 ng/ml,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P>0.05).结论 IL-33可能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抑制血清IL-33水平或许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新靶点.
作者:陈剑雄;李延武;李卓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窒息新生儿血清miR-21,miR-210和miR-424的表达水平,为microRNA在新生儿窒息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RT-PCR方法检测62例窒息新生儿血清microRNA的表达水平.根据出生时Apgar评分,分为轻度窒息组45例,重度窒息组17例和30例健康孕妇脐血,以U6snRNA为内参,检测miR-21,miR-210和miR-424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3种microRNA在所有组中均可检测到,与对照组比较,miR 21和miR 210在窒息患儿血清中表达水平上调4.57±0.41和4.18±0.32倍(t=3.02,2.72,P<0.05),且重度窒息组高于轻度窒息组(t=2.23,2.25,P<0.05).miR 424表达水平无差异(1.34±0.19,t=0.29,P>0.05).结论 miR 21和miR-210在窒息患儿血清中表达上调,与病情严重性正相关,检测其在血清中的表达量对新生儿窒息的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吕晓莉;李辉;康华;宫艳艳;任健康;张勤;归巧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方法对136例急性白血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136例急性白血病中,97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主要表达抗髓过氧化物酶MPO(95.87%),CD68 (89.69%),CD13 (86.59%)和CD33 (82.47%);其次为HLA-DR(61.85%)和CD34 (57.73%).16.49%的AML患者伴淋系抗原表达,常见为CD7 (9.27%),CD19 (6.18%)及CD2 (3.09%).B细胞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28例,主要表达CD19(100%),HLA DR(96.42%),CD22(75%),CD34(71.42%)及CD10 (67.85%).T细胞系ALL 11例,主要表达CD7(100%),CD3(81.81%)及CD5 (72.72%).17.94%ALL患者表达髓系相关抗原,主要是CD13(15.38%)及CD33(10.71%).结论 免疫表型检测能提高急性白血病诊断率,并对亚型鉴别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秀蕊;杨娣娣;王九菊;李艳春;赵园;张丽洁;魏绪仓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白假丝酵母菌耐吡咯类药物的ERG11的变异情况.方法 将93例诊断为真菌性阴道炎的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进行真菌培养,筛选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氟康唑、酮康唑、咪康唑药敏试验,用加热裂解法提取菌株DNA,扩增ERG11基因,扩增后的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标准序列(SC5314)比较分析.结果 93例均培养出假丝酵母菌,包括60株白假丝酵母菌,19株热带假丝酵母菌,9株克柔假丝酵母菌和5株光滑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酮康唑、咪康唑耐药率分别为13.33%,20.00%和51.67%;对白假丝酵母菌的ERG11基因测序发现存在25个碱基突变位点,其中13个同义突变,12个错义突变,其中有6个是新变异:V36F,V51L,T123I,E194K,Y257H和K344N.结论 耐吡咯类药物白假丝酵母菌ERG11基因有多个错义突变位点,其中某些位点突变导致的氨基酸变异可能与其耐药性产生有关.
作者:徐韫健;谭皓妍;李倩珺;岑志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患者血清人类软骨糖蛋白-39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2013年62例临床确诊大动脉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人类软骨糖蛋白-39的含量.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配对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动脉炎患者胸腹主动脉型、广泛型、肺动脉型和头臂动脉型的血清人类软骨糖蛋白-39含量(94.4±26.3,114.9±49.8,122.7±51.7,107.0±41.5) ng/ml与正常对照组(52.1±14.1 ng/ml)相比均明显增高(t分别为2.92,3.01,3.09,3.36,P值均<0.01);治疗后大动脉炎患者广泛型、胸腹主动脉型、头臂动脉型和肺动脉型人类软骨糖蛋白-39的含量(60.7±15.9,59.4±15.7,62.8±16.3和66.0±17.1 ng/ml)均明显下降,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91,2.84,2.97,8.23,P值均<0.01).结论 血清人类软骨糖蛋白-39与大动脉炎密切相关,对其疾病的诊断、发生、发展、转归以及疗效的观察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吉翔;张学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血清葡萄糖检测以及血清凝集反应的原理判断培养基中的菌株是否为污染菌.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2年11月272例细菌培养阳性且所分离菌株能分解葡萄糖的病例,于病程的初、中、末三期采集患者血清分别进行如下试验:将所选取经常规方法分离培养出并已确定为致病菌的菌株和非来自患者的其它菌株(污染菌)分别配制成2.5 MCF菌悬液.在一定条件下,分别将上述两种菌悬液与患者定量血清进行凝集反应,并将终所余反应物进行葡萄糖检测以确定各自参考区间.结果 病原菌(2B/A)三期的区间范围分别为:0.772 5±0.102 0,0.452 5±0.088 9和0.297 5±0.044 2;污染菌(2C/A)三期的区间范围分别为:0.012 9±0.006 5,0.012 5±0.006 7和0.012 7±0.006 3.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分别将2B/A与2C/A的三组数据进行比较,2B/A值在抗生素应用各期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F=181.351,P<0.01);而2C/A值在抗生素应用各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1,P>0.05).结论 上述区间范围表明,病原菌与污染菌在该试验中相关数据具有明显差异,由此可制定出污染菌判断的参考区间.
