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颌后牙牙体牙髓解剖学研究进展

王瑶

关键词:下颌第一前磨牙, 后牙, 牙体牙髓, 解剖学, 解剖形态, 研究概况, 牙根, 根管治疗术, 第二前磨牙, 研究内容, 系统特征, 体积最小, 临床操作, 解剖变异, 根尖, 第二磨牙, 恒磨牙, 高度差, 种族, 中面
摘要:对牙齿解剖的掌握是口腔临床操作的基础.下颌后牙复杂的解剖形态是现代根管治疗术长期面临的挑战.下颌恒磨牙包括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其解剖形态研究内容涉及到牙根数目、根管数目、根尖形态,牙体解剖变异、以及性别和种族背景等.不同形态的牙、同一牙的不同牙根具有不同的根管系统特征.本文就下颌后牙牙体牙髓解剖学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 下颌第一前磨牙牙体牙髓解剖形态研究概况下颌第一前磨牙是前磨牙中体积小、颊舌尖高度差别大者.颌面呈卵圆形有横嵴,牙根扁而细长,根尖略弯向远中,近中面常有根面纵沟[1].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心源性脑栓塞4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CCE)的临床特点、栓塞部位和预后.方法:对48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14例(29%;好转26例(54%;死亡8例(17%,其中死于脑疝4例,急性左心衰竭2例,心脏骤停1例,1例放弃治疗者于出院后死亡.出院时生活不能自理8例,严重致残率为20%;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自理32例,占80%.结论: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纤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病因,积极纠正和预防各种原发心脏疾病,减少或消除栓子来源,可减少CCE的发生.

    作者:魏大萍;陈峰;雷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环孢霉素中毒性肾损伤大鼠血液流变学改变

    目的:探讨环孢霉素中毒性肾损伤大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实验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环孢霉素中毒组及参麦注射液处理组,分别橄榄油灌胃,环孢霉素灌胃,环孢霉素灌胃同时参麦注射液腹腔注射,连续4周后,取肾组织病理观察并行肾小管损伤评分,测血肌酐、尿素氮和血流变学指标.结果:环孢霉素中毒大鼠,肾脏功能明显受损,血肌酐、尿素氮明显增高;血液呈高粘滞状态,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显著降低,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显著增高,与环孢霉素中毒组相比,参麦注射液组大鼠肾脏功能受损明显减轻,血肌酐、尿素氮降低,血流变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环孢霉素中毒引起的肾脏功能损伤的机制与血液的高粘滞状态有关,参麦注射液能通过改善血流变性从而减轻肾损伤.

    作者:黄珀;邓勇;张春梅;陈蓉;王顺容;万英;罗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基层医生营养知识认知状况的调查和分析

    目的:了解基层医生的营养知识认知状况的分布情况,为制定相应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方式对219名基层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生的营养知识总得分62.8±10.9,其中基础营养知识得分为34.1 ±6.3,临床营养知识总得分为28.7±7.0,及格率分别为59.8%、76.7%、42.5%,基础营养知识得分显著高于临床营养知识得分.不同科室和不同年龄组的医生营养知识得分有差异.结论:基层医生的营养知识认知分布不均衡,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其营养知识水平.

    作者:杨艳;苏红卫;刘杰;陈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无痛胃镜下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无痛胃镜下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肝硬化患者47例接受无痛胃镜下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的患者的护理问题及对策.结果:无痛组给药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大多在正常范围之内,术中无1例出血,医师对视野清晰度及食管蠕动情况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无痛胃镜下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积极的术后监护,正确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对保证患者顺利恢复及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作者:降英;李昌平;余雪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细胞因子及其靶向干预在肾间质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

    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病因引起进行性肾损害的主要病理特征,几乎是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和主要病理基础.在肾组织活检标本的分析中发现,肾小球疾病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的程度相关,而与肾小球内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无关[1].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多种细胞因子及其抑制剂对肾间质纤维化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肾间质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了理想的靶点.本文将着重归纳针对细胞因子靶向作用在肾间质纤维化治疗中的新研究,探索人群中肾间质纤维化治疗的新途径.

    作者:江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小梁切除术联合甲钴胺治疗晚期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甲钴胺治疗晚期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择46例晚期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可拆除调整缝线,术后联合应用口服甲钴胺糖衣片0.5g tid,连续3~6个月.结果:术前眼压平均值为38.97+2.91mmHg,术后眼压平均值为14.41+2.17 mmHg.术后2周视力提高大于两行10眼(21.74%),视力提高小于两行20眼(43.48%),不提高14眼(30.43%),减退2眼(4.34%),追踪观察6~24个月,无视力丧失.视野改善8眼(17.39%),视野不变34眼(73.91%),视野缩窄4眼(8.70%).结论:晚期青光眼通过小梁切除术,联合视神经保护剂的应用,可有效控制眼压,避免视力过早丧失.

