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舰;徐练;唐涛;苟远涛;唐俊;牟帅;臧振峰;赵亮
目的:了解社区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现状与生活质量,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与 SF-36健康调查量表,对50例社区慢性疼痛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调查结果示80.43%的患者在过去一周内出现过疼痛,71.74%的患者疼痛时间≥1年,41.30%的患者疼痛程度为中重度,VAS平均为4.96分。26.09%患者疼痛性质为针疼痛,30.43%患者疼痛持续时间>24h,58.7%患者认为疼痛影响日常生活,47.83%患者疼痛影响睡眠,82.60%患者希望疼痛得到控制处理;73.1%患者目前未服用镇痛药物,73.91%患者对目前疼痛管理满意,82.6%的患者向医务人员反映疼痛。生活质量除社会功能的得分与常态社区老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其余项均显著低于常态社区老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社区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现状和生活质量不容乐观。医务人员应当重视社区慢性疼痛患者这一群体,应联合社区医务人员采取多方位的干预措施,提供便捷有效的疼痛诊疗服务,建立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服务,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生活,积极帮助患者减轻控制疼痛,达到缓解患者疼痛与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作者:钟晨曦;谢徐萍;刘俐;李勇;钟净;漆桂友;王影;申媛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客观评价中长期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与药物治疗的临床结局。方法73例符合标准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分为血管内支架治疗组31例及单纯药物治疗组42例;随访1个月、1年及3年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1个月~1年观察期内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1年~3年观察期内药物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支架治疗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技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新希望,严格纳入标准、优化支架材料、提升置入技术、规范置入期管理有助于改善其长期临床结局。
作者:张海涛;曾仲;高励;刘西平;杨一帆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观察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淋巴细胞NF-κB和AP-1c-Jun的表达,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 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TBI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3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分为SGB治疗组和对照组,SGB 治疗组分别于SGB 前(T1)、后1h(T2)、2d(T3)、4d(T4)、7d(T5)五个时点,对照组分别于治疗组相应时点抽取右颈内静脉血5mL,分离淋巴细胞,用Western Blot 法检测了淋巴细胞总蛋白NF-κB、AP-1 c-Jun的蛋白表达。结果 SGB治疗后c-Jun的蛋白表达水平在第2、4、7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BI后对照组患者IκB-α显著降低,其中伤后7d 降低明显;而SGB 组患者IκB-α蛋白水平有所增高,表达高峰在伤后第4天。对照组患者NF-κB p65、NF-κB p50不同程度升高,伤后4d达到高峰,而SGB治疗后患者NF-κB p65蛋白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SGB可以减轻TBI患者的炎症反应,抑制淋巴细胞NF-κB和AP-1的激活。
作者:杨玺;杨孟昌;温开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用静脉自控镇痛( PCIA)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的镇痛效果及舒适度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12月我院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PCIA,干预组给予心理干预联合PCIA。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产妇术后48h内静息时及翻身时的疼痛状态,采用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对产妇的舒适程度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比较,术后6h、术后24h静息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h、24h、48h比较,翻身时VAS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GCQ总分比较,干预组术后GCQ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结论心理干预联合用PCIA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林俏;梁培珍;符初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年发病率约1/10万,占全部脑血管意外的7%,是具破坏性的脑卒中。 aSAH 起病急骤,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且存活患者中极大比例留有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其中约1/3需要长期的护理和生活照料,不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也给患者家庭、社会及有限的医疗资源带来沉重的负担。
