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海;胡敬晖;刘若阳;林娟;董慧君;张祚铭;李兴梅
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眼部表现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15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及210体检正常人群进行裂隙灯结膜血管扩张检查及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观察结膜血管扩张、视网膜静脉扩张、视盘改变及视网膜出血、渗出情况,进行上诉体征的阳性率的比较。结果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出现结膜及眼底改变的阳性率高于正常人群,并随红细胞增多症程度的增加,结膜血管扩张、视网膜静脉改变、视盘改变及视网膜出血、渗出的程度均随之加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眼部表现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疾病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徐哲;朱华丽;德吉卓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因车祸伤3 h由外院转入我科。3 h前患者因驾车追尾致全身多处疼痛,伤后昏迷数分钟,在外院行头胸腹CT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后因逐渐出现烦躁不安转入我科。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小三阳)。入抢救室时,体温37.1℃,心率152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140/80mmHg,患者烦躁不安,胸部皮肤可见青紫伤痕。双侧瞳孔直径约4mm,对光反射迟钝,颈部无包块,甲状腺无肿大,心肺未发现特殊阳性体征。给予吸氧、补液、监护治疗。同时急查血气分析显示:K +4.5mmol/L,Na +134.3mmol/L,CL-100mmol/L,血糖16.4mmol/L,PH7.14,二氧化碳分压23mmHg,氧分压148mmHg,氧饱和度99.8%,碳酸氢根7.8mmol/L,标准碳酸氢根9.8mmol/L,剩余碱-19.4mmol/L,标准剩余碱-21.2mmol/L,乳酸11.2mmol/L,红细胞压积0.49,阴离子间隙( AG )30mmol/L。血常规显示:白细胞25.4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0%,红细胞4.68×10-12/L,血红蛋白139g/L,红细胞压积0.444,血小板140×10-9/L。由于血压正常,且外院CT未发现头胸腹明显异常。一时难以确定乳酸酸中毒的病因。请示上级医师及相关科室会诊,不能明确诊断,遂利用手机安卓软件杏树林-医学文献在PubMed 上输入关键词:“trauma (创伤)”和“lactic acidosis(乳酸酸中毒)”。结果检索到其中一篇文献“Trauma triggering thyrotoxic crisis with lactic acido-sis(创伤诱发甲亢危象并乳酸酸中毒)”[1]。遂疑诊创伤诱发的甲亢危象并发乳酸酸中毒,给予丙基硫氧嘧啶200mg,每6小时一次,复方碘溶液5滴,每6小时一次,心得安10mg,每6小时1次,鼻饲。氢化考的松200 mg/日,静脉滴注。经上述治疗,病情逐渐减轻。次日,患者甲状腺功能结果回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9.51pmol/L(2.23~6.47 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33.01pmol/L (9.01~24.01 pmol/L),超敏促甲状腺( hTSH )0.15 mIU/L (0.30~4.94 mIU/L )。根据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及甲状腺功能检测,确诊甲亢危象。9d后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刘世平;曹小平;邱里;冯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社区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现状与生活质量,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与 SF-36健康调查量表,对50例社区慢性疼痛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调查结果示80.43%的患者在过去一周内出现过疼痛,71.74%的患者疼痛时间≥1年,41.30%的患者疼痛程度为中重度,VAS平均为4.96分。26.09%患者疼痛性质为针疼痛,30.43%患者疼痛持续时间>24h,58.7%患者认为疼痛影响日常生活,47.83%患者疼痛影响睡眠,82.60%患者希望疼痛得到控制处理;73.1%患者目前未服用镇痛药物,73.91%患者对目前疼痛管理满意,82.6%的患者向医务人员反映疼痛。生活质量除社会功能的得分与常态社区老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其余项均显著低于常态社区老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社区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现状和生活质量不容乐观。医务人员应当重视社区慢性疼痛患者这一群体,应联合社区医务人员采取多方位的干预措施,提供便捷有效的疼痛诊疗服务,建立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服务,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生活,积极帮助患者减轻控制疼痛,达到缓解患者疼痛与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作者:钟晨曦;谢徐萍;刘俐;李勇;钟净;漆桂友;王影;申媛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注射液关节内注射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予关节松动术及玻璃酸钠注射液关节内注射,对照组予关节松动术,治疗15~20d。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经VA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定法对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酸钠注射液关节内注射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较单纯实用关节松动治疗对缓解疼痛、缓解关节粘连,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效果都有明显提升。
