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改变在溃疡性结肠炎内镜诊断中的意义

邓澎;刁燕;郭天骄;吴俊超

关键词:阑尾孔, 跳跃性病变, 溃疡性结肠炎
摘要:目的:研究内镜下阑尾孔周围炎性改变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4年本院内镜下出现阑尾孔周围炎性病变的病例共28例,排除阑尾孔周围溃疡、息肉样增生的病例。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随访结果分析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结果28例阑尾孔周围炎性病变的病例中,8例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1例诊断为疑似溃疡性结肠炎。结论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改变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跳跃性病变,临床工作中若发现阑尾孔周围炎性改变需警惕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成都市某区六年来新生儿出生缺陷分析

    目的:对成都市某区2007年至2013年在我区建卡、分娩或引产孕产妇,调查其中具有缺陷新生儿及死胎的产妇相关信息,总结近年来出生缺陷的产妇因素、检查手段、出生缺陷的发展变化情况,分析围产儿出生缺陷情况,了解其动态变化,以为进一步做好出生缺陷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儿科、产科、保健科的登记手册,对成都市某区2007年至2013年建卡、分娩或引产的孕产妇,查找其中具有出生缺陷病例,根据其预产期,分为甲乙两组。通过设计调整表,对具有出生缺陷病例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并复习病历资料,记录其中具有缺陷新生儿及死胎的产妇相关信息、新生儿或引产儿及死胎的出生缺陷情况等信息。统计并分析两组计数资料。结果近年孕产妇的保健意识可能已经得到一定提高,乙组孕妇婚前体检、孕期定期体检、孕期补充叶酸方面均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生缺陷筛查方法主要依靠唐氏筛查、胎儿彩超检查。出生缺陷仍以眼耳面颈部畸形和隐睾、四肢指趾畸形为主。结论近3年来染色体畸形发现更多,提示可能与高危因素接触有关。

    作者:刘梅;周礼英;吴怀勇;张志华;张倩;李青林;汪渝;杜彪;王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单气囊小肠镜在疑似小肠疾病诊治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单气囊小肠镜在疑似小肠疾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因疑似小肠疾病接受单气囊小肠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进镜方式及抵达距离、患者耐受性、镜下及终诊断结果、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分析。结果共进行176例次检查,经口进镜107例次,经肛进镜68例次,经造瘘口进镜1次,均完成检查,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52例患者中检出病变115例,总阳性率75.66%;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受检率高,为62.50%(95/152),其中阳性率84.21%(80/95);检出小肠病变类型有小肠肿瘤、小肠血管性病变、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Meckel憩室、小肠钩虫病、克罗恩病等。结论对于疑似小肠疾病,单气囊小肠镜是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毛乙鸿;秦金玉;郭天骄;黄兴兰;陈霖;吴俊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超声内镜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

    结直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结直肠癌发病率及病死率分别占恶性肿瘤的第三位[1],而我国结直肠癌发生率也不断上升。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肿瘤发病的排位中,结直肠癌首次超过胃癌,跃居第二[2]。既往外科根治手术辅以化疗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近年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结直肠癌的治疗发生了巨大改进。目前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治疗、改良后的外科手术及系统的综合疗法[3]。伴随着新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临床医生如何选出佳治疗方案显得十分重要,而治疗前的结直肠癌分期是帮助选择治疗方案极为重要的环节。超声内镜(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是近三十年来兴起的一种将内窥镜与超声技术融合为一体的新型检查技术,一方面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腔内的形态,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以获得消化道管壁层次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从而提高了内镜与超声的双重诊断水平[4-5]。自临床应用以来,发展迅速,以往常规用于食管癌、胃癌和胰腺癌的肿瘤分期中[6-8],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的分期中。EUS现已成为结直肠癌术前诊断和分期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确定系统治疗方案、选择外科手术方法及监测疾病预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就EUS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及其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等作一综述。

    作者:德吉;秦金玉;郭天骄;王瑾;吴俊超;王一平;甘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腹腔灌洗结合地塞米松静滴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腹腔灌洗结合地塞米松静滴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分为两组,即治疗组22例,对照组21例。治疗组使用腹腔灌洗结合地塞米松静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相关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出现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治疗后治疗组体温、腹痛等临床症状缓解明显快于对照组,治疗组白细胞、血淀粉酶、CRP较对照组下降显著,血钙较对照组上升明显,两组的腹腔高压持续时间及腹腔感染和脓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腹腔灌洗结合地塞米松静滴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能提高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黄智;张兆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早期乳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及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进一步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早期乳腺癌的钼靶X线片。结果68例早期乳腺癌发生于致密腺体型14例,多量腺体型21例,少量腺体型23例,脂肪型10例。 X线表现为微小钙化25例(36.76%),肿块影23例(33.82%),结构紊乱9例(13.23%),局部密度增高影5例(7.35%),乳管造影异常3例(4.41%),血管增粗3例(4.41%)。其中有15例发生误诊(22.06%)。结论早期乳腺癌的钼靶X线征象不典型,诊断易受腺体类型的影响,影像与临床紧密结合可有效减少误诊。

