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生;刘洪;李群英;张弛;李惠华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建立L2.3神经干细胞糖氧剥夺/再灌注损伤模型,探讨糖氧剥夺/再灌注是否可以促进L2.3神经干细胞内源性Huwe1蛋白表达。方法将L2.3神经干细胞糖氧剥夺6h,根据不同组别再灌注培养8h、16、24h,建立L2.3神经干细胞/再灌注损伤模型。将体外培养的L2.3神经干细胞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 control组)、糖氧剥夺组( OGD)、糖氧剥夺/再灌注8h 组( OGD6h + R8h 组)、糖氧剥夺/再灌注16h 组( OGD6h + R16h 组)、糖氧剥夺/再灌注24h 组(OGD6h+R24h组)。 Control组:该组L2.3神经干细胞不进行糖氧剥夺处理。 OGD组:该组L2.3神经干细胞仅仅进行糖氧剥夺6h。 OGD6h+R8h 组:该组L2.3神经干细胞经历OGD6h后再灌注培养8h。 OGD6h+R16h组:该组L2.3神经干细胞经历OGD6h后再灌注培养16h。 OGD6h+R24h组:该组L2.3神经干细胞经历OGD6h后再灌注培养24h。结果与Control组比,OGD组L2.3神经干细胞糖氧剥夺6h后,活细胞比例明显减少[(94.15±3.59) vs (56.05±5.01),P<0.01];与OGD前比,OGD6再灌注8h Huwe1蛋白表达开始增加,OGD6h再灌注16h和OGD6h再灌注24h Huwe1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Huwe1蛋白表达的条带明显变粗变浓,OGD6h再灌注16h明显。结论糖氧剥夺可引起L2.3神经干细胞损伤;糖氧剥夺/再灌注可以促进L2.3神经干细胞内源性Huwe1蛋白表达。
作者:林远贵;吴兰;周文琴;倪娟;江晓琴;童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维生素D主要代谢产物1,25-(OH)2维生素D3水平,分析其与COPD患者及其肺功能的相关性,探讨血清1,25-(OH)2维生素D3缺乏对COPD的影响。方法收集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66例,健康人60例。所有受试者均检测外周血1,25-( OH)2维生素D3水平,然后测量各组肺功能。比较两组血清1,25-(OH)2维生素D3水平,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FEV1%预计值,FEV1/FVC%)有无差异性。将COPD组分为Ⅱ级、Ⅲ级、Ⅳ级,比较各级间1,25-(OH)2维生素D3水平有无差异性,并分析1,25-(OH)2维生素D3与COPD疾病严重程度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OPD组患者的血清1,25-(OH)2维生素D3水平(37.53±15.34)n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67.23±15.74)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COPD 组患者肺功能指标( FEV 1%预计值, FEV 1/FVC%)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6例 COPD 组患者根据 GOLD 分级分为Ⅱ级(21例)、Ⅲ级(22例)、Ⅳ级(23例),血清1,25-(OH)2维生素 D3水平随着 GOLD 分级增加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COPD 组血清1,25-(OH)2维生素D3水平与 FEV1%预计值呈正相关(r=0.620,P<0.01),与 FEV1/FVC(%)呈正相关(r=0.318,P<0.05)。结论 COPD 患者的血清1,25-(OH)2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健康普通人群,血清维生素 D 水平影响肺功能,并与COPD的严重程度、肺功能下降呈正相关关系,提示COPD患者应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
作者:王永生;刘洪;李群英;张弛;李惠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支气管肺泡灌洗的146例RMPP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46例患儿共进行了163例次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病变部位以内膜炎症为主要表现,支气管开口粘稠分泌物阻塞56例(38.4%),管腔内粘液栓形成24例(16.4%),粘膜皱襞48例(32.9%),肉芽阻塞支气管开口2例(1.4%),塑型性支气管炎3例(2.1%)。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后,1周完全肺复张113例(77.4%),2周完全肺复张24例(16.4%),4周完全肺复张8例(5.5%),6周完全肺复张1例(0.7%)。103例对照组患儿1周完全肺复张34例(33%),2周完全肺复张22例(21.4%),4周完全肺复张38例(36.9%),6周完全肺复张6例(5.8%),8周时还有3例肺未完全复张(2.9%)。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在RMPP的诊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应早期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缩短病程,促进肺复张,减少肺部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王莉;夏万敏;艾涛;樊映红;张蕾;罗嘉;陈维艳;鲁正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去铁胺治疗输血依赖性铁过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36例长期依赖输血维持治疗的铁过载患者应用去铁胺规律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浓度、肝脏功能的改变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输血依赖性铁过载的患者静脉注射去铁胺治疗两个月后,血清铁蛋白浓度由治疗前A组(2102.3±347.2) ng/mL、 B组(2974.6±345.9)ng/mL到治疗后A组(1325.1±233.7)ng/mL、B组(1564.5±197.5)ng/mL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少,患者可耐受。结论应用去铁胺治疗输血依赖性铁过载安全、有效。