作者:李树强;何如锋;门雨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血压病伴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56例高血压病伴失眠患者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6),在原有降压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失眠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于患者入院当天及治疗4周后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血压的改变,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两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在干预4周后,两组PSQI各因子的得分及总分、24hSBP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的同时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血压。
作者:余德海;胡敬晖;刘若阳;林娟;董慧君;张祚铭;李兴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基于CBCT制作的个性化种植外科导板又称为CBCT导航种植模板,对于种植体的准确植入有重要意义。目的是制作一种简易CBCT导板,并评价其准确性。方法翻制下颌摸型。特制一个塑料导板,上嵌入4个金属珠作为放射标志物并将塑料导板放在下颌摸型的咬合面上。对带外科导板的模型进行CBCT照相,在CBCT图像上用虚拟植体进行模拟种植,获得虚拟植体相对于导板的三维空间位置数据。采用特制的5轴线钻孔机根据位置数据在外科导板上制备出种植引导孔。将制备好的外科导板放置在下颌上再次进行CBCT照相。对第二次成像的种植引导孔的中轴线与第一次成像的虚拟植体轴向间的差异进行评价。结果入点的误差和中轴的角度差异分别为(0.47±0.27) mm、(0.57±0.23)mm和(0.64±0.16)°、(0.57±0.15)°。结论本研究中的CBCT引导种植摸板准确性高。每个位点的20度入点误差比10度的入点误差大。
作者:彭敏;费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大面积犬咬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为大面积犬咬伤患者的伤口处理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5年笔者所在科室所收治的大面积犬咬伤资料共4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VSD组21例,纱条引流组(对照组)24例。术前、术后第1、2、3、4、5d监测两组患者CRP值,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行二期缝合的时间、切口感染率。结果 VSD术后患者2、3、4、5d CRP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VSD组行二期缝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VSD组切口感染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VSD可以促进犬咬伤切口愈合,降低切口感染几率,降低治疗周期,减轻患者因反复换药带来的痛苦。
作者:冯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老年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的临床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6例老年性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治疗。结果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4%(76/78),明显优于帕罗西汀治疗的对照组76.9%(6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方面,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患者未出现排尿困难及震颤现象。结论在老年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安全性能高,值得推广。
作者:胡雅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作者:《四川医学》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在急性脑梗塞中,缺血性损伤可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仅仅使用再灌注治疗对于大程度改善神经功能是不够的,针对病理生理变化中多个靶点的联合治疗可能对终改善功能结局有好处。以挽救处于危险状态的脑组织为目标的神经保护治疗目前正被研究,亚低温治疗( therapeutic hypothermia,TH)即是其中之一。
作者:张涵奕;刘帆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调查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对使用胰岛素的看法,发现可能影响其使用胰岛素的心理因素。方法使用DAWN ( Diabetes Attitudes,Wishes and Needs)研究中的胰岛素访谈工具对100位需要使用胰岛素的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使用意愿调查。结果回收93份有效问卷,其中20例(21.5%)患者拒绝使用胰岛素,同意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文化程度和糖尿病病程与拒绝使用胰岛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拒绝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更注重胰岛素对生活的影响以及担心胰岛素会成瘾。结论超过1/5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心理性胰岛素抵抗,应根据这些患者拒绝使用胰岛素的具体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治疗依从性。