作者:宋雪冬;张剑平;刘文国;闫立静;李冬梅;宋任浩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对邢台地区献血人群中ABO血型分布规律及正反定型不符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对2011~2012年期间邢台地区91 718名献血者进行ABO血型鉴定,对筛检出的106例疑难血型标本进行ABO正反定型、吸收放散、唾液型物质测定、以及抗人球蛋白实验、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分析并分类.结果 91 718名献血者除106例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标本外,A型22 170人份(24.2%),B型32 797人份(35.8%),O型27 300人份(29.8%),AB型9 345人份(10.2%),106例正反定型不符原因分别为冷自身抗体37例,亚型26例,抗体减弱或消失10例,温自身抗体5例,同种抗体3例,人为因素25例.结论 掌握ABO血型系统在该地区献血人群中的分布规律,标本出现正反定型不一致时,排除人为因素和技术因素后,应根据具体问题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防止有意义的不规则抗体漏检和假阴阳性的发生,确保输血安全.
作者:刘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制定迈瑞BS-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清指数的参考区间及评估血清指数的可靠性.方法 取正常健康体检标本985例,采用迈瑞BS-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脂血指数(L)、溶血指数(H)、黄疸指数(Ⅰ),制定血清指数的参考区间及线性范围.参考CLSI方法学评价方案,对血清指数的线性、精密度、准确度进行实验和统计分析.用能力对比(PT)实验评价方法的正确度.结果 迈瑞BS-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L,H,I的参考区间分别为<9.29,<17.37,<1.67;L,H,I的线性分别为1~230,2.17~1 200,0.099~40;三项指数批内、批间、天间及总不精密度均小于6%;L与FTU浊度、H与Hb(mg/dl)、Ⅰ与TBIL(mg/dl)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全部>0.975),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经校正后);能力对比(PT)试验结果显示Ⅰ测定TBIL准确度良好.结论 迈瑞B&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血清指数线性宽,重复性好,通过制定参考区间,对血清混浊、溶血、黄疸程度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考.
作者:成景松;余永辉;邱昌凤;梁志国;李志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西格玛指标评价临床生化检验性能,了解广东省计划生育系统各级计划生育机构临床生化的检验质量现状,以其发现问题,促进质量提高.方法 通过向广东省19家计划生育机构实验室发放相同批号质控品,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血糖(Glu)项目的室内质控室间比对,计算各实验室室内质控结果,剔除离群值后的均值(x)、标准差(s)、室内变异系数(CV)、偏倚(bias)、西格玛(σ)值和质量目标指数(QGI).结果 ALT,Cr和Glu大于6σ检测性能的实验室分别占16.68%,17.65%和35.29%;3≤σ<6检测性能的实验室分别占44.44%,29.41%和35.29%.77%以上的实验室在检测ALT,Cr和Glu项目需从精密度和(或)正确度进行改进.结论 广东省计划生育机构实验室临床生化的检验性能有待提高,应用6σ评价室内质控室间比对,能将实验室的检测性能定量化,有助于检验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蒋敏;吴瑞珊;庞韬;梁惠民;王奇玲;苗竹林;田佩玲;韦相才;张志雄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检测细胞因子干扰素(interferon,IFN)γ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4的表达在急性胰腺炎(AP)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2009年11月~2013年6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32例轻型胰腺炎(MAP组)与18例重症胰腺炎(SAP组)患者住院第1,4,7天和15例正常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IFN γ和IL 4表达水平.结果 MAP组中住院第1,4,7天IFN γ的检测结果(ng/L)分别为31.47±4.35,36.92±4.12,49.09±4.97,IL 4的表达水平(ng/L)为54.72±5.52,45.26±4.89,39.79±3.85.SAP组中住院第1,4,7天IFN γ表达水平(ng/L)为23.97±5.39,26.29±3.47,33.64±4.47;IL-4的表达水平(ng/L)为70.45±5.05,65.99±4.58,56.23±4.23;正常对照组IFN γ和IL 4的检测结果(ng/L)分别为49.26±20.67,35.15±16.3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AP组(除外第7天)和SAP组患者外周血IFN-γ表达降低,IL 4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53~4.288,P<0.05);相同时间点,SAP组各检测值与M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8~11.416,P<0.05).结论 AP的病情进展与患者血清IFN-γ水平降低或者IL 4水平增高有关,检测细胞因子IFN-γ和IL 4有助于判断AP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作者:徐静;岳雁鸿;孙治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上海地区中老年男性晨尿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神经丝蛋白(AD7c-NTP)水平与年龄的关系.