作者:任伟;姚洁;陈金美;韩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 FTS)在射频消融( RFA)辅助保脾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科因外伤性脾破裂行RFA辅助保脾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快速康复组(FTS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FTS组围手术期接受快速康复外科治疗,对照组围手术期接受传统治疗,比较患者的康复情况、并发症、应激反应、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 FTS组患者术后耐受半流质食物时间、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FTS组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FTS组术后5dWBC和CR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时,FTS可有效促进RFA辅助保脾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术后应激反应。
作者:成正军;何中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香菇多糖对卵蛋白( OVA)诱导小鼠急性哮喘模型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n=10)、OVA组(n=10)、香菇多糖组(n=10)。建立OVA诱导小鼠急性哮喘模型,使用香菇多糖10mg/kg,1d/次,腹腔注射,共14d作为施加因素。以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E、IgG水平及脾细胞上清中IL-4、IFN-γ浓度,用流式相关抗体孵育、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Th1表达水平。结果 OVA组IgE显著高于香茹多糖组及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香茹多糖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OVA组IgG显著高于香茹多糖组及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香茹多糖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OVA刺激各组单个核细胞,MTS检测细胞活性,结果显示香菇多糖组单个核细胞活性降低,用流式检测仪检测Th1细胞比例,结果显示OVA组Th1比例低于正常组,香菇多糖组Th1比例高于OVA组。与空白组相比,OVA组IFN-γ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香茹多糖IFN-γ水平显著高于OV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空白组无差异。与空白组相比,OVA组IL-4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香茹多糖IL-4水平显著高于OV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空白组无差异。结论香茹多糖可能通过增强IFN-γ的合成,抑制IL-4的合成,降低OVA特异性IgE的水平,达到对哮喘的缓解和治疗的目的。
作者:晏建英;陈叶;冯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将片状人工骨板拆分为条形骨板,从而使眶壁骨折骨板植入切口缩小达到微创化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18例眼眶骨折患者实行常规骨折修补手术组(对照组);10例经内窥镜行拼接式人工骨板骨折修复手术组(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手术皮肤切口长度。结果拼接式人工骨板骨折修复手术组(观察组)患者皮肤切口平均为(1.30±0.32)cm,常规骨折修补手术组(对照组)患者皮肤切口平均为(3.6±1.0) c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壁修复良好,双眼突出度对称,骨板位置无移位,无眶内容坎顿,无排斥及感染发生。结论拼接式人工骨板植入是眶壁骨折的有效修复方式,可以成为眶壁骨折修复手术微创化的有力支持技术,尤其是为经鼻入路和经结膜入路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曾健;李建全;张然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提出临床诊治策略。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住院3362例新生儿发生气胸的5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发生气胸的患儿中合并羊水吸入综合征20例、新生儿肺炎17例、产时窒息18例、新生儿湿肺8例,气胸发生率为1.55%。单因素分析显示:剖宫产、产时窒息、合并基础性疾病如新生儿肺炎、羊水吸入综合征、新生儿湿肺是新生儿气胸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气胸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剖宫产、出生窒息、羊水吸入综合征、新生儿肺炎、新生儿湿肺。加强围产期保健、应用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改善新生儿第一口呼吸、产房T-组合复苏器使用、NICU合理治疗,选择高频呼吸机辅助通气,早期发现及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是临床诊治的重要策略。
