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三宁;熊小兵
目的:分析局部枸橼酸抗凝在地震挤压伤患者CRRT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并比较不同实施方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汶川地震后我院收治的因挤压伤而接受CRRT治疗的患者中局部枸橼酸抗凝的情况.共计39例患者因挤压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而接受局部枸橼酸抗凝CRRT治疗.按照不同的实施方式分为A组(23例)以同步输入方式进行,B组(16例)以预充式进行.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指标、血常规等.分析不同治疗组局部枸橼酸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39例患者死亡4例,其余35例均康复.存活患者治疗后SCr和BUN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cr:A组(503±215)μmol/L对(149±129.7)μmol/L,B组(577±227)μmol/L对(180.6±146.5)μmol/L,P<0.05;BUN:A组(26.6±10.4) mmol/L对(9.3±6.9)mmol/L,B组(30.5±8.1)mmol/L对(10.9±5.72)mmol/L,P<0.05.两组滤器后ACT值均较外周血ACT值明显延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161±31) s 对 (122±25)s,B组:(157±33)s 对 (125±31) s,P<0.05.A组滤器和管路寿命(47.6±11.2)h与B组(41.3±14.5)h相近,A组略长于B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结论:局部枸橼酸抗凝适于地震挤压伤患者CRRT治疗,这种抗凝方式抗凝效果确切,而且不会加重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不会增加患者活动性出血的风险.同步式局部枸橼酸抗凝在延长滤器和管路方法可能优于预充方式.
作者:秦伟;苏白海;付平;陶冶;涂远茂;李静;陈肖蕾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我院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至12月200例外科围手术期患者(Ⅰ类切口80例.Ⅱ类切口120例)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Ⅱ类切口手术中头孢菌素类应用频率高,其次为林可霉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类、氨基糖苷类.结论:应强化医师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化意识,以便有效地降低围手术期切口的感染率,降低患者治疗费用.
作者:倪小绮;张晓春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严重腹部损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策略和方法,提高创伤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8 例严重腹部损伤 (ISS>16)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策略进行救治的情况,8例患者入院后在积极抗休克急救处理的同时进行急诊剖腹探查手术,初期均采用大纱垫填塞的方法控制出血后关腹,ICU 内复苏后,所有患者都进行了Ⅱ期计划性手术.结果:经过损伤控制性手术救治的严重损伤复苏过程较平稳,腹部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痊愈6 例,死亡2例.术后出现膈下感染1例,胆瘘1例,经引流治疗痊愈.结论:对于符合DCO 指征的严重腹部损伤的患者要尽早、尽快地实施DCO,提高综合治疗水平,根据腹部损伤的部位和程度,采取适宜的再次确定手术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严重腹部损伤病死率.
作者:何德海;甘启祥;杨益森;张晓旭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8例接受PTCD治疗的老年患者实施术前、术后的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48例患者黄疸明显减退,腹胀缓解,肝功能改善,食欲提高;10例患者黄疸减退较慢.结论:PTCD是治疗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等优点,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基础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江婷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四川汶川大地震胸部损伤患者影像学表现及其价值.方法:对地震发生后近2个月余陆续送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治疗,因地震致有胸部损伤史的155名伤员进行影像学分析总结.结果:在本组伤员中,胸廓骨折139例,胸膜损伤160例,肺损伤55例,纵隔损伤28例,肺部慢性感染39例,肺部肿块2例.其中部分伤员为多处复合性损伤.结论:影像学检查能准确、快速、有效地对地震胸部损伤患者进行判断,可为临床治疗方案起指导作用.
作者:纪琳;邓开鸿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MRI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肿瘤均位于侧脑室,邻近透明隔,MRI上肿瘤实质部分呈等T1、等T2信号,内可见囊变区,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轻度强化.结论:起源于侧脑室透明隔的肿瘤,应考虑到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可能,MRI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具有一定优势.
