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苏梦;唐海霞;印中鹏;汪俊军
目的 探讨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growth stimulation expressed gene 2,ST2)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患者心功能Ⅰ~Ⅱ级43例,Ⅲ~Ⅳ级57例.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ST2水平,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结果 脑梗死组ST2水平和IM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12.385~15.374,均P<0.05).脑梗死患者有斑块组血清ST2水平58.74±5.81 ng/ml,颈动脉内膜1.89±0.41 mm.无斑块组ST2水平18.31±3.38 ng/ml,颈动脉内膜1.12±0.31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14~21.531,均P<0.05).心功能Ⅰ~Ⅱ级脑梗死患者组ST2水平22.53±2.95 ng/ml,心功能Ⅲ~Ⅳ级脑梗死患者组ST2水平65.32±3.65 ng/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148,P<0.05).结论 血清ST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可作为脑梗死及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检测指标.
作者:岳金芳;丁卓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用DNA微阵列芯片法和直接测序法两种方法检测氯吡格雷相关基因CYP2C19的突变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将基因型检测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初步探讨CYP2C19基因型检测在氯吡格雷用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80例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症并首次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全血标本.其中90例患者术后服用氯吡格雷之前,采用DNA微阵列芯片法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CYP2C19突变位点,确定其基因型.另外9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药物但不检测CYP2C19基因型.分析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发生冠脉血栓事件的差异.结果 ①两种检测方法准确度比较:在试验组90例患者中,DNA微阵列芯片法和DNA测序法均检出4种基因型组合:*1/*1(636GG,681GG),*1/* 2(636GG,681GA),*2/* 2(636GG,681AA)和*1/* 3(636GA,681GG),分布频率分别为44例(48.9%),36例(40%),5例(5.6%)和5例(5.6%),而* 3/* 3(636AA,681GG)和*2/* 3(636GA,681GA)未检测到.两种方法的准确度完全一致.②将检测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经CYP2C19基因型指导氯吡格雷用药的患者发生支架冠脉血栓事件的比例(0%)明显低于对照组(3.33%,P<0.05).结论 ①DNA微阵列芯片法灵敏度和准确度与DNA直接测序法(金标准方法)检测相符率为100%.②DNA微阵列芯片法是一种快速、准确发现CYP2C19突变位点,鉴别CYP2C19基因型的检测方法.③检测结果与临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基因型指导氯吡格雷用药有助于患者用药剂量的调整,或选用其它抗凝血药物,从而可降低冠脉血栓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吴薇;王丽岳;李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检测血清IL-6和粘着斑激酶(FAK)水平的意义.方法 选取COPD患者120例,对照组100例健康人群,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6和FAK水平.结果 对照组和COPD各分级组间血尿酸、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891~1.254,均P>0.05),而FAK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51~25.387,均P<0.05).COPDⅠ~Ⅳ级IL-6水平有升高的趋势,但各分级组间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8~0.145,均P>0.05).COPDⅠ~Ⅳ级FAK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41~55.612,均P<0.05).IL-6和FAK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881).结论 检测血清FAK可反映COPD患者严重程度,且它是呼吸道平滑肌细胞增殖的靶标.