作者:马骏鹏;王强平;游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建立L2.3神经干细胞糖氧剥夺/再灌注损伤模型,探讨糖氧剥夺/再灌注是否可以促进L2.3神经干细胞内源性Huwe1蛋白表达。方法将L2.3神经干细胞糖氧剥夺6h,根据不同组别再灌注培养8h、16、24h,建立L2.3神经干细胞/再灌注损伤模型。将体外培养的L2.3神经干细胞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 control组)、糖氧剥夺组( OGD)、糖氧剥夺/再灌注8h 组( OGD6h + R8h 组)、糖氧剥夺/再灌注16h 组( OGD6h + R16h 组)、糖氧剥夺/再灌注24h 组(OGD6h+R24h组)。 Control组:该组L2.3神经干细胞不进行糖氧剥夺处理。 OGD组:该组L2.3神经干细胞仅仅进行糖氧剥夺6h。 OGD6h+R8h 组:该组L2.3神经干细胞经历OGD6h后再灌注培养8h。 OGD6h+R16h组:该组L2.3神经干细胞经历OGD6h后再灌注培养16h。 OGD6h+R24h组:该组L2.3神经干细胞经历OGD6h后再灌注培养24h。结果与Control组比,OGD组L2.3神经干细胞糖氧剥夺6h后,活细胞比例明显减少[(94.15±3.59) vs (56.05±5.01),P<0.01];与OGD前比,OGD6再灌注8h Huwe1蛋白表达开始增加,OGD6h再灌注16h和OGD6h再灌注24h Huwe1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Huwe1蛋白表达的条带明显变粗变浓,OGD6h再灌注16h明显。结论糖氧剥夺可引起L2.3神经干细胞损伤;糖氧剥夺/再灌注可以促进L2.3神经干细胞内源性Huwe1蛋白表达。
作者:林远贵;吴兰;周文琴;倪娟;江晓琴;童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基于CBCT制作的个性化种植外科导板又称为CBCT导航种植模板,对于种植体的准确植入有重要意义。目的是制作一种简易CBCT导板,并评价其准确性。方法翻制下颌摸型。特制一个塑料导板,上嵌入4个金属珠作为放射标志物并将塑料导板放在下颌摸型的咬合面上。对带外科导板的模型进行CBCT照相,在CBCT图像上用虚拟植体进行模拟种植,获得虚拟植体相对于导板的三维空间位置数据。采用特制的5轴线钻孔机根据位置数据在外科导板上制备出种植引导孔。将制备好的外科导板放置在下颌上再次进行CBCT照相。对第二次成像的种植引导孔的中轴线与第一次成像的虚拟植体轴向间的差异进行评价。结果入点的误差和中轴的角度差异分别为(0.47±0.27) mm、(0.57±0.23)mm和(0.64±0.16)°、(0.57±0.15)°。结论本研究中的CBCT引导种植摸板准确性高。每个位点的20度入点误差比10度的入点误差大。
作者:彭敏;费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1临床资料1.1患者,女,26岁,因口服百草枯20 mL及鼠药(溴敌隆)2包入院于2012年6月3日。有停经史9周。入院前2 d 患者口服20%百草枯20 mL 及鼠药(溴敌隆)2包,约半小时后被家属发现并送入当地医院洗胃,随后转入成都某医院救治,在院期间给予血液灌流2次,并使用甲强龙等治疗。患者于次日出现全身皮肤黏膜出血,于中毒后第3d转入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98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90/60mmHg,急性病容,贫血貌,全身皮肤穿刺处可见大面积青紫,口腔溃烂,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腹软,肝脾未扪及,右下肢股静脉置管处有较大血肿,右下肢较左下肢肿胀增粗6 cm。辅查:尿液百草枯浓度30μg/mL。血检白细胞16.8×109/L,血红蛋白67g/L,血小板67×109/L。肌酐177μmol/L,尿素氮11.7mmol/L。血气分析:PH7.41,BE 2.5mmol/L,PaO286mmHg,PaCO230mmHg。凝血功能:PT120s,APTT69s。肝功能及心电图正常。彩超示右侧髂外静脉不全性血栓形成,9周宫内妊娠。胸部CT示双肺多发实变及磨砂样变。入院后给予药用炭60 g+蒙脱石散60 g口服q6 h吸附毒物、甘露醇150 mL+硫酸镁10 g口服q6 h导泻3 d;甲泼尼龙500mg/q12h静滴,3d后改为80mg/q12h静滴治疗11 d;环磷酰胺0.5 g/qd静滴,3 d后改为0.2 g/qd 静滴11d;维生素 K 130mg/qd 静滴16d,依达拉奉30 mg/q12 h静滴14 d抗氧自由基等对症治疗。住院期间患者血色素下降至54g/L,输注红细胞悬液1.5U后好转,中毒后13 d流产。经以上积极治疗患者病情好转,肾功及凝血功能正常,血红蛋白85g/L,中毒后2周复查胸部CT肺部病灶吸收,住院3周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随访2年肝肾功能及胸部CT均正常,患者自觉身体情况良好。
作者:佘敏;陈晓丽;夏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老年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的临床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6例老年性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治疗。结果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4%(76/78),明显优于帕罗西汀治疗的对照组76.9%(6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方面,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患者未出现排尿困难及震颤现象。结论在老年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安全性能高,值得推广。