作者:蒋小玲;曹璐璐;兰菲;林秋月 刊期: 2016年第11期
1临床资料1.1患者,女,26岁,因口服百草枯20 mL及鼠药(溴敌隆)2包入院于2012年6月3日。有停经史9周。入院前2 d 患者口服20%百草枯20 mL 及鼠药(溴敌隆)2包,约半小时后被家属发现并送入当地医院洗胃,随后转入成都某医院救治,在院期间给予血液灌流2次,并使用甲强龙等治疗。患者于次日出现全身皮肤黏膜出血,于中毒后第3d转入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98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90/60mmHg,急性病容,贫血貌,全身皮肤穿刺处可见大面积青紫,口腔溃烂,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腹软,肝脾未扪及,右下肢股静脉置管处有较大血肿,右下肢较左下肢肿胀增粗6 cm。辅查:尿液百草枯浓度30μg/mL。血检白细胞16.8×109/L,血红蛋白67g/L,血小板67×109/L。肌酐177μmol/L,尿素氮11.7mmol/L。血气分析:PH7.41,BE 2.5mmol/L,PaO286mmHg,PaCO230mmHg。凝血功能:PT120s,APTT69s。肝功能及心电图正常。彩超示右侧髂外静脉不全性血栓形成,9周宫内妊娠。胸部CT示双肺多发实变及磨砂样变。入院后给予药用炭60 g+蒙脱石散60 g口服q6 h吸附毒物、甘露醇150 mL+硫酸镁10 g口服q6 h导泻3 d;甲泼尼龙500mg/q12h静滴,3d后改为80mg/q12h静滴治疗11 d;环磷酰胺0.5 g/qd静滴,3 d后改为0.2 g/qd 静滴11d;维生素 K 130mg/qd 静滴16d,依达拉奉30 mg/q12 h静滴14 d抗氧自由基等对症治疗。住院期间患者血色素下降至54g/L,输注红细胞悬液1.5U后好转,中毒后13 d流产。经以上积极治疗患者病情好转,肾功及凝血功能正常,血红蛋白85g/L,中毒后2周复查胸部CT肺部病灶吸收,住院3周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随访2年肝肾功能及胸部CT均正常,患者自觉身体情况良好。
作者:佘敏;陈晓丽;夏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编制尿毒症患者跌倒风险因素的知信行问卷,并测试其效度。方法在查阅文献、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编制问卷,采取整体抽样,对我院421位尿毒症患者进行相关内容的调查,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测。结果问卷中的内容效度(CVI)值分别是0.786、0.825,2个子问卷的Cranach’s α系数分别是0.837、0.921,全部大于0.600。结论尿毒症患者对跌倒危险因素知行信问卷的效度好,可以作为尿毒症患者对跌倒风险知信行状况调查的评价表,并对尿毒症患者的不良行为措施进行干预,避免意外伤害的增加。
作者:王碧茹;龚冬梅;李秀蓉;林蓉;冯媛媛;黄群;李晓贞;吴仕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针对晚期肺类癌伴肺内、多发淋巴结转移合并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病情和治疗预期循证医学证据及患者意愿制定治疗决策。方法按PICO 原则,对患者在治疗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转换后文献检索。选择佳的临床证据进行解读,并在结合患者意愿的前提下指导治疗决策。结果根据检索结果,4个临床问题均获得循证医学支持,包括上腔静脉阻塞、呼吸困难、头部等局部疼痛控制、远期生存率和治疗并发症。根据患者意愿,终到某省级肿瘤专科医院选择上腔静脉支架植入及华法令抗凝治疗。术后患者上肢及头颈部水肿消失,脱离气管插管及无创呼吸机,生活完全自理,生活质量及短期预后得到改善,目前持续随访中。结论采用循证治疗方法,能在结合患者意愿的前提下为晚期肺类癌伴肺内、多发淋巴结转移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晓明;黄贵;熊波;周晖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节拍CMX方案二线治疗晚期三阴型乳腺癌( TNBC)的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晚期TNBC患者,采用电脑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0例,采用节拍CMX方案化疗;对照组40例,采用吉西他滨+铂类( GP)方案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无进展生存期及毒副反应。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57.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40.0%,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进展生存期2~16.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7.3个月;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1~15.9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6.2个月,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骨髓抑制Ⅲ度及以上反应者6例(15.0%);对照组骨髓抑制Ⅲ度及以上反应者15例(37.5%),两组比较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Ⅱ度以上胃肠道反应者10例(25.0%),对照组Ⅱ度以上胃肠道反应者24例(60%),两组比较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足综合征发生多为Ⅰ~Ⅱ级,共3例(7.5%),对照组手足综合症0例,两组比较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持续或短间歇的节拍化疗方案治疗TNBC,低毒、有效。