作者:吴玉双;王学涵;夏俊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抵抗情况,了解葡萄糖毒性对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37例T2DM患者,按HbA1c水平分为4组,即A组(HbA1c≤7%),B组(7%<HbA1c≤9%),C组(9%<HbA1c≤11%)和D组(HbA1c>11%),测定各组空腹血糖(FPG),HbA1c及精氨酸刺激前后各时点的胰岛素(INS).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评价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用精氨酸刺激后血糖校正胰岛素增值(△INS/FPG)评估第一相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 各组T2DM患者FP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633~106.154,P值均<0.01),且与HbA1c呈正相关(r=0.627,P<0.01);HOMA-β和△INS/FPG均表现为A组、B组分别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6~16.255,P值均<0.05),但C组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61,2.756,P值均>0.05);A组HOMA-IR与C组、D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36,8.524,P值均<0.05);精氨酸刺激后胰岛素分泌不足检出率在HbA1c>9%时明显升高.结论 胰岛β细胞功能的判断受长期糖毒性的干扰,故将T2DM患者的HbA1c控制在9%以下进行胰岛素分泌功能评估及精氨酸刺激试验,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
作者:张曙晴;李洪彬;张骆军;王峥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预防不规则抗体漏检的实验技术原因,分析比较四种不同介质对临床样本的应用效果.方法 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卡法和木瓜酶法分别检测倍比稀释的抗-D、抗-Jka、抗-Fya和抗-M四种抗体,采用效价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对该四种方法对1 174例临床标本的检出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盐水法仅检出IgM类抗体;凝聚胺法能同时检出IgG和IgM抗体,但对一些低效价低亲和力抗体凝集弱,易导致假阴性;微柱凝胶卡法检出效果佳;木瓜酶法对Rh等血型系统抗体特异性高,但检测效果具有一定局限性.1 174例临床样本,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1.79%.盐水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卡和木瓜酶法对1 174例临床样本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分别为0.17%,1.53%,1.79%和1.62%.盐水法完全漏检IgG类抗体,凝聚胺法、微柱凝胶卡法和木瓜酶法对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单一方法不能满足不规则抗体筛查要求,盐水法和微柱凝胶卡法结合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能有效预防不规则抗体漏检.
作者:侯金友;李君;卢焱坤;张晓磊;张秀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表达,并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评估.方法 对2014年3月~8月期间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肺科住院病例141例,分肺结核患者组(95例,男性71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8.47±20.34)和肺部非结核疾病患者组(46例,男性3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4.04±18.31),确诊后采取外周血3 ml经ED-TA-K2抗凝,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检测;采用五分类血常规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比率,从而计算CD4+T细胞的绝对数.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表示,两组间比较用非参数检验中的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率的比较用x2检验,采用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不同CD4+T细胞水平下发生肺结核危险的比值比.结果 ①肺结核组与肺部非结核疾病组CD4+T细胞绝对数分别为313.20(189.90,418.00),400.81(278.84,541.37),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②肺结核患者多因素(性别、年龄)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D4+T细胞绝对数与肺结核的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而淋巴细胞总数与肺结核无联性.③以CD4+T细胞低四分位(肺结核CD4+T细胞<217.4×109)分四组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肺结核的危险性随CD4+T细胞水平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每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10,0.003),且经多因素(性别、年龄)调整后这种差异依然存在(P=0.038,0.012,0.005).结论 CD4+T细胞可作为评价肺结核的鉴别指标及其危险性趋势的辅助指标,有利于临床对肺结核病的发生发展进行免疫治疗及预防.
作者:杨玉婷;周芬;华彦珺;顾国林;张晓龙;陈慧;胥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口腔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Hp感染的相关性,及口腔Hp感染对Hp根除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择216例上消化道不适患者,均给予幽门螺杆菌唾液测试板(HPS),13 C-UBT检测,以13C-UBT为金标准,对HPS法检测结果用贝叶斯定理方法进行评价.选择13C-UBT阳性患者168例,经PPI三联或四联7天疗法规范的抗Hp治疗后4周和3个月,复查13C-UBT,并对两者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①利用贝叶斯定理计算得出:在口腔感染Hp发生的条件下胃感染Hp发生的概率为84.1%.HPS的灵敏度为66.1%,特异度为56.3%,阳性预测值为84.1%,阴性预测值为32.1%.②216例上消化道不适患者中,HPS阳性率为61.1%,1 3C-UBT阳性率为77.8%,两种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38,P<0.01).13C-UBT阳性者,HPS阳性率为66.1%;13C-UBT阴性者,HPS阳性率为43.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27,P<0.01).③治疗后4周,HPS阳性者(n=75),胃Hp根除率为93.3%;HPS阴性者(n=27),胃Hp根除率为92.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05).3个月后,HPS阴性者(n=42)胃Hp根除率(63.2%),明显高于HPS阳性者(n=19)(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58,P<0.05)).结论 口腔Hp感染与胃内Hp感染密切相关,胃Hp的感染复发率受口腔Hp存在的影响.