作者:刘润惠;王占秋;卢武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蜕皮甾酮对胰岛素抵抗(IR)HepG2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IR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模型建立后,培养液中加入蜕皮甾酮共同孵育,观察蜕皮甾酮及吡格列酮对模型细胞葡萄糖掺入率的影响;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等方法观察蜕皮甾酮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IRS-1、IRS-2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细胞组比较,1×10-5mol/L蜕皮甾酮可使IR HepG2细胞IRS-1、IRS-2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蜕皮甾酮的胰岛素增敏作用可能与胰岛素信号转导分子IRS-1、IRS-2蛋白的表达增强有关.
作者:陈秋;张蓉;刘学鹏;邱宗荫;夏永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前后血生化、甲状腺功能变化的检测,探讨其原因.方法:分别对17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前后血常规、电解质、血糖及甲状腺功能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本组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换血前、后有明显下降.换血后血电解质血钾降低,血钠、血钙升高,血糖暂时性升高,但在24 h内自行恢复至正常.可有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下降,甲状腺功能变化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换血后可出现低钾、高钙、高钠、高血糖、低白细胞和血小板血症的发生,应预防感染、出血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作者:李雪梅;林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TD)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25例初治MM患者,给予沙利度胺(100mg/d起,每周增加50mg-100mg/d到200mg/d)联合地塞米松40mg/d(d1~4,9~12,17~20),28天为一疗程,至少2个疗程.与既往18例使用VAD方案治疗MM初治患者作对照.结果:观察组25例中,14例部分缓解(56%),6例进步(24%),总有效率80%.对照组18例中,部分缓解13例,进步2例,总有效率83.3%.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主要副作用发生率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TD)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高、副作用少和耐受性好,值得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和推广.老年患者(年龄>65岁),地塞米松减量应用,可减少副作用,且不影响疗效的发挥.
作者:李波;张晋琳;甘茂周;王晓冬;王春森;祝彪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ACEI/ARB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将78例2型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CEI/ARB)和治疗组(ACEI/ARB+疏血通注射液),疗程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mAlb),Scr、BUN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尿白蛋白均显著下降(P<0.01,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2)治疗后两组血浆白蛋白均增加(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Scr、BUN、TC、TG和血钾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联合应用疏血通注射液能有效减少早期DN患者的蛋白尿,改善肾功能.
作者:代频;蔡文静;廖艳丽;管慧;刘叙;代小雨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目前的主要治疗以药物为主,包括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以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后负荷及增加心脏收缩力.但心功能Ⅲ~Ⅳ级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依然很差,病死率很高,就中重度心衰而言,5年病死率可达30%~50%.
作者:游桂英;刘兴斌;王雅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针对性选取我院行THA的病员48例,分为初期小切口THA组、熟练小切口THA组、传统切口THA组,各组16例.记录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12小时引流量、手术时间及Harris评分,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初期小切口THA组平均出血量,术后12小时平均引流量,平均手术时间等指标均高于传统组,术后Harris评分低于传统组,熟练组与传统组比较,切口长度较短、术中出血量略少,术后早期Harris评分高,远期Harris评分接近.结论:熟练小切口THA与传统切口THA比较远期疗效无明显优点,初期小切口THA不具微创优势,不必强求小切口THA,并应注重学习曲线.
作者:赵强;陈兴爱;胡定祥;唐影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呼吸系统淀粉样变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1月到2008年10月34例原发性呼吸系统淀粉样变性患者,其中发生于咽的淀粉样变性有2例,喉的有27例,气管支气管的有5例.结果:24例行全麻下CO2激光手术治疗,其中3例由于严重的呼吸困难先行支气管切开后再行手术治疗,2例行纤维支气管镜下单纯肿物切除术,余8例由于无法手术而给予对症治疗.结论:呼吸系统淀粉样变性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主要靠病理活检和刚果红染色.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晓亮;黄娜;刘丹;袁泉;杨小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囊内放射治疗囊性和囊实性颅咽管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2例囊性和囊实性颅咽管瘤的囊性部分行CT、MRI 引导立体定向吸除囊液、注入胶体磷酸铬,待瘤囊缩小远离视神经等重要结构后,施行伽玛刀治疗.结果:全部病例经手术排出囊液后临床症状迅速改善.经囊内放疗后2-36个月随访12例患者,CT、MRI扫描显示5例患者瘤囊持续消失,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5例患者肿瘤显著缩小,症状持续改善;2例肿瘤无明显改变;无死亡病例.结论:CT、MRI引导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囊性颅咽管瘤安全、有效.