    作者:周春容;段宗强;曹跃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24例,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等情况。结果本组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1~29个月,平均18个月;24例患者中19例解剖复位,4例复位良好,1例关节轮廓恢复;髋关节功能:19例优,4例良,1例差,优良率95.83%。结论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显露充分、组织损伤小。

    作者:邹文;王攀;肖文倩;韩玉健;吴小军;聂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宜宾地区973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9种病原体抗体分析

    目的:了解宜宾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病原体分布情况及流行趋势。方法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973例患儿,采集静脉血3mL,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9种非细菌性呼吸道病原体抗体,分析各病原体的分布情况及流行趋势。结果973例患儿中检测出病原体抗体310例,阳性率31.86%,其中1种抗体阳性145例(14.90%),2种抗体阳性83例(8.53%),3种及3种以上阳性82例(8.43%)。肺炎支原体(MP)感染阳性者多,达203例;乙型流感病毒( INFB)感染阳性者次之,161例;未检测出COX和CPN。10月感染阳性率高;3~6岁儿童病原体检出率高。结论宜宾地区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患儿多,MP感染阳性者多,乙型流感病毒次之。季节变化时因对儿童做好呼吸道感染预防工作。

    作者:王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染色体畸变与血清氧化应激状态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3、7、17号染色体区带特异性探针(CSP3、CSP7、CSP17)和9号染色体p21(9p21)区p16基因位点特异性探针(GLPp16)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检测和血清氧化应激参数测定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 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BTCC)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结果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随机选择健康对照30例和BTCC患者188例,运用FISH技术检测其膀胱脱落细胞的CSP3、CSP7、CSP17及GLPp16异常率,同时测定其血清TOS、TAS浓度和OSI值,比较各测定结果在健康人群和BTCC患者间的差异及其与BTCC分期分级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BTCC患者中CSP3、CSP7、CSP17和GLPp16异常分别和血清氧化应激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BTCC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其膀胱脱落细胞 CSP3异常率(47.3% vs.10.0%)、CSP7异常率(52.1% vs.15.0%)、CSP17异常率(41.5% vs.10.0%)、GLPp16异常率(59.0% vs.20.0%)和 FISH 阳性率(50.5% vs.0.0%)以及其血清 TOS 浓度[(18.60±3.70).vs.(14.74±1.31)μmolH2O2Eq./L]、OSI值[(1.33±0.41) vs.(0.89±0.10)]均明显增高(P <0.01),仅其血清TAS浓度[(1.44±0.21) vs.(1.66±0.16)mmol Trolox Eq./L]明显降低(P=0.000)。各探针异常率、FISH阳性率和血清氧化应激参数与BTCC分期之间均不相关( P>0.05)。而与BTCC分级之间,除GLPp16外, CSP3、CSP7、CSP17异常率和FISH阳性率呈明显的Gamma等级相关(r=-0.452、-0.564、-0.519和-0.375,P=0.000),且血清TOS、TAS浓度和OSI值也具有良好的Spearman相关性(r=0.678、-0.311和0.664,均P=0.000)。进一步分析4种染色体异常与3项氧化应激测定结果的相关性显示, CSP3、CSP7、CSP17异常率分别与TOS、OSI结果间均呈正相关(P<0.01),CSP7、CSP17异常率分别与TAS结果间呈负相关(P<0.01);而GLPp16异常率与TOS、TAS、OSI结果间均不相关(P>0.05)。结论 FISH检测膀胱脱落细胞染色体畸变是早期辅助诊断BTCC的有效的、无创性手段,而血清氧化应激参数准确定量可用于病情评估,二者的相关性研究有助于探索染色体畸变的机制以及其与BTCC发生、发展的关系。

    作者:杨渝伟;黄玉霞;杨永红;俸家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后溪穴注射氟哌利多对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氟哌利多针刺穴位注射与昂丹司琼静脉注射对于预防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比较。方法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A组(昂丹司琼组, n=46):在手术结束前静脉给予昂丹司琼4mg;F组(针刺组,n=52):在手术结束前给予氟哌利多0.5mg行后溪穴针刺注射。观察每个患者术后8h和24h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术后给予氟哌利多小剂量后溪穴针刺注射与昂丹司琼静脉注射对于术后防止恶心呕吐效果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氟哌利多后溪穴针刺注射对于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止效果是肯定的。