    作者:罗谦;彭洁;黎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磨牙急性牙髓炎两种应急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磨牙急性牙髓炎直接封失活剂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60例磨牙急性牙髓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56例用直接封失活剂法,对照组104例用牙髓摘除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接封失活剂法治疗磨牙急性牙髓炎是一种操作简单、快捷、安全、临床效果良好的方法,具有实用性及可推广性.

    作者:何月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比色法测定黄芪总皂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黄芪总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黄芪总皂苷.结果:总皂苷在0.06~0.6 m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回收率为98.25%,RSD为0.44%.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有效、灵敏、准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回收率,可作为黄芪总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李春红;田吉;张金平;肖顺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损伤控制在地震致脊柱骨折复合伤救治中的体会(附14例报告)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技术在地震致脊柱骨折复合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5.12”汶川大地震致脊柱骨折复合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损伤控制理论分三阶段治疗,经早期处理,进一步复苏后再行确定性手术,随访患者治疗结果,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按损伤控制治疗效果满意,无死亡病列发生.12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4月,脊柱矫形满意,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5例伴神经损伤者除1例截瘫外,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都有1~2级的恢复.结论:地震致脊柱骨折复合伤是严重的创伤,及时应用损伤控制技术可以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伤残率.

    作者:王松;康建平;王高举;钟德君;王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甲醛与白血病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甲醛(FA)是一种无色、高度易燃的气体,是一种活性很高的化合物.甲醛能与不同的大分子物质发生反应,如蛋白质、核酸及小分子量物质如氨基酸.甲醛广泛应用于建筑、纺织、造纸业、合成木板、绝缘材料、油漆、塑胶、胶水及化妆品行业,在光化学烟雾、甚至水果中也有发现.因而越来越多的人暴露于有甲醛的环境当中[1].白血病是骨髓造血细胞,特别是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后引起的造血组织癌变.随着环境污染的月益严重,环境甲醛暴露与白血病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作者:蒋龙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护理

    目的:探讨鼻泪管支架值入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护理.方法:对106例(110眼)经逆行扩张鼻泪道后植入鼻泪管支架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观察其疗效.结果:110眼中,成功植入鼻泪管支架106眼,手术成功率96.4%,成功的106眼术后随访3个月,有效率为92.5%;随访1+年,有效率为80.2%.结论: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方法,而手术前后合理的护理措施对保证手术疗效十分重要.

    作者:陈莹;干锦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HIF-1α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

    目的:研究HIF-1α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宫颈、5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75例宫颈鳞癌组织中HIF-1α及VEGF-C的表达,采用VEGFR-3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组织标本中的淋巴管并测定微淋巴管密度(LMVD),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IF-1α及VEGF-C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宫颈及CIN(P<0.05);微淋巴管主要集中在癌周组织,LMVD的高低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HIF-1α的表达水平与VEGF-C表达水平及癌周组织LMVD呈正相关(r=0.269,P<0.05;r=0.407,P<0.05),VEGF-C的表达与癌周组织LMVD呈正相关(r=0.431,P<0.05).结论:HIF-1α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HIF-1α可能通过上调VEGF-C的表达影响微淋巴管的形成,从而参与宫颈癌的淋巴道转移过程.

    作者:周铁军;向丽;杨成万;龚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乐山地区儿童中毒93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乐山地区儿童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93例儿童中毒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中毒无明显季节性,年龄以1~3岁为主,农村多于城市,男性多于女性,中毒途径以消化道摄入多见,中毒种类以农药多见,中毒原因以误服为主,年长儿可见自杀、自慰性服毒,小婴儿偶见误服家长的毒麻药品,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受累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结论:儿童中毒是儿科常见意外伤害,防治应以防为主,年幼儿做好监护及毒物管理工作,年长儿注意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作者:岑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壳聚糖凝胶体外构建可注射组织工程软骨

    目的:探讨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凝胶用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载体体外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软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制成注射型细胞/凝胶复合物并行体外成软骨诱导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组织学检查等观察细胞在凝胶内黏附、生长、增殖、向软骨细胞分化及形成软骨样组织等情况.结果:在体外成软骨培养条件下,壳聚精凝胶支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向软骨细胞分化并形成软骨样组织.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凝胶复合物,有望用作可注射型组织工程软骨修复软骨缺损.