作者:胡雅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维生素D主要代谢产物1,25-(OH)2维生素D3水平,分析其与COPD患者及其肺功能的相关性,探讨血清1,25-(OH)2维生素D3缺乏对COPD的影响。方法收集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66例,健康人60例。所有受试者均检测外周血1,25-( OH)2维生素D3水平,然后测量各组肺功能。比较两组血清1,25-(OH)2维生素D3水平,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FEV1%预计值,FEV1/FVC%)有无差异性。将COPD组分为Ⅱ级、Ⅲ级、Ⅳ级,比较各级间1,25-(OH)2维生素D3水平有无差异性,并分析1,25-(OH)2维生素D3与COPD疾病严重程度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OPD组患者的血清1,25-(OH)2维生素D3水平(37.53±15.34)n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67.23±15.74)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COPD 组患者肺功能指标( FEV 1%预计值, FEV 1/FVC%)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6例 COPD 组患者根据 GOLD 分级分为Ⅱ级(21例)、Ⅲ级(22例)、Ⅳ级(23例),血清1,25-(OH)2维生素 D3水平随着 GOLD 分级增加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COPD 组血清1,25-(OH)2维生素D3水平与 FEV1%预计值呈正相关(r=0.620,P<0.01),与 FEV1/FVC(%)呈正相关(r=0.318,P<0.05)。结论 COPD 患者的血清1,25-(OH)2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健康普通人群,血清维生素 D 水平影响肺功能,并与COPD的严重程度、肺功能下降呈正相关关系,提示COPD患者应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
作者:王永生;刘洪;李群英;张弛;李惠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作者:《四川医学》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调查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对使用胰岛素的看法,发现可能影响其使用胰岛素的心理因素。方法使用DAWN ( Diabetes Attitudes,Wishes and Needs)研究中的胰岛素访谈工具对100位需要使用胰岛素的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使用意愿调查。结果回收93份有效问卷,其中20例(21.5%)患者拒绝使用胰岛素,同意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文化程度和糖尿病病程与拒绝使用胰岛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拒绝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更注重胰岛素对生活的影响以及担心胰岛素会成瘾。结论超过1/5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心理性胰岛素抵抗,应根据这些患者拒绝使用胰岛素的具体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治疗依从性。
作者:蒋小玲;曹璐璐;兰菲;林秋月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在急性脑梗塞中,缺血性损伤可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仅仅使用再灌注治疗对于大程度改善神经功能是不够的,针对病理生理变化中多个靶点的联合治疗可能对终改善功能结局有好处。以挽救处于危险状态的脑组织为目标的神经保护治疗目前正被研究,亚低温治疗( therapeutic hypothermia,TH)即是其中之一。
作者:张涵奕;刘帆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提出临床诊治策略。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住院3362例新生儿发生气胸的5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发生气胸的患儿中合并羊水吸入综合征20例、新生儿肺炎17例、产时窒息18例、新生儿湿肺8例,气胸发生率为1.55%。单因素分析显示:剖宫产、产时窒息、合并基础性疾病如新生儿肺炎、羊水吸入综合征、新生儿湿肺是新生儿气胸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气胸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剖宫产、出生窒息、羊水吸入综合征、新生儿肺炎、新生儿湿肺。加强围产期保健、应用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改善新生儿第一口呼吸、产房T-组合复苏器使用、NICU合理治疗,选择高频呼吸机辅助通气,早期发现及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是临床诊治的重要策略。
作者:谭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针对晚期肺类癌伴肺内、多发淋巴结转移合并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病情和治疗预期循证医学证据及患者意愿制定治疗决策。方法按PICO 原则,对患者在治疗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转换后文献检索。选择佳的临床证据进行解读,并在结合患者意愿的前提下指导治疗决策。结果根据检索结果,4个临床问题均获得循证医学支持,包括上腔静脉阻塞、呼吸困难、头部等局部疼痛控制、远期生存率和治疗并发症。根据患者意愿,终到某省级肿瘤专科医院选择上腔静脉支架植入及华法令抗凝治疗。术后患者上肢及头颈部水肿消失,脱离气管插管及无创呼吸机,生活完全自理,生活质量及短期预后得到改善,目前持续随访中。结论采用循证治疗方法,能在结合患者意愿的前提下为晚期肺类癌伴肺内、多发淋巴结转移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晓明;黄贵;熊波;周晖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头孢妥仑匹酯细粒治疗儿童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入组条件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双盲双模拟的方法,与对照药(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比较,按照体重分剂量给药,治疗7d,并观察疗效指标。