    作者:刘国奕;王宇;高志勇;盛凤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单采血小板的储存时间与CD62 P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的储存时间与血小板膜蛋白CD62P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招募自愿献血的健康献血者30名,按照血站标准采集30袋单采血小板,每袋200mL,血小板计数>2.5×1011/袋,置于22℃血小板保存箱保存7d,分别在保存的第1d、第3d、第5d、第7d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蛋白CD62P。结果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 CD62P表达明显增强(P<0.05),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结论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体外活化程度增高。

    作者:袁国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1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行内镜下STER穿孔的护理

    食管的黏膜下肿瘤( submucosal tumor,SMT)起源于黏膜下层或固有肌层,逐渐向食管管腔内外生长。虽大多数为良性肿瘤,但少数具有恶变潜能。肿瘤的病理结果是确诊的金标准,但因SMT通常不侵犯黏膜层,常规内镜活检往往不能获得真实的病理结果,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肿瘤的大小等作出合理的处理建议。部分患者需进行肿瘤的切除,以获得病理确诊,同时也获得治疗。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微创理念的不断深入,内镜下切除食管粘膜下肿瘤技术越来越应用广泛。近年来出现的“隧道内镜技术”( tunnel endoscopy),使得内镜治疗更加安全、有效[1-2]。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tumor resection,STER)是“隧道内镜技术”的一种具体应用,STER通过在黏膜下层建立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隧道,在隧道内进行肿瘤的切除。目前认为STER可以完整切除直径<3.5cm的SMT,既能完整切除肿瘤,又能保持消化道的完整性,避免术中、术后出现的消化道全层穿孔以及胸腹腔的继发感染,STER手术时间更短,安全性更高[3-4],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从而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但STER治疗位于固有肌层且突向浆膜下生长并与浆膜层紧密粘连的肿瘤时,为达到完整切除的目的,不得不“主动”穿孔,这就对临床护理工作是产生了新的挑战。本科室即收治了1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行STER治疗术中为完整切除病灶“主动”穿孔,术后经过我们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严重的感染、出血等并发症,顺利出院,现将其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李罗红;杨小莉;雷娜;吴俊超;张铭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单侧离断的额肌瓣法矫正重度上睑下垂

    目的:探讨单侧离断的额肌瓣悬吊术矫正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17例(29眼)重度上睑下垂患者行单侧离断的额肌瓣悬吊手术治疗,评价疗效。结果随访6~24个月,术后过矫2只眼(6.9%),矫正不足1只眼(3.4%),其余患者睑裂对称自然,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1只眼结膜脱垂,行皮质类固醇激素眼药水治疗并加压包扎1周后治愈。结论单侧离断的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效果持久满意。

    作者:靳军华;张瑞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消化内镜规范化清洗消毒技术

    近年来,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在临床应用的范围不断拓宽和深入,由此带来的医院内感染风险也随之增加。由于消化内镜是深入体腔的诊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被患者携带的病原体污染。有研究表明,使用后的内镜上病原微生物载量为105~1010 cfu/mL [1],成为内镜感染传播的潜在危险因素。因此,对消化内镜使用前后彻底的清洗消毒是预防和控制消化内镜相关感染的关键[2]。而消化内镜构造精细,管腔复杂,材料特殊,不易清洗,且不适合高温高压消毒的特性决定了规范的清洗消毒是预防和控制消化内镜相关感染的关键环节[3]。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消化内镜在基层医院普遍开展,检查数量逐年增加,内镜消洗面临严峻的挑战。现就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化状况进行综述。

    作者:苏畅;吴朝平;张琼英;杨锦林;王一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乙状结肠节细胞神经瘤1例并文献复习

    节细胞神经瘤( ganglioneuroma ),又称神经节细胞瘤、神经节瘤,是发生于周围神经组织的含有成熟神经元的良性肿瘤,分化良好,生长缓慢,主要发生于植物神经系统,常见于纵隔、腹膜后及肾上腺等,发生于胃肠道者罕见[1]。本文对我院诊治的1例乙状结肠节细胞神经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待提高及加深对肠道节细胞神经瘤的认识。

    作者:李娟;张婷婷;白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结肠镜下息肉治疗时定位困难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电子结肠镜下息肉治疗时出现定位困难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结肠镜下治疗结肠息肉时发生定位困难的50例病例,分析引起定位困难的结肠及息肉因素。结果出现结肠镜下息肉治疗时定位困难除了与息肉的数量、大小相关外,还与结肠的弯曲固定等结构变异有关(P<0.01),与息肉所在部位(左半结肠/右半结肠)无相关性(P>0.05)。结论电子结肠镜下治疗结肠息肉出现定位困难时,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措施才可能有效。