    作者:李忠;叶里子;陈歌;王治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左乳巨大叶状肿瘤1例

    患者,女,47岁,因发现左乳包块2年,进行性长大半年入院.包块初发时约拳头大小,近半年来进行性长大,院外非手术治疗无效.入院时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左乳见1巨大包块,皮肤表面血管充盈扩张明显并有局灶性皮肤溃疡形成;测量肿瘤约45cm×35cm×28cm大小(图1),左腋下能扪及肿大淋巴结.术前彩色多普勒提示肿瘤为分叶状,不透明,与周边组织界限清晰,小的病灶边缘界限稍模糊,腋下见多个孤立肿大淋巴结.钼靶乳腺摄片可见圆形以及分叶状高密度的巨大肿块瘤影像,边缘光整,未见钙化灶.

    作者:叶念;左怀全;权毅;夏冬;王元正;徐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行PCI治疗中发生无复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62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32)和对照组(n=30).两组手术方法相同,出现无复流现象后分别经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观察两组注射药物后首次和PCI中末次造影图像,评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同时观察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6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2次冠状动脉造影TIMI 3级血流获得率、CTFC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LVEF、出血并发症高于对照组,PCI术后60d内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不增加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前提下可明显降低和改善ACS患者PCI后无复流现象,是一种有效的PCI辅助治疗手段.

    作者:曾建辉;吕湛;曹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蜕皮甾酮对高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其细胞外基质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蜕皮甾酮对高糖环境下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s)增殖、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MCs细胞株,分低糖组、高糖组、高糖+蜕皮甾酮组(EDS组),分别作用12、24、48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FN的含量.结果:与低糖组比较,高糖组12h、24h、48h MCs增殖显著增快(P<0.01),FN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低糖组比较,EDS在浓度>1×10-5mol/L时MCs增殖显著减慢(P<0.01);与高糖组比较,EDS 1×10-6nol/L组各时间点及1×10-7mol/L组24h、48h MCs增殖显著减慢(P<0.05或P<0.01),EDS 1×10-6nol/L组各时间点FN含量均有降低(P<0.05或P<0.01);EDS 1×l0-10、1×10-8mol/L组各时间点FN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蜕皮甾酮在浓度>1×10-5mol/L时对MCs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②蜕皮甾酮可抑制高糖诱导的MCs增殖.③蜕皮甾酮能减少高糖培养大鼠MCs细胞外基质的增加.

    作者:高岑;马跃荣;史书龙;陈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比索洛尔对慢性心衰患者外周血脑钠肽水平、肾素活性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对外周血中血浆肾素活性(PRA)、脑钠肽(BNP)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97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地高辛)和治疗组(常规治疗药物+比索洛尔),治疗24周,测定治疗前后2组外周血中PRA及BNP水平.同时比较2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改变.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PRA、BN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外周血中PRA、BNP水平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LVEF和LVEDD明显改善(P<0.05).结论:比索洛尔能抑制慢性心衰患者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

    作者:何江;杜一平;刘丽;梁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药提取的传统方法包括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热回流提取法,但这些方法普遍存在着有效成分提取率不高,杂质清除率低,能耗高,生产周期长等缺点,直接影响了中药制药产业的发展.为提高中药质量,让中药步入国际市场,一些现代高新工程技术正不断地被借鉴到中药生产中来,一方面使中药生产更加符合传统的中医药理论,确保用药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现有中草药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将对以下几种研究和应用较多且有发展前景的中药提取分离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杨桂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MS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MSCTPA)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疑诊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MSCTPA检查,采用VR、MIP、MPR等多种后处理方法,分析所获得的影像资料,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经临床随访确诊肺栓塞26例;运用MSCTPA检出26例累及195支肺动脉,其中肺动脉主干0支,左、右肺动脉主干15支,叶肺动脉52支,肺段动脉82支,亚肺段动脉46支.195支肺动脉病变中表现为中心性充盈缺损为68支,占34.87%;偏心性充盈缺损为49支,占25.13%;混合型37支,占18.97%;完全梗阻性充盈缺损为41支,占21.03%.漏诊0例,误诊0例,诊断准确率达到100%.MSCTPA能全面地显示栓子的形态、位置、范围.结论:MSCTPA能准确的显示肺动脉栓塞及相关病变的影像表现,可成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的首选方法.

    作者:何其舟;郭永萍;兰永树;李文欢;唐光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西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