结果共计3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入组前两组受试者的各项人口统计学及一般背景特征、各项临床症状/体征都均衡可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揭盲后分析有效性的患者33例,其中头孢妥仑匹酯组17例、头孢克洛组16例;临床总有效率头孢妥仑匹酯组为100%(17/17),头孢克洛组为68.8%(11/16),两组差值(头孢妥仑匹酯-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31.3%(8.5%,54.0%)。头孢妥仑匹酯组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头孢克洛组的临床有效率,P<0.05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两组共4例次不良反应均自行恢复。结论头孢妥仑匹酯细粒治疗儿童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有效,安全性高。
作者:温蓓;何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 CSI)指导小儿七氟醚麻醉的临床意义。方法2~12岁、儿外科行泌尿系手术患儿60例随机均分为CSI组和对照组。 CSI组依据CSI值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目标CSI术中保持在40~60,术末15 min保持60~75;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调节七氟醚吸入浓度。记录术中和术末呼气末七氟醚浓度、CSI值,同时记录HR、MAP、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结果 CSI组患儿术中及术末呼气末七氟醚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CS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SI组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SI组患者术后出现2例恶心呕吐,对照组出现7例恶心呕吐;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术中知晓, CS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七氟醚麻醉中监测CSI能减少七氟醚用量和缩短苏醒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邓佳;许婷;蒋璐;刘云飞;王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系统评价水胶体敷料预防国内压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联机检索CNKI、VIP、万方数据库(各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创建至2014年12月)中关于水胶体敷料预防压疮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RCT,包括1892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水胶体敷料对预防压疮的效果优于对照组[RR=0.18,95%CI(0.13,0.24),P<0.01]。结论基于现有临床证据,水胶体敷料联合常规护理预防压疮有效性高。但由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研究质量不统一,本结论尚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临床RCT予以证实。
作者:张丽红;叶霞;车银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因体质量增加、发现血压高4年入住内分泌科。4年前,患者无明确诱因体质量增加,4年间体质量逐渐增长了约20kg,同时患者出现了圆脸、痤疮和毛发增多以及皮肤紫纹。患者就诊于当地医院,测血压高可达160/90mmHg,被诊断为高血压,服用硝苯地平(10mg/d)治疗,血压降至正常水平。约半年前,患者的血压控制不佳,波动在140~180/90~100 mmHg的范围内。于当地医院行增强CT检查,发现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遂转至我院行进一步诊治。
作者:陈涛;叶怡岚;田浩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自身肿瘤抗原( Ag)致敏的树突状细胞( 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的过继免疫在老年性大肠癌( CRC)姑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0例诊断明确的老年性晚期CRC患者(不再适宜行手术或放化疗),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5例,接受内科对症治疗;免疫组55例,除接受内科对症治疗外,还给予Ag致敏的DC-CIK过继免疫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免疫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AgNOR的IS值、CD56阳性率、血清IL-12含量、PS评分、VAS评分、CEA含量均比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免疫组患者的半年疗效、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及MST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免疫组PR患者在6次免疫治疗后病灶明显缩小。有6例患者在第1次细胞回输后出现短暂发热和寒颤(体温38~39℃),其中1位患者体温自行恢复,其余患者给予地塞米松和降温药后症状消失,后续细胞治疗未再发生。结论 Ag-DC-CIK过继免疫对晚期老年CRC患者有良好的姑息治疗价值。
作者:岳伦莉;代洪玉;李萍;江莉;刘建昆;匡红;李硕;钟国成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