作者:赵枰;段义农;张秀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丹阳地区农民梅毒感染现状及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丹阳地区18岁以上农民13 835例,对采集的血清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改良方法进行梅毒筛查,阳性标本同时做梅毒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以及TRUST滴度.结果 丹阳地区成年农民中梅毒感染率为1.23% (170/13 835),感染者集中在46~65岁,占总数的68.82%.男性在31~35岁、46~50岁、66~70岁三个年龄组出现高峰,且峰值呈增高趋势;女性在51~55岁组出现高峰,整个人群从46~50岁组开始处于一个高感染区.在170例梅毒血清学阳性人群中仅有7.65%(13/170)的病例上报传染病.结论 在丹阳地区成年农民梅毒感染率较高,尤其46岁以上人群.
作者:徐敬轩;夏毅;谢而付;赵仙华;杨勇;彭超;彭文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感染与维生素D(Vitamin D,VitD)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4年7~10月间就诊的650例0~13岁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其MP的感染情况,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VitD水平.结果 研究对象的MP抗体阳性率为22.46%oo,MP抗体阳性组的VitD水平(中位数为28.06 ng/ml,范围为8.99~64.84 ng/ml)明显低于阴性组(中位数为32.48 ng/ml,范围为8.54~67.31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876,P=0.000);VitD减低组的MP抗体阳性率(27.86%)明显高于VitD正常组(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22,P=0.004);MP与VitD呈负相关(r=-0.180,P=0.000).结论 MP感染与VitD水平具有密切的相关性,MP感染可能导致VitD水平降低,VitD水平减低后也可能会导致MP感染.
作者:安娜;刘运双;陈曦;高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基于辽宁地区大样本体检人群数据,分析转氨酶的季节性变异,评估季节性变异对人群筛查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2009~2011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20~79岁体检人群.进行性别分组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将三年的相同月份数据叠加后,分析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月均值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统计分析ALT,AST月均值间的差异,评估季节性水平变化对结果判断的影响.结果 共提取167 496份测试结果,ALT男性和女性的月均值变异系数分别为4.7%和3.9%,月均值大变化幅度分别为14.4%和11.2%;AST男性和女性月均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5%和2.6%,月均值大变化幅度分别为7.6%和9.0%.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转氨酶水平较高和水平较低的连续三个月的均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个三月组的转氨酶水平变化导致人群超过参考区间上限的比例出现差异:ALT变化1.8%(男性),1.3%(女性);AST变化0.3%(男性),0.5%(女性).结论 ALT和AST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异,基于转氨酶参考区间进行正常人群筛查时应注意将季节性因素考虑其中.
作者:穆润清;田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uberculosis infected T cells detection,T-SPOT.TB)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方面,具有无创快速及较高特异度及高敏感度特点,其与其他检测项目联合检测结核性胸腔积液较单项检测项目的特异度和敏感度更高;T-SOPT.TB是一种主要结核分枝杆菌辅助诊断技术,在大型医院推广迅速.
作者:龚思瀚;王水利;刘惠惠;晋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2012年3月~2014年12月收集的332例静脉导管,使用VITEK-Ⅱ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K-B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结果 332例静脉导管中有127例培养阳性,阳性率为38.3%.127例阳性标本中,革兰阳性球菌45株(35.4%),革兰阴性杆菌66株(52.0%),真菌11株(8.7%),革兰阳性杆菌5株(3.9%).革兰阳性球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敏感,对其它抗菌药物普遍耐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10株,检出率为1oo.oo%,尚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革兰阴性菌中常见的是鲍曼不动杆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检出的部分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严重,仅对多黏菌素B和米诺环素(MH)敏感,检出的真菌对氟康唑耐药性有上升趋势.结论 近三年来CRBSI病原体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各病原菌对抗生素耐药情况复杂,且耐药性较高.
作者:牛丽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IL-23p19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60例PBC患者及60例疾病对照和6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23p19基因表达量,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PBC IL-23p19基因表达与疾病分期及肝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PBC患者外周血PBMC中IL-23p19基因表达较健康对照和疾病对照均明显增高,且在疾病的Ⅰ/Ⅱ期表达高于Ⅲ/Ⅳ期;IL-23p19表达与谷氨酰转肽酶(GGT)正相关.结论 IL-23p19基因在PBC中表达升高,通过促炎反应参与PBC发病.