方法 收集432例中老年男性体检人群中段晨尿,根据患者年龄分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尿液AD7c NTP浓度,分析尿液AD7c NTP浓度分布及其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上海地区中老年男性晨尿AD7c NTP浓度呈偏态分布,测定结果中位数为0.478 μg/L,范围为0.001~9.58 μg/L,90岁以上年龄组晨尿AD7c NTP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晨尿AD7c NTP浓度与年龄的相关系数为0.236(P=0.00).结论 晨尿AD7c NTP浓度与年龄相关,如用于AD辅助诊断需进一步规范合格样本标准和评估其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潘逸茹;喻红之;薛惠君;陆元善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流行性腮腺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以探讨其在腮腺炎病毒感染情况下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2年2月~2013年5月西安市第八医院收治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共97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29例;年龄2~44岁;7岁以下年龄组21例,7~12岁年龄组35例,12岁以上年龄组41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患者及95例健康对照者(7岁以下年龄组38例,7~12岁年龄组31例,12岁以上年龄组26例)外周血CD3+,CD3+ CD4+和CD3+ CD8+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数量的变化,计算CD3+ CD4+/CD3+ CD8+比值,并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7岁以下患者组CD3+,CD3+ CD4+,CD3+ CD8+ 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和CD3+ CD4+/CD3+ CD8+分别为2 272±1106个/μl,953±440个/μl,1 191±683个/μl和0.87±0.25;对照组分别为2 035±715个/μl,1 260±499个/μl,723±281个/μl和1.85±0.71.7~12岁患者组分别为1 642±768个/μl,674±343个/μl,885±454个/μl和0.81±0.30;对照组分别为1 627±633个/μl,903±371个/μl,674±269个/μl和1.36±0.29.12岁以上患者组分别为1 528±510个/μl,630±225个/μl,833±309个/μl和0.79±0.24,对照组分别为1 403±432个/μl,762±223个/μl,592±199个/μl和1.31±0.23.各年龄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与其对照组比较,CD3+ T细胞数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6~1.037,P>0.05);CD3+ CD4+ T细胞数量降低,CD3+ CD8+ T细胞数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9~3.876,P<0.05);CD3+ CD4+ /CD3 CD8比值明显低于其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64~8.758,P<0.001).结论 腮腺炎病毒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明显改变,可能引起患者抗病毒免疫功能的紊乱.
作者:钱宏波;周晓冬;刘会利;白妙;李燕平;刘红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染色体异常检测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组合探针检测14例CLL患者11,12,13及17号染色体异常情况,14例患者采用FC方案后,观察疗效并随访12~34个月.结果 采用FISH技术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64.2%;随访12~34个月,13(92.8%)例患者存活.结论 FISH在检测CLL染色体异常方面较为快速、准确和敏感,可提高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CLL提供较为准确的分子细胞遗传学信息,指导临床与预后分析.
作者:黄俊;邓明凤;陈永玲;唐元艳;张利铭;黄知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技术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原抗体联检的弱反应性结果的分析,探讨其在临床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技术检测的22例HIV弱反应性标本,分别用第三、第四代HIV试剂,采用ELISA对HIV抗体进行重复检测,并与疾控中心确证试验中的免疫印迹法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技术初筛的22份弱反应性的标本,用ELISA第三代和第四代试剂复检,结果均为阴性;确证实验室检测,ELISA复核1例为有反应性,蛋白印迹结果为17份样本有一条带或多条带HIV抗原阳性(占77.3%).结论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技术在对HIV抗原抗体联检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对艾滋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晓康;王香玲;李妙羡;邢爱华;张妮;付钰琳;孟昊;邹杨帆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