    作者:朱林林;王瑾;刁燕;甘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再次行椎体成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2008年1月到2013年1月,因骨质疏松症性椎体压缩骨折接受椎体成形术并定期随访的患者共246例(298椎)。术后再发骨折需要手术治疗36例(38椎),其中接受一个椎体成形术的有34例,接受两个椎体成形术的有2例。比较首次及再次行椎体成形术后患者疼痛缓解情况,了解有无并发症发生;比较首次行椎体成形术且未再发椎体骨折的患者(A组)及再发椎体骨折的患者(B组)术前骨密度水平。结果首次与再次行椎体成形术后疼痛视觉类比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 A组患者骨密度为(-2.9±0.29), B组患者骨密度水平(-3.2 ± 0.3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所有患者再次行椎体成形术后均未发生再发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再次行椎体成形术对于患者疼痛的改善方面与首次治疗效果相当。低骨密度水平是术后再骨折的高危因素。

    作者:陈昌礼;陈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APACHEⅡ评分、血清降钙素原和白介素-6与重症肺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APACHEⅡ评分、血清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对重症肺炎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行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者126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存活组79例,死亡组47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后第1、3、5、7d及转出ICU(或死亡)当天的APACHEⅡ评分及血清PCT、IL-6的动态变化。结果存活组患者确诊重症肺炎时的APACHE II 评分、血清PCT、IL-6分别为(51.12±5.74)分、(10.36±3.08)ng /mL、(89.36±18.79)ng /mL,而死亡组分别为(59.66±6.73)分、(13.17±3.99)ng /mL、(165.71±24.32)ng /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期期间,存活组APACHE II、血清PCT逐渐下降,死亡组逐渐上升;两组血清IL-6水平均逐渐下降。 APACHE II 评分与血清降钙素原呈正相关。结论重症肺炎治疗后的APACHE Ⅱ评分及血清PCT、IL-6的动态变化情况,可作为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的参考之一。

    作者:杨军;李劲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与传统开腹子宫全切除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 LAVH)与传统开腹子宫全切术( TAH)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55例LAVH与同期57例TAH作比较,分析临床指标差异。结果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AVH在术后高体温、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方面与 TA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优于传统开腹子宫全切术。

    作者:杨兰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MRI联合序列检查在胰腺癌与慢性肿块型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MRI联合序列检查在胰腺癌与慢性肿块型胰腺炎( chronic massive pancreatitis,CMP)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胰腺癌、15例CPM患者的上腹部MRI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MRI检查序列完整且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证实。重点观察胰腺肿块的形态学特点、肿块的平扫及多期强化特征、胰管及胆管的改变、胰周血管有无受累、胰周组织器官受累及转移情况等,并利用χ2检验对两组病例的对应影像学表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在肿块发生部位、肿块边界是否清楚、肿块信号均匀性、“小泡征”出现率、肿块处及肿块近端胰管的形态学改变、肝转移及肾前筋膜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肿块包绕胰周血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MRI联合序列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胰腺癌与慢性肿块型胰腺炎的各种影像学特征,综合分析这些影像学特点可以提高二者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印隆林;潘艳霞;陈加源;陈晓煜;谢欢;李迎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与肺康复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生活质量与肺康复、肺功能指标、呼吸困难程度、运动能力等因素的关系,寻找影响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方法随机选择参加肺康复的COPD患者74例及同期未参加肺康复的COPD患者32例。测量FEV 1%,应用圣乔治呼吸问卷( SGRQ)评价生活质量,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 mMRC)评价呼吸困难程度,6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价运动能力及计算BODE指数。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SGRQ评分与上述因素的关系。结果 SGRQ总分与FEV1%(r=-0.223,P<0.05)、mMRC评分(r=0.850,P<0.01)、6MWT(r=-0.826,P<0.01)及BODE指数(r=0.767,P<0.01)显著相关。通过对COPD各个亚组分析,B、C、D组患者SGRQ总分均与是否参加肺康复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2、-0.413和-0.344( 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仅纳入了mMRC评分、6MWT和是否参加肺康复作为SGRQ总分的独立预测变量,三者总共可以解释SGRQ总分变化的80.4%(R2=0.804,P<0.01)。结论 COPD患者生活质量与肺康复、肺功能指标、呼吸困难程度和运动能力密切相关;肺康复可以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孙楷;聂洪玉;刘泳;徐东兰;郭万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