作者:钱琤;谷明莉;陈燕;秦琴;任传路;邓安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外周血CD4+ CXCR5+T细胞(Tfh)及CD4+ CD25+ FoxP3+T细胞(Treg)数量和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在AIH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30例AIHA患者,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fh及Treg细胞的数量,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21,IL-10的水平及IL-21/IL-10比值变化,与同期选择的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AIHA患者PBMC中Tfh细胞及IL-21因子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而Treg细胞及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fh/Treg与IL-21/IL-10比值均升高(P<0.05),且IL-21/IL-10比值变化与患者病情呈正相关(P<0.05).结论 Tfh及Treg细胞的比例异常及相关细胞因子IL-21/IL-10比值变化可能参与AIHA患者的免疫紊乱机制.
作者:方周宾;林兵英;李卓成;伍昌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运用Westgard西格玛规则帮助临床实验室选择适合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验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质控)规则.方法 在参加2015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HbA1C室间质量评价(EQA)和室内质控(IQC)计划的所有实验室中按地区(华北、华中、华东等)随机选取10家,把每家实验室在EQA计划中的百分差值当作其偏倚(bias)的估计值,在IQC计划中的累积变异系数当作其不精密度(CV)的估计值.以生物学变异导出的适当要求、美国病理家学会(CAP)、中国EQA计划中的允许总误差(TEa)作为质量规范,利用公式σ=[(TEa-| bias|)/CV]计算σ值,结合Westgard西格玛规则为各实验室HbA1C检验项目选择正确的质控规则.结果 使用基于生物学变异的TEa,各实验室σ值均<2,应选13s/22s/R4s/41s/规则.使用源自CAP的TEa,2号实验室σ值为5.04,应选13s/22s/R4s规则;其余实验室σ值均<4,应选13s/22s/R4s/41s/规则.使用我国EQA计划可接受限作为TEa,2号实验室σ值>6,应选13s规则;1号实验室σ值为5.45,应选13s/22s/R4s规则;6,10号实验室σ值分别为4.76和4.18,应选13s/22s/R4s/41s规则;其余实验室σ值均<4,应选13s/22s/R4s/41s/规则.结论 临床实验室可以运用简便快捷的Westgard西格玛规则为检验项目选择正确的质控规则.
作者:张诗诗;王薇;赵海建;王治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GeXP多重基因表达遗传分析系统多重RT-PCR技术检测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呼吸道样本中的呼吸道病毒并探讨其在儿童呼吸道感染病毒检测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检测2010年7月~2012年6月期间因疑似急性呼吸道感染就诊的1 800名儿科患者的呼吸道样本,应用GeXP多重基因表达遗传分析系统多重RT-PCR技术对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等多种呼吸道病毒进行检测.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GeXP多重RT-PCR方法检测到样本中的10种呼吸道病毒.样本中共有67.33%(1 212/1 800)的样本至少有一种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这1212份病毒阳性标本中,人类鼻病毒(HRV)阳性多,为375份,阳性率20.83%;其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249份,阳性率13.83%;其他依次为人类腺病毒(HADV)、人类副流感病毒3(HPIV-3)、人类博卡病毒(HBoV)、甲型流感(InfA)、人类副流感病毒4(HPIV-4)、流感C(InfC)、人类偏肺病毒(hMPV)和乙型流感病毒(Inf B);阳性率分别为8.89%,6.5%,5.3%,5.3%,3.3%,1.5%,1.11%和0.67%.不同性别间患儿呼吸道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中观察到13.5%(243/1 800)的病例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毒,其中两种病毒的混合感染为210例(11.67%),3种病毒混合感染为33例(1.83%).呼吸道病毒的感染率存在季节差异,RSV大多在春季和冬季流行,HBoV,hMPV,InfA,InfB和HPIV-3大多是在春季流行,而HADV和HPIV-4主要在夏季流行,Inf C大多是在秋季流行.结论 GeXP分析系统多重RT-PCR方法是一个快速、高通量、高灵敏度且特异度强的检测分析方法,可用于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分子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张允奇;王琼;张银辉;何涛君;陆学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CD200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其他炎性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3年11月期间上海长海医院和长征医院收治的25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归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来体检的3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的外周抗凝血,分离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方法检测PBMC中CD200的mRN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其血浆CD200蛋白水平以及TNF-α,IFN-γ和IL-17的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CD200与这些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PBMC的CD200mRNA水平分别为1.73±0.51和1.69±0.