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亚
张东岳主任医师,教授,河南省著名肛肠专业老中医,从事临床教学工作36年,其治疗便秘分五型论治,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永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传染性软疣的疗效.方法:选择细号单头火针,依据发病部位,顺时针转体分别治疗.局部用碘络酮消毒.酒精灯加热针尖至白热化,疾速垂直点刺疣体中心部位.结果:62例总有效率98.4%.提示:本方法对传染性软疣有抗病毒,消灼疣体的功效.
作者:聂苗;刘小芬;薛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中西组)34例,其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17~47岁;西医组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20~49岁.
作者:石省军;宋洁昌;温晨龙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耳压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方法:取神门穴、乳腺穴、内分泌穴等,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相应穴位处,治疗本病112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7%.提示:本方法对本病有疏肝调冲,补脾益胃,化痰散结的功效.
作者:沈保强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临床资料其中女69例,男19例;20~30岁34例,31~49岁36例,50~69岁18例;年龄小20岁,大69岁;病程3个月内者18例,3月~半年29例,半年~1年26例,1年以上者15例.
作者:李彩霞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临床资料 36例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小者19岁,大者62岁;病程短者30d,长者17年;临床表现为解粘液脓血便伴肛门坠胀或里急后重,脐周或左下腹阵发性绞痛.
作者:裴建锋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虎杖甙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方法:以术后血栓湿重、血栓形成抑制率、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时间、肠细膜毛细血管管径和毛细血管流速等为观察指标,模型组和用药组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虎杖甙大、中剂量组可显著性抑制家兔血栓形成,减轻血栓湿重,还可显著性降低家兔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聚集时间,对于大鼠肠细膜毛细血管管径和毛细血管流速均可显著性增加.结论:虎杖甙具有一定的溶血栓、抑制血小板凝集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观测指标可为临床合理用药作参考.
作者:王瑜;孙晓东;于小江;袁秉祥;吕尚军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针灸,扣刺拔罐并举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选风池、合谷、曲池、足三里穴,采用针刺艾灸,选肺俞、大椎、风市、血海穴,采用梅花针扣刺并用拔罐,综合治疗荨麻疹46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3.5%.提示:针灸扣刺拔罐综合治疗本病有调和营卫宣热,祛风消疹的功效.
作者:石奕丽;何立 刊期: 2003年第07期
黄芪是常用的补益类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1995年,我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在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书中标明:药用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夹黄芪的干燥根.
作者:吕志平;刘晓燕;马俊萍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分析了当前在针刺内在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得出了未能有统一认识的可能原因,并对针刺内在机制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针灸疗效作了论述,认为经络学说的核心是经穴一脏腑相关,其实质问题可以简化为经穴一脏腑相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是对针刺的研究工作更容易、更顺利的开展,同时本文也阐明了对待古典经络理论的科学态度,提出了一些设想.
作者:陆松鹤;蔡锋雷;黄裕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痹证是中医内科顽证之一,顽痹更是缠绵难愈,以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甚则累及心脏,关节变形,肌肉萎废为主症.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作者:王小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痿缩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现代医学目前尚无理想疗法.笔者在拟定凉润通降法基础上,相对固定处方,随证增减药味,融贯辨病与辨证,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梅建强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对所观察的180例随机分为2组.针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针刺三阴交、中极、长强、腰俞穴,采用泻法,留针20min.对照组给予小腹部热敷20min,去痛片2片口服,车前子煎剂250ml口服.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7.5%,对照组63.33%.提示:本针刺法具有温通经脉,消瘀化滞,通隆镇痛的效果.
作者:席作武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临床资料近几年来,笔者共治疗52例胃轻瘫病人(其中15例为糖尿病并发症).均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作者:刁永红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祖国医学认为,舌苔禀脾胃之气而生,脾主运化,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因此五脏六腑的病变都能影响到胃气,反应于舌苔上.
作者:王吉军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发病年龄小6个月,大65岁;病程短2d,长12年;合伴胃脘痛6例,月经不调4例,水肿1例,恶心纳差5例(多见于病程短者).
作者:姚希梅;梁春辉;刘丽娟;隋玉梅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建立薄层扫描法测定维C银翘片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方法:0.1%CMC-Na硅胶G板,氯仿-甲醇(8:2)为展开剂,碘显色定位后,242nm波长处扫描测定.结果:线性范围1.108-5.540μg,平均回收率为98.9%,RSD=1.22%.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精密度高,适用于该制剂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控制.
作者:冯一凡;高安成;刘建峰;张红 刊期: 2003年第07期
胃脘痛是指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是临床常见病证,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胃下垂,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炎,胃癌及部分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胰腺炎等均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
作者:李文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采用从少针、浅刺到透穴、沿神经走行方向进针方法,取患侧地仓、颊车、下关等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0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9%.提示:针刺局部能激发舒通经络之气,促进面神经麻痹的恢复.
作者:李晓慧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临床资料本组35例选自门诊及住院患儿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5~10岁10例;11~15岁2例.
作者:高晓黎 刊期: 200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