作者:蔡晓东;高永中;李维平;闫大卫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我院输血申请单规范填写的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规范输血申请单填写,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防范因输血导致的医疗纠纷.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临床输血申请单(包括手术备血输血申请单)进行调查,以项目填写完整、字迹清楚工整、有经治医生和审核医生签字者为合格.结果:共调查7863份输血申请单,其中规范填写共6 391份,占81.3%,未规范填写1 472份,占18.7%.结论:通过对临床输血申请单超填写的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医务人员对规范填写输血申请单及临床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认识,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防范因输血导致的医疗纠纷.
作者:李红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心脏介入诊疗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老年患者接受介入性手术,往往由于不了解其意义和有关内容,在心理上存在担心、紧张的情绪,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1].因此,护士必须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全程心理护理,才能使老年患者减轻焦虑,大程度地配合医护人员,保证介入手术的顺利和成功,我科对160例老年患者行介入手术全程心理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邹莲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中药水疗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痉挛指数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中药水疗与传统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并以临床痉挛指数评价其疗效.结果:两个疗程的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能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痉挛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的差值为1.79±1.06较对照组1.23±0.84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中药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优于传统水疗.
作者:温元强;董小丽;孔勉;余志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弓根基底部外侧穿刺进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4例椎体压缩性骨折经椎弓根基底外侧穿刺进针,球囊扩张,骨水泥注入治疗,使用VAS评分法评价患者疼痛变化,测定手术前后椎体前、中柱高度与Cobb角.结果:单侧经椎弓根基底外侧穿刺的手术均安全完成.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5±0.3)分改善到术后(2.2±0.2)分,随访三月为(2.1±0.4)分 (与术前比较,P<0.05);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13.6±2.3) mm到术后(24.5±2.2) mm,随访三月为(24.3±2.0) mm(与术前比较,P<0.05);锥体中部高度由术前(14.2±2.1) mm到术后(25.6±2.4) mm,随访三月为(25.4±2.2) mm(与术前比较,P<0.05);Cobb角由术前的(22.5±3.6)°到术后(10.5±3.0)°随访三月为(10.3±2.8)°(与术前比较,P<0.05).结论:经椎弓根基底外侧的单侧穿刺锥体成形术可有效恢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高度、缓解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余彬;陈勤;邓宁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5例子宫良性病变者行LAVH手术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并与腹腔镜Doderlein式子宫切除术(LDH)32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在手术时间,术后镇痛,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中出血量比较:LAVH组(96.2±58.56)mL,LDH组(186.2±62.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VH手术镜处理子宫动脉,能有效控制术中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茂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了解评价血浆置换(PE)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观察重型肝炎患者PE前后总胆红素、白蛋白5项指标及乏力、腹胀等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好转率的差异.统计分析PE治疗及次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检测部分患者PE前后内毒素(LPS)浓度,探讨LPS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早中期患者好转率分别为54.4%和27.8%(P<0.01);晚期患者的好转率分别为8.3%和1.4%(P>0.05).PE治疗2到4次,患者的好转率分别为39.4%、43.6%和42.9%,但PE次数在不同组别患者的好转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治疗后好转患者血清内毒素浓度下降(P<0.01).结论:PE能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提高早中期患者的好转率.PE次数为2到4次时,患者的好转率较高,但不同的PE次数未显示相应患者的临床转归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血清LPS浓度与患者预后有相关性,治疗前血清LPS浓度低且治疗后下降者,预后较好;相反,治疗前血清LPS浓度高且治疗后下降不明显者,预后较差.
作者:王嘉川;雷学忠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