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CD200蛋白水平为212.3±70.5 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5±32.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TNF-α,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血浆CD200水平与IFN-γ呈负相关(r=-0.635,P<0.001),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668,P<0.001).结论 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血浆CD200水平显著升高,其可能通过调节IFN-γ和IL-17等炎性因子水平来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参与其发病,提示CD200有望成为隐球菌脑病免疫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
作者:刘挺挺;谷明莉;张蕾;邓安梅;陈孙孝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一种操作简便、结果稳定的即时性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NAP)染色方法.方法 参照国内常规方法,在染料及配制、染色步骤及结果判断等方面进行改良,称为改良方法;统计181例临床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根据NAP活性在疾病中的分布特点分为低水平组、中水平组、高水平组,然后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染色,记录各组阳性率和积分值,观察改良方法与常规方法在染色效果和染色结果上有无差异.结果 改良方法阳性颗粒为深蓝色,不分散,易辨别,确定了可信性;3组临床资料中阳性率和积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两种染色结果呈正相关,即低水平组阳性率(t=1.31,P=0.20>0.05,r=0.94)、中水平组阳性率(t=-0.11,P=0.91>0.05,r=0.66)和高水平组阳性率(t=1.22,P=0.23>0.05,r=0.82);低水平组积分值(t=0.44,P=0.66>0.05,r=0.95)、中水平组积分值(t=1.30,P=0.19>0.05,r=0.97)、高水平组积分值(t=-0.78,P=0.44>0.05,r=0.90).结论 改良方法省时、简便,实验室容易接受,能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实验依据.
作者:张金彪;刘玉欣;张玉枝;代荣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临床检验定量测定项目室内质量控制数据监测平台对黑龙江省室内质量控制数据进行实验室室间比对分析.方法 使用室内质量控制数据监测平台的用户端软件系统采集黑龙江省某一家实验室的室内质量控制数据,并对其进行纵向总结分析.使用监测平台的后台分析系统对全省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并对该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结果进行横向分析.结果 根据该实验室的检测性能使用用户端软件系统中的Westgard西格玛规则和操作过程规范图方法为所有项目设计了室内质量控制方案,进行了相应的设置,绘制了每月的质控图,并对连续多月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血糖项目批号M302023(生理)2014年6月~12月的平均值范围为9.91~10.14 mmol/L,标准差范围为0.16~0.28 mmol/L,变异系数的范围为1.58%~2.83%,失控率范围为0~6.45%.通过后台分析系统对所有参加实验室的结果进行原始数据统计、分组统计、稳健统计、CV统计、差值统计、SDI和CVI统计等各种形式的统计,并形成相应的报表.该实验室常规化学专业所有项目的SDI范围为-14.3~11.2,CVI范围为0.6~6.4,CV范围为0.8%~7.09%.结论 临床检验定量测定项目室内质量控制数据监测平台可帮助实验室管理室内质量控制,帮助临床检验中心统计分析数据,评价实验室的精密度和可比性,实现室内质量控制实验室间比对,为检验结果互认提供依据.
作者:肖亚玲;吴皓瑜;王琪;王薇;赵海建;何法霖;钟堃;王敏奇;周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在胃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并且探讨血清25-(OH)D与胃癌进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血清25-(OH)D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血清25-(OH)D浓度有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不同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远行转移等指标下对应的胃癌患者血清25-(OH)D水平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胃癌组血清25-(OH)D水平(10.12±5.78 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8.12±7.36 ng/ml)(t=8.51,P<0.001).胃癌Ⅰ期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胃癌Ⅲ期(P=0.01)和胃癌Ⅳ期(P=0.006)的水平.胃癌高分化组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中分化、低分化和未分化组的水平(均P<0.001).血清25-(OH)D水平与胃癌淋巴结转移、远行转移、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均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 胃癌患者25-(OH)D比健康对照者低;胃癌的临床分期越晚,维生素D水平越低;组织学分化程度越低,维生素D水平越低.
作者:包安裕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