作者:谭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分析Pierre Robin序列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科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5例Pierre Robin序列征的临床资料,总结Pierre Robin序列征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要点。结果5例Pierre Robin序列征患儿均有小下颌、舌后坠、腭裂或高腭弓体征,喂养困难、营养不良,易患肺炎。结论加强临床医生对Pierre Robin序列征的认识、掌握处理要点;做好家长健康教育,提高患儿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作者:李佳;詹璐;曾燕;王风洋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比较右侧颈内与锁骨下入路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可操作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入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220例输液港植入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右颈内入路组(A组)120例,锁骨下入路组(B组)100例。两组患者均在DSA引导下植入输液港,记录手术时间、并发症及临床使用情况。结果 A组115例顺利完成,置管成功率为95.8%,优于B组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平均手术时间(36.5±2.2)min,明显短于B组(42.8±4.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4.2%和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输液港导管断裂的发生率(4%)明显高于A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右侧颈内静脉入路手术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经锁骨下入路,应作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置管的首选路径。
作者:余宏建;阮继银;陈在中;陈俊辉;戴鲁平;林佳钿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编制尿毒症患者跌倒风险因素的知信行问卷,并测试其效度。方法在查阅文献、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编制问卷,采取整体抽样,对我院421位尿毒症患者进行相关内容的调查,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测。结果问卷中的内容效度(CVI)值分别是0.786、0.825,2个子问卷的Cranach’s α系数分别是0.837、0.921,全部大于0.600。结论尿毒症患者对跌倒危险因素知行信问卷的效度好,可以作为尿毒症患者对跌倒风险知信行状况调查的评价表,并对尿毒症患者的不良行为措施进行干预,避免意外伤害的增加。
作者:王碧茹;龚冬梅;李秀蓉;林蓉;冯媛媛;黄群;李晓贞;吴仕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头孢妥仑匹酯细粒治疗儿童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入组条件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双盲双模拟的方法,与对照药(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比较,按照体重分剂量给药,治疗7d,并观察疗效指标。结果共计3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入组前两组受试者的各项人口统计学及一般背景特征、各项临床症状/体征都均衡可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揭盲后分析有效性的患者33例,其中头孢妥仑匹酯组17例、头孢克洛组16例;临床总有效率头孢妥仑匹酯组为100%(17/17),头孢克洛组为68.8%(11/16),两组差值(头孢妥仑匹酯-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31.3%(8.5%,54.0%)。头孢妥仑匹酯组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头孢克洛组的临床有效率,P<0.05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两组共4例次不良反应均自行恢复。结论头孢妥仑匹酯细粒治疗儿童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有效,安全性高。
作者:温蓓;何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自身肿瘤抗原( Ag)致敏的树突状细胞( 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的过继免疫在老年性大肠癌( CRC)姑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0例诊断明确的老年性晚期CRC患者(不再适宜行手术或放化疗),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5例,接受内科对症治疗;免疫组55例,除接受内科对症治疗外,还给予Ag致敏的DC-CIK过继免疫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免疫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AgNOR的IS值、CD56阳性率、血清IL-12含量、PS评分、VAS评分、CEA含量均比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免疫组患者的半年疗效、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及MST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免疫组PR患者在6次免疫治疗后病灶明显缩小。有6例患者在第1次细胞回输后出现短暂发热和寒颤(体温38~39℃),其中1位患者体温自行恢复,其余患者给予地塞米松和降温药后症状消失,后续细胞治疗未再发生。结论 Ag-DC-CIK过继免疫对晚期老年CRC患者有良好的姑息治疗价值。
作者:岳伦莉;代洪玉;李萍;江莉;刘建昆;匡红;李硕;钟国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 CSI)指导小儿七氟醚麻醉的临床意义。方法2~12岁、儿外科行泌尿系手术患儿60例随机均分为CSI组和对照组。 CSI组依据CSI值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目标CSI术中保持在40~60,术末15 min保持60~75;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调节七氟醚吸入浓度。