作者:吴静娜;李亮;王秋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维生素D主要代谢产物1,25-(OH)2维生素D3水平,分析其与COPD患者及其肺功能的相关性,探讨血清1,25-(OH)2维生素D3缺乏对COPD的影响。方法收集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66例,健康人60例。所有受试者均检测外周血1,25-( OH)2维生素D3水平,然后测量各组肺功能。比较两组血清1,25-(OH)2维生素D3水平,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FEV1%预计值,FEV1/FVC%)有无差异性。将COPD组分为Ⅱ级、Ⅲ级、Ⅳ级,比较各级间1,25-(OH)2维生素D3水平有无差异性,并分析1,25-(OH)2维生素D3与COPD疾病严重程度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OPD组患者的血清1,25-(OH)2维生素D3水平(37.53±15.34)n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67.23±15.74)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COPD 组患者肺功能指标( FEV 1%预计值, FEV 1/FVC%)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6例 COPD 组患者根据 GOLD 分级分为Ⅱ级(21例)、Ⅲ级(22例)、Ⅳ级(23例),血清1,25-(OH)2维生素 D3水平随着 GOLD 分级增加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COPD 组血清1,25-(OH)2维生素D3水平与 FEV1%预计值呈正相关(r=0.620,P<0.01),与 FEV1/FVC(%)呈正相关(r=0.318,P<0.05)。结论 COPD 患者的血清1,25-(OH)2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健康普通人群,血清维生素 D 水平影响肺功能,并与COPD的严重程度、肺功能下降呈正相关关系,提示COPD患者应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
作者:王永生;刘洪;李群英;张弛;李惠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观察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淋巴细胞NF-κB和AP-1c-Jun的表达,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 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TBI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3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分为SGB治疗组和对照组,SGB 治疗组分别于SGB 前(T1)、后1h(T2)、2d(T3)、4d(T4)、7d(T5)五个时点,对照组分别于治疗组相应时点抽取右颈内静脉血5mL,分离淋巴细胞,用Western Blot 法检测了淋巴细胞总蛋白NF-κB、AP-1 c-Jun的蛋白表达。结果 SGB治疗后c-Jun的蛋白表达水平在第2、4、7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BI后对照组患者IκB-α显著降低,其中伤后7d 降低明显;而SGB 组患者IκB-α蛋白水平有所增高,表达高峰在伤后第4天。对照组患者NF-κB p65、NF-κB p50不同程度升高,伤后4d达到高峰,而SGB治疗后患者NF-κB p65蛋白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SGB可以减轻TBI患者的炎症反应,抑制淋巴细胞NF-κB和AP-1的激活。
作者:杨玺;杨孟昌;温开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 CSI)指导小儿七氟醚麻醉的临床意义。方法2~12岁、儿外科行泌尿系手术患儿60例随机均分为CSI组和对照组。 CSI组依据CSI值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目标CSI术中保持在40~60,术末15 min保持60~75;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调节七氟醚吸入浓度。记录术中和术末呼气末七氟醚浓度、CSI值,同时记录HR、MAP、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结果 CSI组患儿术中及术末呼气末七氟醚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CS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SI组患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SI组患者术后出现2例恶心呕吐,对照组出现7例恶心呕吐;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术中知晓, CS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七氟醚麻醉中监测CSI能减少七氟醚用量和缩短苏醒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邓佳;许婷;蒋璐;刘云飞;王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B型利钠肽和P-R间期评估蒽环类化疗药物亚临床心肌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5年经病理确诊,完成至少6周期含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47例。每周期化疗前后均对患者进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B型利钠肽(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心脏彩超及心电图的动态监测。按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累积阿霉素( adriamycin,ADM)剂量分层比较。结果从ADM≥240 mg/m 2后随着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增加,BNP数值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R间期较化疗前显著性延长。在当ADM≥450 mg/m 2时,BNP及P-R间期均显著性增高延长。结论BNP 和P-R 间期可早期判别出存在早期亚临床心肌损害,P-R 间期更为灵敏。
作者:邓颖;徐诣芝 刊期: 2016年第11期
1.不准由“第三方”代写论文。科技工作者应自己完成论文撰写,坚决抵制“第三方”提供论文代写服务。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