记录术中和术末呼气末七氟醚浓度、CSI值,同时记录HR、MAP、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结果 CSI组患儿术中及术末呼气末七氟醚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CS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SI组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SI组患者术后出现2例恶心呕吐,对照组出现7例恶心呕吐;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术中知晓, CS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七氟醚麻醉中监测CSI能减少七氟醚用量和缩短苏醒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邓佳;许婷;蒋璐;刘云飞;王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用静脉自控镇痛( PCIA)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的镇痛效果及舒适度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12月我院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PCIA,干预组给予心理干预联合PCIA。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产妇术后48h内静息时及翻身时的疼痛状态,采用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对产妇的舒适程度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比较,术后6h、术后24h静息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h、24h、48h比较,翻身时VAS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GCQ总分比较,干预组术后GCQ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结论心理干预联合用PCIA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林俏;梁培珍;符初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调查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对使用胰岛素的看法,发现可能影响其使用胰岛素的心理因素。方法使用DAWN ( Diabetes Attitudes,Wishes and Needs)研究中的胰岛素访谈工具对100位需要使用胰岛素的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使用意愿调查。结果回收93份有效问卷,其中20例(21.5%)患者拒绝使用胰岛素,同意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文化程度和糖尿病病程与拒绝使用胰岛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拒绝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更注重胰岛素对生活的影响以及担心胰岛素会成瘾。结论超过1/5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心理性胰岛素抵抗,应根据这些患者拒绝使用胰岛素的具体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治疗依从性。
作者:蒋小玲;曹璐璐;兰菲;林秋月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针对晚期肺类癌伴肺内、多发淋巴结转移合并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病情和治疗预期循证医学证据及患者意愿制定治疗决策。方法按PICO 原则,对患者在治疗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转换后文献检索。选择佳的临床证据进行解读,并在结合患者意愿的前提下指导治疗决策。结果根据检索结果,4个临床问题均获得循证医学支持,包括上腔静脉阻塞、呼吸困难、头部等局部疼痛控制、远期生存率和治疗并发症。根据患者意愿,终到某省级肿瘤专科医院选择上腔静脉支架植入及华法令抗凝治疗。术后患者上肢及头颈部水肿消失,脱离气管插管及无创呼吸机,生活完全自理,生活质量及短期预后得到改善,目前持续随访中。结论采用循证治疗方法,能在结合患者意愿的前提下为晚期肺类癌伴肺内、多发淋巴结转移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晓明;黄贵;熊波;周晖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血压病伴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56例高血压病伴失眠患者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6),在原有降压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失眠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于患者入院当天及治疗4周后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血压的改变,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两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在干预4周后,两组PSQI各因子的得分及总分、24hSBP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的同时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血压。
作者:余德海;胡敬晖;刘若阳;林娟;董慧君;张祚铭;李兴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基于CBCT制作的个性化种植外科导板又称为CBCT导航种植模板,对于种植体的准确植入有重要意义。目的是制作一种简易CBCT导板,并评价其准确性。方法翻制下颌摸型。特制一个塑料导板,上嵌入4个金属珠作为放射标志物并将塑料导板放在下颌摸型的咬合面上。对带外科导板的模型进行CBCT照相,在CBCT图像上用虚拟植体进行模拟种植,获得虚拟植体相对于导板的三维空间位置数据。采用特制的5轴线钻孔机根据位置数据在外科导板上制备出种植引导孔。将制备好的外科导板放置在下颌上再次进行CBCT照相。对第二次成像的种植引导孔的中轴线与第一次成像的虚拟植体轴向间的差异进行评价。结果入点的误差和中轴的角度差异分别为(0.47±0.27) mm、(0.57±0.23)mm和(0.64±0.16)°、(0.57±0.15)°。结论本研究中的CBCT引导种植摸板准确性高。每个位点的20度入点误差比10度的入点误差大。
作者:彭敏;费伟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